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09:38:56 | 查看全部
我们自己做肉皮冻,肘子花,自己做贵州酸汤,用啤酒瓶捶打牛排。晒豇豆,茄子,晒辣椒,萝卜条。我们搞了一个私房菜,在家里宴请陌生人。有人邀请我写食谱,我为此咨询了我的父母,菜名浩浩荡荡写满了几页纸。那时候我们热衷吃自助,二十二块一位的重庆火锅,四两一盘的羊肉轻轻松松干掉八盘。后来这家火锅店倒了,大家都说是被我们吃倒的,我深以为然。

  那时候,我的一个姐们和我一起吃肯德基。她看着我吃鸡翅的样子不寒而栗。她对我说:“我不知道什么样的男人会爱上你。你吃东西的样子太可怕了,完全不懂节制自己的欲望。”节制?那个时候,我连“饱”是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撑”.对我来说,“恰好”就意味着没劲,只有过度才有吸引力。生活是一个盛宴,它应该是一个盛宴,如果它不是,那么我就用食物塞满它。

  饥饿是什么?我想,饥饿是一种生活状态。二十岁的饥饿,是全身心的饥饿。对爱情,对生活,对所有一切。我吃得下一个超市,一群牲口,吃得下一群梦想和野心,一口袋奇迹,吃得下许许多多的爱情。啃咬嚼咽,与嘴沾边的动词就是全部。

  那时候我的体重暴增到一百三十多斤。对我的身高来说是一个灾难。全世界的男人都对我视而不见,只有一个人忧心忡忡。那就是我的父亲。在一个盛夏的中午,他从外面回来,拿着一叠减肥中心的促销单。他跟我说:“你必须减肥,这是你现在最重要的事。你可以不工作,但是得减肥。”我看着眼前这个年近六十的老男人,汗水湿透了他的衬衫,粘在了他的背脊上。我想象他骑着车,满大街寻找减肥店,挨家挨户走进去索要传单的样子。妈妈背着他跟我说:“你爸爸说,我们的女儿是块玉啊,但是她以为自己是块石头。”然后我很肯定的跟他们说:“我不会去减肥中心的。我不吃药,也不用什么仪器。我自己减。”

  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感觉我很熟悉,因为这三年中,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我想,还会跟随我一辈子。村上春树曾经在一篇短篇小说里非常文艺的形容过。他把饥饿描绘成一幅画:“乘一叶小舟,漂浮在湖面上。朝下一看,可以窥见水中火山的倒影。”坦白说,我觉得他饿得不狠。饥饿本身没有诗意,没有尊严。饥饿类似于疼痛。在长久持续的饥饿中,胃液烧灼,胃壁摩擦,你会感到真真切切的疼痛。人退化成动物,只想大口大口的吃东西。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想。节食之所以很难,是因为这是在与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欲望对抗,在与身体最自然最直接的机能对抗。对抗的结果往往是焦虑,沮丧,崩溃和疯狂。但是我赢了。当然,不是每次都赢,但是赢的时候居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09:39:05 | 查看全部
我想说,人最可怕的是习惯。我们能习惯一切事物,包括饥饿。慢慢的,我追求的不再是“饱”,而是“不太饿。”我开始喜欢“微饿”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神志特别清醒,看画,看书,看电影,印象格外鲜明。写东西的时候条理似乎也清爽一些。以往写文章,冗余臃肿,整个人在一个煽情的状态,后来慢慢的要沉实简单多了。

  我当然瘦了,前后瘦了将近四十斤。那种感觉很好,好得超过了挨饿。我的旧身体,每天都是新大陆。我爱那种感觉——有了可能性的感觉。变成更美的自己,是有可能的;变成更好的自己,是有可能的。生活,是有可能的,遇见一个人,他愿意喂饱你喂好你,你们有最好的爱和最好的性,你们呆在一起,天然就很好。你值得拥有那么好的生活,因为你也那么好。

  我不想背叛过去的自己,但是我想说,饥饿像一把刻刀,慢慢的雕刻出一个真实的轮廓。所有的胖子都长得很像,都有类似的表情和体态,那个瘦下来的你,才是隐藏其中的自己。我喜欢过去的自己,像一枚醒目的黄色灯泡,张牙舞爪欢乐热情,但是我知道,我不愿意回去了,再也不愿意。

  有人问我:减肥之后,你有变得更快乐吗?我认真的思考了这个问题。我想我并没有。但是,我无法分辨,到底是岁月,是越来越沉重的生活,是这把年纪让我变得更不快乐,还是仅仅是节食本身?也许都有。但是我知道,发自内心的,我更欣赏现在的这个我,更接纳全新的这个我。不再是看似自傲其实自卑的结合体,不再以奇装异服香艳性感来释放自己,我知道,也许我会追求的已经不再是强烈饱足的喜悦,而是某种深沉快慰的宁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09:39:14 | 查看全部
到了三十岁,我开始觉得“节制”不是一件坏事。吃一点点,反而觉得滋味更好。饕餮的舌头味觉会麻木吧?而我那清心寡欲的舌头,简直就像小寡妇一样饥渴,一点点美味都会令我感动得幸福流涕。一碗玉米面茬子粥,我能喝出谷物丰盛的香气;一碗热气腾腾的大米饭,再浇上一点点肉酱,那就是天堂。我戒了自助,我不再那么爱吃肉,咸和辣也开始觉得腻。不吃的时候真不吃,吃的时候那就是真吃。我相信我吃得出每样食物真正的味道,每种味道都余音袅袅,绕梁三日。

  我不知道这两者之间是不是有联系。在此之前,我一直过着极其繁忙焦虑的生活。我接很多很多的工作,一方面是因为确实生活所迫,一方面是因为我内心不安。如果不接这一单,就不会有人找我了。即便接了这一单,如果黄了,那我就会落空,生活就会青黄不接。我们行内管这叫“狗揽八泡屎”,很难听。揽了这么多,姿态当然不可能从容,东西也不可能精细,但是没办法,就是疯狂的接,疯狂的做,疯狂的转。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钱,是安全感。就像我们需要的不是食物,是爱。去年我停止了这种生活。只接自己想写的,只做自己想做的。钱并不多,但是生活得很好。掌控了生活的节奏,消化了内心的不安,我很满意,在我这个年纪。

  抱歉这篇文章里我没有写爱和性。爱并没有变得更多,变得更多的是爱的可能性。这本身是喜剧还是悲剧呢?

  很久以前,我们都听说了那句着名的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愚蠢对我来说很容易,我一直都是一个热情的蠢货。保持饥饿,是什么意思?我想,在现代社会,吃饱变得很容易。人到中年,就是一个物质日益饱足的过程。消化变慢,代谢变慢,容易变得迟钝安稳,也容易变得沾沾自喜。保持饥饿,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敏锐,保持清醒。不是要变得贪婪,不断的追求满足,相反,我觉得,是要保持一种状态,一种青春的姿态。在饥饿的年纪饿,是一种常态。在不饿的年纪,要让自己有点饿。STAY HUNGRY,是要珍惜真诚的感官,磨淬出发的欲望。

  饥饿是很好的锻炼,我相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09:39:23 | 查看全部
假如命运亏待了你

  文/慕容素衣

  姑姑和人合伙开了一间美容院,在她四十一岁这年。

  这是她第N次创业了。自从三十岁那年她和姑父双双下岗以后,姑姑卖过服装、开过饭馆、推销过玫琳凯,甚至还远走贵州开过洗脚城,结果无一例外以亏本告终。人们都说,奸商奸商,无奸不商,像姑姑这么善良老实的人,做生意怎么赚得到钱?连她本人也不忘自嘲说:“我这个人,天生就不是块做生意的料。”

  如此折腾了几年之后,姑姑原本攥在手里的一点点存款全部打了水漂,还欠下了一屁股债。生意最惨淡的时候,是和人一起在县城开服装店,店子开在新的步行街里,一串儿四个门面连着,看上去气派得很。当时姑姑是借了高利贷准备去打翻身仗的,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步行街人气始终不旺,生意也跟着一落千丈。

  那年暑假我去看她,偌大的服装店只有她一个人守着,为了节省开支,连卖服装的小妹也不请了。中午吃饭时,小表妹也在,我突然懂了事,推说不饿三个人只叫了两份盒饭,姑姑还是保持着热情的天性,一个劲地往我饭盒里夹肉丝,自己光吃青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09:39:32 | 查看全部
服装店没撑多久还是关门了。姑姑还算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为了还债,更为了一双儿女,她去了好姐妹开的超市里打工,说是售货员,其实收银推销什么都做。超市货物运来时,姑姑帮着搬上搬下地卸货,有时做饭的回家去了,她也帮着料理一大群人的伙食。其实她的本分只是售货,可姑姑说:“都是很好的姐妹,能搭把手就搭把手,计较那么多干嘛。”姐妹为人和气,见了她还是和以往一样亲热,但工资并没给她多开,过年的时候发给她和员工的红包也是一视同仁,都是一百块。

  姑姑的腰椎病,就是那时候落下的,毕竟,有些货物像酒水饮料什么的着实不轻,三十岁以前,她过的是养尊处优的少奶奶生活,哪里干过这样的重活。每次卸货之后,腰都会酸痛好几天,有时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为了小表弟上学方便,姑姑一直住在镇上。她在镇上是没房子的,还是从前的姐妹出于好心,借给她一间房子暂住。我去她住的地方看过,通共一间房子,搁着两张床,吃饭睡觉都在这间房子里,平常她和姑父带着小表弟住,表妹回来了也住这,看着未免有几分心酸。屋角摆着个简易衣橱,拉开一看,好家伙,满满一衣橱的衣服裙子,都熨得服服帖帖挂得整整齐齐的。再看看姑姑,小风衣披着,紧身裤穿着,摩登的样子一丝丝不改,真像是陋室中的一颗明珠。我这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心酸是太过矫情,到哪个山唱哪首歌,人家瞧着姑姑是落魄了,她其实过得好着呢。

  再后来,姑姑连生了两场大病,先后摘除了子宫和阑尾。人看上去憔悴了不少,脸色远远没有年轻时那样光采照人了,只是穿着打扮仍然丝毫不松懈,我问起她的病,她就撩起衣襟给我看她小腹上的两道疤,两道粉红色的疤痕凸现在她雪白的肚皮上,看上去略有些面目狰狞,我看了眼就掉转过了头,她却开玩笑说:“这要再生个什么病,医生都没地方可以下刀了。”

  谁都以为姑姑就会在超市里一直干不去,直到干不动为止。没想到事隔多年以后,她拿出多年来和姑父打工积攒的辛苦钱,又一次投身商海。当然,这次她保守多了,只是美容院的小股东,而且兼职店面看管人,每月能拿固定工资,不至于一亏到底。开美容院这个行当还真适合姑姑,她打小就爱美,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境地都把自己收拾得光鲜体面,小镇上的人一度拿她当时尚风标,说起她来都爱叹息自古红颜多薄命。

  姑姑薄命吗?兴许是的。从三十岁以后,命运从来都不曾厚待过她。病痛穷困就像那两道面目狰狞的疤痕,印在了她的身上,可是姑姑既不怨天尤人,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带着那两道疤痕坦然地、面带微笑地活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09:39:44 | 查看全部
最近姑姑加了我的微信,她仅仅读过初中,使用起微信来却并不生疏,我经常看她在朋友圈里上传一些美容、养生的内容,想像着在老家美容院里温言细语为顾客服务的姑姑,心头时常会响起她劝我的话:“媚媚,人这一生啊,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别计较那么多,什么事情都要想开点,吃点亏不用放在心上。”

  姑姑已经41岁了,这两年苍老了很多,可是在我心中依然那么美丽。不仅仅是我这么认为,听说她现在还有追求者呢。姑姑的故事常常让我想起《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你们以为我完了,我还早着呢。

  这是我姑姑的故事。

  我还想说说一个朋友的故事。

  阿施是我采访中认识的,地地道道的广东本地人。要说全中国还有哪个地方的女孩子还保留着古代女性温柔娴雅的本性,可能非广东莫属。阿施是货真价实的“靓女”,人生得高挑秀丽,我生完瓜瓜后,她来家探我,走之后我妈再三质疑:“你确定她真的是广东人?”在我妈心目中,广东人长相有返祖倾向,她完全想像不到,广东土着中还有这样的美女。

  人一美就容易恃靓行凶,阿施却完全没有这样的倾向,她岂止不凶,而且还温柔得很,说起话来总是和声细语的,配上动人的微笑,真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老公和她接触不过两三次,每次都感叹说,想不到天下还有如此温柔的女子。当然,参照物如果是我的话,这个标准有点低,不过阿施的温柔可见一斑。

  阿施可以说是天之骄女。出生在小康之家,父亲是医生,大学毕业后就顺利考上了公务员,又嫁了个疼爱她且前程似锦的老公。这样的生活,顺风顺水得足以令广大女性妒嫉,我承认,尽管阿施平易近人,有时候我还是会觉得和她之间颇有距离感,因为彼此境遇相差太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09:39:53 | 查看全部
我采访阿施的时候,正是她人生的巅峰。那年是虎年,她的本命年,正好我们要找十对属虎的新郎新娘采访,阿施就是这十位新娘中的一位。当时她向我描述新婚燕尔的生活,言语间不时流露出初为人妻的甜蜜。我记得她发给我的照片,穿着白色的婚纱,赤足踩在海滩上,对着老公一脸灿烂的笑,她的身后,是碧蓝的大海。

  长久以来,阿施给我的印象,就像这张照片一样,美得不染人间烟火。我有时想,天使落入了凡间,或许就是她这个样子。

  直到我也做了母亲,两个人比以前亲近了些,有次吃饭时聊起家庭,她忽然问我:“你知道我家里的事吧?”我懵懂地摇了摇头。阿施想了想,终于开口说:“我老公出了场车祸,很重的车祸。”我一下子懵了。

  变故发生在一年前,那时阿施刚生了宝宝不久,孩子还只有两个月,老公就因疲劳驾驶出了场车祸,车撞得完全变了形,人也撞得七零八碎,骨头飞了一地,有些都捡不回来了。老公在ICU里住了小半年,这期间阿施的妈妈也生病了,查出来居然是癌症,父亲要上班,家里家外都是阿施一个人在忙,怀里还有个嗷嗷待哺的小娃娃。最痛心的是,婆婆不但不帮她,还指责她没照顾好儿子。

  再难熬的日子也会挺过去,等到阿施向我诉说的时候,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年,老公还在住院,正在缓慢康复中,可以不用拐杖独立走动一段路。妈妈的病没有恶化,生活能够自理。宝宝也长大了,会走路会说话,还会给妈妈倒水疼妈妈啦。

  “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说到这些,阿施眼圈有些发红,很快又回复了微笑,她说,最艰难的时候,都想过要放弃了,那些日子里,儿子就是她生命中唯一的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09:40:04 | 查看全部
我看着面前的阿施,她还是那么靓丽温柔,我根本想像不到,在她身上曾经发生过这么大的不幸。我和她认识以来,似乎一直都是她在关心我,工作上有什么烦恼,采访时想要找本地人,都是找她帮忙,在过去的一年里,这种状况也没有什么变化,每次我在QQ上和她说话,她都是事无巨细地一一解答。

  在她的空间里,我常常看她晒一些旅行、聚会、和朋友吃饭的照片,照片中阿施看上去开开心心的,只是比以前瘦了些,我何曾想到,在她产后暴瘦的背后,有着这样的变故。长久以来,阿施就像一轮小太阳,向身边的人散发着光和热,这些人中就包括我,可是我居然不知道,小太阳的内心早已经燃烧成了灰烬,曾经面临着完全冷却的困境。

  “其实也没什么啦,也许是老天以前对我太好了,所以要考验一下我。”阿施说,在过去的一年里,她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去努力生活,努力照顾好每一个家人,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儿子生日时让人上门拍亲子照,把全家都安顿好了还抽空去了次泰国,最后她发现,原来一直习惯被人照顾的她,也可以这么能干。

  说到未来,阿施对老公的彻底康复并不是特别有信心,她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境地,都让自己的生活保持“正常”的样子。“如果我都倒下了,一家人还怎么支撑下去。”阿施掏出手机给我看她的亲子照,照片上,她抱着儿子,两个人都在笑,比起海滩上的那张照片,她的笑容不再那么无忧无虑,而是多了一些沉甸甸的内容。我怎么觉得,这些沉甸甸的内容令她的美更有质感了呢。

  如果你还想听的话,我还可以说出很多这样的故事,我奶奶的故事、胡遂老师的故事、小邬师姐的故事、保安小王的故事、我自己的故事。

  是的,我之所以会说这些故事,归根到底是为了在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支撑我前行的力量。这些年来,我一直过得很不开心,有时我问自己:“你为什么这么不开心呢?”抱怨成了我的常态,只要是和我走得近的人,都听过我的抱怨。我总是想不明白,凭什么我这么努力,却一直得不到回报?凭什么人家可以轻松自在,我却要这么辛苦?凭什么不公平不走运的事,都要落在我的头上?

  我一直认为,命运亏待了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答案已经不重要了,当你听完姑姑和阿施的故事,就会发现,即使命运亏待了你,即使生活辜负了你,你也要做到,不辜负自己、不放弃自己。那么多人在用力生活着,那么多人背负着伤疤仍然不忘微笑,我如果再不打起精神活下去,又怎么对得起老天赐予我的生命。

  人是多么脆弱,每一次苦难都会在我们身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人又是多么坚强,只要苦难不足以致命,就会在泥泞中挣扎着站起来,重新出发。

  我们无法选择命运,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是,当命运露出狰狞的一面时,坦然无畏地活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09:40:13 | 查看全部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信,问我如何克服寂寞。

  她跟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一样,英文不够好,朋友少,一个人等着天亮,一个人等着天黑。“每天学校、家、图书馆、gym、几点一线”.

  我说我没什么好办法,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快乐这件事,有很多“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基因、经历、你恰好碰上的人。但是充实,是可以自力更生的。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你看,这三项里面,除了第二项,其他两项都是可以自给自足的,都具有耕耘收获的对称性。

  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就说昨天一天我都干了什么吧:

  10点,起床,收拾收拾,把看了一大半的关于明史的书看完。

  下午1点,出门,找个coffee shop,从里面随便买点东西当午饭,然后坐那改一篇论文。期间凝视窗外的纷飞大雪,花半小时创作梨花体诗歌一首。

  晚上7点,回家,动手做了点饭吃,看了一个来小时的电视,回e-mail若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09:40:22 | 查看全部
10点,看了一张DVD,韩国电影“春夏秋冬春”.

  12点,读关于冷战的书两章。

  凌晨2点,跟某同学通电话,上网溜达,准备睡觉。

  这基本是我典型的一天:一个人。书、电脑、DVD.

  一个星期平均会去学校听两次讲座。工作日平均会跟朋友吃午饭一次,周末吃晚饭一次。

  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应。

  孤独的滋味当然不好受,更糟的是孤独具有一种累加效应。同样重要的东西,你第一分钟举着它和第五个小时举着它,感受当然不同。孤独也是这样,偶尔偷得半日闲自己去看一场电影,和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只能自己和自己喝啤酒,后果当然完全不同。我以前跟一位曾经因为某政治事件而坐过牢的朋友聊天,他描述那几年被单独关押的生活,这样形容:度日如年,度年如日。说得可真确切。

  我曾在日记里大言不惭地写道:出于责任感,我承担了全世界的孤独。我的意思是,我不但孤独,而且我的孤独品种繁多、形态各异:在女人堆里太男人,在男人堆里太女人;在学者里面太老粗,在老粗里面太学者;在文青里面太愤青,在愤青里面太文青;在中国人里面太西化,在外国人里面太中国…我觉得上帝把我派到人间,很可能是为了做一个认同紊乱的心理实验。

  我其实并不孤僻,简直可以说开朗活泼。但大多时候我很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维度,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兴趣一望无际的人。这句话的谦虚版说法是:很难找到一个像我一样神经错乱的人。

  有时候也着急。我有有幸生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没有吃过多少苦,但是在我所经历过的痛苦中,没有什么比孤独更具有破坏力。这不仅仅是因为错过了亲友之间的饭局谈笑温情,不仅仅是因为一个文学女青年对故事、冲突、枝繁叶茂的生活有天然的向往,还因为一个人思想总是需要通过碰撞来保持。长期的孤单中,就像一个圆点脱离了坐标系,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是否真的成其为问题,你时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黑。总之你会担心,老这样一个人呆着,会不会越来越傻?

  好像的确是越来越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