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8:14:50 | 查看全部
旅行与艳遇的错觉
时间:2014-11-10 作者:未详 点击:117次

  旅行和艳遇有类似之处:人都爱幻想,总希望在一段新的旅途或新的爱情里,发现另一个自己。早年间,世界还很广阔未知时,文艺作品大都以此为主题:堂吉诃德出门旅行,寻找骑士梦;意大利的民间故事里净是骑士出门,夜宿磨坊,品尝面包和女主人的滋味;梅里美以第一人称写旅游到西班牙时,听到了卡门的传说;夏多布里昂喜欢写主角去蛮荒地带,被美女倾心,被蛮族追杀……
  
  所以,人类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情感,姑且叫作“旅行/艳遇尾声恐惧症”:你希望一段旅途永不结束,一段艳遇永不熄灭,一个众人欢饮的夜晚,可以通过无限换酒吧续摊,逼得天色永远不亮……但这里面,有一点幻觉的成分。
  
  早在19世纪,巴尔扎克就写明白了:世上最奢侈的爱好,就是养个情妇。你可以让老婆吃糠咽菜,但必然不好意思驳回情妇的诸多要求。
  
  假想一下,把旅游当作一个美丽的情妇好了——许多人爱旅游,其实是爱这样一种状态:啊,开始旅游啦!好难得出门啊!我要过另一种生活!我要把工作都抛掉!要把平时攒的钱都用上!我要把日常对自己的压榨和抠搜,都在旅行中找补回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8:15:00 | 查看全部
 在旅行中,人就像面对情妇一般,因为过上了远离日常生活的另一种未知而新鲜的生活,于是格外慷慨,特别好奇,尤其大惊小怪,经常一惊一乍。你会更认真地去端详他乡的天空,而你在故乡可能从没注意过天空的颜色;他乡的狗都比较可爱,尽管你在故乡可能特别讨厌狗的味道;他乡的空气都那么沁人心脾,而家乡的空气,你从没仔细闻过;他乡的劣质手工小商品,颜色似乎都比家乡的鲜艳些,能让你情不自禁地抖出信用卡来。
  
  《罗马假日》里,赫本和派克成就了古往今来最老套但又最传奇的爱情。纳博科夫在用俄语和英文写作时不断讲同一个故事:他如何坐着俄罗斯的长途火车,去海边的度假胜地,在金色的沙滩上遇到一个女孩子(在他早期的俄语短篇小说里,那常是个爱滚铁环的女孩子;在《洛丽塔》里,那是洛丽塔的前身安娜贝尔)。托马斯·曼的作品中的许多爱情发生于疗养胜地,《死于威尼斯》里,阿申巴赫在他的假期中遇到了传奇美少年达齐奥。茨威格写过至少两个“我在度假时遇到有人和我倾诉他的假期爱情故事”的短篇。所以你看,所有人都把旅行当作爱情的一部分,或者干脆就是爱情。
  
  与其说旅行比生活美满得多,不如说我们试图让假期比生活更美满。所以旅行和梦不一样,做梦,你不知道何时醒来;旅行,你知道它何时结束。旅行是一种短暂的、浓缩了的生活,另一个人的短暂天堂。而旅行的尾声,就像离开情妇回归家庭,意味着:哎呀,我又要回去工作了,又要朝九晚五了,又要回到那种抠搜省钱的日子了!因为结束的阴影和绝望感如此浓烈,所以在旅行里,一切都迫不及待。《死于威尼斯》里阿申巴赫爱上达齐奥后死去了,《洛丽塔》里安娜贝尔也很快病死了。旅行的结束等于重回现实,等于一种浪漫生活的终结,等于离开情妇回到妻子身边。而这种“终于还是会回到日常生活”里的苦闷,就像橘子汁里的涩,只会让甜来得更浓烈些。所以旅行里的阳光、果汁、单车、刺得人脖子发痒的草坪、大海、风筝、写有电话号码的纸片、贴着礼物标签的CD、游泳池旁边的树影、平时根本来不及一口气读完的书,都带着爱情的颜色,比平时的风景美好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8:15:08 | 查看全部
当然,去掉“旅行=情妇”的仓促又浓烈的幻觉成分,仍有人会相信:旅行时,的确可以见识各类新的东西。但这里有一个常见的悖论:你特意跑去旅游的陌生城市、搜着店名去排队的名吃、从朋友那里借来的书,你会格外熟悉;自己所处的城市、小区后门外的小吃、买来摆在书架上积灰的书、在身边很久的人,你反而会想不起。
  
  因为人们多少总是存着这样一种心思:放在身边的,随时都能观赏,所以还是先瞻望远处好了,身边的东西下次再说,下次再说……于是很多时候,就这么下次再说,终于错过了。
  
  如果尝试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好些,不总指望着把好好享受的希望寄托在别处、未来和旅途上;如果对自己日常生活的伴侣好一些,不总指望着命运给你埋伏着许多段一见钟情,那以后,到旅途末尾,你想到要回归家庭和日常生活时,便会少些恐慌,而会一边听歌,一边想象回家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吃热腾腾的早饭的场景。简单说来,无非是:平时对自己好些,旅行时就没那么神经质地恋恋不舍;对自己身边的人好些,情妇就没那么大诱惑力了。道理十分简单,晏殊很早就写了:“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8:15:20 | 查看全部
无法设计的人生
时间:2014-11-10 作者:未详 点击:179次

  由于职业关系,许多朋友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专业性咨询意见。问题不外乎是上哪所学校最好;是出国读书好,还是在国内读书好;如果要出国,什么时候出去最好,等等。可以看出,每个家长都竭尽全力地想为自己的孩子设计出一条最好的教育路线。其隐含的逻辑是:最好的教育等于未来更大的成就或更好的生活。但我反问的第一个问题往往令他们难以回答:“孩子的想法是什么?”
  
  中国的父母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孩子越大他们越不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通常情况下,爸爸都太忙,既没有时间也不善于和孩子进行平等坦诚的交流,妈妈虽然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但常常局限于生活上的照料而缺乏思想和情感上的沟通,或者失之于琐碎唠叨,叮嘱教训多而倾听分享少;另一方面,中国的父母总是认为,孩子懂什么,只要按照大人为之设计好的路线付出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一个璀璨的前程和美好的人生。孩子的任务是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家长的任务是尽一切可能为之创造最好的条件,内因和外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取得成功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8:15:30 | 查看全部
吊诡的是,即使按照最完美的路线教育出来的孩子,当走上工作岗位、结婚生子之后,他们中间不成功、不如意的人也似乎越来越多。拿到了美国顶尖大学的博士学位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国家机关努力工作了十多年却连个副处也没混到,唱歌跳舞琴棋书画无所不精的高学历女生却一心要嫁给只有高中学历的同学,工作上发展顺利的人没承想天天闹着要离婚……许多人心力交瘁地问我,当初为孩子费尽心思的设计有意义吗?
  
  教育过程可以设计,但人生不行。教育路线图尽可以被制定得尽善尽美,然而生活往往不会按照预先写好的剧本上演。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没错,生活仿佛特别喜欢和人开一些不大不小甚至是残酷的玩笑。你越想追求的就越得不到,你拼命想躲开的却常常鬼使神差地找上门来。除了学习和学术——甚至有时候学术界也不例外——之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简直让人困惑不解。最常见的情况是,你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却往往连百分之一的收获都得不到。有多少人禁不住为此愤愤不平、牢骚满腹,总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却很少能够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一开始的设计和追求对吗?
  
  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最初的目标不对,否则就不会去追求。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我们开始设计路线图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把追求的结果当成了人生的目标和全部。但如果只是为了结果而追求,我们就有可能走上人生的歧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8:15:39 | 查看全部
 老实本分的农民很少会抱怨。他们在春天播种,夏天耕耘,满怀希望地等待着秋天能够有一个好收成。但是,当秋天到来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所有的农作物都毁掉了。农民所能做的是什么呢?他们总是默默地做好该做的事,来年春天,继续播撒希望的种子。在农民看来,天气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因此,重要的是做好每天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深耕、浇水、除虫,等等,至于结果如何,就由老天决定吧。
  
  过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可以乐在其中。在过程中,你有思考、有体验、有感悟,也有收获和进步,这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就像登山一样,登顶的结果固然壮观,但你终究是要下山的,而登山途中所欣赏到的不同景致、滴下的汗水,都会让你由衷体会到由内到外的乐趣和舒服。
  
  然而,我们的学生现在越来越不重视过程,都是直奔结果而去。上学只为就业,工作只为职务和薪水,至于阅读本身、思考过程、一天一天的经验积累,都被毫不吝惜地丢弃了。表面上看是社会风气急功近利,实际上根子在家长所设计的“完美”的教育路线图。因为在这样一幅路线图中,孩子没有任何主动性的参与,只是被动地按照家长的安排,得到一个预先知道的结果。他们已经丧失了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8:15:48 | 查看全部
 在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往往会走向设计初衷的反面。小时候家里穷,父母连打带骂让我好好读书的目的是希望我以后可以成天坐在办公室里上班,不用像他们一样辛苦,但现在父母看到我真的坐在办公室里上班了,却一天到晚忙得比他们当年还累,又常常后悔不应该当让我读那么多书;朋友以前成天告诫女儿要好好学习、不许谈恋爱,但等他女儿研究生毕业还没有男朋友的时候,又成天催她赶紧谈恋爱结婚;还有的朋友看到身边的人纷纷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也不甘落后地加入了这个行列,等孩子真的离开后,才发现孩子不在身边的日子是多么痛苦。
  
  今天,人们在批评中国教育功利化的同时,却又不断给孩子设定一个又一个目标。功利化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然而,我们常常忽视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另一面,即读书对人修身养性的作用。这使得我们失去了教育和生活的根本。
  
  人生是一段旅程,生活的质量在于人内心的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我们给孩子设计了多么完美的教育路线图,都必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如果我们意识到人生无法被设计的道理,放手让孩子去做他们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除非是明显错误的——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那么他们的一生一定会过得更加快乐、幸福和充实。至少将来有一天,他不会充满懊悔地说:“这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父母替我安排设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8:15:58 | 查看全部
人家说的
时间:2014-11-10 作者:未详 点击:202次

  有一次我心血来潮,计划去巴厘岛度假。一个朋友听说了,立刻建议:“吴淡如不是你的朋友吗?我听说她在那里买了一栋豪华别墅,你为何不去她那里住呢?”
  
  我一听,立刻打电话给吴淡如。吴淡如一听我向她借豪华别墅,讶异地表示,她没有买任何房子,还问我从哪儿来的消息。
  
  “我是听人家说的,”我有点小小的失望,说,“唉,我还以为是真的。”
  
  “要是真的就好了。”淡如说。
  
  不过她很讲义气,介绍了好几个她在巴厘岛的朋友,有开SPA按摩店的、有开咖啡豆专卖店的……她还帮我打电话让他们对我多加关照,叫我去巴厘岛一定要找他们。
  
  我在巴厘岛待了五天。我玩到只剩下一天行程时,才想起还没有去拜访淡如的朋友。心想,人家都帮我打电话了,不去太不好意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8:16:07 | 查看全部
于是我去了店长会说中文的SPA店。果然,店长很热情地招待我免费按摩,完了还与我合照留念。我又去了咖啡豆专卖店,人家本来歇业,不过看在淡如的面子上,老板特地把店门打开,还煮了热腾腾的新鲜咖啡,让我免费品尝。结束之后,老板要求拍照留念。加上之前的旅程,巴厘岛之行变成了充满回忆的旅行。
  
  我回家半年之后,碰到一个不算很熟的朋友,一见面就对我说:“听说你很喜欢巴厘岛?”
  
  “你怎么知道的?”我问。
  
  “我刚参加旅行团从巴厘岛游玩回来。”
  
  “噢。”我说。
  
  “巴厘岛到处都有你的照片。”
  
  “我的照片?”
  
  “对啊,SPA店有你和老板娘的合影、咖啡豆店有你和老板的合影……就挂在店里面很显眼的地方。”
  
  “噢。”
  
  “我们坐游览车还经过你的豪华别墅门口了呢。”
  
  “豪华别墅?”这可新鲜了。
  
  “对啊,导游还指给我们看呢,她说你的别墅就在吴淡如别墅的旁边。”那个朋友一脸羡慕,“你们的别墅真的很豪华呢!”
  
  我终于明白吴淡如为什么在巴厘岛会“有”一栋豪华别墅了,结果我向朋友解释了半天。
  
  事后,我打电话告诉淡如:“现在我们在巴厘岛是邻居了。”
  
  “真的?”淡如发出了爽朗的笑声,说,“哈,改天我们一定要一起去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8:16:17 | 查看全部
如何保障手机安全
时间:2014-11-10 作者:未详 点击:82次

  第一,用户要学会使用手机杀毒软件,及时更新升级病毒库,定期给手机杀毒,清理操作系统。不过,一些病毒软件模仿正规软件的图标,用户要仔细辨别。
  
  第二,安装手机程序时,要从正规、有安全检测的电子市场或应用官方网站下载。同时,应尽量下载正规公司开发的程序。对于把握不准的应用程序或操作许可,可以查阅其他用户的评论。对鲜有评论、罕见下载的应用程序,下载、安装之前更要慎之又慎。对已经运行的应用程序,要定期更新,并重新阅读其许可协议。
  
  第三,不要随便扫描二维码。在“扫一扫”之前,应先核实二维码的来源,选择正规企业、商家发布的二维码。
  
  第四,在公共场合使用免费Wi-Fi时,应向提供服务的商家询问安全的账号和密码,尽量不要使用无须密码的服务或者第三方软件提供的免费账号。在用公共Wi-Fi时,最好不要打开自己重要的账号,比如网银、股票、基金、支付宝等。
  
  另外,应将家用无线网络的加密方式选择为WP2加密认证,同时设置较为复杂的无线网络连接密码,最好使用包括数字、字母、特殊符号混合的复杂密码。
  
  第五,很多用户因为手机内存有限,喜欢把很多信息存在SD扩展卡上,这是极为不安全的,因为SD卡几乎没有防御力。重要的信息一定要储存在手机内存卡上。
  
  第六,根据不同等级划分,普通软件登录密码一定要和支付密码等区分开来,多设置几个密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