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27:49 | 查看全部
尘封77年的爱情
时间:2015-06-17 作者:未详 点击:93次

  志愿者合成的钟崇鑫与张淑英年轻时的照片(冉文摄)
  
  一见钟情
  
  电话里,张淑英老人的声音清脆,一口重庆口音的普通话中,依稀还有浓浓的虾油味。
  
  张淑英1921年出生在福州台江码头附近,父母是生意人。14岁时,她随父母搬到了台江洋头口一带,而“洋头口”这3个字,便成了这段爱情的开始。
  
  1935年春天,经人介绍,母亲陪她到福州西湖与一个年轻军官相亲。去之前,她不太乐意,因为以前见过的军官都比较凶。可初次与这位年轻军官见面,她立刻就被对方打动了。
  
  “1米75左右的个子,长得高大却很温柔。”老人说,“他问我会不会写字。我回答会的。没想到,他真拿出纸笔来,我便写了‘洋头口’3个字,他看了赞不绝口。”
  
  这位年轻的军官便是来自重庆荣昌、黄埔军校六期的毕业生钟崇鑫。
  
  订婚一个月后,两人在福州举办了婚礼,宾客有10来桌,细心的新郎官还特意为新娘子弄到了西式、白色的长头纱,“姐妹们都羡慕我好有福气,找到了一个如意郎君”。
  
  新婚宴尔
  
  老人的原名叫张秀珍,“他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听,便给我改成了‘张淑英’”。
  
  1935年,农历八月,钟崇鑫随部调往南京,张淑英也随之前往。
  
  从结婚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按照福州的习俗,叫我‘阿妹’。”张淑英说,“他把每个月的军饷都交给我,还鼓励我多学文化知识,而且还不让我洗衣服。”不过,他不喜欢妻子化妆和穿颜色艳丽的旗袍,“他总是说,‘阿妹不化妆就很美’。”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钟崇鑫随部调往上海奔赴抗日战场。两人在常熟汽车站见了最后一面。“分别时,他突然从背后跑上来抱住了我。”老人回忆,“他流泪了,说,阿妹,我一定会回来的。”
  
  77年过去了,老人一想到这个画面,就会心痛。当年年底,张淑英还和丈夫通了一次电话,“崇鑫告诉我,他已升任71军87师259旅中校参谋主任。”她一听,心里更紧张了,这意味着他要上前线去打仗啊。
  
  “他说现在他请不到假,没办法回来看我。他还叫我不要担心,照顾好自己。”张淑英说。这通电话过后,她和婆婆随着西迁的百姓,一路从武汉到了丈夫的老家重庆。
  
  “我相信,只要他活着,他一定会回来找我的。”张淑英说。
  
  用一生等待
  
  来到重庆后,张淑英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傻了,整天呆坐在一个地方,“一年又一年,我每天夜里都要惊醒很多次,却总是梦不到他。”
  
  每年,她都会写信去问钟崇鑫的消息,但是都没有回应。直到1944年,在街上,她突然遇见了钟崇鑫的战友方维鑫。方维鑫帮忙联系军长后,收到了一封回信:“兄阵亡,无法函告,军座经常想起钟兄英明才干,至今耿耿于怀。”
  
  读完信后,张淑英感到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苦苦等待7年的竟然是这么一个噩耗。第二年,婆婆也病逝了,她只好回去找父母和弟弟。
  
  抚恤令收到了,但张淑英还想知道一件事:在1937年的那个寒冷的冬天,丈夫是怎样殉国的?
  
  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父母和弟弟去了台湾,张淑英却选择留下,“他是重庆人,我这辈子都要守在这里。”
  
  终于找到你
  
  1949年,经人介绍,张淑英认识了第二任丈夫李自清,生育了两儿一女。“自清对我很好,但崇鑫是我的初恋,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他,他已经刻在我的脑子里了。我知道他阵亡后,就一直想知道他的灵位放在哪里。可为了现在的家庭,我一直不敢说出这段往事,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张淑英说,直到1988年,她才将这个心愿告诉孩子们。
  
  张淑英的儿子李长贵说,从1988年开始,母亲的心愿便成了家里人的心病。后来,他们在时任87师少校师部参谋仇广汉写的《淞沪抗战暨南京失守纪实》一书中查到这样一段叙述:“城外部队苦战3日,打到12月12日上午,第71军87师的3个旅已伤亡殆尽,259旅旅长易安华、参谋主任钟崇鑫和旅部直属部队官兵全部阵亡于雨花台阵地……”
  
  可他的灵位在哪里呢?
  
  2014年9月中旬,苦苦寻找了钟崇鑫灵位多年的张淑英一家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拨通了重庆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芳菲的电话。没想到,当晚10时许,台湾志愿者便在台北忠烈祠找到了钟崇鑫的牌位。
  
  “我这辈子只痛哭过3次,上辈子欠他的,都是为他哭的。”
  
  新婚宴尔她送他上前线,7年后得知他战死,她一路哭着回家。70年后拿着与爱人的合照,又流泪了,她说是记事以来第二次流泪。93岁的她来到他的灵前,这是她一生中第三次流泪。
  
  从此再不分别
  
  让张淑英感动的是,志愿者还将老人和钟崇鑫的照片合成一张合影送给她。
  
  找到丈夫的灵位后,老人又萌生了前往台湾祭拜的想法。在志愿者的帮助下,2014年11月22日,老人在儿子的陪伴下,前往台北。
  
  老人在飞机上,就像一个少女快要见到情郎,一直睁大眼睛望着窗外,嘴唇边始终挂着浅浅的微笑。这样的情感,她心中的美好或是遗憾,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吧。一起陪同前往的志愿者芳菲也被打动了。
  
  在台湾7天的时间里,张淑英3次祭拜钟崇鑫。抵达台北的当天,老人就来到忠烈祠,他的灵位在第一排右起第四个,“崇鑫啊,我来看你了,我终于找到你了,从此我们再也不分别。”张淑英说。
  
  第二天,老人又去了忠烈祠,“能多看他一会儿是一会儿吧”。
  
  11月28日,离开台北的前一天,老人再次去与钟崇鑫告别,“我找到你了,但我不能一直留在这里。也许,今后再也没有机会相见,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和你说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28:53 | 查看全部
有多假就有多热情
时间:2015-06-14 作者:未详 点击:288次

  1
  
  曾有一朋友,今天遇到这个人,好得跟三生有幸似的,明天遇到另一个人,好得又跟海枯石烂似的。你就看不出他跟谁不好,跟谁都好到一塌糊涂。
  
  后来,便离他远远的。这样的人看似情深,实则交浅,温暖有余,厚道不足。跟谁都好,就意味着跟谁都好不到哪儿去。人前热闹的人,转身便是苍凉。
  
  真正交深的人,朋友不会多。无论多么大的世界,心灵能共鸣的人不会有几个。况且,有真性情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爱憎。共同的厌恶,让彼此扎堆。然后,共同的爱好,才让心灵相互靠近。
  
  谁也不得罪,看似厚道,其实是一种世故。跟谁都要好,看似热情,实则是一种圆滑。这种世故的可怕之处是精明到不留空隙。这种圆滑的虚伪之处是完美到没有缺点。
  
  跟一个有缺点的人交往,比跟完美的人交往更让人踏实。缺点是真实的,只有完美才显得那么虚幻。
  
  2
  
  人生的有些事情是无法摆脱的。譬如,会遇上腻歪的领导,会遭逢踩着对方玩的同事。你希望这个世界简单而纯粹。没有上下级关系,以图自在;同事间没有利益冲突,以期轻松。事实上,这样的空间根本不会有。你希望活在其中,只是因为自己在当下的泥淖中挣扎得太久。
  
  既然逃不开复杂,不如让自己活得简单。你简单了,实际上好多东西也就纯粹了。在上司那里,不苛求什么,便无须看其脸色。在同事那里,不争斗什么,自然不必费尽心思周旋。这么说并不意味着人生的一切都不要了,而是想让你明白,若不能有所放下,就不会有所解脱。
  
  这个世界没有两全其美的生活,也不会有一心只为你好的人。你能看到有什么,也得看到不会有什么。你能知道要什么,也必须明白不要什么。
  
  复杂是复杂人的命,简单是你的命。让复杂的人复杂去,你安守自己的简单便是。在人生各自的尘梦里,不必以命相抵,更无须一命换一命。
  
  3
  
  喜欢什么,就会以什么为价值判断。
  
  喜欢钱的人,眼里只有两类人: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譬如,这样的人介绍谁,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嗯,他们家挺有钱的。而不会说:嗯,这家伙挺有才的,写一手好毛笔字。
  
  一个爱钱的人,即便自己穷得丁当响,也喜欢谈有钱人如何如何。如果肉身不活在有钱的日子里,就让思想活在他人的富有里。总之,身体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在钱上。
  
  ——这叫自我价值沦陷。
  
  一个人倘若沦陷在自己的价值判断里,就会为此扭曲和癫狂。扭曲,就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癫狂,就是可以做到别人不敢看。人生是个大戏台,常常是台下的觉得台上的太可笑,而台上的又觉得台下的太可怜。其实,每个人都站在戏台上。不过是,此处笑笑他人,彼处又被他人笑笑。
  
  没有谁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好,好与不好都在别人眼里。你有用就是好,没用就是不好。世俗的层面,价值就是一切。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被他人赋予了各种价值判断罢了。
  
  由此,你就会明白世间的冷与热、亲与疏、阿谀与恶语、谄媚与冷脸。因为看到了本质,所以才寻得见心底的安静和轻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29:06 | 查看全部
年轻时,最纠结莫过于决定这一生要做什么
时间:2015-06-14 作者:未详 点击:273次

  我现在已经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现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时从朦胧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最为充沛,但已隐隐感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永恒的休息。
  
  按我这种说法,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题。这个想法不是人人都能同意的。
  
  我知道在中国,农村的人把生儿育女看作是一生的主题。把儿女养大,自己就死掉,给他们空出地方来——这是很流行的想法。在城市里则另有一种想法,但不知是不是很流行:它把取得社会地位看作一生的主题。站在北京八宝山的骨灰墙前,可以体会到这种想法。
  
  我在那里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上写着:系副主任、支部副书记、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假如能把这些“副”字去掉个把,对这位大叔当然更好一些,但这些“副”字最能证明有这样一种想法。
  
  顺便说一句,我到美国的公墓里看过,发现他们的墓碑上只写两件事:一是生卒年月,二是某年至某年服兵役。这就是说,他们以为人的一生只有这两件事值得记述:这位上帝的子民曾经来到尘世,以及这位公民曾去为国尽忠,写别的都是多余的,我觉得这种想法比较质朴。
  
  我想要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推荐给青年朋友们:人从工作中可以得到乐趣,这是一种巨大的好处。相比之下,从金钱、权力、生育子女方面可以得到的快乐,总要受到制约。
  
  举例来说,把生育作为生活的主题,首先是不合时宜;其次,人在生育力方面比兔子大为不如,更不要说和黄花鱼相比,在这方面很难取得无穷无尽的成就。我对权力没有兴趣,对钱有一些兴趣,但也不愿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这就是我的目标。我想,和我志趣相投的人总不会是一个都没有。
  
  根据我的经验,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在这方面,我倒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干什么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写小说,这是和我抢饭碗。当然,假如你执意要写,我也没理由反对。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人在工作时,不但要用到手、腿和腰,还要用脑子和自己的心胸。我总觉得国人对这后一方面不够重视,这样就会把工作看成是受罪。失掉了快乐最主要的源泉,对生活的态度也会因此变得灰暗……
  
  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体,还有头脑和心胸——对此请勿从解剖学上理解。人脑是怎样的一种东西,科学还不能说清楚。心胸是怎么回事就更难说清。对我自己来说,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低目的。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它不值得一做;某个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觉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种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会以为它不值得一过。罗素先生曾言,对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我同意他的意见:不加检点的生活,属于不能接受的生活之一种。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我对这种想法是断然地不赞成,因为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种糟糕的样子,从而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
  
  高尚、清洁、充满乐趣的生活是好的,人们很容易得到共识。卑下、肮脏、贫乏的生活是不好的,这也能得到共识。但只有这两条远远不够。我以写作为生,我知道某种文章好,也知道某种文章坏。仅知道这两条尚不足以开始写作。还有更加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某种样子的文章对我来说不可取,绝不能让它从我笔下写出来,冠以我的名字登在报刊上。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29:20 | 查看全部
宁为俗人妻,不做英雄妾
时间:2015-06-15 作者:未详 点击:97次

  ■陈大宝是我整个青春里最灰暗的一笔
  
  我即便不是倾国倾城,沉鱼落雁,也总能让人眼前一亮,所以我的身边并不缺艳羡的目光。而我想在都市繁华里寻找一份耀眼的爱情,不想像母亲那样嫁给一个普通到庸俗的男人,还要忍受他的呵斥和使唤。我要爱的那个男人,一定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让我顶礼膜拜。
  
  陈大宝不懂这些。他的人和他的名字一样,没有新奇。读完一个三流大学进了一个三流公司,朝九晚五的生活,穿大众品牌,挤公车,周末去公园晒太阳,喝茶聊天。他是安于现状的,他说这就是生活,平平淡淡。我嗤之以鼻,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注定没出息。所以他不在我男友的考虑范围之内。
  
  还是看《陈真》时,陈大宝就对我表现出超出寻常的“青睐”。他扯我的小辫子,抢我的糖果,丢小石子在我脖子里,还霸道地叫我帮他背书包。上初中时,为了避开他我选择住校,谁知他家的阳台正对着我家阳台,我一回家他就在阳台喊,花花,花花,好像唤一条狗。大人们总笑,像看戏。我一次次警告陈大宝,我叫Alice,你再喊我花花这么土的名字,我和你翻脸。
  
  他嬉皮笑脸地说,闵小花,你臭屁不?你能把脸翻过来我就跟你姓!
  
  陈大宝是我整个青春里最灰暗的一笔,他大大咧咧地喊我花花,逢人就说我是他兄弟,惹得那些暗恋我的男生巴结他、讨好他,但他一转身就在我面前说,那谁谁谁一件衣服穿一个星期,脏啊。
  
  上了大学,我终于离陈大宝有了一个城市的距离。这丫却在每个周末坐四个小时的火车来看我,我对宿舍里的人说,这是我邻居。她们暧昧地笑,摆明了不信,谁会风雨不改地来看一个邻居?
  
  我说陈大宝你影响我的正常生活了,我要谈恋爱要认识优秀的男生要有自己的空间,你烦不?他一脸委屈,你妈让我来看你,你当我爱来?阿姨让我把你换下的衣服,被单被套带回去,下个星期我再给你带过来。
  
  后来我对妈说辛苦了,让你现在还帮我洗衣服。她诧异,谁帮你洗了,我没事干?
  
  我突然明白了陈大宝的心意,只是他实在不是我心里的英雄。
  
  ■我甘愿做叶轩背后的女人
  
  我在这个城市著名的会所办了一张会员卡,昂贵的会费让我心疼了好些日子,但一想社会名流、成功人士都出没于此,也就欢喜起来。大学四年,我硬是没有谈一场恋爱,那些凡夫俗子,那些吵吵闹闹的恋爱于我来说就是小孩子在玩过家家,不成熟。
  
  我真的在会所见到了英雄。他有冷峻的脸,高大挺拔的鼻子,一来就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从容地奔跑。我的目光马上迷离了起来。好不容易找到了他的资料:留美海归,三十岁,跨国集团中国区CEO,我简直要晕倒。他一身的光芒,耀得我眼睛都睁不开。
  
  我去找陈大宝,磨了很多次嘴皮子才让他答应为我扮演一回流氓的角色。当那个男人开车离开会所时,我尖叫着出现,他停下车来三下五除二撂倒了“尾随者”。
  
  于是我知道了他叫叶轩,恰巧缺一个秘书,我拿了资料去应聘。
  
  我请陈大宝吃饭,我说谢谢你。他始终不说话,一直到送我回家,陈大宝终于说了一句,那男人你要了解清楚,不要上当受骗。
  
  我笑他唠叨。我已经深陷其中,叶轩就是我心中的英雄,侠骨柔情,而他是属于我的。
  
  我搬进他为我准备的豪华公寓里,甘愿做他背后的女人。叶轩工作很忙,我不敢轻易打扰他,除非他来找我。
  
  偶尔,陈大宝打个电话过来,说你还顺吧。我笑嘻嘻地回答,当然,没你想的坎坷。他说,你要多吃饭不要熬夜,如果外面餐厅的饭不好,过来我做给你吃……
  
  他絮叨着,我的心居然柔软起来。这样的关心,叶轩是没有时间给的。
  
  ■男人不能和牙刷一样
  
  我是在和贵看见叶轩的。身边有温润婉约的女子,怀里抱着小小的孩儿,笑得很灿烂。我错愕,来不及掩饰,只能看着他们走开。
  
  我一个人坐在石阶上,眼泪止也止不住。陈大宝的电话响了起来,他说今天周末,约我吃饭。
  
  打的去了陈大宝家。他按揭买了一个小户型,我问他怎么这么着急买房。他说有了房才可以结婚。我鄙夷他,这么小?不过看过去,倒是有几分温馨,茶几上的水果,沙发上的杂志,玄关上放满的鞋,还有厨房里的油烟味。我叹气,我说陈大宝你俗也俗得挺温暖的。
  
  吃过家常菜,陈大宝送我回家。他狠狠地说,我真想结婚了,真的。又问我,我这人是不特没追求。我说,人各有志。
  
  这天叶轩破天荒地过来,坐在沙发上言简意赅地说,不错,我是结婚了,如果你要走随时都可以。
  
  我没有离开,我迷恋他,所以没有力气离开。
  
  只是早上刷牙时,想起一个女人说的话,男人不能和牙刷一样,与人分享,终究是不好的。我的眼泪哗地落了下来,牙刷捏在手里,刷也不是不刷也不是。
  
  ■不想再做他的红颜
  
  有时,我也为自己的身份羞愧。我坚决不用叶轩的钱,自以为这样就和别的情妇不一样,我是因为爱。叶轩还是偶尔过来,只是温存后,我会索然无味起来。
  
  我知道陈大宝已经在相亲,好像还有女孩喜欢了他。我打电话过去恭喜他。
  
  那段日子,我的心里总是恍惚不安,百折千回。情人永远被藏在暗处,见不得光。
  
  好久没有去过会所,在休闲的酒吧,见到叶轩,身边是妖艳的女子。我过去,端起面前的酒泼了过去,叶轩的脸几乎扭曲,他抬起手来,又放了下去。
  
  我看过太多的剧目,英雄身边总是红颜无数,那些女子爱得无怨无悔。我以为自己有那样的深情,可是,我终究是平凡的女人,禁不住男人的薄情。
  
  ■爱情里,不需要英雄
  
  我从叶轩的房子里搬了出来,换了电话辞了工作。
  
  有时候我去陈大宝那里蹭饭,不知什么时候起他对我低眉顺眼起来。我开始回想陈大宝的好,心里的感动如漏雨的屋顶,稀里哗啦,连绵不断。
  
  我病了,发烧,迷糊着拨了个号,是陈大宝的电话。他在我的缩位代码上是1,他急吼吼地赶过来,背我去看医生,照料我输液,吃药。
  
  半夜我要去洗手间,可还在输液。窘迫中,陈大宝说走啦,我帮你拿着药瓶。我害羞,陈大宝愤愤地说,仙女也要上厕所嘛,和我装什么?
  
  是的哦,任何人都要吃喝拉撒,过日子搞那么多花样做什么?在一个人面前俗气着,不用装模作样,不用日日化妆,不用精心打扮自己,也是种幸福。
  
  我在洗手间里没头没脑地问,大宝,你还在等我吗?
  
  他急切地说,等啊。
  
  我说大宝,要不我们试试?
  
  外面是劈里啪啦的敲门声,他急切地说,花花,你说真的?真的吗?
  
  我开始和陈大宝过着庸俗不堪的生活,去菜市场买菜,讨论如何还房贷,计算工资支配。我有时候也闹,这日子过得可真琐碎,然后又笑了起来,即使再琐碎的生活,我也是这平凡男人的心头肉,掌中宝,是他一心一意爱着的小女人。
  
  臣服于这样一个普通的男人也是幸福的,宁为俗人妻,不做英雄妾,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29:30 | 查看全部
剥皮喂鸟
时间:2015-06-15 作者:未详 点击:96次

  小女儿喜欢到寺院去玩。大殿里精美的四面观音像、绕塔盘旋的鸽子、放生池里游啊游的小甲鱼、僧舍前疏落绽放的花草,让她很开心。天气暖和起来,我带她到寺里。
  
  “妞妞,让菩萨吃点你的饼干?”女儿摇头,显得有些不情愿。她毕竟还是三岁的孩子。
  
  “中午了,菩萨饿了呀!”听到这句话,她爽快地掏出一盒未开封的饼干,蹒跚地走进大殿,放在菩萨的供桌上。又掏出了香蕉,说:“爸爸,给菩萨剥剥,妈妈说不剥吃了会生病。”
  
  一旁敲磬的师太笑了,“真是好孩子,你的饼干给菩萨姥姥吃了,你吃点什么呢?”师太翻开身旁的袋子,从撤下的供品里拿出一根白亮的、沾满芝麻的糖,“你吃点芝麻糖吧,是菩萨姥姥给你的。”
  
  女儿看看我,接住了。
  
  大殿房顶,塔檐下,卧着一群群鸽子,女儿边吃芝麻糖,边喂鸽子。“鸽子也该吃饭饭了。”稚嫩的童音很好听,糖很快喂完了。她拿出桂圆跑来让我给鸽子剥剥。“妈妈说,带皮吃会生病的。”鸽子们咕咕叫着翻飞抢食,那场景让我忽然很感动。
  
  来寺院上供的人很多,大多是念念有词,跪在那里求富贵平安的。但有几个人曾想到,把供品给菩萨剥剥,免得菩萨病了?恐怕更没有人会想到,菩萨会不会累呢?
  
  许多人,把父母比作菩萨。每到春节,儿女们都会赶回去和父母团聚。但大多是回去吃喝一通,留下一桌子剩菜剩饭,就走了。有几人曾想起恭敬地为父母剥剥水果皮,没事时,听这些老菩萨们唠唠叨叨地说说知心话,剥开父母心头的寂寞呢?
  
  在这个盛行啃老的社会中,恐怕更鲜有儿女想到,父母也很累。
  
  菩萨心并不神秘。我想,无论是给菩萨吃还是给鸟,剥去皮,一般无二地供给清香果肉,就是清净平等庄严的菩萨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29:39 | 查看全部
易忽略的污染
时间:2015-06-15 作者:未详 点击:199次

  “单调视野”污染
  
  缺乏具体内容和特征的“单调视野”,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众所周知,人的眼睛就像一个自动扫描器,每两三秒钟目光就要移动一次,而每移动一次总是要摄得某些具体的特殊信息,否则,长久性视野单调就会出现“视觉饥饿”,甚至罹患“视觉饥饿症”。而许多现代建筑把同色、同形及同感的东西组合在一个平面或视野范围中,如大厦墙面成片清一色的瓷砖,一条街无数格式化的窗户。在这种单调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会渐渐诱发程度不同的“视觉饥饿症”,其具体症状为:心情压抑、情绪烦躁、行为拘谨、身体疲乏懒散等。
  
  “浓香陶醉”污染
  
  一些时尚女性喜欢浓妆艳抹,香气扑鼻,膏霜厚重。殊不知,芳香制剂含有多种易挥发的有害化合物,搅浊空气,而且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性危害,很多人在香水香剂的“熏陶”下,会产生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严重者甚至对造血系统和皮肤黏膜产生损伤。
  
  “高空缺磁”污染
  
  长期生活在高楼上的人,得不到地磁场的充分保护,同时受到缺磁环境的污染而出现顽固性头痛、失眠,有时还伴有头晕、腹泻、皮炎及关节痛之类的症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29:48 | 查看全部
古人说东西
时间:2015-06-15 作者:未详 点击:90次

  我们今天把一切物体统称为“东西”,“买东西”成了人们购买物品的代名词。为什么只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呢?古代就有人提过这个问题。
  
  有一次,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街上见到他的好友盛温如提着一个竹篮子,便问:“你上哪儿去?”盛温如答道:“去买东西。”朱熹又问:“难道就不能说买南北吗?”盛温如回答:“术数所托,假其相互生克之理以言古今因果。人人休咎的金、木、水、火、土生为五行,与东、西、南、北、中相配,东属木,西属金,凡属金、木之类可装在篮子里;南属水,北属火,水、火是篮子装不得的。所以只能说买东西,不能说买南北。”
  
  明人周延儒在回答明思宗朱由检同样的问题时,提出了类似的答案。崇祯时,明思宗曾遣一太监问大臣们:“今市肆交易止言‘买东西’,而不及南北,为什么?”大臣们都沉默以对。这时,辅臣周延儒开口了,他说:“南方主火,北方主水,昏夜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不待交易。东方主木,西方主金,金木人人所无,怎么能不买?故只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明思宗听了,很满意。
  
  清朝学者龚炜则认为,“东西”起源于东汉,因为那时都市繁盛,货物都在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买卖,俗语“买东”、“买西”,提到买卖,非东即西,沿袭日久,遂以“东西”为货物替身;如方言称主人为贵东、敝东,称家塾老师或幕友为西席、西宾,着落“东西”二字,而不言“南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29:58 | 查看全部
大学时代
时间:2015-06-15 作者:未详 点击:83次

  除了技能,是不是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让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能够有能力思考赚钱之外的东西?
  
  在义乌工商学院,站在创业班教室的最后,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下面的学生,一个个盯着眼前的电脑,因为他们正在接单,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家或者几家网店。
  
  开网店,是因为挂上了电子商务的头衔,这样的创业似乎很有吸引力,但是和这些学生相处一天的话,就会发现,其实本质上和摆地摊没有区别,唯一的不同,不用守着自己的摊位,而是眼睛盯着眼前的电脑。也因为这样,学生的生活,除了睡觉,就是工作,问他们是不是有时间看看书,或者有没有兴趣爱好,都摇头说没有时间。
  
  如果这只是一所技术学校,那么,这样的状态,会让我觉得可以接受,但是,作为一所大学,尽管是大专,还是让我感觉很矛盾。也许是因为,我对于高等教育,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期待,除了技能,是不是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让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能够有能力思考赚钱之外的东西?
  
  走过一个正在上课的教室,好奇地探头看了一眼,梯形教室里面的学生,绝大部分趴在桌上睡觉,老师则毫无生气地在讲台上讲着课。陪着我们的副院长说这就是现实,这些学生不喜欢学习,或者说,不喜欢让他们学习的这些东西。
  
  副院长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论,他说,中小学教育,很多学生因为数学和英文读不好,变成了被老师一直忽略的一群人,最终不会有上好的大学的机会,但不是说这些学生成不了人才。而他们的创业班,就是要让这样的学生找到自信。
  
  在这个讲求文凭的时代,大学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竞争更加激烈,如果进不了好的大学,大学生的身份,并不会有更好的机会,但是对于这一点,太多的学校,不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们,而是一直在灌输他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让他们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大学教育,没有教会他们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也没有教会他们学习的能力,却给了他们太高的期待,以为拿着文凭,就可以在社会获得很多。
  
  就算是工商学院的这些学生,也许是学校给予他们太多未来的描述,也许是个别的几个做成了大老板的例子,让他们坚定地相信,自己一定也能够创业成功。但问题在于,外部环境一直在飞速地变化,他们无法再获得他们的学长曾经拥有的大环境而产生的机遇。
  
  “教育不是流水线,学生不是标准件。”这是副院长一直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既然大学生数量那样多,脱离了过去精英教育的出发点,那么对于高等教育的目标以及方法,都需要变得多元起来。在几乎人人都可以做大学生的时代,怎样让大学生不要虚度光阴,真的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30:16 | 查看全部
读书改变了什么
时间:2015-06-15 作者:未详 点击:116次

  2002年,韩胜利考上了西安的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这个瘦弱、文静的儿子,简直成了韩培印最大的骄傲。他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因此,为了帮儿子凑出大学需要的学费和生活费,他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又和儿子一起来到西安,在49岁那年,变成了一名农民工。
  
  大家都觉得上了大学肯定有出息,有前途
  
  “胜利我儿,如今你也上了大学……要靠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前途是光明的。”
  
  小小的本子已经泛黄了,黑色的封皮也卷了起来。刚到西安的时候,韩培印就买了这个本子。他在上面记录电话号码、记录借钱还钱的账目,也会写下一些准备跟儿子“谈谈人生”的内容。那些内容大多与梦想有关。
  
  当韩培印知道儿子考上了省城的大学,而且选择了“热门”的通信工程专业时,梦想就伴随着骄傲一起降临到这个陕西农村的家庭里。
  
  “大家都觉得上了大学肯定有出息,有前途。”老韩说。他并不知道,这一年,全国高校展开了第四次大规模扩招,共有320万名考生进入大学。他只是为自己的儿子自豪,毕竟,这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娃。
  
  韩培印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又跟所有可能的亲戚朋友借钱,凑出了儿子的学费。当把儿子送进大学之后,他也在这座繁华的省会城市里留下来,当起了农民工。
  
  农民韩培印的生活就这样转了个弯。每天,他不再下地劳动,而是和其他工友一起,举着“找工作”的纸牌,等着有需要的人找到自己。他的工作也每天不同,有时候是帮建筑工地运沙土,有时候是在居民楼里帮人铺地板……
  
  在山区老家的村里,韩培印不是村干部,却毫无疑问是个有地位的“能人”。他上过初中,是全村唯一一个会写春联的人,甚至两家吵了架,他也会出面帮忙劝和。而现在,他又把儿子培养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这一切都带给了他无与伦比的满足感。
  
  如今,这对来自农村的父子在繁华的城市里相依为命。很多时候,对于韩培印而言,两元钱的公交车都显得有些奢侈,所以他不常去学校看儿子,而宁可在路边的“话吧”里花几毛钱打个电话,和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儿子说上几句。
  
  他的工作都是纯粹的体力活。有时,他需要甩开膀子,用铁锨一下下地把沙土铲到几乎和自己差不多高的卡车拖斗里;有时,他需要站在拆迁的废墟上,一榔头一榔头地把一间房屋慢慢砸成碎砾。而这些让他腰酸背痛的活计,就是儿子韩胜利学费、生活费的来源。
  
  我想留在城市,城市就是比农村好多了
  
  尽管在城市里相依为命,但韩培印和儿子之间仍然有一些彼此隐瞒的事情。在很长的时间里,韩胜利都不知道父亲是怎样低声下气地为自己借来了生活费;而作为父亲,韩培印也从来不知道,儿子在学校的生活具体是什么样子。
  
  常常两份青菜、5两米饭、一盆绿豆汤,就是这个瘦瘦的男生一顿午饭的内容。他给自己的伙食费标准是一天6元,隔两天吃一次肉。
  
  韩胜利常常觉得别人的生活不可思议。他班上一位来自温州的女生,因为不适应西安的水,干脆从超市搬回来两箱矿泉水,一箱用来喝,一箱用来洗头发。
  
  这样的生活与这个来自农村的男生的距离,像神话故事一样遥远。当同学拿矿泉水洗头的时候,他却琢磨着把那些空瓶子捡来卖钱。
  
  因为觉得“学习比较忙”,他并没有勤工俭学的打算。大部分的空闲时间,他都在学校的运动场上、天台上逛来逛去,询问喝完水的同学“瓶子还要不要了”。
  
  韩胜利捡完矿泉水瓶,看着远处的高楼想:“我想留在城市,城市就是比农村好多了,生活条件、交通、文化,都比农村好。”
  
  现实就是这样,找不到工作就要接受它
  
  除了无与伦比的自豪感,韩胜利4年大学的经历,也给韩家带来了另一个“副产品”。
  
  每次坐汽车回家的时候,韩培印都会从城里抱回来些东西,比如成箱的方便面,或者大袋的糖果。久而久之,韩胜利的母亲在家里开起了全村第一个小商店,把这些城里抱回来的东西拆着卖给邻居们,挣点小钱。
  
  因为韩胜利的关系,韩培印直接用了儿子的名字命名商店,并且把“胜利商店”几个大字印在了商店的招牌上。
  
  当商店的经营渐入佳境的时候,韩胜利大学毕业的时间也慢慢临近了,可找工作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了。曾经“热门”的通信专业也不像传说中那么好找工作了。
  
  韩培印却依旧是乐观的。他始终觉得,无论如何,“大学生”总是一个光鲜的身份,不可能面临没饭吃的问题。随着韩胜利毕业时间的临近,他开始越来越细致地编织自己的梦想,并且换掉了已经写满的笔记本,写在了一个新的黑色本子上:
  
  “明利(韩培印的大女儿),胜利,父亲一定要在2013年前后,也就是在父亲的60岁前后,一定要和你妈,我们全家到北京去,到时候,我们大家都有钱,到北京一定好好玩几天。现在我们大家,胜利你要好好学习,明利要好好过日子,你妈好好管家务,我在西安好好挣钱,争取有那么一天。”
  
  他并不知道,韩胜利此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导购啊、服务员啊、保安啊都行,只要别人能要我。”韩胜利说,“现实就是这样,找不到工作就要接受它。”
  
  那时不读书,给娃买个三轮车,现在也发了
  
  韩胜利在毕业后找了一份在青海的工作,试用期每个月拿600元的工资,在野外帮当地的单位铺通信光缆。韩培印算了算,这收入还没有自己在西安打工挣得多。
  
  “我本来想着,大学生毕业了,工作肯定会在办公室里,而且有空调……”韩培印嚅嚅地说着。他开始时不时地后悔,自己为什么让儿子选了这样的专业,又后悔,也许当年根本不应该让儿子读书。邻居们甚至时不时对他讲:“当年不让娃上学,给他买个三轮车,现在也发了!”
  
  这个原本贫穷的家庭正在慢慢步入正轨,连家里那个因为儿子上学而办起来的小商店也越办越好了。可曾经是全家最大骄傲的儿子,如今却成了父母最大的心病。韩培印担忧他迟迟没有结婚,更何况,因为高考结束后迁走了户口,他原有的9分耕地已经被收回。也就是说,韩胜利已经没有办法再回到农村种地了……
  
  工作了3年之后,韩胜利辞职,在西安重新找了份工作,工资也涨到了1500元。不过,这仍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数字。
  
  韩培印开始怀疑,念书写字并不是一件值得嘉许的事情。连他那个中学毕业、在深圳打工的女儿,一个月也能挣三四千元——足足是儿子的两倍。
  
  事实上,从西安回到家里之后,他再没有写过什么东西,甚至连把笔记本都不愿意拿出来了。年初的时候,他曾经想在本子上写点什么,再跟儿子谈谈人生,可看到大学毕业5年后,儿子情绪低落的样子,他最后什么也没有写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30:28 | 查看全部
职场没有宠物猫
时间:2015-06-15 作者:未详 点击:150次

  雷米和崔静同一批进入公司工作。雷米在策划部,崔静在財务部。经过几年的勤奋工作,这两个职场大头兵终于熬成了各自部门的经理。
  
  当了部门经理后,崔静一下子就感觉到了当领导的“好处”:不但工资高,并且还可以随意指挥下属去完成本该属于自己的工作。每天,崔静在网上看新闻或者聊天,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雷米好像就是天生的劳碌命,都熬上部门经理了,还每天苦巴巴地工作。每天看着雷米愁眉苦脸地在苦思冥想她的最新营销策划,崔静就想乐!这样的活儿交给下属不就行了?
  
  策划部直接负责着公司的一些对外活动,例如新产品上市的媒体发布会;例如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提供礼物赠送等等。从策划的开始一直到活动的结束,雷米都直接参与其中,每天把自己累得东倒西歪的,老总每次见了雷米,都很关切地说:“雷米啊,你要注意休息啊!这么卖命工作可不行的,我和你说个事啊,近期你看看能不能策划个活动,花最小的成本但是却能把咱们最新一款产品的名气打出去!”雷米听了就乐,意思是老总真够有意思的,这边劝说我休息,紧接着就给我布置新任务。老总也醒悟过来了,不好意思地笑:“没有办法啊,能者多劳啊,你还是辛苦辛苦,忙完这阵子,我给你放假。”
  
  雷米不指望老总能给她放假,只要老总知道她雷米每天辛苦工作就行了。
  
  又过了两年,公司人事大调整。雷米被老总提拔为副总,但是,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崔静竟然被撤职了,部门经理换成了一个工作非常勤奋的財务部下属。崔静成了以前下属的下属,这种落差让她非常受不了。更让她受不了的是那个傻乎乎的雷米不但没有被撤职,并且还升职了,这到哪儿说理去?
  
  崔静再见到雷米的时候,就故意扬着脸走,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雷米苦笑。终于雷米找到机会和崔静谈话,雷米讲述了一个故事:“我小的时候,家里养了一只黄猫和一只花猫。我妈怕把猫饿了,每天都去市场买猫鱼。时间长了,这两只猫有了严重的分化,黄猫只喜欢吃猫鱼,其他的不吃,吃饱了就睡或者在院子里玩耍,从来不逮老鼠;花猫吃猫鱼的同时,也喜欢隐蔽在角落里逮老鼠。过了一年后,我们全家人都讨厌这条有鱼吃就不逮老鼠的黄猫,就把它驱逐出家门;那条有鱼吃又逮老鼠的花猫,我们全家人一直很善待……当然了,如今很多人家养猫不为了逮老鼠,就是单纯地为了当宠物养。我说这些,就是想告诉你,职场上没有宠物猫,给鱼(高薪和职务)吃的时候,也一定不要忘记逮老鼠(干好自己应干的工作),你当部门经理的时候,一边享受着鱼(高薪和职务),一边逃避自己的工作,把自己应该干的工作分给你的下属去做。对于你这样光吃鱼不逮老鼠的行为,老总当然会很恼火。因此,把你的鱼(高薪和职务)取消了也是正常的……”
  
  职场中,要时刻记住“有鱼吃了还要逮老鼠”,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取消“鱼”,才能在职场上获得长久的稳步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