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5 14:23:18
|
查看全部
没有谁的人生只有一个向度
读博一年多,涵子对自己所属的这个群体有着清楚的认识。
“这个群体并不像社会上认为的那么类型化,实际上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很丰富多元。当然,确实会有传说中那种典型的女博士,只知道死读书,不懂社交娱乐。这样的人往往有一些心理症结,有的可能对外面的东西很排斥,有的则是自卑,似乎只能通过读书的方式寄托人生,觉得人生在婚恋上没有指望。”
在涵子看来,任何人的状态都是这样的,没有哪个人的人生只有一个向度,就算是女博士,也同样如此。“有些女博士是长得丑,有些是有过失败经历后不相信男人,有些只不过性格使然,比较内敛,但这都不是博士头衔所赋予的。”
事实上,涵子眼里的女博士们多有一种“强中更有强中手”的感觉。“整体上看,女博士群体中,充满个性的人大有人在。或许说都不是一般心思的人,她们或有大抱负,或有特殊的思想,或有别致的才情。”
涵子对爱情和婚姻也充满向往,从25岁开始,“我已经非常正式地在脑海中考虑结婚这件事了”。
涵子也曾遇到过让她心动的人,但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幸福来得好不容易”,因为性格原因,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读博后,对于这一问题,涵子隐约感觉到了一定的压力。“主要是选择范围越来越小了,遇上合适的可能性就更小。”
涵子曾经想过,如果不是单身,自己是否会读博士?结论是:“不会,因为婚姻、家庭还是摆在第一位的,另外也要考虑地域,像我现在跑到成都,有男朋友的话估计是不会去了。人生嘛,总是要权衡的!”
涵子同宿舍有个34岁的女博士,如今也处在单身状态。在涵子眼里,这个大自己几岁的重庆姑娘并没有沧桑感,和她相处起来简单愉快,计较少,心思不重,对自己处境的享受大于忧虑。
但是这个女博士的父母也对她施加了压力。他们对她的婚姻列出了具体的要求,“一、都三十多岁了,不能找个什么都没有的,从头奋斗,太累;二、读了博士,起码要找个硕士;三、中国有句俗话,嫁女要嫁超过娘家的。不能找个经济比家里差的。”——话里话外都点明了经济是基础,应该门当户对。
男人应该成为社会和家庭创造财富的主导,而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必要时要为家庭牺牲自己的工作追求和独立;女人应该低于男人,这种“低”体现在学历、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在一个由男权主导的社会里,这样传统的价值观一直以来从未变过。”涵子叹息道。
“除此之外,男女交往,学识、修养等因素虽然越来越被摆在重要位置,但相貌姿色还是永恒不变的择偶标准。女博士又不是变异人群,姿色平平的也不在少数。”涵子诙谐一笑。
所以,涵子也难免会担心,“能欣赏我、能接受我这样高学历、独立意识强的人应该不多,”想了想,她又加了一句:“但,肯定是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