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0:41 | 查看全部
给中国人当孩子太难了
时间:2014-11-25 作者:未详 点击:158次

  给中国人当孩子,意味着你要背世界上最沉的书包,参加最多的考试,最早品尝压力和孤独,最晚享受初吻和性爱,要绝对尊重父母,要听父母的,还要在他们老后常回家看看。
  
  你人生的所有磨难全来自一个地方——一对自称是你父母的男女同志,可他们口口声声说是你亲生的,弄得你没地方说理去。
  
  “悲惨世界“这本破书其实真应该让中国人的孩子们写!
  
  现在,由北美崔哥的我列举一下中国孩子遭的罪吧,为营造气氛,崔哥我提醒你一边读此文,一边想像瞎子阿炳正拉着悲惨的京胡,而且祥林嫂还在一旁没完没了地哭。
  
  给中国人当孩子,最好是第一个被生出来,要不然赶上计划生育,你再大的本事也因为没被生不出来而得不到发挥。崔哥认为这是中国缺少诺贝尔奖得主的最大原因,得奖的人一般都行三,而老三大都在计划生育活动中英年早逝。
  
  就算你被生出来了,中国家长也不会把你当人,他们要让你在8岁之前,把人世间所有带弦的东西都学了,比如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二胡,古筝,吉它,没逼着你学弹棉花就很够意思了。其实谁都知道,学这些破玩意儿一点用也没有,但是既然邻居那么难看的孩子都在学,咱也不能落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0:57 | 查看全部
 慢慢地你就发觉,你生下来根本就不是在活自己的命,而是在活你家大人的命。爹要是没当上医生,他就逼着你当医生;妈要是没当上歌星,她就逼着你去当歌星。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父债子还。
  
  欧美国家的家长让孩子一岁一岁地活,到哪岁干哪岁的事;讲中文的家长则是让你跳着活:比如,让你14岁大学毕业,20岁读完博士,25岁当高管,30岁退休,40岁就可以与世长辞了,英语里有句话叫“Hurryupanddie。”(快点长大好死),就是说给中国人听的。
  
  活到15岁,刚把中文说流利了,好不容易有了一圈自己的朋友,正准备要接触中国社会呢,中国家长突然脑袋瓜子开始进水,哭着喊着要把你送到国外去上学,让你在青春期最萌动的时候漂泊海外,举目无亲,饱受着孤独,寂寞,吃不饱,听不懂,寄人篱下的悲惨生活。这么狠的人其实不配当家长!可是他们还口口声声地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拉倒吧,要我说,“穷人的孩子想自杀!”
  
  能生在社会主义中国还算万幸呢,要是生在宋朝,那会儿的家长更邪恶,对你头悬梁,锥刺股,当妈的孩子还用大头针在你后背刺字,刺“精忠报国”什么的,那会儿的家长绝对练功出偏了,一个个长的跟容嬷嬷似的。
  
  在你青春绽放最需要爱情的时候,中国家长捆绑住你不许你出轨;当你鲜花开始小凋谢的时候,中国家长又恨不得你当晚就红杏出墙。可惜这时候出墙,墙外已找不到人接应了,只得又扶着梯子下来。
  
  总而言之,中国人的孩子,要是能脑袋不被挤扁地生出来,能活着过20岁生日,能自学成材地了解性知识,能在30岁的时候还没疯,真是太不容易了,太奇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1:02 | 查看全部
附言里的三个字
时间:2014-11-24 作者:未详 点击:336次

  女孩在邮局工作,一天,碰到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来汇款。填完汇款单,女孩说还差附言没写。见男人有些迷茫,女孩提示:“就是你对收款人最想说的话。”
  
  男人想了想,说:“问咱爸咱妈好。”女孩正要输入电脑,手机响了,男友来的短信,结尾是“我爱你”。女孩突然产生了个念头,她忍住笑,对男人说:“给你老婆多说几个字吧?”女孩写好后,他一看,马上抿起嘴憨憨地笑了。女孩写的是:“我爱你,问咱爸咱妈好。”
  
  之后,男人定期来汇款,附言每次都不一样:“我爱你,给孩子换个新书包吧。”“我爱你,娘的药不能断。”“我爱你,咱家猪下崽没?”
  
  半年后的一天,男人又来了,绷着脸。女孩注意到收款人姓名变了。

  男人问:“附言最多能写几个字?”女孩说:“30个。”

  他在一张废单上匆匆写起来,边写边数。

  写完递给女孩:“娘,不怨素红,怨就怨咱家穷,别让哥去素红家闹。过年我不回了,加班工资高。”
  
  女孩慢慢地打字,隐约希望有什么改变。就在她不抱希望时,男人开口了:“等等……最后一句改成‘过年放假我就回家,我爱你’。”
  
  女孩的眼眶顿时湿了。

  男人不会知道,那个天天把“我爱你”挂在嘴边的男友,昨天刚和女孩分手。
  
  只有家,和家里的亲人,才配得上永远的“我爱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1:14 | 查看全部
我只想要一个苹果
时间:2014-11-24 作者:未详 点击:181次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10年秋天的那个周末,在城市东部的一家火锅店里,我和她初次见面。眼前的她25岁,很多女孩儿刚刚走出校园的年纪,却更恬静成熟。鸳鸯火锅蒸腾出的雾气里,不知为什么,我们丝毫没有初次见面的隔膜,我自然而然地向她倾诉了我独自在北京求学、工作、奋斗的经历。她坐在桌边安静地倾听,不时点头应和,我积蓄已久的孤独感被她的眼光拥抱了、融化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舒服。一年后,她成了我的妻子。
  
  在此之前,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想像过,究竟会和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为伴侣、组成家庭。我从大学毕业起在一家新闻机构任职记者,至今已12年。在北京这座千万人口的都市,与我有过或多或少接触的人也许数以千计,但却没有一个人真正走进我的生活。
  
  独身生活从24岁正式开始。我在城市东部的一个青年社区买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贷款需要偿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房奴。7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被一再克扣,最后使用面积只有50多平方米。在那个虽然狭小却还是空荡的一居室里,我每天都在担忧初入社会的各种问题。生活凑合着过,很孤独的,你知道吗?我的冰箱里面常年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牛奶,一样是速冻饺子。速冻饺子煮起来快,煮完后好洗锅,成为我日常饮食的第一选择。当时市面上能够买到的几十种速冻饺子我全都吃了个遍。剩下的就是牛奶。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特别渴,想喝水,可我家里连能直接饮用的水都没有,冰箱里只有几包牛奶,我就把牛奶都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1:23 | 查看全部
 我的邻居是一个搞IT的哥们儿,技术宅,他成了我独居生活中的好友。我们做着完全不同的行业,我一回家,就跟他八卦各种各样采访的经历,他听得开心。反过来,他会给我讲做软件的事情,云山雾罩的,我也听不懂。我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打《魔兽世界》。夏天天气太热,我们不开空调,把两家的大门打开,各自端坐在自己的客厅里组团打游戏,摆好电脑戴上耳机,桌上放半拉西瓜,伸出脑袋就能看见对方,跟大学宿舍没任何区别。那是两个单身汉光辉灿烂的日子。
  
  但是某些东西好哥们儿是不能给我的。当我关上房门,独自面对那间空荡的小屋,满怀的是对生存的担忧。读书、工作、供房,在陌生的城市,我没有任何其他的资源,一切只能依靠自己。我偶尔会想,要是有一个人能和我一起相扶相携地生活该多好啊!像我的父母那样。但那仅仅是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而已,我没有信心能够从精神上和物质上承担起两个人共同生活的责任。
  
  就在同一个社区,有无数与我同龄的年轻人,他们从我身旁经过,身上是商品社会所赋予的各种标签:宝马车钥匙、LV包、不断变换的伴侣。我也会被这些标签勾起好奇心:他们每天做些什么,和什么人交往,怎么挣钱来维持自己光鲜的生活?那些凌晨天蒙蒙亮时,喝得乱七八糟后回到家的踉跄背影,他们身后是什么样的日子?但那超出了我的生活经验,我只知道,他们并不是像我这样日出而作,写稿子、去采访,听不同人的人生,然后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27岁时,我结束了对这个青年社区生活的试探和想像,搬离了那里。新社区居民少了许多,绿化好,社区公园里,老人们常常推着婴儿车带着孙子晒太阳。这样的生活图景让我感到些许安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1:33 | 查看全部
那一年我出了一个长长的公差,坐着破冰船花了一个半月时间漂去南极,一待就是半年,这是单身汉才会有的待遇。船上的各种科考人员、后勤人员加在一起只有十几人,不是十几个中国人,而是十几个人,或者说,十几个活着的人。眼前一望无垠的南极大陆上,全部都是无机物,大概连细菌都没有吧?更不要说鸟或者虫子了。每天面对着十几张不变的面孔,我们说话打发时间,晚上喝点啤酒,没有别的娱乐,没几天,能说的话就都被掏干净了,然后不自觉地开始拷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反正就这几个终极问题。现实生活中那些也曾让我好奇的重要元素在这里都消失了。
  
  在杳无人烟的南极大陆上,我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必须寻找一个终身伴侣,这样我才能够幸福。现在我们每天睁开眼睛就打开微信、微博、平板电脑,它们提供了那么多信息,但仔细想想,这些都是商品社会强推到我们眼前的,它们无法贴近心灵。我更想要过这样的一天:即便我早上起床推开窗户眼前一片雾霾,身后仍站着一个与我心意相知的女人,我们出生不久的孩子在旁边安睡着,生机勃勃,我的心里充满了阳光。
  
  南极之行似乎是个转折。回来后,我觉得自己做好了结婚的准备,不会再像二十四五岁时,与女孩子交往时彼此并不谈论婚姻,或是因为一些生活上琐碎的争执而轻易分开。亲友们会热情地为我介绍婚恋对象,但我逐渐拒绝这种方式。在我与一个女孩儿相识之前,介绍人首先已经帮我进行了一道筛选。而当我被介绍给对方时,也被修饰过,贴上了标签:名牌大学、记者、他对我过往的印象,诸如此类。但我希望剥离掉我过去已有的社会关系,把所有的标签都去掉,重新去认识一个人。现在我去超市购物时会发现,每个商品身上都贴了好多标签,我只想要一个苹果,清脆、微甜的一个苹果,也许它并不需要“有机”、“非转基因”、“进口”等如此众多的标签。我想自己寻找到这个苹果,拥有一段去除标签、从零开始的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1:51 | 查看全部
 那之后我注册成为一家婚恋网站的会员,填上尽量少的基本信息,我就可以跳出自己的社交网络去寻找我的伴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谨慎地与四五位网友见了面,我们通常年龄、学历、收入水平差不多,一般在网上聊上两个星期,才会相约见面,见面后聊天相处,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好像少了些共鸣。直到2010年秋天,我在网站上找到我妻子。我们俩挺合眼缘,在网上没说两句话,发现两个人住得很近,就相约周末一起吃火锅。我特意叫上了一位朋友同行,希望吃饭的氛围更像是朋友聚餐,而不是相亲。朋友成了我们的见证者,他见证着我向一个初识的女孩儿敞开心扉。后来我才了解,她很小就从部队院校毕业,从过军,从过医,转过行,虽然年纪轻,却阅历丰富。我们两个陌生的年轻人,从中国的最西部和最东部孤身一人而来,在北京相遇,感怀于相似的奋斗经历,因此彼此倾慕、欣赏,并不像过往亲友介绍时,标签速配式的相识。这一次,我知道一切的细节都对了。
  
  我们很快谈及婚嫁,转年春节,双方父母来到北京会面。我终于知道,我想要一种共同奋斗、相互爱护和扶持的生活,而身边的人,就是与我同行的伴侣,其他障碍都变得微小,不再重要。
  
  我们步入婚姻的速度比身边的许多朋友快得多。他们或是有学生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爱情,总是以工作、住房等为理由而不结婚,或是一直在寻找,每年见二三十个相亲对象,到最后感情麻木。很多单身朋友会抱怨自己选择面小,找不到合适的人,过不上理想的生活。还有一些原来在青年社区的邻居,现在也30多岁了,不知不觉中,就从这个城市消失了。其实我们这个时代,选择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那些没有方向感的人,最后会迷失在森林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1:58 | 查看全部
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4-11-24 作者:未详 点击:174次

  相比多年以前,现在的消费者不仅重视汽车的驾驶感受和性能,而且更加看重汽车的安全性。如果说在市场上销售的哪款车型没有配备安全气囊,那么即使它的价格再低,配置再高,也很难会对其产生购买欲望。其实,安全气囊的发明已有60多年的历史,这60多年间,汽车安全有了翻天覆地的进步。
  
  遥想十多年前,在中国的公路上还能见到不少没有配备安全气囊的车型,夏利、捷达、桑塔纳等等。但是,你一定没见过没有安全带的汽车吧!这是因为在46年前的1967年,沃尔沃汽车一份极具开创性的《28000起交通事故报告》。
  
  这份报告清楚地表明。在瑞典发生的28000次车祸中,配有安全带的沃尔沃车辆于事故中的死伤人数减少了50%-60%。并且向全世界的汽车厂商免费提供三点式安全带专利技术,以求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同年,美国通过凡驾车、乘车必须佩带安全带的立法,此后,安全带便被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说起安全带的发明,沃尔沃的功劳自然不言而喻,但其实在100多年前,安全带的雏形便已经出现。不过使其出名的,却是一次惨痛的赛车事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2:10 | 查看全部
1902年5月20日,美国纽约举行汽车竞赛。参赛选手沃尔特·贝克工程师害怕在激烈的车赛中翻车受伤,他从学步幼儿在童车里被布条系捆防止摔出车外的事例中受到启发,也在“鱼雷牌”赛车上钉上了几根绳带,参赛时把自己和同伴马达技工紧紧系好。
  
  竞赛进行中,高速飞驰的“鱼雷牌”赛车突然撞上一根垂直地面的钢轨,腾空跳起,坠入观众席,当场压死2人,伤10人,但贝克和那位技工却安然无恙。1922年,赛车场上的跑车开始使用安全带;1955年,美国福特汽车装备了安全带。但是对车内成员保护最好的、目前应用最广泛三点式安全带却是瑞典人尼·波林发明的。
  
  尼·波林的生平很有意思,他原来在做SAAB(萨博)的飞机的弹射座椅设计工作,在飞机坠毁时,利用炸药把驾驶员弹射出飞机;踏进沃尔沃大门以后却摇身一变,开始从事安全带的设计。一个是“弹出去”,一个是“固定住”,却同样是为了保护驾驶员的安全。
  
  尼·波林着手新的设计前,沃尔沃就已经在所生产车上装置两点式安全带,但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当意外发生时,乘员的上半身与下半身都需束紧,两点式的安全带仅着重上半身。尼·波林则提出了V字形的三点式安全带:整条安全带必须分别针对乘员的前胸与大腿两部分、必须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须绕过胸腔与骨盆,以及连接点须在椅身旁下方。
  
  经过不懈的努力,尼·波林的三点式安全带研制成功,1959年8月13日,世界上第一辆装备有三点式安全带的汽车——沃尔沃PV544交付使用。沃尔沃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三点式安全带纳入标准配置的汽车制造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2:35 | 查看全部
 1963年,沃尔沃把尼·波林的三点式汽车安全带注册,并对当时市面上配备了各种类型安全带的汽车做了一系列测试,结果表明,三点式安全带对车内乘员的保护能力最佳。同年,沃尔沃又将安全带介绍给当时尚持怀疑态度的美国人,并把他们的安全带发明专利免费提供给其他汽车制造商使用,以推广这项保护生命的发明。这也就是文章一开头提到的那段历史。
  
  与安全带相比,安全气囊这一路走来却不是那么顺利。1952年起,美国工程师JohnW。Hetrick,在一次驾车中,为了躲避一个障碍物,立即猛打方向盘并紧急制动。同时,他和妻子都本能地伸出手臂,来保护当时正在前排中央座位上的女儿。虽然有惊无险,这位自学成才工程师却从中受到启发。他想必须有一种保护装置,在紧急制动或是碰撞时能代替手臂去保护前冲的驾乘人员。
  
  他利用两个星期的时间设计出了一种汽车缓冲安全装置,其原理是在发动机罩下装一个盛满压缩空气的储气筒,当汽车受到正面碰撞时,惯性冲击力促使一个滑动重块向前移动,从而推动储气筒向隐藏在方向盘中央以及仪表板旁的空气袋快速充气,从而可以使车中人员减少伤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