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6:40:02 | 查看全部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有个大臣叫邓世隆,他为了讨好皇上上书要求给他出一本书,书名照现在的说法是《李世民文集》或是《李世民文选》之类,李世民那个时候才当了没几年皇帝,旁边有魏征等敢于直言的大臣,他当时想当一个史无前例的清明皇帝,看到邓世隆的奏表,非常不高兴,大笔一挥,写下“遂不许”三个大字。邓世隆碰了一鼻子灰,惴惴不安,生怕皇上会责怪自己,郁郁不已。秦桧当宰相时,有一个叫孙觌的人,写了一篇文章,详尽颂扬了秦桧从敌国金国回到祖国,为国家效力的历程。秦桧看到这篇文章后,非常纠结,这是他的一段具有“历史问题”的经历,岂可以用来颂扬的。那个孙觌本以为秦桧会提拔他,谁知拍马功夫没有修炼到家,终其老,他仍然得不到重用,一直赋闲在家,郁郁而终。
  
  公元462年,宋孝武帝刘骏的宠妃殷氏病逝,刘骏伤心得很,整天哭哭啼啼。每次召开政府办公会议(朝会),刘骏总要痛哭3分钟。
  
  上司的痛苦就是下属的悲伤。领导整日以泪洗面,下属们自然跟在后面使劲抹鼻子。大家拿出十二分的力气来陪领导哭,或涕泪滂沱,或呼天抢地,或生不如死……
  
  哭得有艺术,刘骏一一论哭行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6:40:14 | 查看全部
 看着陪领导哭丧也能升官发财,可就羡煞了一个人——江左第一才子谢庄。
  
  这位“7岁能作文、通《论语》”,年轻时即文名远播的南朝首席作家,文章写得不错,尤其是当时的流行文学体“赋”,是他的拿手好戏。谢作家看见身边的人一个个抹几把鼻涕就坐着火箭直往上蹿,眼馋,决心凑个份子。但是,他哭鼻子的硬件不行。哭这玩意儿,一要身体好嗓门亮,哭个三天三夜依然头脑清醒,声如洪钟;二要感情真挚,要像死了自己的老爹老娘那样伤心欲绝。这些,谢庄都不行。但他有自己的绝活——写文章。
  
  熬了几个通宵后,一篇催人泪下的《殷贵妃诔》被送呈到刘骏龙案之上。
  
  每天看着大臣们哭鼻子抹眼泪的,刘骏也觉得有些枯燥乏味了,这篇悼文让他眼前一亮。
  
  刘骏拿起《殷贵妃诔》,仿佛看到那个娇俏婀娜的婆娘又活生生地站在眼前。兴奋不已的刘骏决定将这篇美文与下属们分享。于是,一个“《殷贵妃诔》讨论会”及时召开,当朝的所有知名写手和文艺评论家悉数参加,深刻研讨各自的读后感。
  
  谢庄立马官升三级,成为刘骏身边的超级红人。
  
  虾子一红,就意味着它是在锅里了,人也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6:40:23 | 查看全部
谢庄气到了一个人。
  
  而且这个人还不是普通人,乃是东宫太子、未来的国家领导人刘子业。
  
  原来,谢庄在《殷贵妃诔》中,将殷贵妃比作汉武帝的宠妃赵婕妤,没想到戳到了刘子业的痛处。赵婕妤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成帝刘弗陵。可殷贵妃的儿子刘子鸾,却并非接班人。谢庄将殷氏比作赵婕妤,太子刘子业的生母——皇后,那又该比作谁呢?这分明是不希望太子将来当接班人嘛。
  
  于是,刘子业率领自己的东宫警备队,摩拳擦掌就要找谢庄算账。这时,一个属下拦住了气得鼻歪眼斜的刘太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现在谢庄是你父亲眼前的红人,有你父亲罩着,你奈何不得他。只要你将来当了一把手,还愁搞不死他?”
  
  刘子业想想也是。
  
  仅仅一年之后,公元464年,谢庄的靠山孝武帝刘骏双腿一伸走了,刘子业顺利接班。这下,谢庄的倒霉日子来了。
  
  刘子业将谢庄抓来,废话没有,只问了一句:“卿昔作《殷贵妃诔》,知有东宫否?”
  
  话音未落,这位文学大师当时就晕厥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6:40:34 | 查看全部
等到谢庄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天牢里。而且,不好的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刘子业已经直接宣判了自己的死罪,不日将押赴刑场。
  
  就在谢庄等着挨刀时,刘子业的一个手下出了个馊主意:“人,谁不死呢?光是处死他太便宜他了。谢庄从小受富贵,没吃过什么苦,要让他尝尽百般苦刑,将他折磨死,才痛快呢!”
  
  刘子业本是个虐待狂,下属的这个建议,正合他的胃口。于是,当即宣布谢庄的死刑改判为终生监禁,并嘱咐狱警们莫忘了要经常“关照关照”谢作家。
  
  活该谢庄命大,在牢房里被“关照”了一年之后,没死,倒是刘子业让手下给干掉了。
  
  谢庄躲过一劫。
  
  从牢房里出来,谢庄终于明白了一点,拍马屁是项技术活儿,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对马屁风险的正确评估,否则,官当不成不说,很可能会闹出人命来。
  
  拍马人人都会,但要拍得好,就难了,往往需要长期揣摩和修炼。高超的拍马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日本有家“拍马”公司,收取一定的费用专门替别人去拍马,这家公司的“会长”说,拍马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还需要出众的口才,优秀的沟通能力,温暖可人的亲和力,他们公司的“拍马”工作人员都是经过万里挑一的。你想想,要找一个真正的拍马高手,那是多么难的一件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6:40:44 | 查看全部
公交车上的求职断想
时间:2014-10-22 作者:未详 点击:208次

  我已经在北京工作半年多时间了,我每天在车上大概三个多小时。从求职到工作,公交车是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时间长了,在公交车上有了许多所见所感。仔细想来,竟觉得这些感受与联想与求职过程中的某些道理有相通之处。
  
  (一)
  
  我每天基本六点半之前从住处出发,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如果我在6点钟之前早几分钟或晚几分钟出发,到达单位的时间一般也只相差几分钟,但是,如果我在6点25分出发与6点35分出发,到达的时间可能相差半个小时或更多!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前一段时间可以避开中关村一带堵车,而后面那个钟点赶到时就容易遭遇堵车。
  
  启示:就业形势的差距也会有类似的表现。早一年毕业和晚一年毕业,在某些时间段之间是没有太大区别,但是过了某一个分界点,形势可就大不一样了!比如2002年之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与2003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可谓有天壤之别!因为1999年研究生开始大量扩招,2003年正是首批大量扩招的第一届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上,明显供大于求!因此,作为求职者的你,必需认识“时务”,认识到这种供大于求的形势是毕业生求职的基本背景,据此制定自己的求职计划,不要好高骛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6:40:54 | 查看全部
 (二)
  
  我的工作单位与住所不算太远,但是没有直接到达的公交车,中间要转一次车。我住的地方可以有两处车站,一个南,一个西。南站近,南站355次经过我倒车的中转站中关园;西站远一些,而且没有直接经过中观园而是到中观园北站,这样就得走几分钟的路还要过马路。开始我总在南站等355次车,但是班次不多而人非常之多,有几次居然上不去。即便上去了也无立足之地。后来去西站,步行的时间多出5分钟,但是有4个车次可到中观园北站,几乎每次一到车站就可以上车,多有座位。结果每天可以节约至少20分钟或更多。
  
  启示:在求职中“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也是适用的。在人生中有些机会看起来离你的目标很近,实际上你能够把握机会的几率很少,而另外一些机会从表面上看与你的目标更远一些,甚至你要走一些弯路,但是,这样一些机会你更易于把握,也减少了你等待的时间,最终让你更早地获得成功。明白这个道理,对于那些求职的毕业生,尤其是在就业形势很严峻的现在,应该做到在求职的时候不仅要看到直接的机会也要分析潜在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6:41:02 | 查看全部
 (三)
  
  在公交车上,还有这样一种情形你会经常遇到,在你上车的时候里面的人很多,很拥挤,你以为中途上车不可能有座位,但是,刚挤上去,你身边的人就起身准备下车,而你得来全不费功夫;另外一种情形相反,你上车时,站着的人很少,甚至只有你一个,但是直到你下车,也依旧没有坐到一个座位,因为,你身边坐着的人都在你后面的站才下车。
  
  启示:学会把握偶然的机会。也许你现在要进入单位,几乎已经人满为患了,你可能非常不易地进入其中,如果按照先后的顺序排列谋求某一个较好位置简直是毫无希望,你可能有些沮丧。但是你所在的部门有一个副主任面临退休或者年轻主任突然调走,你刚好在他手下做事,很熟悉他所留下的工作。这时你距离这个即将空缺的位置最近,你就非常有可能获得这个提升的机会。当然,相反的例子也存在,你所在的单位每一个较好的位置都被人占满,只要空缺出一个你都是最好的人选,然而,每一个位置都没有出现减员情况,直到你无法等待最后只好走人。这种带有偶然性的机会是很难能够预测到的,但是一旦有了机会,你一定要抓住,如果机会实在太远我们可以另做打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6:41:11 | 查看全部
(四)
  
  北京的红绿灯很多,我曾经坐过一路“红灯记”的车,每到一个路口就刚好遇到红灯亮,在我们前面的一辆车刚好就是红灯亮之前最后一个通过的幸运车。车上许多人包括司机都叹道今天真是倒霉极了。但是,有个小男孩却高兴地说:今天真幸运,绿灯一亮,每次都是我们这个车最先一个走!经他这么一说,车上的人都笑了。接着上来一个女孩,恰好没有座位了,女孩笑着说:我站着挺好,我正想减肥呢。
  
  启示:遇到挫折和不好的境况时,你改变不了事实,那你就转换思维,改善心情。在求职过程中,失败和不好的结果难免会遇到,许多事情不是你自身的力量所能左右或避免的。这时候,你要学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角度来考虑,也许结果就不那么让人沮丧了,甚至从中获得益处。比如在求职时遭遇多次淘汰,你就不断地告诉自己,在过程中其实学会了许多东西,认识到自己的劣势和存在的问题。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明白自己能够做什么是成长,知道自己做不成什么是成熟。况且,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也是生活中的辩证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6:41:23 | 查看全部
在城市的上空
时间:2014-10-21 作者:未详 点击:394次

  去某地开会,住市中心酒店。晨起,拉开窗帘,一地阳光,很快溢满房间。这样的早晨很安静。不远处有一片湖,再远处是一座塔,小小的,像个玩具。
  
  我站在29楼窗前,城市上空并不拥挤,看路上车流熙来攘往,行人如蚁。
  
  每个城市都有几幢超高建筑,就像人群中有几个大个子。对面那座楼,比较有名,而旁边的一座,虽然高了一截,却不知道它是谁。我想起昨晚看对面楼里的人的情景,看不清,影影绰绰,却看见亮着灯的一扇扇窗口,泛着微暗的光,在高处并不炫目、张扬。
  
  楼里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只在这里住一晚上,在静处高枕一夜,第二天便匆匆离开,是这座城市的过客。我想,久居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是不会住到酒店里的,像裁缝做出好看的衣服,却不一定留给自己穿;厨师做出最可口的美食,并不是只给自己品尝。城市的上空,也许更适合留一个位置,给外来者观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6:41:37 | 查看全部
 
  楼宇间,自然少不了几只鸽子在飞。鸽子飞翔的高度,并没有超过楼群的高度,有时,我担心,没有高度的飞翔,还能不能称之为飞翔?就像我这样,一个人独坐在城市的高空,片刻的观望,未必就能看清这座城的经纬脉络、每一个人的脸。换作古人,不知会写出怎样的诗句。
  
  我看见远处一个工地。许多人挖地基、夯墙脚,搭脚手架,运钢筋、水泥,手提肩扛,重心向前。大家都忙碌着,干自己的活,做自己的事。人生就像一个工地,本事大的,做大事;能耐小的,做小事、琐碎事。
  
  大城市就是修修补补,每天都是一个大工地。我又看到,有几个穿橘黄衣服的人,在那儿开挖着路面,旁边用铁栅栏围了起来,路变得更加狭窄,出租车驶入那儿,就像几条游入浅水区的鱼……
  
  城市的上空并不拥挤,毕竟能到达那个高度的人,总是很少。这时候,再看对面楼里的人,或走动或坐着,此刻在做些什么?也许正在办公;也许正在开会。一群人在城市上空开会,他们热烈地谈论着什么?有一个人,目光游离,看着窗外的风景。
  
  我们平时只关注四堵墙、一扇门、几盏窗,以及生活的芜杂。谁还会在意,头顶上是个什么模样?
  
  在高处看楼下,一条路,接一条路,扭曲成长蛇。高处很安静,听不到过多的喧哗,只听得时间的哗哗流水声。
  
  此刻,如果看两个人在街上争吵,因为隔着时空,他们比画着、争执着什么,并不重要,只看见两个人在那儿舞蹈。
  
  城市上空并不拥挤,每个人的幸福低到尘埃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