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4:11 | 查看全部
当然,也有例外,朋友说:儿时背书练习默记,就学会闭眼。睁着眼睛读的,不往心里去,只有闭上眼睛才入心。原因,闭就是藏。庄子曾说: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
  
  同龄作家,早年养成的创作习惯,就是晨醒后闭上眼睛思,在身心一点疲惫都没有时,一任胸中这人那人、这事那事遐想串联,直到让灵犀停留在一个点上,霍然而出,找到纸和笔迅速记下来,开始一天的工作。他说他的许多诗点文题,都是这样找到的。这种因闭目神驰而生发的,唯属自己的悟觉,太美妙和动人了。
  
  人称开慧,佛叫灵光。罗丹叫“视觉感知之外,用心灵回答心灵”。世上许多艺术灵悟,都是在看过之后的闭目沉思中(包括眉头一皱、眼睛神奇地一眨后)闪现和得到的。
  
  睁眼见光,闭眼得慧,睁眼看世,闭目读心,所谓夜思,就是闭目。
  
  一千多年前,有个叫慈照的法师,受问禅。什么是道?答四个字:车碾马踏。什么是道中人?答仍是四字:横眠竖坐。慈照的回答很实际,也很干净,我以为,前面的“车碾马踏”,是睁眼见;后面的“横眠竖坐”,就是闭上眼睛思。无论横竖,人能闭上眼睛思,就比光靠睁眼睛看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4:20 | 查看全部
活着,不但明神,还应知道闭眼,知道有些东西不消看、不需看时,方进入高界。越是排除杂念,微闭双眼,不为睁眼看到的景物所分神,越是思得灵、思得深。与慈照同代的另一位叫光祚的法师,回答什么是清净法身时,也曾只说过四个字:满眼埃尘。他的意思是,只有当你观什么都如尘似埃、都是土时,你的心自是净了。
  
  世上有许多事情,是你看见,才叫幸福,才叫享受;同样,有许多事情,是开目则消,闭眼则见的。
  
  还有一种闭眼,是关键时刻的放胆怯忧,就像小时候,面对最惊险的事,怕字当前,闭上眼睛,结果一跃似飞地越过,从此练就勇敢一样。
  
  相传古时有位剑客,自谓武艺高强,一天沿溪流进到两山之间,遇一绝壁上的独木桥,四周峰高石险,下面是万丈深渊,剑客看罢转身时,身边过来一位盲者,拄着棍儿,履清风踏平地一样,无忌地走过去。剑客大吃一惊,自忖:因为我有眼,所以生惧,转身,但只要闭上眼睛,就什么都不怕了,于是他复转身,定心闭眼,照直走去,十分顺利地走过独木桥。自此他获得“有目无眼,无目有眼”的心得,运用到剑道上,创出了能平定天下、无所畏惧的无眼剑法。
  
  此系睁眼人照,闭眼神照,许多闲事乱事杂事,包括外在奢华的恶心事,都是不消看、不需看的。
  
  真性用心不需眼,满世界眼睛乱转的人,心都搁在别处,不在自己的心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4:28 | 查看全部
珍惜每一天
时间:2013-07-13 作者:未详 点击:947次

  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快乐不易得,不常得,相反,不快乐却易得,而且常得。不懂得快乐之道,由着快乐从身边滑过,是失败;同样,快乐本来不多,不知道珍惜快乐,不懂得寻找快乐,更不明白去创造快乐,同样也是一个失败者。
  
  为什么快乐少而不快乐多呢?因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挑起生活重担的一生,也是风雨兼程的一生。一帆风顺,未必前途光明;日丽风和,未必春天常在;心想事成,未必路路畅通;幸福圆满,未必鲜花不败。晋人羊祜说过:“天下不如意事,十常有八九。”这是人生体验的真谛。如何在崎岖的生活道路上,如何在坎坷的艰难日子里,使不如意事,少些,再少些,这就必须懂得快乐,寻找快乐。
  
  对上了年岁的人来讲,尤其要活出生命的质量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4:36 | 查看全部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快活的时候多呢,还是不那么快活的时候多呢?没人做过这方面的统计。但是我想,“人生识字忧患始”,如果不是那么十分浑浑噩噩的话,稍稍有一点头脑,那些风风雨雨,那些沟沟坎坎,你会明白,快活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幸运碰上的,不快活则是随时随地在等待着你。因此,不如意事多,需要快乐的程度也就高,如同人不能缺乏维生素那样,快乐,其实就是人的心灵维生素。每增添一岁,需要快乐的程度,也就增加一分。人越是老,越是需要快乐,来调节身心,来支撑意念,来适应变化,来焕发精神,否则,老得有些累,有些倦,有些烦,有些厌,活得没劲头,过得不如意,思想一懈怠,百病也就要找上门来了。因此,要排除不快乐。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老年痴呆症,真正做到无忧无虑,也不容易,因此,有了不快乐,要想尽方法去解脱。譬如,不为不值得烦恼的事情伤脑筋,不为不应该激动的事情动感情;不为得到也不多什么,得不到也不少什么,后来想想倒是相当无所谓的事情生闲气;更不为其实不过是鸡毛蒜皮、芝麻绿豆、针头线脑、三瓜两枣的事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要明白所谓的生活质量,物质是要摆在第一位的,但不是唯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物质虽是基础,量的增加或者扩大,不见得快乐也随之同比例地增加或者扩大的。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一个工薪阶层的成员,谁晚上睡觉更香甜呢?说不定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因为后者没有那么多值得焦心的事情。一个炙手可热的大员,一个打工饭的平民,谁在半夜有人敲门时不那么紧张呢?估计后者会因扰其清梦,愤而骂街,而前者则难免要心怀忐忑,颤抖着双手去开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4:46 | 查看全部
一般来讲,拿钱能买到的快乐,绝对不是真正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一去以后,那空虚和苦涩,更不是滋味。物质享受是有止境的,天天鱼翅,顿顿海参,最终有吃腻的一天。只有去寻找那种基本与别人无争无碍的享受,去体味那种既物质,更精神上的享受,去创造那种能够品尝得出来的,从心灵到感官的享受,享受才有文化,有品位,有水平,有质量,才能使自己活得充实,活得有滋味。
  
  当然,对那些“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快乐,在于事业的拼搏,目标的追求,相互的竞逐和不断的进取上;而对于走过了人生大半路程,“停车坐爱枫林晚”的老年人来讲,已过了“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年岁,则尤其不宜乱伤脑筋,乱动感情,乱生闲气,乱闹别扭地自找不快乐了。
  
  一个夕阳西下,晚霞满天的人,与一个朝气蓬勃,早晨八九点钟太阳的人,是不能等同而言的。后者,来日方长,有足够的年龄资本,供其挥霍。前者,青春不再,韶华已逝,口袋里那张岁月支票,余额已经屈指可数,就不允许自己大手大脚了。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每一天,都很宝贵,要有意义地度过每一天。于是,从容一点,潇洒一点,开朗一点,明智一点,随和一点,放松一点,淡薄一点,想开一点,能够这样一点一点地做起来,便是寻找到老年人的快乐之本和健康之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4:53 | 查看全部
修补
时间:2013-07-13 作者:未详 点击:605次

  东西用久了,便会磨损。小到一双鞋子,大到整个天空。于是诞生了修补这个行当。从业人员从街头古朴的老鞋匠,到谁都未曾谋面的一位叫做女娲的神仙。
  
  只有珍贵的东西,才需要修补。我们不会修补一次性的筷子和菲薄的面巾纸,但若损坏的是一双象牙筷子和一幅名贵字画,又是家传的珍宝和友人的馈赠,那就大不一样了。你会焦灼地打探哪里有技术高超的工匠,为了让它们最大限度地恢复原貌,不惜殚精竭虑。
  
  我们修补,是因为我们怀有深情。在那破损物件的皱褶里,掩藏着岁月的经纬和激情的图案。那是情感之手留下的独一无二的指纹,只属于特定的人和特定的刹那。
  
  考古人员修复文物,所费的精力,绝对大于再造一件新品。比如一个陶罐,掉了耳朵,破了边沿,漏了帮底,假若它是新出厂的,肯定扔在垃圾箱里,但在修复者眼里,它们是不可替代的唯一。于是绞尽脑汁,将它复原到美艳绝伦。陶罐里盛着凝固的历史和永恒的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5:03 | 查看全部
 修补是一个工程,需要大耐心,大勇气,大智慧。耐心是为了对付那旷日持久的精雕细刻,勇气是为了在漫长的修复过程中,坚定自己的信念和抵御他人的不屑。智慧是为了使原先的破损处,变得更加牢靠而美观。
  
  人们常常担心修补过的器物,是否还有价值。也许在外观上会遗有痕迹,但在内在品质上,修补处该更具强韧的优势。听一位师傅说,锔过的碗,假如再摔于地,哪怕别处都碎成指甲盖大的碗碴,但被锔钉箍过的瓷片,依旧牢牢地拢在一起。
  
  爱情是我们一生中最需精心保养的器皿,它具备可资修补的一切要素。爱是珍贵的,爱是久远的,爱是有历史的,爱是渗透了情感的,爱是无价之宝。
  
  爱情的修理工,不能假手他人,只能是我们自己。当我们签下爱情契约的时候,也随手填写了它的保修单。我们既是爱情的制造者,也是它的使用者和维修者。这种三合一的身份,使人自豪幸福也使人尴尬操劳。爱情系统一旦出了故障,我们无法怨天尤人,只有痛定思痛地查找短路,更换原件,改善各种环境和条件……
  
  古书上说,假如宝玉有了裂纹,可用锦缎包裹,肌肤相亲,昼夜不离身,如此三年。那美玉得了人的体温滋养,就会渐渐弥合,直至天衣无缝,成为人间至宝。
  
  不知这法子补玉是否灵验?若以此法修补爱情,将它放进两颗胸膛,以血脉灌溉,以精神哺育,以意志坚持,以柔情陶冶,它定会枯木逢春,重新郁郁葱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5:11 | 查看全部
站在人生的边上
时间:2013-07-14 作者:未详 点击:430次

  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

  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生一世是考验。

  人死了,好人的灵魂升天。不好不坏又好又坏的人,灵魂受到了该当的惩罚,或得到充分的净化之后,例如经过炼狱里的烧炼,也能升天。我认为这种考验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赋不同。有人生在富裕的家里,又天生性情和顺,生活幸运,做一个好人很现成。若处境贫困,生性顽劣,生活艰苦,堕落比较容易。
  
  佛家轮回之说,说来也有道理。考验一次不够,再来一次。但因果之说,也使我困惑。因因果果,第一个因是什么呢?当然,各种宗教的各种说法,都不属我自问自答的探索。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不过,宗教讲的是来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来世的事,我只求知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一辈子,能有什么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5:18 | 查看全部
 不是说,“留下些声名”吗?这就是说,能留下的是身后之名。但名与实是不相符的。“一将成名万骨枯”,但战争中奉献生命的“无名英雄”更受世人的崇敬与爱戴。我国首都天安门广场上,正中不是有个“人民英雄纪念碑”吗?人世间得到功勋的人,都有赖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为他们做出贡献。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他们活了一辈子,就毫无价值吗?从个人的角度看,他们自己没有任何收获,但是从人类社会集体的角度看,他们的功绩是历代累积的经验和智慧。人类的文明是社会集体共同造成的。况且身后之名,又有什么价值呢?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苏格拉底坚信灵魂不灭,坚信绝对的真、善、美、公正等道德概念,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宁愿饮鸩就义,不肯苟且偷生。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历史上这是第一宗,被称为仅次于基督之死。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到头来只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尸体,人生一世,还说得到什么价值呢?
  
  匹夫匹妇,各有品德。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养。俗语:“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得”就是得到的功德,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价值。修来的功德不在肉体上而在灵魂上。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价值观,而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5:45:30 | 查看全部
其实,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纯由理性推断出来的。人类天生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统治者只是借人类对神明的敬畏,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仪式。虔信宗教的,不限于愚夫愚妇。大智大慧的人、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等信仰上帝的虔诚,远胜于愚夫愚妇。
  
  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佛家爱说人生如空花泡影,一切皆空。佛家否定一切,唯独对信心肯定又肯定。“若复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得如是无量福德……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为什么呢?因为我佛无相,非但看不见,也无从想象。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宿根”“宿慧”,也就是说,需有经久的锻炼。如能把信仰传授于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无量。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