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2:34 | 查看全部
爱迪生在火车上做卖报童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机会,米开朗基罗在圣彼得花园中用自己的双手挖掘黄赭石的时候,在梵蒂冈的灌木丛提取神奇的紫色、红色、蓝色和绿色色调的时候,创作出了不朽的传世佳作。班扬在贝德福德监狱中找到了机会,他从送往自己牢房的牛奶瓶子上取下的皱巴巴的纸上,写就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寓言故事。
  
  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努力抓住这些微不足道的机会,重大的机会自然会到来。
  
  成千上万的成功人士在从事最普通的工作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他们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比其他人做得都好。大多数成功信号最后证明是那些先前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
  
  机警地看到机会,抓住机会,并充分利用它将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力量。根据“一个人会不断被给予”的原则,利用过的机会可以带来新机会。
  
  每次销售都可能让你成为一个商人,每一个顾客都可能给你带来其他顾客,每次布道都可能带来更广阔的前景,产生更重要的作用;每一次商业上的交易都是一次展现友好、男子气概、正直、效率、条理的机会,是一次结交朋友和通往更广阔的天地的机会。每份责任都是让你得到更多信任的动力。在工作中塑造你的性格,男子气概或者女人气质,增强自己的力量,为进入更好的天地而努力奋斗。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最大的机会就是挖掘出自身的潜能,成为可以成为的人。

  机会不会自行到来,而是被创造的;机会和创造机会需要付出的能力和努力本身同等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2:50 | 查看全部
人生的“点”
时间:2013-07-11 作者:未详 点击:760次

  伏案久了,我会想办法活动一下身体,调节一下肩椎。办法之一,是站在门口过道上,踮起一只脚,奋力地用指尖去触头顶的天花板。指尖触到一次,算是完成一个动作。双脚、双手交替进行。
  
  办公楼过道上的天花板比较低,以我的身高,踮脚、伸手、向上用力,不管左手、右手,指尖刚好能轻轻触到。我曾尝试两脚同时踮起,两臂同时举起,向上用力伸展身体,却没有一个指尖能触到天花板。我还是我,脚还是那两只脚,手还是那两只手,为什么一只手能触到目标,两只手就不能同时触到呢?这个现象一度让我很奇怪。
  
  后来我想通了:我的目标集中在一“点”上,我调动身体的一切可能,努力去抵达这个“点”,我的能力恰好能保证我成功;如果我把所有潜能分散在两个“点”上,我只能同时收获失败。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平庸如我者,与其想同时做好两件事、许多件事,不如集中力量做好一件事,或者先做好这件事,再去做好另一件。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个人理想的实现。究竟有多少人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理想呢?依我看,实现的人不会太多。而未能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常常是犯了“一犬追二兔”的错误,不断受到最初理想之外的新的诱惑,分散了个人精力。一个人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多少是能做出点成就的。像小猫钓鱼,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抓蝴蝶,最终很可能一事无成。
  
  现在,我站在办公室门口过道上,踮脚、举臂、向上用力,指尖触到了一个“点”。可是,换一个场合,也许我会糊涂:我的人生真正渴望触及的到底是哪个“点”呢?这也是许多人未能为自己想明白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2:58 | 查看全部
刻在心上的错
时间:2013-07-12 作者:未详 点击:819次

  有个年轻人跟一位玉雕大师学了9年手艺。当初,年轻人之所以要跟大师学艺,不仅因为大师的名气大,还因为他听说大师有家传的绝技。年轻人想像师傅那样,成为玉雕行业的大师,因此他必须学会师傅的绝技。
  
  在年轻人之前,大师也有几个徒弟,但都是只学个三五年就离开了师门,自立门户。他一学就是9年。可9年的时光里,他并没有从大师点点滴滴的传授中,感到大师有什么绝技要传授给他。从选玉的视角、开玉的刀法、下刀的力道、打磨的时间等等,都是那么平常,但大师雕的玉就是比他雕得好看,价也比他的高出好几倍。
  
  他琢磨来琢磨去,终于明白了,大师的确是有绝技的,只是没有传授给他。对于大师的保守,他开始心生怨气,为自己耗费了9年的光阴感到惋惜。
  
  有一天,大师把他叫到书房,对他说,自己新在南山购得一块璞玉,打算开玉后,让他雕一个蟹篓,作为他离开师门的毕业作品。而且大师已经与别人开好了价,说好了交货的时间。所得的收入,作为他独挑门脸开店的本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3:05 | 查看全部
玉送到了他的案头,是一块翠绿的极品岫玉,看来大师是花了大价钱才购得的。
  
  他开始雕玉了,带着一股劲,发誓非要雕出超过大师的玉雕作品不可。
  
  一个人做事时,心气太高的话,往往会陷入一种盲目的冲动之中,会使人在需要平静时,静不下来;需要细心时,细不起来;需要灵感时,发挥不出来。
  
  他手中的刀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出了轨——在雕篓口的一只螃蟹时歪了,刀痕深深划过翠绿的美玉,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映在他的眼中。
  
  那一瞬间,他崩溃了。他选择了逃避,丢下了那块快要完成的玉,带着一颗失落的心离开了大师。
  
  他在外面游荡了一年。这一年里,他也在几家玉雕作坊里做过大师傅,除了指点一下小工,他自己却再没有雕出一件像样的作品。因为他一面对那些温润的玉,就想起刻在那块翠绿岫玉上的刀痕。他想,他彻底完了,因为没有哪家作坊愿意养一个出不了作品的师傅。
  
  他是在被第9家作坊辞退之后,才想起大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3:15 | 查看全部
那是个和许多个清晨一样的清晨,大师晨起开门,看到他身背荆条跪在门前。
  
  仿佛这早已是大师预料之中的事。他的出现并没有令大师感到惊讶和气愤,大师依然和一年前一样,轻唤一声:“开工了。”
  
  他的泪涌了出来,小心翼翼地跟在大师的身后来到书房。大师从博古架上取下一个金漆方匣,捧出一块用红布裹着的东西,对他说:“打开。”
  
  他轻手轻脚地上前打开红布,心里“咯噔”一下,翠绿的美玉、深深的刀痕扎着他的眼睛。
  
  大师拿起刀,开始在那深深的刀痕上雕了起来。表情依然那么平和,看不出胸中的万千波澜;刀法依然那么朴实,每一刀都那么熟悉……当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龙虾出现在螃蟹背上时,那道镶嵌在翠绿美玉上的刀痕不见了,一件美丽的玉雕蟹篓呈现在他的眼前。
  
  他“扑通”一下跪在大师的面前,满面羞愧,央求道,请师傅传授这雕玉绝技。
  
  大师手捧蟹篓,对他说,师傅并没有什么家传的绝技,所能传授给你的也只有一句话:“刻在玉上的错,不应该再刻在心上。不刻在心上,我们才能找到弥补的办法。”

  人生贵在善于修正错误,难道还有比这更值得人去学习的绝技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3:28 | 查看全部
实干是最安全保险的智慧
时间:2013-07-12 作者:未详 点击:1776次

  浴缸里注满了一池水,旁边放着一大一小两只空桶。
  
  主考官对3名考生说:“我要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这缸水舀干。胜者,晋级;败者,淘汰。”
  
  胖汉奔到缸边,擒起大桶,一下一下舀水,缸干了,历时一分半。
  
  瘦汉跑到缸旁,抓起小桶,一遍一遍舀水,缸干了,历时两分钟。
  
  不胖不瘦的那位沉吟了几秒钟后,不慌不忙地走到缸前,弯下腰,伸手拔起浴缸底处的活塞。
  
  霎时,场外响起热烈的掌声。他洋洋自得地环视着四周,心里暗自嘲笑前边两人的愚钝:“这年头傻子才出苦力,而成功靠的只能是智慧!”
  
  然而,两分钟后,微笑却僵死在他的脸上。活塞虽然拔开,但下水道并不通畅,浴缸里还有1/3的水没有流完。等他想用桶舀水时,时间已在不觉间溜走,最终被淘汰出局的竟是他这个“聪明人”!
  
  通常,干比不干总会快半拍。

  在这个世界上,做人处事确实需要智慧。

  然而,投机取巧只能算是小聪明,成就不了大事业。

  我们必须懂得:实干本身就是一种最安全保险的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3:36 | 查看全部
人生四块田
时间:2013-07-13 作者:未详 点击:433次

  —个人,和田块有多大关系?人到中年,一个“城里人”,我踩过四块田。
  
  10岁时,我到乡下亲戚家去。雨热交织的水稻田,从一场活泼泼的雨开始,远远地,看到亲戚们在水田弯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
  
  三伏天,骄阳似火,人有渴感,动植物也有很强的表达。秧苗扭着身体,大口大口地喝水。我还看到一只鸟不失时机地立在稻田边饮水。喝一口,尾巴翘一下;又喝一口,尾巴再翘一下。不难想见,清凉的水,顺着鸟的喉管,舒服地流到胃。
  
  稻草人,也是大地上的“人”。它们出现在水稻成熟季节,头上的破草帽,身上的旧衣衫,是按照一个人的意思所设计,一定是那个人曾经穿过,留过那个人的汗味和体温。它们是农人的另一种站立姿势。一个人和他所对应的影子,孤独地守望着一片水稻田。
  
  18岁那年,我在苏北沿海靠近滩涂的地方,亲近一株棉花。我站在密密匝匝的棉棵间低头摘棉桃,抬头可以看远处的地平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3:46 | 查看全部
夜晚的棉花地,是用来回忆的。在一个有月光的夜晚,钻进一片棉花地,看到紧缩的棉絮,从一颗颗饱满硕大的棉桃里,喷薄而出。炸蕾的棉花地,棉花们在寂静地说话。
  
  20岁的麦田青芒,一茬人间粗粮。诗人海子说:“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麦浪——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诗人的麦田,美丽而忧伤。
  
  我一位写诗的朋友,把麦子想象成是他怀孕的爱人。他说,抚摸一株麦子,就像抚摸爱人微微隆起的腹部。后来诗人在工厂里上班,被机器收割了一根手指。若干年后,诗人不再写诗,而是做了老板。有一天,在—个酒店门口,我听到有人喊我,扭头一看,是他笑呵呵地站在一辆宝马车旁。不知道,诗人是否记得从前的那块麦田?
  
  40岁的斑斓油菜地,显然不适宜涂抹一个中年男人的梦境,“当时年少春衫薄”,不知为什么,我总有一个奇怪的想法,想在油菜地里呼呼大睡。
  
  想到我在油菜地里露天而眠,植物之间水雾流动,与我同在油菜花丛间栖息的一只鸟被惊醒,“呼”地抖落翅膀上的纷扬花粉,嘴上叼一串菜籽,飞落到另一块油菜地。有时候,一个中年男人的愿望,却是这样幼稚和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3:56 | 查看全部
 有一年,和一个朋友开车到他的乡下老家去喝酒。车沿着金黄油菜花簇拥的小路左右绕行,油菜花掩映深处的村庄很安静。不知为什么,脑中忽然跳出一段句子:少年骑马,中年骑驴,陌上骑驴缓缓归。
  
  在我的故乡,没有大片大片的红高粱,那些曾经有过的虚无缥缈的幻想,脚上总是沾着些长江岸边的黏土,在梵高金黄的向日葵间穿行。
  
  水稻田、麦田、棉花地、油菜地,人生的四块田,从少年开始,一路光影过渡,来到中年。这些与生长有关的田块,饱含生活的隐喻和生命体验。我知道,秋天来了,庄稼就在窗户外面,影影绰绰,它们在奔跑,那是祖先的影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4:04 | 查看全部
闭眼见心
时间:2013-07-13 作者:未详 点击:447次

  窗户有开有合,眼也一样,睁闭、合开各半。
  
  睁眼神在外,闭眼神在内。在内好,在外好?苍茫人生分两半,上半,以外在为乐为美;下半,以内在为安为宁。每天睡眠不得少于12小时的嗜睡者和每天只睡3小时精力过剩的人,都一样,没有眼睛只睁不闭的。只睁不闭,不叫眼,叫窟窿,吓人。
  
  人形成之初,作肉芽在母腹中时,就是闭着眼睛来的,出生两三天后用母乳擦拭,学着睁眼。直到大了,十五六知人事,才叫浮世懵懂全睁开。真正洞悉生活,不毛躁,那要待三十而立之后了。成年独立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看之上、看之外,学会、懂得内视修为闭目思。明白人眼从来就应是有开有合,半睁半闭,或者时睁时闭时,人已是发见花白,有了辎重的阅历了。人能自觉闭眼关窗户,都是后半生的事,老了以后,尤悉知闭目歇神,闭目养眼,闭目敛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