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4 13:51:20
|
查看全部
零距离探“蛟龙”
时间:2014-11-27 作者:未详 点击:83次
“清晨,海风微微,细波粼粼。我又一次爬上脚手架,细细检查每一个设备。每一次触摸潜水器,我都像抚摸自己的孩子,关切中带着期待。我深深了解潜水器上每一条脉络,每一条脉络上流动着的激情,我知道它不会让我失望。”这段海试日记出自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之手。对于蛟龙号,所有工作人员都投入了太多的感情与心血。
2013年12月12日,央视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团队荣获创新奖。站在颁奖台上,已经77岁高龄的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向所有支持蛟龙号研发的科研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致谢。
蛟龙号副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下称“702所”)水下工程研究设计室主任胡震徐芑南介绍,根据进行海底资源和科学调查研究的目标需求,蛟龙号的球壳直径是2。1米,一次可容纳三个人。具备海底巡航和强大的悬停能力,可以沿着海底的平原、山坡和热液喷口进行调查活动。同时,蛟龙号还要进行海底作业,把设备放到海底,又把海底的样品取回来,这需要潜水器具备良好的平衡控制能力。
2013年12月5日,我们来到位于江苏无锡的702所,在蛟龙号维护车间看到了今年夏季成功完成了为期100余天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登上距地10余米高的脚手架,进入蛟龙号驾驶舱,记者看到,封闭的球体内部各种操作平台整齐有序。
蛟龙号的球体载人舱使用高强度钛合金材料,在俄罗斯加工制成,该球体内直径2。1米,巨大的海水压力全靠它承担。在同级别、同类型潜水器中间,蛟龙号的载人舱空间已经是最大的。当然,壳体也可以再增大,可以在舱内增加更多的设备,人员也更加舒适,但是如果要保持相同的作业深度,就必须加大壳体厚度,这样会带来指数级的重量增加,所以还是有一定限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