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3:52:47 | 查看全部
“不讲信用”的大师
时间:2013-07-17 作者:未详 点击:499次

  闲来读史,发现大师也有“不讲信用”的一面。
  
  段祺瑞当权时,颁布了新的国会选举法,其中有一部分参议员须由中央通儒院票选,凡国立大学教授,或者是在国外大学得过学位的,都有选举权。于是,像辜鸿铭这样著名的北大教授就成了香饽饽。有位留学生小政客到辜家里买票,辜鸿铭毫不客气,开价五百大洋。当时的市价是二百五,小政客只肯加到三百。辜鸿铭优惠一点,降至四百,少一毛钱不行。小政客还想讨价还价,老先生大叫一声,让他滚蛋。到了选举的前一天,果然收到四百大洋和选举入场证,来人还叮嘱他明天务必到场。等送钱的人后腿刚走,老先生就出了门。他赶下午的快车到了天津,两天后,钱被他花了个精光,这才尽兴而归。小政客早气歪了嘴,他跑至辜家,大骂辜鸿铭寡信,问他“立的什么诚?”(辜鸿铭号立诚)。老先生二话不说,顺手操起一根粗木棍,往那留学生小政客身上打来,口里大声骂道:“你瞎了眼睛,敢拿几个臭钱来收买我!我辜鸿铭如此之卑贱吗?你也配讲信义,你给我滚出去!”小政客慑于辜氏手中木棍威力,只好抱头鼠窜,逃之夭夭。答应人家的事,无论如何也要做到,这涉及一个人品质的问题,辜鸿铭答应了卖票,看似就应该遵守诺言,把选票给买主,但老先生却违背承诺,不守信用。其实,这是对原则的坚守,对大是大非的明辨,不为小人守信,捍卫千秋大义,没有“拿人手短”,值得我们敬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3:52:57 | 查看全部
1926年11月,应厦门集美大学校长叶渊的邀请,鲁迅前去参加演讲,办学方针保守的叶渊,自知鲁迅是一位“思想前进的文人”,为了不使对方的演讲与自己的观点相左,特地先请鲁迅吃饭,然后才带他进礼堂。但鲁迅登台就讲道:“我在厦门的时候,听说叶校长办学很拘束,学生极不自由,恕不敢加以赞同……刚才叶校长又请我吃饭。吃了人家的东西,好像要说人家的好话,但我并不是那样的人,对于叶校长办学的方法之错误,以及青年身心的发展,和参加社会的活动必要等等,我仍旧是非说不可的。”鲁迅身处恭维、殷勤的包围圈,头脑却保持一以贯之的清醒,言论绝不受时势的左右,只说自己“要说的话”,不管别人如何枉费心机。也正因此,才使他的演讲同他的文章一样,保持了一位思想家的品格,大师精神境界的崇高风范,由此可见一斑。
  
  北宋时期,诗人晏殊与史学家宋祁既是上下级,又兼有师生之谊,旦夕相聚,关系非同一般。有一年中秋夜,晏殊邀请宋祁赴宴,饮酒赋诗,玩了一个通宵。可是第二天,晏殊被罢相遭贬,身为翰林学士的宋祁奉命草拟罢相敕书,按说吃了嘴软,念及旧恩,该“笔下留情”吧,然而《西清诗话》说宋祁挥毫之际,昨夕余醉犹在,仍秉笔直书,指斥晏殊肆意敛财和借军事谋利。私交为私交,大义归大义,昨夜喝了你的酒,今天照样揭你的老底。后来晏殊落难,众人避之不及,唯有宋祁不避耳目,公开宴请晏殊,送行三十里,在私交和国事之间,宋祁对事不对人,不因私交违背国事,也不因国事影响私谊,光明磊落,坦荡分明,为后世尊崇的道德典范。
  
  人是社会动物,又是感情动物,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礼尚往来,在所难免。都说“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不能因为是朋友,或者吃了、拿了,就不讲规矩,不顾原则,不分黑白,说一些违背底线、颠倒是非的话,做一些违反法律、道德的事,向大师学习,坚守自己的标准,只要理不短,吃了嘴不软,拿了手不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3:53:05 | 查看全部
回答好三个问题
时间:2013-07-17 作者:未详 点击:3932次

  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人的生活,必须进行排队,使之有序化、有层次感、有递进性,从而形成独立人格。要达到这一点,必须问自己内心三个问题:第一,我想干什么?第二,我能干什么?第三,我现在必须干什么?
  
  丰子恺先生说过,人生三层楼: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三个问题中,其实最好回答的却是第三个。我必须干什么?这个问题指向了现在、当下、物质世界,是丰老先生所说的一楼。柴米油盐酱醋,似乎缺一不可。巴金先生说过:人不是为吃米而活着的。但不吃米面却有可能被饿死的,物质是上层建筑的根基。那些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自降身价”做一些简单、低酬工作的大学生们,肯定没有回答好这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3:53:12 | 查看全部
第二个问题的范畴反而要大一些。我能干什么?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想干的多,能干出名堂的少。究其原因,常常是对自己过高评价:如果给我一根杠杆,那我能撬动地球。
  
  第一个问题最难回答。我想干什么?这个问题指向了前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马斯洛“人的需求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理想是人生航线的灯塔,但很多人的塔灯在人生的大海上,风雨飘摇,做钟摆状运动。还有很多人,站在自己的航船上,一生四处张望、极目远眺,寻找着专属于自己的塔灯。得之,幸;不得,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3:53:24 | 查看全部
欢乐与悲哀
时间:2013-07-17 作者:未详 点击:947次

  欢乐与悲哀
  
  你的欢乐,乃是你不戴面具的悲哀。
  
  你的欢笑及从中升腾起的井泉,就是时常充满了你泪水的同一口井。
  
  怎么可能不是这样呢?
  
  悲哀在你身心铭刻得越深,你能容纳的欢乐便越多。
  
  你盛酒的杯子,岂不是在陶工的窑中燃烧的那个杯子吗?
  
  使你怡神悦性的琵琶,岂不是用刀子挖空的木头吗?
  
  当你喜悦的时候,探究你的内心深处,你就会发现,现在正给你欢乐的,只不过是当初曾使你悲哀的事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3:53:32 | 查看全部
当你喜悦的时候,再探究你的内心,你就会看到,事实上你是在为那曾经是你的喜悦的事物而哀哀啜泣。
  
  你们有些人说:“欢乐大于悲哀。”其他的人则说:“不,比较起来,悲哀更大。”然而,我要跟你们说,欢乐和悲哀相联相系,是分不开的。
  
  他们一同来临,这一个独自和你同席用餐时,你可要记住,那一个正在你的床上酣睡。
  
  毫无疑问,你像天平一样悬在你的悲哀和你的欢乐之间。
  
  只有在空虚无物时,你才是静止的、平衡的。
  
  司库把你举起来权衡他的金银时,你的欢乐和悲哀就必须有所升降了。
  
  一个人的欢乐或哀愁变大时,世界就变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3:53:39 | 查看全部
欢乐降临时,就尽情欢笑。
  
  悲哀落地时,就挥洒泪水。
  
  因为,转瞬而逝的欢乐会带来悲哀,悲哀过后,也会有欢乐。
  
  有时候,欢乐只能被感受,很少能被记录。悲哀往往使人长于思考。
  
  欢乐是需要和人一起分享的,悲哀可自行料理。
  
  没有人一起分享欢乐是另一种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3:53:46 | 查看全部
信任的距离最短
时间:2013-07-17 作者:未详 点击:1253次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带我去看马戏,看见那些在高空中飞来飞去的人抓住对方送过来的秋千,万无一失,我真是佩服极了。“他们不害怕吗?”我问父亲,“他们不害怕,因为他们知道对方靠得住。”最疼爱我的父亲转过头来轻声说。
  
  是的,生命中不容出错,彼此都必须顾及对方的安全。我们生活也是如此。人活在世上需要信任别人,犹如需要空气和水。我们如果不信任别人,对人便无法诚恳;我们如果戴着面具,不能真诚对人,试想那会有多么拘束和难受。一天到晚都提防着别人,会害得我们心神疲惫。要想受人尊敬和爱戴,你就得先信任别人。有了信任,才会有爱。信任是爱的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3:53:53 | 查看全部
 心理学家说:我们不但可以防护别人,而且在许多方面也会影响别人。信任或防范,能铸就别人的性格。如果和信任我们的人相处,我们会放心自在。
  
  记得有个故事,英国南部有一监狱,狱长的太太差不多每天都到监狱里去。犯人活动的时候,她的孩子往往和他们一起玩,她也和犯人交谈。别人总是提醒她提防点儿,她说她并不怕,也不担心。
  
  因为她信任那些犯人,她所表现出的一切言行都是真诚而又善意的,犯人们喜欢她,他们可以与她平等地交谈、说笑,心与心是畅通的,没有什么隔膜,他们相处得很好。当有一天她突然病故后,消息立即传遍了监狱,犯人们都聚集在大门口表示哀悼。看守长看见那些犯人默默无语难过的样子,便把狱门敞开。从早到晚,犯人们都排着长队到停放遗体的地方去向她作最后的告别。他们的四周并无高墙、电网,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逃跑或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告别之后,他们都回到了监狱里。这就是犯人们对这位老太太表示出的敬爱,因为她在世时曾经信任他们。时至今日想起这个故事,我依然被这个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信任的力量,也是信任的魅力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3:54:03 | 查看全部
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的信任,而彼此相处得融洽与否,全靠信任的程度。老师要是能使落后的学生相信他对他们满怀好意,那么,他的教育就成功了。精神病学专家往往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劝导精神错乱的病人信任他们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动手治疗。人对人必须怀有好感,彼此信任,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才不至于过得缺少生机和快乐。信任是快乐的源泉。
  
  那么。我们为什么这样难以互相信任呢?这是因为我们害怕,害怕上当受骗、害怕遭到别人的拒绝或嘲笑,于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在交往中戴着面具,虚假的亲热、用心的设防、无缘的猜疑、盲目的算计、糊涂的封闭。
  
  信任别人的人,日常待人接物是与众不同的。有一次我听到一个人形容他所认识的一个女人:“她见到人便伸出两只手来迎接,仿佛是在说:‘我从内心深处信任你!和你在一起,我就觉得非常高兴!’而当你离开她的时候,也会感到心里非常愉快,甚至有种依依不舍的感觉。”
  
  不相信别人,就很难做成大事。你发出了怎样的信息,就得到怎样的回报。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人——真情付出,心灵交会。所以,心与心之间最短的距离就是信任。换言之,心与心之间最大的距离就是不信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