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27:42 | 查看全部
机会常伪装成不幸
时间:2013-07-01 作者:未详 点击:1567次

  有一个人到一家大公司应征公关经理,公司要录取的名额只有一个,报名者出乎意料的多。经过层层激烈的考试和筛选,最后,他接到了面试通知单。
  
  想不到。轮到他进入董事长室时,他竟然在董事长的面前摔了一跤,并把手中的资料撒得满地都是,只见他从容不迫地一一捡起来,并微笑地走到面试官的前面坐下。
  
  不出所料,董事长劈头第一个问题就问他,你觉得这样的事情会影响你的面试成绩吗?只见这个人微笑着回答:在人生的旅程中。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而这些事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以何种态度去面对,因为不同的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通常我都会以从容、积极、正面的态度去面对。只要尽了力。我就不太在乎结果是怎么样。如果太患得患失。反而无法将真正的实力展现出来。更何况,有很多事情的结果,我无法操纵。就像今天这件事情的成绩是操纵在董事长的手中,所以,会不会影响我面试的成绩,应该是要问您,其实,这也是我想问的一个问题!
  
  不久后,他接到了录取通知单。董事长的评语如下:“你是一跤摔进本公司的。”意思是说,你摔了一跤之后应付得当,才被录取。所以,如果没有摔那一跤,说不定还无法展现出你的危机处理能力而让董事长欣赏。
  
  在人生的旅程中,当不如意之事来临时,千万别丧志或轻言放弃,因为,机会时常伪装成不幸来试探我们,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来应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27:57 | 查看全部
你喜欢吃什么
时间:2013-07-01 作者:未详 点击:461次

  一个学生告诉老师,抱怨班里有某人特讨厌。总喜欢跟他比,影响了他的学习。
  
  老师问这学生:“你喜欢吃苹果吗?”学生愕然,但还是回答:“不喜欢。但喜欢吃雪梨。”
  
  “你不喜欢吃苹果?”
  
  “对!”
  
  “那有没有人喜欢吃苹果?”
  
  “当然有!”
  
  “那你不喜欢吃苹果是苹果的错吗?”
  
  学生笑笑说:“当然不是!”
  
  “那你不喜欢他是他的错吗?”
  
  “……”
  
  “你喜欢吃雪梨?”
  
  “对!”
  
  “如果你的好友来了,你会请他吃吗?”
  
  “会啊!”
  
  “你怎么知道他爱吃呢?”
  
  “问呗!”
  
  “那还好,但很多人就不是这样,觉得自己喜欢就以为他人也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28:16 | 查看全部
疤痕实验
时间:2013-07-01 作者:未详 点击:391次

  路易斯·拉皮德斯在他的著作《写给年轻人》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
  
  在一次心理科学实验活动中,心理学家们征集了10位志愿者,请他们参加一个名为“疤痕实验”的心理研究实验活动。10位志愿者被分别安排在10个没有任何镜子的房间里,并被详细告知了此次研究和实验的方法和目的:他们将通过以假乱真的化妆,变成一个面部有疤痕的丑陋的人,然后在指定的地方观察和感受不同的陌生人会对面部有丑陋疤痕的人产生怎样的反应。
  
  心理学家们运用刚刚从一位好莱坞著名电影化妆师那里学到的化妆技巧,在每一位志愿者的左脸颊上都精心涂抹上了逼真的鲜血和令人生厌的疤痕。然后用随身携带的小镜子使每位志愿者都看到了自己脸上新增的疤痕。当志愿者们在心中铭记下了自己可怖的“尊容”后,心理学家收走了镜子。之后,心理学家告诉每一位志愿者。为了让疤痕更逼真、更持久。他们需要在疤痕上再涂抹一些粉末。事实上,心理学家并没有在疤痕上涂任何粉末,而是用湿棉纱将刚刚做好的假疤痕和血迹彻底清理干净了。然而,每一位被蒙在鼓里的志愿者却依然坚信,在自己的脸上有一大块让人望而生厌的伤疤。
  
  志愿者们被分别带到了各大医院的候诊室,装扮成急切等待医生治疗面部疤痕的患者。候诊室里,人来人往,全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志愿者们在这里可以充分观察和感受人们的种种反应。”实验结束后,志愿者们各自向心理学家陈述了在不同医院候诊室的感受。他们的感受出奇地一致。自愿者A说:“候诊室里那个胖女人最讨厌。一进门就对我露出鄙夷的目光。她都没看看她自己,那么胖,那么丑!”自愿者B说:“现在的人真是缺乏同情心。本来有一个中年男子和我坐在同一个沙发上的,没一会,他就赶紧拍屁股走开了。我脸上不就是有一块疤吗?至于像躲避瘟神一样躲着我啊?!这样的人。可恶得很!”自愿者C说:“我见到的陌生人中。有两个年轻女人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她们穿着非常讲究,像是有知识、有修养的白领,可是我却发现,她们俩一直在窃窃地嘲笑我!如果换成是两个小伙子,我一定会挥拳将他们痛揍一顿!”自愿者们滔滔不绝,义愤填膺地诉说了诸多令自己愤慨的感受。他们普遍都认为,众多的陌生人对面目可憎的自己都非常厌恶、粗鲁、缺乏善意。而且眼睛总是很无礼地直勾勾地盯着自己的伤疤。这一实验结果。使得早有心理准备的心理学家们也吃惊不小:人们关于自身错误的、片面的认识,竟然能够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他们对外界和他人的感知。
  
  如我们所知,他们的脸上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丝毫的疤痕。他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他们将“疤痕”牢牢地装在了自己的·心里,正是由于心中的“疤痕”在频频作怪。才使得他们自身的言行、对陌生人的感受与以往大为迥异。事实上。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纵然没有心理学家为我们设置的“疤痕”,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疤痕”,可怕的是。这些心中的“疤痕”都会通过自己对外界和他人的言行,毫无遮掩地展现出来。比如。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甚至令人讨厌、认为自己卑微无用、认定自己有种种缺陷……那么我们在与外界交往中,一定会在不知不觉间用我们的言行反复地进行佐证,直至让每一个人都认定我们确实就是那样的一个人。这个心理实验真切地告诉我们,消极的、不正确的思想和心态危害有多大,同时也从反面印证了一个健康的、积极的思想和心态对人生何其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29:57 | 查看全部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
时间:2013-07-01 作者:未详 点击:505次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的这句名言,最早出自物理学的杠杆原理,后来常被人们引用到人生中,梦想着谁能给一个支点,撬动起自己的人生,干出一番事业,让人生奏出华彩。也时常听到一些人的感叹和抱怨。没有人给他一个支点,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给一个支点。成了大多数人的期盼。
  
  时常琢磨这句名言,渐渐地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如果把阿基米德的这句名言中的“给我”二字改成“找到”,是否更加贴切些。“给我”多少有些被动,而“找到”就显得主动些。
  
  成功必须有支点,支点是客观存在的。寻找这个支点,需要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以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去寻找能够支撑成功的支点,撬动起自己的人生。当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寻找成功的支点,吸取前人的智慧,是智者的表现。
  
  与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比较,人生的那个支点远比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更为难找。
  
  人生的那个支点之所以难找,在于这个支点是无形的。它不像物理学的杠杆原理那样,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支点的位置。人生的那个支点,是人生的进取点,也是人生的平衡点。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确实实影响着人生。人生这个支点,实际上是人的理想、态度、知识以及意志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点,反映出一个人度的把握、量的积累、质的提高。
  
  人生的那个支点之所以难找,在于它不是一劳永逸的。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找到了就成为永恒:而人生支点的寻找却是动态的,需要不断地调校,谁调适的越准确,支点把握得就越好。我们经常说,不落伍于时代。落伍,就是调适失准。为什么有的企业家总是立于潮头,有的则昙花一现,区别在于他们能否做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人生的那个支点之所以难找,在于“找”与“不找”的度难以把握。找是永恒的,不找是相对的。对两者的把握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支点的定位。“找”必须是积极的、向上的,否则,越找支点越偏。官员落马的根由之一,在于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不是把握好已有的人生支点,而是以失衡的心理。怀疑已经找到的支点并开始重点寻找支点。心理失衡必然导致支点失位,支点失位导致人生堕落。还有的人,已经把握住了寻找路径的方向,可以说。已经在支点的周边徘徊,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把握住那个支点。因信心不足而与支点失之交臂。
  
  人生的那个支点之所以难找,在于支撑人生成功的支点是多样的。人生的支点,除了必须具有成功者必须具备的共同品质外,还必须具备那个职业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学术素养。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的成功支点是有区别的。你必须对每个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有充分的了解。
  
  人生的那个支点之所以难找,还在于我们把成功的支点想得太复杂了。方法是在反复探索比对中总结出来的。有时候,当完成某一项工作之后,回头总结。发现这把解开成功的钥匙其实很容易找到。确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也如数学公式,书写起来非常的简单,而论证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生是一个过程,寻找也是一个过程。寻找的过程也是论证的过程,两者不能截然分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30:04 | 查看全部
开门和关门
时间:2013-07-01 作者:未详 点击:1355次

  开门和关门是人的生活中最有意思的行动,门内是多么神秘莫测啊!
  
  一个人打开一扇门时,不知道等待着他的是什么。即使是最熟悉的房间,那里钟在滴答作响,壁炉在暮色中闪着红光,也可能会藏有叫人吃惊的事情。管子工可能真的来过(在你外出时),修好了漏水的水龙头。厨师可能忧郁症发作,要求你同意她离开。聪明的人总是带着谦恭和接受的态度打开门。
  
  门有许多种类。如旅馆、商店和公共大楼的旋转门。这些门代表着典型的活泼而忙碌的现代生活方式。你能想象约翰·弥尔顿或威廉·佩恩匆匆忙忙地走过一扇旋转门吗?还有那种开起来乒乓作响的古怪的小门,这种门只有从膝盖到肩那么高,仍在变质了的酒吧外面摆动。还有活板门、拉门、双折门、舞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等。不过一扇门的标志和神秘在于它的隐蔽性。玻璃门根本算不上是门,仅是一扇窗户而已。门的意义就在于把里面的东西隐藏起来,使你的心悬虑不安。
  
  同样,开门也有许多种方式。有一种是用胳膊肘轻快地一推,侍者端着你的晚餐盘、打开厨房门时总是这样。有在愁苦的书籍代理商或小贩面前颇有戒心地和犹犹疑疑地一点点地拉开后退的门。有随着有礼貌又小心地逐渐退出的男仆而敞开的大人物的栎木门。还有牙医女助手富于同情而悄然无声地打开的手术室的门,她一声不吭,暗示医生已经在等你了。另有一种,在清晨很早的时候,护士欢快而突然地打开门进来,嘴里喊着:“是个男孩!”
  
  门象征着隐私、静修、内心避入愉快的宁静或伤心的隐秘的斗争。一间没有门的房间不是房间,只是过道。不管在哪里,一个人呆在一扇紧闭的门后面,就能使自己感到像在家里一样自在。在紧闭的门后面,人的思维作用发挥得最好。人不像马,得圈在一起。狗懂得门的意义及门所能带来的苦恼。你有没有注意过一只小狗在一扇关闭的门前渴望不已?那是人类生活的象征。
  
  开门是个神秘的动作:这里面包含有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觉,一种人类繁琐手续的新形式。这包括对极大的快乐的显露,重聚、和解、久别重逢的恋人的狂喜。就是在悲伤时,开门也会给你带来宽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的力量。但是关门要可怕得多。那是声明结局。每一扇门关上都表示某件事的结束。在关门中有不同程度的悲伤。“砰”的一声把门关上表明软弱。轻轻地关上门常常是生活中最悲剧性的举动。人人都知道,紧跟在关门后面袭来的是极度的痛苦,这时所爱的人虽仍在附近,听得见说话的声音,然而他已经远去了。
  
  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流水般的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不会停止不动,撇下我们不顾。我们继续怀着希望开门,怀着绝望关门。生命持续的时间不超过一袋烟,命运最终像磕烟灰那样把我们击倒。
  
  一扇门的关上是不可挽回的。它“啪”地折断了心脏的血脉,重新打开、转回去已经没有用了。平内罗让波拉·坦克瑞说:“未来只是从另一扇门进入过去。”这是胡说八道。哎呀,没有其他的门。当门关上时,它永远就关上了。对那消失了的时间的搏动来说,没有其他入口。
  
  我们每个人肯定都会碰到一种关门。这种关门关起来很轻,只有弹簧锁的喀哒声会打破寂静。希望那时他们想到的是我们没有完成的正经事,而不要想到我们干过的不端行为。那样他们就会走出去,关上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30:16 | 查看全部
用全部的时间来觉悟
时间:2013-07-02 作者:未详 点击:469次

  我在年轻的时候,偶然读到了印度的《奥义书》,里面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让我不寒而栗,年轻的生命第一次受到巨大的震撼:“一个人到了30岁,就要用全部的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
  
  我那个时候大约30多岁。这句话让我突然发现自己竟然糊糊涂涂生活了很多年,人生的目标很不明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也几乎没有什么意义,每天做的工作都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可以说都没有什么价值。本来很重要的事情竟然被自己抛到九霄云外,每天只是专注于一些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而自己竟然还麻木不仁。我感觉必须迅速改变自己,否则,真的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了。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我的抱负是切合实际的还是盲目的?我的人生优势是什么?我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把自己一生的目标切割成一段段的具体规划?我怎么才能让自己摆脱那些没有什么意义的琐碎生活?
  
  停顿下来思考的结果是,我毅然决然地改变。既然想通了自己的路应该怎么走才能更快地达到目标,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了。
  
  现在我已经人到中年了,我真的感谢十多年前的觉悟。如果没有那个年龄的觉悟,我一定还是小县城里每天平平庸庸吃吃喝喝的小职员,一定还是糊糊涂涂的人生,一定还徘徊在理性的殿堂之外。
  
  其实,并不一定只有犹豫彷徨的人才应该觉悟,不论是谁,在30岁的关口,不论你有什么样的起点和心境,都应该尽早觉悟。因为,30岁,一切都还不晚,一切都还可以重新再来。
  
  我常常说,人生之路犹如登山,如果你选择对了方向和路径,只要义无反顾,就一定能够抵达山顶。最可怕的是你方向没有选择正确,或者你走了一条死路,那就是枉然的徒劳。你奋斗一生,可能都没有离开起点,或者,你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附近。
  
  在起点附近徘徊一生的人很多,所以,我们的身边大多是那些平庸之辈。毫无疑问,这是那些没有选择正确方向,没有走对路径的人,或者说那些没有及早觉悟的人。相反,我们同样发现有一部分人在30多岁的年龄就事业有成或者平步青云,没有别的,他们在起点附近就觉悟了,就是一个理性的人了。
  
  20岁太早,一切都还没有开始呢!30岁是应该觉悟的年龄,因为你已经站在了人生之路的起点上。40岁当然就晚了,但是相比一生没有觉悟的人总还是有益的,亡羊补牢,总比望洋兴叹好。
  
  一个觉悟的人爆发出来的能量是可怕的,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30:26 | 查看全部
简单,是一种智慧
时间:2013-07-02 作者:未详 点击:1282次

  一则测试故事挺有意思:

  一架飞机,机上载着3位大家,都是对人类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一个是物理学鼻祖,一个是生物学大家,一个是医学权威。忽然飞机出现故障,为避免机毁人亡,必须减轻重量,从3个人之中扔一个下去。问到底应该扔哪一位下去呢?测试组收到成千上万的答案,有的连篇累牍地进行分析论证,有的甚至各叙其理不知选择哪一个。最后测试特别奖颁给了一个小孩,众人惊愕。原来小孩的答案很简单,也最符合常理:谁最胖就扔谁。
  
  原来简单也是智慧。

  当然生活永远不会平静,也不会简单。但需要的是我们用机智调整心态,寻求简单。化繁为简,获得一种心智。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机智的灵魂。”原来简单,便是机智。最简单的装扮往往是最美丽的,最简单的行为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原来简单,又是深邃。简单是面对纷杂喧嚣的一种清醒,是一种对复杂分析判断后的彻悟,是对生活实质的一种准确把握。有时别把生活搞得太复杂,也许简单一些,会让我们懂得更多,也许简单一些,会让我们心理更成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31:30 | 查看全部
幡动,风动,心动
时间:2013-06-24 作者:未详 点击:1221次

  人对事物的认知有三个境界。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就要先提升认知的境界。
  
  桂琛禅师去参访玄沙禅师。
  
  玄沙问:“三界唯心,你是怎么体会的?”
  
  桂琛指着椅子,问:“你叫这个是什么?”
  
  玄沙回答:“椅子。”
  
  桂琛说:“那你还没有领会三界唯心的真义。”
  
  玄沙于是改口说:“我叫它为竹木,那你叫它什么?”
  
  桂琛说:“我也叫它竹木。”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最初仅止于表象或名相,譬如说那是“椅子”或“床铺”,这是第一境界。但椅子和床铺即使外观、功能有别,却都是“竹木”所造,能看出事物表象背后的共通本质,是认知的第二个境界。
  
  六祖慧能在抵达法印寺时,正值黄昏时分。晚风习习,吹动着寺里的一刹幡。他听到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和尚说是“幡在动”,另一个说是“风在动”,彼此争论不休。
  
  慧能说:“能不能让我这个俗人参加两位的高论?我觉得这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风吹幡动,说“幡在动”,这是只看到表象,是认知的第一境界。但不只幡动,附近的柳枝也在动,说“风在动”,点出它们共通的原因,是认知的第二境界。但归根究底,看到幡动、柳枝动,知道风在动,都来自心的观照,也就是“心在动”,这是认知的第三境界,也是认知的最终本质,所谓“三界唯心”是也。
  
  不同的认知境界,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更进而左右我们的应对和处理方式。当你觉得不对劲,而想要有所改变时,如果你认为那是“幡在动”,那你就会想去改变幡;如果你认为那是“风在动”,那你就会尝试去改变风向;如果你认为那是“心在动”,那你就必须去改变你的心。
  
  禅,直指本心,告诉我们应该认识什么、知道什么。
  
  哲理:情随意起,相由心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32:04 | 查看全部
谢谢你曾嘲笑我
时间:2013-06-25 作者:未详 点击:1302次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布朗说:当你嘲笑别人的缺陷时,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你内心嘲笑着你自己。诚哉斯言!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一辈子毫无建树;而那些被嘲笑之人,却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开出夺目的人生之花。
  
  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耶鲁大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他的“哲学与人生”课在台湾大学开设17年以来,每堂课都座无虚席。2009年,他受央视邀请,在《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得到众多学者、大师的认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和演讲家,却曾饱受嘲弄与歧视。
  
  小学时的傅佩荣有些调皮,常学别人口吃,却不料这个恶作剧导致他自己不能流畅地表达。九年的时间里,傅佩荣的口吃常常被人视为笑柄,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虽然他经多年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口吃,并成为众人敬仰的演说家,但是这段被人嘲笑的经历还是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一次,傅佩荣去赴一个访谈之约。那日,炎阳如火,但他仍坚持穿着笔挺的西服接受访谈。因场地未设麦克风,他就大声说话,甚至有些喊的意味。到后来,他的嗓子都哑了。众人深受感动,无不赞美傅佩荣为人谦逊,没有名人的架子。傅佩荣说:曾经口吃的痛苦经历令我对自己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我终生都不会嘲笑别人。因为我被人嘲笑过,知道被嘲笑的滋味,这使我自身没有优越感。二、我非常珍惜每一次说话的机会。因为我曾经不能流畅地说话,所以现在当有机会表达时,我会非常珍惜。
  
  同样因为口吃受尽了嘲笑与讥讽的拜登,不仅被别人起了很多难听的外号,而且还被老师拒绝他参加学校早晨的自我介绍活动。他难过得落泪,觉得自己就像被戴了高帽子站在墙角受罚一样。悲痛往往催生动力,拜登决心一定要摘除这个命运强加给他的“紧箍咒”。他以极大的毅力坚持每天对着镜子朗诵大段大段的文章。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不但成功摘除了这个“紧箍咒”,而且也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演说家和领导者奠定了坚实的口才基础。
  
  被人嘲笑是痛苦的,那些刺耳的嘲笑、无情的眼神,是一把把尖利的刀,深深刺进你的心。面对这把刀,傅佩荣和拜登都选择了奋起,“没有任何人规定我只能有这样的际遇,既然这样,那我为什么不改变它呢”?而那些嘲笑、讥讽甚至侮辱,其实都无须拔出,就让它们插在你的心上,然后忍住痛,跋涉!当你跋涉到一个高度的时候,你的热血就会变成一股烈焰,熔化那把尖刀。而那些曾经嘲笑你的人,早已渺小得挤不进你的视野,甚至匍匐在你的视野之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32:36 | 查看全部
最后悔的总是年轻的时光
时间:2013-06-25 作者:未详 点击:1282次

  一家权威机构曾向60岁以上的老人就“你今生最后悔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做过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每个人的出身、学识、性格等各不相同,但后悔的时光都是年轻的时候,在后悔的内容上更有很多相似之处。
  
  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这正验证了那句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啊,年轻时都不努力,要到何时才发奋呢?青春不会永驻,人生不过百年。虽说一寸光阴不是一寸金,但虚掷时光,蹉跎岁月总是不对的。毕竟,脚踏实地,日积月累,方有收获之时。有的人迷信天分,寄托运气,殊不知,天赋、好运固然有,可垂青于自己的几率有多大?凭什么又是你?倒是勤能补拙,天道酬勤适合于任何人。就算是贩夫走卒,如果怀着不屈的心与生活抗争,也会有所作为。记住,没有一成不变的人生,没有一种人生不能改变。
  
  后悔年轻时选错了职业。这与年轻人的心态不无关系。或急功近利,或反复好变,或贪图安逸,以至于读了那么多书,考了那么多试,依然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欢“吃”什么,“胃口”有多大。于是,在职场上“走马灯”似的从一个槽头跳到另一个槽头,也许“饲料”是越来越精,可随之而来的是专业抛弃了,优势抛弃了,激情抛弃了,人也越来越没方向了。也有一类人,是“从一而终”、“不事二主”的,可在岗不爱岗,从业不敬业,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度日,又怎能演绎一番轰轰烈烈?其实,没有哪一种职业绝对优越,绝对适合。只要正视自己,尽力而为,一旦选准、敲定,就付诸耐力、毅力和定力,晚年便多了一份满足,少了一声长叹。
  
  后悔年轻时教育子女不当。众所周知,中国的父母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可问题是,怎样的教育才算成功?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在传统教育的桎梏中,父母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从孩子上幼儿园的那天起,就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一路上把天真丢了,把童年丢了,把思想丢了,把梦想丢了,把锋芒丢了,最后不知剩下什么。而所有的文凭、证书,无非是为了高薪、香车、别墅,如果没有,就是没本事、没出息,就活该遭人鄙视。陷在这样的误区,还有多少父母认为自己家教成功呢?如果父母们是在悔恨自己的子女在功名利禄、权势尊位上不如人,倒不如反省自己有没有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强健的体魄、良好的修养和健全的人格。
  
  后悔年轻时没珍惜伴侣。如今这年头,什么“比翼鸟”、“连理枝”、“相濡以沫”、“与子偕老”,一天比一天稀缺。所以,闪婚和闪离都司空见惯,反正关系越简单,就越能便捷地解决问题。说到底,是自私成分居多,各人顾各人。到了晚年,才知道老本、老友与老伴不可或缺,而没有老伴又是不幸中最不幸的事。其实,婚姻是一本存折,年轻时,夫妻两人往里面存理解、信任和忍让,到了岁数,才能连本带利提取温暖、幸福与和谐。如果年轻时不好好相处,倍加珍惜,又哪来的“夕阳无限好”?
  
  人生后悔的事还有很多,比如后悔年轻时锻炼身体不力,后悔年轻时孝顺双亲不够,后悔年轻时挣钱不够多,后悔一生平淡……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些后悔,如同一面面镜子,照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