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50:57 | 查看全部
中国人怎样误解了财富
时间:2014-11-27 作者:未详 点击:123次

  曾经听说过一个故事。说是非洲曾经有一个被外面人称之为“马拉松”的部落,这个部落特别善于打猎,常常赤脚与野兽奔走,狩猎的方式比较原始,就是追赶羚羊野牛之类的动物,常常几十公里下来,直到把野兽累死为止。就这样,大家练得一副好脚板,几乎人人都有一副好身手。终于有一天有人发现了这点,去找他们的酋长说,希望他们能够派人参加四年一次的奥运会马拉松赛,肯定有希望拿几个奖牌回来。交谈之后,酋长终于“明白了”,是想要他派几个最会跑的人去一个地方跑。酋长因此就问:“那里有许多羚羊吗?”来人说:“没有。”“那兔子呢?”酋长又追问。来人说:“也没有。”酋长听完断然拒绝,无论来人怎样申辩,也不再听他“胡说八道”了。因为他们的传统就是在没有猎物可追的情况下,从来不去空跑。这个马拉松族的观念显然是那些抓来可以吃的动物才算财富,至于什么奥运会金牌之类的东西,在这里还形成不了财富的观念。他们也许不知道,奥运会金牌在国际市场上可以换到多少牛肉、羊肉,那一趟“空跑”下来,可以得到多少财富。所以,财富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着的,而且是五花八门的。比如小到金银财宝文物字画这些有货币价值的珍稀之物,大到普天之下的王土与王臣,江山社稷,都被视为财富。但是人们常常对于那些无形资产、无形财富却视而不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51:08 | 查看全部
不幸的是,中国人自古就是重视有形财富的多,而重视无形财富的少,在一定程度上说就如那个非洲“马拉松”族一样短见。甚至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无形财富的概念。比如中国人也有百年老字号的老店,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把这当成一个品牌来经营,更没有什么知识产权与发明专利的概念。祖传秘方当然也是有的,但是,也不会想到申请专利,利用知识产权实行规模化经营。
  
  今天在全球化时代,某些中国人的愚蠢又一次误解了财富。他们不惜污染自己的环境,毁弃自己的青山绿水,不惜为建立“世界工厂”做出最大的牺牲,从而向美国换得那些他们制造出来的花花绿绿的纸;然后这些纸在美国这也不能够买,那也不能够买,只能够买他们的国债,在一些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这些纸就是国力,就是财富。当一个社会常识被践踏的时候,就会做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蠢事。要重新审视财富与国力,收藏别人印刷出来的纸那不是财富,真正的财富就是你的国民的幸福指数与智慧程度,这才是真的软实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51:20 | 查看全部
零距离探“蛟龙”
时间:2014-11-27 作者:未详 点击:83次

  “清晨,海风微微,细波粼粼。我又一次爬上脚手架,细细检查每一个设备。每一次触摸潜水器,我都像抚摸自己的孩子,关切中带着期待。我深深了解潜水器上每一条脉络,每一条脉络上流动着的激情,我知道它不会让我失望。”这段海试日记出自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之手。对于蛟龙号,所有工作人员都投入了太多的感情与心血。
  
  2013年12月12日,央视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团队荣获创新奖。站在颁奖台上,已经77岁高龄的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向所有支持蛟龙号研发的科研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致谢。
  
  蛟龙号副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下称“702所”)水下工程研究设计室主任胡震徐芑南介绍,根据进行海底资源和科学调查研究的目标需求,蛟龙号的球壳直径是2。1米,一次可容纳三个人。具备海底巡航和强大的悬停能力,可以沿着海底的平原、山坡和热液喷口进行调查活动。同时,蛟龙号还要进行海底作业,把设备放到海底,又把海底的样品取回来,这需要潜水器具备良好的平衡控制能力。
  
  2013年12月5日,我们来到位于江苏无锡的702所,在蛟龙号维护车间看到了今年夏季成功完成了为期100余天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登上距地10余米高的脚手架,进入蛟龙号驾驶舱,记者看到,封闭的球体内部各种操作平台整齐有序。
  
  蛟龙号的球体载人舱使用高强度钛合金材料,在俄罗斯加工制成,该球体内直径2。1米,巨大的海水压力全靠它承担。在同级别、同类型潜水器中间,蛟龙号的载人舱空间已经是最大的。当然,壳体也可以再增大,可以在舱内增加更多的设备,人员也更加舒适,但是如果要保持相同的作业深度,就必须加大壳体厚度,这样会带来指数级的重量增加,所以还是有一定限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51:31 | 查看全部
据胡震介绍,蛟龙号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可以保证潜水器在需要停留的深度进行高精度作业。此外,蛟龙号还具备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探测海底小目标的能力。
  
  “千里传音”看似简单,但实际有许多难题需要攻克。蛟龙号首席潜航员、702所水下工程研究设计室副主任叶聪,是蛟龙号总布置系统的主任设计师,也参与、主持了蛟龙号研发过程中的多项设计工作,他告诉记者:“2009年蛟龙号首次下海试验,刚脱离母船就失去了联系,我就每两分钟呼叫一次,总共呼叫了两个小时。”叶聪回忆,他当时并不紧张。
  
  经过多次试验,蛟龙号目前采用了先进的水声通信技术,利用声波来实现和水面母船的通讯。声波速度大约是1500米/秒,蛟龙号在大海深处传送的声音、文字和图像,只要不到5秒钟就能被水面上的母船接收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51:39 | 查看全部
 并不神秘的蛟龙号
  
  2012年6月24日,凭借着先进的通信技术,在深海潜到7000多米的蛟龙号,与在太空翱翔的“神舟九号”来了一次“海天对话”。这次最遥远的对话,令叶聪记忆犹新。
  
  迄今为止,叶聪已经参加了蛟龙号73次下潜中的47次,被亲切地称为“海底的哥”。经历越多,叶聪越感受到自己的无知、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6年研制、4年海试给他的感觉是“直临深渊、如履薄冰”。
  
  与大自然相比,蛟龙号并不神秘。叶聪告诉记者,蛟龙号的下潜过程一般全程控制在12个小时之内(来回路程各用3小时左右,海底作业时间6小时),清晨开始作业,傍晚结束。一次下潜3个人,一个驾驶员带两个乘客,乘客多为生物学家、地球化学家等。科学家引导驾驶员到达感兴趣的区域,驾驶员利用机械手采集标本。
  
  据悉,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完成了21次下潜任务,从深海带回了共390只生物、161枚结核、8块结壳、32块岩石和180公斤沉积物等样品。
  
  近期热播的《地心引力》引发了人们对于宇宙无限的求知欲望,也让一些人对深海出舱产生了兴趣。对此,叶聪表示,航天是1个大气压的压力,而海底是700个大气压的压力,“根本不可能出舱”,而且“也无需出舱,潜水器本身的机械手可以灵活作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51:49 | 查看全部
 “2016年完成4500米级蛟龙号研制”
  
  成功突破7000米之后,胡震眼下正率领蛟龙号团队全力扑在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上。之所以回过头来研究4500米级的潜水器,是因为这个深度的潜水器有更广泛的科学应用市场,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科学家的科考需求,同时在钛合金耐压球、机械手等关键技术上继续攻关。
  
  胡震说,下潜深度为4500米的新一代蛟龙潜水器,从球体的设计上增加和扩大了观察窗,提升了作业能力。较之7000米级的蛟龙号,“新蛟龙”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和维修成本,更具经济性。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前第一副总设计师、现任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崔维成向记者介绍,大规模的深海科研和应用都是在4500米以内,用7000米级深潜器来完成4500米以内的海域科研,有点类似“杀鸡用牛刀”,从使用成本上来看,蛟龙号的一次深潜成本大约在50万,而4500米级潜水器的一次深潜成本希望能够控制在30万左右。
  
  除此以外,“新蛟龙”还有一个技术攻关,“就是希望能够提高国产化率,潜水器的核心部位——高压钛合金载人舱和机械手等都将由我们自主研制,预计国产化率将达到90%。”崔维成说。
  
  据悉,“新蛟龙”的球体载人舱现正在宝鸡宝钛集团建造。载人舱相关的轧板、加工、焊接技术只有少数国家具备,其难点有二:一是超厚钛合金板(3。2m)的轧制;二是如何将两个半球体天衣无缝地焊接。对于这两个难关,前者,中国已攻克;后者,中国已基本攻克。
  
  “我们将总结经验,对载人球舱、高压海水泵、锂电池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争取在2016年完成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胡震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52:00 | 查看全部
人的相貌是如何决定的
时间:2014-11-27 作者:未详 点击:168次

  世界上有没有两个长得完全一样的人呢?截至目前,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同卵双胞胎,长相也会有微小的差异,仔细看都能找出差别。
  
  那么,人的相貌到底是如何决定的呢?一个简单的答案是:基因。从大的方面来看,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同一个家庭的成员,或者同一个族群内部的个体,因为基因相似,往往有着相似的外貌,比如东亚人的单眼皮,或者非洲人的厚嘴唇等等。这些特征有着明显的家族或者种群差异性,很容易分辨。
  
  但是,从小的方面看,同一个族群的不同成员之间的相貌也有细微差别,比如鼻子的高低,眼睛的大小,以及五官之间的相对位置等等。这些细微变量以及它们的各种排列组合的总数是惊人的,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全世界70亿人当中竟然找不出两个长得完全一样的人。问题在于,人类只有不到3万个基因,其中直接负责脸部结构的基因更是少得可怜,它们当中大部分还是和某些遗传病有关的,比如唐氏综合征患者特有的脸型。除此之外,负责健康人相貌的基因数量非常少,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
  
  所以说,决定人类相貌的不仅是基因,而是整个基因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52:11 | 查看全部
 所谓基因组,指的是人类23对染色体上的所有DNA序列,基因只是其中负责编码蛋白质的DNA片段而已,它们的总长度加起来只占人类基因组总长度的2%。换句话说,人类基因组当中有98%的片段都不直接编码任何蛋白质,因此曾经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垃圾DNA”。后续研究发现,它们并不都是没用的垃圾,其中含有大量具备调控功能的DNA片段,这些片段就像电灯开关,负责启动和调整基因的功能。如今该领域已经成为基因组研究的热点,因为这些调控基因是很好的药物靶点,也是解开很多生命之谜的关键所在。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艾克索尔·维瑟尔博士就是其中之一。他和同事们利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找出了决定人类相貌的原因,论文发表在2013年10月2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作为哺乳动物,小鼠脸型的发育过程和人类非常相似。维瑟尔及其同事们决定从小鼠胚胎入手,找出所有与脸部发育有关的增强子。增强子是基因组中特定的一些DNA片段,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控基因的功能。最终研究人员一共找到了4399个与脸部发育有关的增强子,其中一部分增强子属于基因开关,比如可以让某个基因只在鼻子上发挥功能,却在面颊上失效。另一部分增强子则可以联合起来调控各个基因的活性,从而调整脸的各个部分的比例。
  
  这个结果说明,虽然负责脸部发育的基因总数很少,但负责基因功能的调控因子的数量却非常多,正是由于这些调控因子的存在,才使得不同小鼠之间的长相各不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52:21 | 查看全部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研究人员还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培育出一种转基因小鼠,其体内有3个增强子被去掉了。结果这批小鼠的相貌全都发生了细微但却统一的变化,可以很容易地和对照组区别开来。
  
  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调控方式是非常聪明的。基因是生物最重要的资源,轻易改变不得。用增强子的方式来调控,可以让小鼠不用改变基因本身,就可以单独地调整脸部各个部分的比例。
  
  最后,研究人员测量了这些增强子的DNA序列,发现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可以在人类当中找到同源序列,这说明人类很可能也和小鼠一样,是通过增强子来控制相貌的。人类基因组中的基因总数虽然很少,但增强子的数量可以非常多,这就是为什么人的相貌会如此不同的主要原因。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已经搞清了相貌的秘密,将来就可以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生出漂亮娃娃了吧?其实这项研究恰恰说明这个方法几乎是不可行的,因为决定相貌的因素实在太多了,人工干预太麻烦,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研究这个问题呢?原来,很多增强子同时也会参与其他基因的功能调控,相貌本身虽然和健康无关,但另外一些基因的影响可就大了,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喜欢找漂亮的配偶,因为这往往代表着他们具有好的基因。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相貌的成因,找出不同相貌特征和健康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相貌来诊断疾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3:52:38 | 查看全部
年轻人的快乐心态调查
时间:2014-11-27 作者:未详 点击:147次

  2013年12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联合视频网站土豆网,共同调查完成《中国年轻人快乐心态研究报告》,全面展现了中国年轻人的快乐心态,以及对于快乐的理解、认知和表达方式等。
  
  本次调查通过随机抽样配对调查的方式,预先设计12个场景的调研问题,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南京等6座城市访谈了360组典型的中国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或伴侣。
  
  同时,还针对年轻人开展了在线调查,共有21万人参与,最终成功得到了1587位年轻人的完整回答。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让处于家庭人际核心的年轻人与父母和伴侣来比较,看看是否与他们的想像有差距,并检视他们维系情感的方式是否给对方带来快乐,促动人们思考如何给别人快乐,从而触发人们通过给彼此快乐而激发更多快乐,逐步形成人际关系快乐的正能量。”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俊秀副研究员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