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2:40 | 查看全部
1953年8月18日,JohnW。Hetrick取得了美国“辅助乘员保护系统”专利。有意思的是JohnW。Hetrick当时服务于美国几大著名汽车企业,在他将安全气囊的想法告知企业高层后,得到的答复却是他们没有兴趣对安全气囊进行深入研究。而那时候的安全气囊也只好用于防止飞机着陆时与地面的碰撞。
  
  在沉寂了十多年之后,安全气囊迎来小范围的“试水”,1971年,福特将安全气囊装在一批实验车上;1974年通用汽车率先在市售车装上驾驶座安全气囊。但不幸的是,没过多久安全气囊便再次“销声匿迹”。
  
  其实这不能怪安全气囊的不成熟,也不能归咎于当时的汽车厂商,只能说JohnW。Hetrick的安全气囊生不逢时。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沉溺于大排量肌肉车所带来的驾驶快感之上,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安全性的问题,就连安全带也很少有人系,更别提安全气囊的事儿了。
  
  然而远在欧洲的德国人却没闲着。1967年,梅赛德斯-奔驰工程师们开始对安全气囊进行研究。当时的技术屏障真算是不少,不仅要考虑传感器触发、气体产生和安全气囊充气袋的抗撕裂强度,还要解决听觉与健康的承受度和防止无意外触发等问题。
  
  经过无数次的摸索与实践,奔驰的工程师终于使安全气囊的技术成熟化,于是在1980年12月,奔驰把安全气囊装备装在了当时的S级轿车上,成为世界上首家将安全气囊作为标准配备,安装在自己量产车型上的汽车厂商。并且还在8年后还推出了副驾驶安全气囊。
  
  与德国人相比,美国人在汽车安全方面多少显得有些“后知后觉”,在奔驰S级标配气囊后的4年,也就是1984年,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才在《联邦汽车安全标准》第208条中,增加安装气囊的要求。1995年才正式经由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提供明确的法则及指导方向,要求1995年起新车的标准配备需要有双气囊。
  
  时至今日,汽车安全的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前排气囊、后排气囊、侧气帘,膝部气囊甚至中央气囊都已经有不少车辆配备;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安全带这一项简单的被动安全措施,就已经挽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2:55 | 查看全部
女博士的骄傲
时间:2014-11-24 作者:未详 点击:215次

  博士,最早在战国年代为“博通古今”之人,今为学术性高级人才,象征着智慧和能力,让人景仰。
  
  但是与西方不同,在中国,博士被细分为男博士和女博士,并赋予其不同的意味。前者受人羡慕,其标签是:才子、博学、智慧;后者令人“同情”,标签是丑女、死板、怪异,更被称为除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种人”。
  
  这样的划分显然是中国独创。而这样的创造还在继续进行中。最新的调调由广东省政协委员罗必良发出:“女孩子是一个产品,卖了20几年,还没把自己卖出去。从恋爱角度讲,读博士不是个增值的事,是贬值的事。”言语中不尽“怜悯”,很是为女博士的命运忧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3:05 | 查看全部
考博是最好的选择
  
  古朴、安静的四川大学植被繁茂,马路纵横交错,望江校区东区荷花池有几张躺椅,闲时涵子总来坐坐,喝喝茶,聊聊天,兴起时作几首小诗。
  
  从遥远的北方城市来到川大攻读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博士学位一年半,涵子已很享受这斑斓又平静的日子。
  
  毕业前,考公务员、事业编的,应聘企业的,个个为踏入社会不放过任何一根稻草,惟有涵子坚守在零零散散的考博队伍中,笃定、沉静。最终,她成为我们文学院所有参加考博的考生中惟一考中的博士。
  
  考博这条路,有的人是为了逃避找工作,有的人是习惯了学校生活,而有的人是真真正正想做学术科研,涵子属于最后一种。
  
  “我考研的目的就是考博,考博的目的就是留在高校,搞搞学术、写写文章,所以在道路选择上基本没有过疑惑。”涵子说,“都说女博士是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类存在,可一想到如果放弃热爱的诗歌,不再与现代文学为伍,我就感觉比被当作‘第三类人’更恐怖。”
  
  考博的路途辛苦而寂寞,是心底里的那一份热爱,让她坚持了下来。“考博的时候已经不像考研时那么期待,理性了很多,不会对未来有过多诗意的设想,这样反而可以静下心接受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3:18 | 查看全部
 没有谁的人生只有一个向度
  
  读博一年多,涵子对自己所属的这个群体有着清楚的认识。
  
  “这个群体并不像社会上认为的那么类型化,实际上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很丰富多元。当然,确实会有传说中那种典型的女博士,只知道死读书,不懂社交娱乐。这样的人往往有一些心理症结,有的可能对外面的东西很排斥,有的则是自卑,似乎只能通过读书的方式寄托人生,觉得人生在婚恋上没有指望。”
  
  在涵子看来,任何人的状态都是这样的,没有哪个人的人生只有一个向度,就算是女博士,也同样如此。“有些女博士是长得丑,有些是有过失败经历后不相信男人,有些只不过性格使然,比较内敛,但这都不是博士头衔所赋予的。”
  
  事实上,涵子眼里的女博士们多有一种“强中更有强中手”的感觉。“整体上看,女博士群体中,充满个性的人大有人在。或许说都不是一般心思的人,她们或有大抱负,或有特殊的思想,或有别致的才情。”
  
  涵子对爱情和婚姻也充满向往,从25岁开始,“我已经非常正式地在脑海中考虑结婚这件事了”。
  
  涵子也曾遇到过让她心动的人,但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幸福来得好不容易”,因为性格原因,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读博后,对于这一问题,涵子隐约感觉到了一定的压力。“主要是选择范围越来越小了,遇上合适的可能性就更小。”
  
  涵子曾经想过,如果不是单身,自己是否会读博士?结论是:“不会,因为婚姻、家庭还是摆在第一位的,另外也要考虑地域,像我现在跑到成都,有男朋友的话估计是不会去了。人生嘛,总是要权衡的!”
  
  涵子同宿舍有个34岁的女博士,如今也处在单身状态。在涵子眼里,这个大自己几岁的重庆姑娘并没有沧桑感,和她相处起来简单愉快,计较少,心思不重,对自己处境的享受大于忧虑。
  
  但是这个女博士的父母也对她施加了压力。他们对她的婚姻列出了具体的要求,“一、都三十多岁了,不能找个什么都没有的,从头奋斗,太累;二、读了博士,起码要找个硕士;三、中国有句俗话,嫁女要嫁超过娘家的。不能找个经济比家里差的。”——话里话外都点明了经济是基础,应该门当户对。
  
  男人应该成为社会和家庭创造财富的主导,而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必要时要为家庭牺牲自己的工作追求和独立;女人应该低于男人,这种“低”体现在学历、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在一个由男权主导的社会里,这样传统的价值观一直以来从未变过。”涵子叹息道。
  
  “除此之外,男女交往,学识、修养等因素虽然越来越被摆在重要位置,但相貌姿色还是永恒不变的择偶标准。女博士又不是变异人群,姿色平平的也不在少数。”涵子诙谐一笑。
  
  所以,涵子也难免会担心,“能欣赏我、能接受我这样高学历、独立意识强的人应该不多,”想了想,她又加了一句:“但,肯定是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3:30 | 查看全部
 望不到头的人生
  
  离博士毕业还有一年半,眼瞅着朋友们相继婚了、生了,幸福地过着小日子,涵子不羡慕也不嫉妒,她相信顺其自然。
  
  川大的福利相当不错,经常搞一些研究生的联谊活动,比如类似《非诚勿扰》的相亲。在从前,涵子肯定觉得滑稽,但现在的涵子更务实了,“虽然不抱期望,但希望把自己打开,对一切机会都不再排斥”。
  
  这样的相亲,涵子一共参加过三次。“一般都是聚在一起吃吃饭,如果有意再继续见面。”但在这一过程中,涵子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女博士的标签带来的阻碍。“如果别人听说你是女博士,马上就敬而远之了。”
  
  经历过这一切,涵子已看开了。“这个东西要随缘,一切外在性的东西都会因内在性的东西而获得不一样的意义。人生其实都不易,很难说哪些人哪条道路要平坦一些。”
  
  末了,她自嘲一句:“你没见好多结了婚生了孩子的人抱怨人生望到头了吗?我们这种还望不到头呢!”
  
  单身的涵子现在尽情享受着属于她一个人的时光,多才多艺的她是学院的文艺骨干,屡屡在各种活动中小试身手。曾经,她在钢琴前度过了童年时期,更一度拿下钢琴九级的傲人成绩。
  
  大部分的时间里,涵子把精力投入到了学术研究中,看书、写论文,研究最爱的诗歌。她最近喜欢上赵毅衡教授的符号学,虽然听不太懂那些理论性很强的东西,但是这位旅欧学者带给她的一些思想和感悟让她受益匪浅。
  
  “人生的路上围城很多,既然选择了这座城堡就安心待在这里。”涵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而越来越从容。
  
  社会舆论中的“女博士之殇”也许仍将继续,但是那只是别人眼中的她们,或者说是社会想要塑造的她们、臆想的她们;而真正的她们,把那扇偏见之窗关掉,轻歌曼舞,自有其多彩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3:41 | 查看全部
德国归来做奶爸
时间:2014-11-24 作者:未详 点击:140次

  一个在德国学习和工作多年的青年,回到武汉后,竟然放弃优越的外企工作,整天与妇幼群体打交道,又跟山里的农民混在一起,他究竟要干什么?经过几年的摸索,他成功建立了中国首家直营式有机生活俱乐部,成为一名颇具特色和品位的“都市生活家”——
  
  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王晨峰大学毕业后,去了德国留学,后就职于世界500强科技公司,并定居慕尼黑。他和妻子都是从事高强度、高收入工作的白领,常常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
  
  2005年夏,王晨峰回国办事,突感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竟被诊断为胃癌。当时的他万念俱灰,幸好后来发现是误诊,他得的只是胃病,而且很快就治好了。尽管如此,他还是感觉像捡回了一条命,并从此开始关注健康。
  
  两年后的春节,王晨峰回武汉探亲,又亲历了父亲突发心脏病的痛苦过程。他深深地意识到,没有什么比在父母身边尽孝更重要的了。不久,他和妻子放弃国外的一切,带着孩子回到了武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3:51 | 查看全部
回国后,有几家外企给出高薪,想聘请王晨峰,还有朋友找他合伙到武汉光谷高科技园开公司,他都一一婉拒,他不想自己再成为高速旋转的“陀螺”。他每天就在家当“奶爸”,当时他的孩子才4岁。他非常喜欢小孩,太太在慕尼黑怀孕期间,他跑到书店买了很多德国最新的育儿专著研读,被妇产医院很多医护人员誉为“最专业的家长”。
  
  由于崇尚环境保护,加上注重健康,王晨峰对国内的饮食环境十分“挑剔”。当时,社会上屡屡曝出瘦肉精、三聚氰胺等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使他很担忧。
  
  这些种种,让王晨峰有了创业灵感,他决定开一家面向妇幼群体、宣扬健康自然、提倡有机生活的公司。为了试探这个想法是否可行,他和妻子首先在网上成立了“莱茵德堡母婴健康沙龙”,利用论坛、QQ群等方式,聚集了一帮“奶妈奶爸”,并与各大医院合作,定期免费举行相关主题的讲座。
  
  渐渐地,他的沙龙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有些孕妇不辞辛苦地从下午2时听到5时许,还一字一句地记在笔记本上……他还被粉丝们誉为“专业奶爸”。
  
  在一次以孕妇饮食安全为主题的讲座上,一位准妈妈提问:“既然这么多食物不能吃,那吃什么?”一句话,问得王晨峰哑口无言。
  
  冥思苦想后,王晨峰认为要想真正吃得安心,惟有抛开所有中间环节,直接到农民手上购买天然食品。于是,2008年底,他正式成立了拉图尔自然生活俱乐部,旨在为会员寻找真正的健康食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4:04 | 查看全部
 万水千山寻找农耕人
  
  寻找的过程十分艰辛。王晨峰先从网上找那些自称生产“天然食品”的有机农业基地和私人农户,然后不远千里亲自跑过去考察、确认。遗憾的是,很多地方名不副实。他通过与基地工人交谈、寻访周围群众、请人化验等详细调研,确认该基地在生产中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才会放心地与对方签下供销协议。
  
  好不容易弄回来一批山东食品,由于他调研的过程都拍成了DV,粉丝们看了后都信任他,一哄而上抢光了那些食品,尽管价格比市价贵了好几倍。
  
  为了减少寻找成本和提高效率,王晨峰后来参加了不少倡导食品安全的组织和活动,并建立了一些人脉圈子,这样可以更容易更迅速地获得相对可靠的食品线索。但无论对方的食品有多大的权威和名气,他都要经过自己长久的实地考察和探访才会合作。
  
  在此过程中,王晨峰还和每一位农户都结交为朋友,除了生意来往外,平时有很多的沟通。从2010年起,他对合作的农户也采取会员制,定期组织他们到武汉来参观、游玩儿,并与俱乐部的城市会员互动。
  
  随着农户会员越来越多,王晨峰俱乐部的有机食品种类也就变得丰富多彩:有来自河北用石磨碾出来的传统面粉,产自湖北恩施山区的山药和红薯,山东的小麦胚芽等等,多达几十种。2010年秋的一天深夜,王晨峰突然接到一条来自宜昌山里的短信:“王老师您好!我给您发的山货已经装箱上车了,明早就准时出发。我家有一头400多斤的土猪,绝对是用猪草喂出来的‘天然猪’,我娘准备明天卖给猪贩子,可我想到了您,不知道王老师您是否需要这头猪呢?……”
  
  王晨峰立即笑着回复:“这头猪我要,哈哈!”他知道,对方是与他已合作近一年的山里小伙子黄军,特别朴实厚道。第二天,他就在QQ群里发布消息:“有一头宜昌来的土猪,正在赶往武汉的路上,谁要?”“我要猪腰子!”“我要猪头!”“我要排骨,哈哈……”不到半个小时,那头可怜的猪竟然就被几十个粉丝提前“瓜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4:15 | 查看全部
有机生活趣味生财
  
  一次,有个来自大别山的女农户到俱乐部参观,武汉的会员们夸赞她的食物很好,她笑得合不拢嘴,还热情地邀请大家:“如果不嫌弃的话,你们明天跟我回去,到山里去做客吧!”没想到这激发了不少会员的兴趣。次日刚好是周末,在王晨峰的带领下,十几个会员家庭呼啦啦地开车去女农户的家乡自驾游。正值收获的金秋,在那片风景优美的山区里,会员们跟农人去挖红薯、掰玉米,尤其是孩子们,满山撒野,欢呼不已……
  
  “这真是个好主意啊!”从那以后,王晨峰几乎每周都会举行一次“农家游”。他最有成就感的是,每次带着会员们去农场、山林、村庄游玩儿时,能看到会员的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变得无比聪明可爱。而有些曾经迷恋网络游戏的孩子,在他的引领下,都渐渐摆脱坏习惯,爱上了大自然。有的孩子叫他“拉图尔叔叔”,有的称呼他为“拉图尔导演”,最后干脆简称他“拉倒(导)”,这些调皮搞笑的孩子,让他获得很多当“孩子王”的乐趣。
  
  于是,王晨峰又在俱乐部增加了针对会员孩子的“自然教育”项目,得到了很多父母的支持。2012年春,他带着一群孩子走进鄂北山区的一个养猪基地,带孩子们去田间地头割猪草,回来又切猪草,然后煮猪食、喂猪……回程途中,孩子们都说:“拉倒,拉倒,这次去看猪太好玩了!”他笑道:“比你们在家玩儿电游刺激吧?不过回去一定要每人写一篇作文哦!”后来,孩子们的游记都写得非常鲜活,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经过4年的摸索与打拼,王晨峰的俱乐部如今已有近百种天然食物,吸纳了数百名长期稳定的粉丝会员,受到武汉2000多个家庭的关注。他还发展了一家母婴服务公司、商贸运输公司等。他的俱乐部有一句口号:“真实,真食,珍食”。谈起成功的经验,他说:“诚信是需要经营的。我相信,真实的东西,永远都是最有力量的,正如刚从土里刨出来的农作物,看起来丑陋,却是最健康的食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4:24:27 | 查看全部
“垃圾短信”终结之战
时间:2014-11-24 作者:未详 点击:187次

  中国人与垃圾短信的斗争,论时间跨度已然超越了“八年抗战”,至今仍硝烟不止。
  
  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垃圾短信超过2000亿条。绝大多数中国手机用户,都被垃圾短信所困扰。
  
  在2004年,信息产业部就发出《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通知》,2008年7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短信息联盟”成立。
  
  或许,2012年12月28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可称为中国垃圾短信治理历程的一道分水岭。
  
  以此法律文件为据,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对垃圾短信展开围剿,一个垃圾短信治理解决方案趋于成型。
  
  上述《决定》将垃圾电子信息界定为:不请自来的商业性电子信息。要点有二:违背接收人意愿;商业性信息。
  
  在实践中,这样的界定会遇到两个操作困难:一是违背意愿是主观标准,如何对其进行客观评判;二是并非所有的商业性信息都是垃圾信息,干扰用户的除了商业性信息之外,还有违法信息和大量重复推送的资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