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4 14:00:47
|
查看全部
古人的身份证
时间:2014-11-26 作者:未详 点击:151次
身份证并非现代独有,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商鞅变法时,秦国推出了照身帖,以验证秦人的身份,防止间谍入侵。所谓照身帖,就是一种经过打磨的竹块,上面刻着持有人的相关信息,诸如头像和籍贯等,跟我们今天使用的身份证十分相似。
汉和隋基本上沿袭了秦时的制度,用“竹使符”作为官员的身份证明。而到了唐朝,李渊对“身份证”进行了改革,发明了“鱼符”。《新唐书·车服志》载:“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可见,“鱼符”一方面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方便皇帝召见时验明正身。“鱼符”形若鱼状,上面凿有小孔,可以随身佩带,背面刻着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位品级等。根据官员的职位大小,“鱼符”所采用的材质也不一样,亲王和三品以上的官员,使用的“鱼符”为黄金制造;五品以上的官员,使用的“鱼符”为白银制造;六品以下的官员,使用的“鱼符”为黄铜制造;而地位更低的,则为木头制造。“鱼符”通常分为左右两块,左符放在内廷,作为存根,右符交由官员使用,具有一定的防伪作用。同时,五品以上的官员还配有“鱼袋”,专门用来装“鱼符”的,也可作防伪之用。武则天称帝后,将“鱼符”改为了“龟符”,但其作用并未改变,同样分为三等,金龟、银龟和铜龟。金龟为三品以上的官员使用,表明使用者的地位非常高,“金龟婿”就是由此而来的。
到了宋朝,赵匡胤嫌“鱼符”太麻烦,索性废弃了,官员直接使用“鱼袋”,以上面的金银饰品及颜色区分官级,主要以“金紫”和“银绯”为贵。到了明朝,官员的“身份证”又发生了变革,开始使用轻便、美观的“牙牌”。“牙牌”一般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等相关信息。陆容的《菽园杂记》载:“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此时的“身份证”已不仅仅限于官员使用,其他出入内府的人也必须佩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