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03:40 | 查看全部
世界只是寄居处
时间:2013-08-21 作者:未详 点击:521次

  在亚马逊丛林旅行时,碰到一对来自德国的夫妇,三十多岁,黄金般闪亮的年龄。
  
  夫妻两人,眸子炯炯生光,嘴角含笑,一看便知道是热爱生活的人。
  
  交谈起来后,才知道他们离家出国,浪迹天涯,已经足足九个月。他们计划用两年的时间环游整个世界,然后回去著书立说。
  
  夫妻两人,过去都是在大学教书的,共同的愿望便是看世界、游世界、写世界。
  
  他们储存工作所赚回来的每一分每一毫,数目一够,便辞去教职,整装出发。
  
  旅行的目的,对他们而言,是感受,不是享受。
  
  在尚未开化的原始丛林里,他们曾受土著的侵袭,几乎成了锅中肉。
  
  在广袤无边的沙漠中,他们迷失方向,差点被烈日活活地晒干。
  
  在南非,他们遇上一场充满血腥味的种族冲突事件,几乎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在烽火连天的伊朗境内,他们又差点成了炮灰,命丧异乡。
  
  每一段经历,每一个回忆,都充满了冷汗直流的惊险故事。
  
  屡屡以生命作为代价去换取生活的经验,值得吗?
  
  在丛林摇晃的烛光下,我们的话题触及到生命的价值。
  
  这位德国朋友说:“每个由产道挣扎降生的人,都是旅者,世界是我们暂时寄居的地方。没有长生不老的人,也不会有永无尽头的旅程。旅程什么时候完结,我一点也不在乎,我只在乎自己有没有在这段有限的旅程里,把我的寄居处看得透透彻彻。”这话,漂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03:50 | 查看全部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时间:2013-08-22 作者:未详 点击:983次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我们问一个正生活在饥饿边缘的人,他的答案一定是“食物”。

  如果我们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答案一定是“温暖”。

  如果我们拿同样的问题问一个寂寞孤独的人,那答案可能是“他人的陪伴”了。
  
  当这些基本需求都获得满足后,是否还有些东西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呢?

  当然,每一个人都需要食物,每一个人都需要爱与关怀。

  不过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东西是人人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03:58 | 查看全部
凡事只求八分好
时间:2013-08-22 作者:未详 点击:753次

  小时候,常听老辈人讲:“吃饭只要八分饱,凡事只求八分好。”那时候,并不太懂这句话的含义。现在即将退休了,注意养生保健,才领悟这句话的真正内含。
  
  “吃饭只要八分饱,凡事只求八分好。”这句话,不仅仅是一种适度的人生追求和生活理念,而且从生理、心理、哲理的角度看,更是一种科学的养生观念,很值得提倡。
  
  从生理养生角度看,“凡事只求八分好”符合人体健康的需求。人体是一架科学而精密的机器,需要一些舒缓的空间和休整的时间,器官得到适当的休息和调整,才能保证正常运转。如吃饭八分饱,胃才能更好地吸收消化,才能保持身体健康;人的心脏每0。8秒跳动一下,每分钟75下左右,才是人体循环的最佳状态;锻炼使出八分劲,免得精疲力竭,才能起到健身的作用;老年人只求八分健康就应庆幸,因身体机能退化,有点小病小灾就属自然;每天劳作使出八分精力,留两分余地,人体才能继续积蓄力量,更好地释放生命能量。
  
  从心理养生角度看,“凡事只求八分好”体现知足常乐的思想。俗话说,“人心足,处处福”。如果事事追求最好,企求圆满,永不满足,往往会适得其反。为什么有人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苦恼,就是缺乏知足常乐的心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04:08 | 查看全部
我们常常发现这种现象:有时候,希望越高,投入越多,压力越重,反而失望越大。最后接受不了失败的残酷现实,只好走向绝路。
  
  所以,凡事不求尽善尽美,但求八分就行。做事使出十分力气,只抱八分成功期望就好。人生太多不如意,凡事只求八分好。这样心情就会坦然,心里就会满足,情绪就能放松,身心就会舒畅。这样,就可以平常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以宽松的生活态度对人处世,才能领悟“八分好”的生活韵味,才会享受到和谐人生的乐趣。
  
  从哲理养生角度看,“凡事只求八分好”蕴涵中庸之道的精髓。养生之道万万千,很重要的一点,则体现一个“度”字。因“过犹不及”啊。凡事不求过激过度,但求舒缓适度。凡事不过满、不极端、不偏执,才能以适度的方式应对世事。凡事在不尽处——势不用尽,话不说尽,福不享尽,事不做尽,则意味最长。
  
  凡事留有一点余地、留有一寸心路,才会有耐力把路走得更好更远,才能有能力把事业做大做强。写到这里,想到陕西三原城隍庙的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阔处行。”这副对联可以说浓缩了我国古贤“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闪烁着哲理养生的智慧光芒。
  
  被誉为“红色资本家”的荣毅仁,高寿到89岁,他最喜欢的名言就是这副对联,而且还当做“荣氏家规”,使荣氏集团一百多年里显示出高超的生存发展智慧,给人们留下了研究、借鉴的宝贵财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05:01 | 查看全部
“低”有“低”的韵味
时间:2013-08-09 作者:未详 点击:669次

  世上事,宜高则高,宜低则低。高薪、高寿、高兴,高科技、高效益、高速度……人皆爱之,“诺奖”级的精英、精彩、精品,越多越好。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高明的建筑师,也得从夯实地基开始。一切“高”都是从“低”处起来的。一座城市的文明评价,不在于其楼多高、街多宽、富人多阔,而在于其小街陋巷是否平整,公共厕所是否洁净,平民收入是否小康。一位官员的官德评价,不在其公共场合的侃侃而谈,而在“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私底下,他是否光明磊落。
  
  如今提倡“记者下基层”,此中有深意。“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在大凉山采访“失依儿童”吉火日尔,眼见这孩子用柔弱肩膀背柴,照顾爷爷奶奶和小弟,一天吃两顿土豆……小小年纪成了家里顶梁柱,女记者报道时声近哽咽……这里凸显出一个大道理。中国还有一亿多贫困人口,留守儿童就有5800万。下基层,是中国的古老文明“雪中送炭”,更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眼下“三大差别”和“穷富悬殊”的个中滋味,亟须众所周知、众手捧柴。
  
  人之一生起起落落,高高低低。顺风顺水未必成就人,遭遇横逆未必就完蛋。

  曾有人问苏格拉底:“天地间有多高?”曰:“三尺。”

  又问:“人有五尺,那还不把天戳个窟窿?”

  苏格拉底笑答:“所以那些高于三尺的人要学会低头,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05:08 | 查看全部
人生因果分明
时间:2013-08-09 作者:未详 点击:804次

  自然有什么可学?想来想去,可学的是其规律性,因果分明。
  
  自然界的每一样东西都像钟表师所制造的产品,一切按节奏、按时令、按滴答行进,当生则生,当止则止。自然界的一切——譬如树、云彩、土壤、光和月亮从不发脾气,不乖张,不朝令夕改,不偷工减料,不心怀叵测,不单方面撕毁协议。
  
  大自然的这么一份耐心实为仁慈,让人们在春天之后看到夏天和秋天,在树头的花朵飘零之后等到果实。对所有从事三农工作的人士来说,大自然的规律性、时序性、可理解并可表达性让他们等到了粮食,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是大自然讲道理。如果大自然搞行为艺术,搞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搞大小非减持,人类早绝迹了。
  
  “天人合一”,差不多是天说的话,告诫人配合一下,重诚信,别折腾,学习收敛。这一番意思其实还是让人看清楚因果分明。
  
  不尊重因果关系的,是人而不可能是树。树的枝叶花果每一天的变化都是出于一个因,为了一个果,果又为因,分毫不差。而人常常冒犯这一秩序,使因无果,或造无因之果,表面上超脱,最终还要陷到一个果里:孤独与失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05:16 | 查看全部
人看过不结果不授粉、枉自开花的树吗?没有。如果有,那也是人变的。植物在生长的季节活得多么小心翼翼,唯恐辜负阳光雨露。所有的植物都知道春夏秋之后是严酷的冬季,植物为此争分夺秒,为此谦卑顺从,却也活得欢喜。
  
  比之植物,人太狂妄了。人之狂妄不仅仅由于不恐惧冬季(有空调、电褥子),他们几乎不惧怕一切事情的后果,或者说不要后果。
  
  报复机制存在于所有机体之中,冰雹洪水是报复,肿瘤也是报复。修改程序,机体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将启动最后一道程序:自毁。住宅楼倒塌、桥梁垮掉的原因是预应力不足,人的情感也莫不如此。桥梁尚可垮,人的情感会比水泥更结实吗?不会,我认为不会。
  
  人为什么不理清万事因果、提倡活得更老实一点呢?像树一样老实,像云一样安静,像泥土一样谦卑,这样才会抓住一些福气,不为各种错误埋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05:24 | 查看全部
大智若愚的智慧
时间:2013-08-09 作者:未详 点击:1020次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聪颖灵慧之人,必是谦和低调的。智慧和才华就像镶嵌在心坎中的北斗星,只在入夜迷茫时朗照。

  他们行走在五彩缤纷、诱惑多多的尘世间,方向是坚定的,心地是宁静的,灵魂是清纯的,眼睛是明亮的,步履是稳健的。常言说得好:大才华朴实无华,大智慧大智若愚。

  
  耍小聪明的人,终日大呼小叫,歇斯底里,是他内心空瘪,而虚张声势;蛮横霸道之人,飞扬跋扈,招摇显摆,是他神志不清,心胸狭小之故;贪得无厌之人,上蹿下跳,诓东骗西,是他欲壑难填,贪心不足蛇吞象。

  他们总是处心积虑而又急不可待地想得到什么,想掩饰什么,想显赫炫耀什么。于是乎,这个世界便因他们而扑朔迷离,而坑蒙拐骗,而迷乱动荡,而乌烟瘴气。这些狂妄贪婪之徒、粗俗无知之辈,像风中飘浮的气球,像水中摁不下去的葫芦,他们是不会轻易安稳沉静下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05:34 | 查看全部
耍小聪明的人,炫耀、显摆、故弄玄虚、以假乱真、打肿脸充胖子,到头来,只不过是南柯一梦,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一阵喧嚣过后,人走茶凉,他们所要面对的,自是树倒猢狲散,形单影只,欲哭无泪,是登高必跌重的惨痛,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凄苦与苍凉。
  

  大智若愚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进入这一境界的人,心胸宽博如海,有容乃大,待人处世一如读书品茶。

  一书一壶一几一榻,水是沸的,书是香的,心是静的。浅酌慢品,坦然自若。任凭窗外尘世嘈杂浮华,尽如眼前这袅袅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香。

  
  茶毕,敛衣而起,绝尘而去,从容潇洒。

  大地上,只留下一道淡淡的让人赞叹欣赏不已的背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05:42 | 查看全部
野树的秘密
时间:2013-08-10 作者:未详 点击:525次

  春天来了,樱桃树结满了鲜艳的果实,树枝都被压弯了。红艳艳的果实吸引了穿梭在密林中的小鸟,它们从四面八方飞来,享受着樱桃的盛宴。很快,樱桃树上的红樱桃就被鸟们啄食一空。假花生树看着樱桃树,叹了口气,你辛辛苦苦结的果实,都被鸟吃光了,自己什么也没留下,多可惜啊。樱桃树笑笑,能让这些可爱的小鸟填饱肚皮,在春天里飞翔,这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啊。
  
  盛夏刚过,山核桃树就迫不及待地开花结果了,它的果实毛茸茸的,一点也不好看,还裹着一层厚厚的外壳。小鸟们飞来了,啄不动,又飞走了。一个迷路的山民,路过山核桃树下,又饿又累的他,看见山核桃树上挂满的果实,忍不住摘下一颗,敲开,尝尝,虽然有点苦涩,但味道还不错。他想,如果摘回去,炒熟了吃,味道一定更好。于是,他解下行囊,摘了满满一袋子,背回了家。假花生树又叹了口气,山核桃树啊,你的果实那么难看,还是免不了被人类采摘,注定一无所获。憨厚的山核桃树摇摇头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