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12:48 | 查看全部
人生感悟,活法
时间:2013-08-06 作者:未详 点击:472次

  在回首往事77年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一个词叫做“活法”。
  
  我经历了伟大也咀嚼了渺小,我欣逢盛世的欢歌也体会了乱世的杂嚣,我见识了中国的翻天覆地,也惊愕于事情的跌跌撞撞。有时候形势的波谲云诡令人晕眩,有时候祸福说变就变。见过上层的讨论斟酌,也见过底层的昏天黑地与自得其乐。我感受了呵护的幸运与“贵人”的照拂,也领教了嫉恨者明枪暗箭的无所不用。
  
  然而这些只能叫遭遇,只能叫命运,这仍然不是活法。遭遇是外在的,而活法全在自身的选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是遭遇,而“回也不改其乐”,这是活法。本来是习惯性满分与第一名的好学生,一心要飞蛾扑火般地献身革命。少年得志地当着团委的小领导,一下子着了文学创作的迷。骤得大名后紧接着是一个“倒栽葱”。住进了高等学校的新房突然决心全家迁徙新疆。官至“尚书”了却坚决回到写字台前。17岁的时候被人认为是30岁,而76岁了仍然在大海一游就是1公里。这是活法,这是个性,这是屡败屡胜的不二法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12:57 | 查看全部
 我的活法积极而且正面,我的挫折与悲观是我积极与正面的起跑线。一个经历过如许挫折与悲观的人,结果摒弃的是不切实际,获得的是且战且进的一步一个脚印。
  
  我参加了那么多,掺和了那么多,为此冒了不知多少次傻气,付出了不知多少代价。不知我者谓我聪明绝顶,知我者为我的傻气洋溢而摇头。
  
  一辈子不断地更换着我的活法,对于生活与活法,我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13:06 | 查看全部
活生生的美丽,很难久留
时间:2013-08-06 作者:未详 点击:462次

  活生生的美丽,很难久留。用泥精工烧成一朵瓷花,美丽至极,而且只要保管得宜,这种美丽可以维持一千年或一万年。
  
  但是,鲜花——真正有生命的花朵,美丽就无法久留。几天、十来天,已是极限,接踵而来的,自然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凋谢。
  
  没有力量可以使鲜花——有生命的花不凋谢,也没有力量可以使凋谢了的花再恢复鲜艳美丽。
  
  一切有生命的、活生生的美丽,从花到人,从植物到动物,都一样。
  
  在同是美丽的时候,有生命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假花怎能和真花相比呢?泥塑的美人又怎能和活色生香的真正的美人相比呢?
  
  能不能久留是一回事,美丽是不是真正的,又是一回事。世事难两全,大抵如此。有人说天地间的事物全充满了缺憾,倒也不无道理。
  
  你是要真正的、活生生的美丽呢,还是要久留的、没有生命的美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13:13 | 查看全部
孟非的人生不惑
时间:2013-08-06 作者:未详 点击:655次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细细回味,都是一段动情的岁月。孟非的《随遇而安》回顾了他40年的人生岁月,从“脑残”的童年,到严重偏科的中学时代,再到辛酸艰苦的临时工岁月,还有今天“风光体面”的主持人生涯,用“随遇而安”四个字作了总结。
  
  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让任何一个词语的理解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比如“随遇而安”可以理解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简单地满足自己、满足现实、不求改变,甚至是不思进取。也可如清朝文康在《儿女英雄传》中感叹的那样:“吾生有涯,浩劫无涯,倒莫如随遇而安。”一生走过,回过头来,可能大多数人的感慨,不是随遇而安的一生,便是应该追求随遇而安的遗憾。
  
  孟非的《随遇而安》该怎么去理解?孟非自己说出这本书不是为了励志,只是献给自己40岁的生日而已。但作为读者,至少对我来说,却读出了另一番意境。人都是历史的人、社会的人,很多时候看起来是自己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实际上是社会选择了人生中的自己。“遇”具有随意性,往往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安”,但问题是如何“安”,不同的“安”又会导致不同的“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13:26 | 查看全部
 实则还是那一句话——机会只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孟非中学的偏科,实则是发现了自己的特长与潜力,让他从黑暗中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做印刷工,在电视台打杂,当撰稿人,做记者、编导、配音、新闻栏目主持等,正是因为“安”,从来不执迷、不惘然,所以才把工作做得出色,从而有了后面的“随遇”。这对某些经常浮躁、抱怨怀才不遇、频繁跳槽的年轻人来说,显然是有启发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高中学化学,老师讲到环丙烷、环丁烷时,孟非问:“为什么没有环甲烷、环乙烷呢?”全班哄堂大笑,老师也说这是愚蠢的问题。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解决,或许谁解决了,谁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了。到这里,我们也许明白了,爱因斯坦的话并不是对大众讲的,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是爱因斯坦,只能在既有的世界里努力适应,做有限的选择,尽量优化配置。
  
  如果孟非继续纠结这一问题,或许已经没有了今天的孟非。他顺应本心,淡定从容,转而孜孜不倦地去看他的《围城》。这种经历,也许我们很多人都有,但我们却没有真正做到“安”,结果搞成了四不像。孟非后来的工作也大概如此,安心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副产品”也就自然出来了。现实中,大多数人也莫不如此。
  
  孟非说:“人是那么复杂的,社会是这么复杂的,每个人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以及不同的人生经历。他(名人、成功人士)身上或许有某些点滴,有一些个案的东西或许会给你一些启示,但是作为人的成功,参照他的轨迹,这是挺不靠谱的一件事。”是的,我们每个人的道路不一样,问题是能否真正做到“随遇而安”。
  
  生活的本质终究是平淡,平凡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现实社会中,如果我们能够看清这一点,有自知之明,摆正自己的位置,把平淡当做一种生活态度,又何尝不是一种走向成功、走向不平凡的选择呢?孟非在书的自序中说:“如果有人肯读完它并由衷地认为它很有意思,我只能认为,这是个奇迹。”很荣幸,我完成了这个奇迹,从今天开始,就像读书一样,随遇而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13:36 | 查看全部
你失去过爱人吗
时间:2013-08-06 作者:未详 点击:864次

  一位男子正沿路步行前往大马士革。

  他一边走,一边回忆着他失去的爱,内心沉浸在悲痛之中。

  “那些懂得爱的人真是可怜,”他想道,“他们带着害怕失去爱人的恐惧,永远都不会开心。”
  
  就在此时,他听到一只夜莺在唱歌。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男子问夜莺,“我的爱人很喜欢你的歌,但她现在已不在我身边了,难道你没有看见吗?”
  
  “我唱歌是因为我开心。”夜莺答。
  
  “你就没有失去过爱人吗?”男子固执地问。
  
  “失去过很多次,”夜莺答,“但我的爱依然不变。”
  
  听了这话,男子感到希望倍增,就继续往前赶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13:43 | 查看全部
赠与的艺术
时间:2013-08-07 作者:未详 点击:376次

  朋友从俄罗斯归来,讲了一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情。一天中午,朋友从莫斯科广场经过,看到一个乞丐正靠着墙角懒懒地晒太阳。朋友是乐于行善事之人,就停下来给乞丐一枚硬币。不曾想,乞丐却面露不悦,说:“请你把钱拿走,现在是下班时间,我要休息。”朋友说起此事,很是不解。一是乞丐还分上下班吗?二是做好事为什么却被人误解?其实,生活中做好事被人误解是常有的事。人常说,好心未必有好报,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一个人做好事却没有好的结果,诚然让人感到憋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根源在于不懂赠与的艺术。
  
  三国时期,汉献帝先被董卓祸害,后被李榷、郭汜挟持,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其处境并不比莫斯科街头的乞丐好。曹操在“迎奉”天子之初,也曾为给天子进奉什么礼物而伤脑筋。有的人建议送一块美玉,有的人建议送万两黄金,而曹操最终送给天子的不过是一碗热的鸡汤。果然,天子喝下鸡汤后龙颜大悦,马上敕封曹操为丞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13:52 | 查看全部
 这其实就说明,赠与别人,首先要看别人最需要什么。在天子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之时,一碗鸡汤远胜于黄金美玉。可以说,这碗鸡汤送到了天子的心坎里,也让汉献帝暂时收起了对曹操的戒备之心。而这正是赠与的第一个艺术。等到曹操建都许昌,天子早已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曹操再给天子送礼物时,就讲究了许多。此时的曹操,几乎把家里所有的珍玩异宝全部送给了天子。而曹操的玄妙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说这是我送给天子的,而是说,我们曹家世食汉禄,这些东西都是先帝赏赐给我家的,现在我是还给天子。这时候的曹操已被人说成“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在给天子进献礼物的时候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既让天子不悦,又让天下人寒心。但是,曹操说这是我还给天子的,把天子迎奉在上,就等于间接向世人说明了自己对天子的“忠诚”,而忠诚恰恰是天子对曹操最需要也最放心的。所以,赠与的第二个艺术就是要满足受赠者的心理需求。曹操给汉献帝进奉礼物的可贵之处,恰在于此。说到底,我那个朋友的事情就失败在他不懂赠与的艺术。中午时分,乞丐也需要休息,朋友却在这个时候施舍;乞丐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在他的“工作时间”外施舍,就是对他的不尊重。
  
  哲学家弗洛伊德有三个姐妹终身未婚,晚年靠他赡养。她们分居三处,弗洛伊德每年要支付三处住房的开支。有朋友说:“让她们住在一起不更合适吗?”弗洛伊德说:“在经济上是合适的,在精神上却是不合理的。”弗洛伊德的话最能概括赠与的真谛: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精神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13:59 | 查看全部
惭愧
时间:2013-08-07 作者:未详 点击:456次

  人有七情六欲,一般情况下,七情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但这七情显然包括不了人类所有情感。钱钟书给杨绛的《干校六记》写序言,里面就提到,古来经典上相传的“七情”里都没有列上“惭愧”。他认为惭愧是该被淘汰而不是被培养的感情,“在日益紧张的近代社会生活里,这种心理状态看来不但无用,而且是很不利的,不感觉到它也罢,落得个身心轻松愉快”。但这是说反话。钱钟书提到一些人在“文革”期间的表现时,这样说道:“假如要写回忆的话,当时在运动里受冤枉、挨批斗的同志们也许会来一篇《记屈》或《记愤》。至于一般群众呢,回忆时大约都得写《记愧》,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没看清‘假案’、‘错案’,一味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就像我本人)惭愧自己是怯懦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参加。也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账,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怍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惭愧也使人畏缩、迟疑,耽误了急剧的生存竞争;内疚抱愧的人会一时退却以至于一辈子落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14:11 | 查看全部
即使“惭愧”对人生是如此的无用,但它依然是一种美好的情愫。这是人的最后一道防线。一个人连惭愧都没了,最基本的一点自责都没了,你还能指望他什么。有一位很熟悉的女性,非常漂亮。跟人见面时,一个男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空有个白白的脸蛋,一点气质没有。”我问,有气质没气质的区别是什么?对方没有回答。我琢磨了一下,这个没气质,起码包含一点,就是从不惭愧。从我接触这个女性的第一天,就没见过她对人说过“谢谢”和“对不起”。每个人都欠她的,别人怎么照顾她都是应该的,少了一点照顾就发嗲、生气、恨。而她打小报告、中伤别人、仗势欺人时向来理直气壮,没有一丝的底气不足。当然,无论男人女人都有这么干的,你可以用狠毒来形容(她)。体现在个人气质上,便是有和无的区别了。
  
  参加一个音乐会,见到一个拉小提琴的女孩子。很多人说,这个女孩子气质真好。我发现,女孩儿的脸上线条非常柔和(或者说温和)。你能感觉到,如果她做了不对的事情,她一定会不好意思,她会惭愧。
  
  就这么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