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0:09:52 | 查看全部
即便输了起点,至少我们还有拐点

  文/猪小浅

  读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两个女生闻名全校:一个是杨丽丽,一个是苏小薇。前者因为傲视群雄的学习成绩,永远霸占着学校的第一名。后者因为性格张扬,着装奇特,让老师无比头痛而为大家所熟知。

  就是这样看起来完全不着边的两个人,据说两家还是亲戚关系,住得也挺近,所以杨丽丽从小就是苏小薇父母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是好的,何况性格温和、乖巧懂事的杨丽丽的确是优秀得让她不得不打心眼儿里膜拜。

  其实人生的前十几年,苏小薇一直过得特别顺畅。她除了性格有些夸张,骨子里有些叛逆以外,学习成绩在班上也算是中上等。那个时候她觉得人生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开心,直到中考成绩出来的那天,杨丽丽不出任何意外地上了本市最好的高中,苏小薇勉强达到一所普通中学的分数线。两个人的人生在大人看来,似乎从这一步就开始泾渭分明。

  高中三年,杨丽丽一如既往地优秀得让人望尘莫及。那个时候苏小薇最怕的是春节,亲朋好友聚在一起,难免会拿两个人做比较。以前她也不在意,可似乎是一夜之间她渐渐地开始思考起人生这样重大的话题,杨丽丽永远是她人生路上的一盏指明灯。若真要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与杨丽丽比拼,她觉得她的人生真是有些失败。

  杨丽丽接到北大通知书的时候,苏小薇的分数刚好达到二本分数线。如果说人生摈弃掉出生这样的客观因素,从这一步开始作为起点的话,那苏小薇不得不承认,她在起点上输了一大截。

  大学四年,苏小薇像一头从睡梦中醒来的狮子。她活跃在学校的各大社团,是各项大型活动的组织者,甚至带领一帮文学爱好者把一本校园刊物办得有模有样。空闲的时候,她就躲进图书馆给各大杂志写稿子,四年坚持下来已是小有名气。毕业的那年,她去了北京,带着各种获奖作品加上面试时的出色表现,挤进了当地有名的报社。

  苏小薇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在同一栋大楼里遇见杨丽丽。更戏剧化的是学新闻传播专业的她与学商务英语的杨丽丽供职的是同一家单位的不同部门。人生似乎在那一刻殊途同归,如果说有什么不同,杨丽丽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妥而有力,而苏小薇的人生开窍得有点晚。不过好在,一切都还来得及。她在人生的拐点上,赢得很漂亮。

  读书的时候,特别喜欢数学老师说的一道题目可以有多种解法。方法千千万万种,最终不过是殊途同归。

  其实人生也是一样吧,即便我们输了起点,至少我们还有拐点。所以不如就从此刻开始,埋下头来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说不定哪天拐个弯,看到的就是那个你期待了很久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0:10:02 | 查看全部
 你是你坚强的后盾

  文/里则林

  很多时候无须在乎天空的阴霾,因为你就是你自己的太阳。

  小时候我特别害怕过马路,因为有一年家里一个保姆带着我过马路去公园玩,当时她看到一辆面包车疾驰而来,她一紧张,就甩开我那正紧握着她的手,自己跑了。我张着嘴傻愣在原地,然后听到轮胎剧烈摩擦马路的声音,虽然车最终在我面前刹住了,但我还是被吓晕了。

  昏迷中我只知道我被人抱起,然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从此以后我患上了马路恐惧症。那些年,很多人行道上没有红绿灯,所以只要旁边没人一起过马路,我就会一直站到有人为止。

  后来朋友们发现了我这个特点,经常在过马路到中间的时候,集体跑掉。我站在路中间,挣扎一会,然后掉头回去,虽然走到对面和回头的距离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我就是接受不了我居然可以一个人从马路这头走到那头。

  朋友们笑完以后,又会从对面无奈地走回来,再带我过一次马路。

  我总极力做一些事情掩饰心里的懦弱。

  二年级的时候,体育课上有一条小蛇从草丛里爬了出来,一大群小伙伴作鸟兽散,我站在原地,思考了一下,然后冲上去对着那条蛇踩了十几二十脚,整条蛇被踩成了蛇干。大家都为我鼓掌,但我一点得意的感觉都没有,因为我不敢一个人过马路。

  三年级的时候,小伙伴们都在讨论青蛙好恶心,打赌谁敢抓一只青蛙放在自己手掌上,此时我默默地从草丛里出来,看着大家,然后从裤袋里掏出一只癞蛤蟆。小伙伴们又作鸟兽散。但我仍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牛,因为我不敢一个人过马路。

  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但这的确成了我童年比较大的一个困扰,夜深人静时看着窗外,我会觉得很羞愧。为什么我一个男孩子,却不敢一个人过马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0:10:11 | 查看全部
直到五年级,每次过马路,朋友们都挤眉弄眼地互相递着眼色,机智的我早已看穿,于是我绕道走人行天桥……

  后来我养成了一个坏习惯,跟朋友们一起走在路上,为了防止要过马路,我会拉着前面一个人的衣服。他一路扯着我走,会不爽地转过头来问我干吗,我告诉他,别问。

  我曾无数次在吃完饭后,走到楼下,看着面前车来车往的马路,深吸一口气,下定决心今天要走过去,然后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接着会下意识地一个转身,回到原地。这时心里就会非常失落,那种失落,我直到今天都记忆犹新。

  直到后来我生了场大病。住院一个月,有几天要在手上扎十多个备用针孔,然后把针头留在手上,用胶布粘着。那是我无法理解的一种医疗方式,因为直到最后那些针孔也没用上。至于是什么病,最后医生也没搞清楚。只是每天发烧、呕吐,我以为我活不长了,心里顿时比过不了马路还失落。

  在一个午后,一个护士姐姐又来给我打针,我有点紧张,护士姐姐问我:“妈妈呢?”我说出去还没回来。护士看着我满手的针孔,有点痛心,问我疼吗。我说扎的时候疼。然后护士莫名其妙地对我说了一句:“很坚强啊,小朋友,你真是你自己坚强的后盾。”

  我烧得头昏脑涨,听不太懂这句话,我对着护士不解地“啊”了一声。

  她又耐心地重复:“我说,你是你自己坚强的后盾!”然后我看着她默默地给我打完一针,目送她离开。

  那天傍晚,我走出病房,看着医院门口的一条大马路。我走到斑马线前,看了看对面,又看了看满手的针孔,心里反复默念着一句“你是你坚强的后盾……”

  然后深吸一口气,径直往前走;中途有车,我就在马路中间停了下来,车过了,我又继续走,几秒钟后走到了对面。我抬头看着正前方的医院大门,接着又走了回去。最后盯着眼前的大马路,我不禁大哭起来,感觉许多年的压抑和挣扎都释怀了。我再也不是一个不敢独自过马路的男孩子了。

  第二天,我的烧退了,也不吐了,下午就出院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好了,更没有人知道我竟然会因为害怕一个人过马路,纠结了半个童年。

  从那天以后,我也不会再抓一些恶心的小动物在手里,就为显示自己胆子很大;现在想起来,无法直面心中的恐惧,反而会越逞强就越显得懦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0:10:23 | 查看全部
以后的日子偶尔害怕紧张的时候,我会想,现在有比小时候一个人站在马路中央的感觉更可怕吗?然后我就放松了许多。

  真正的坚强也许并非刀枪不入,永远不会受任何伤害,而是被伤害以后,仍能直面内心最大的恐惧并走出阴影,做一个坚强的人。

  所以这个荒诞到难以想象的故事,总是在我变得懦弱的时候连同那句“你是你坚强的后盾”一起,跳进我的脑海。

  许多年以后,一个夜里,我坐在窗边给杂志写稿子,快写完的时候,脚抖了几下,把电源踢掉了,写的东西全没了;然后我整理了一下情绪,又继续写,写到一半,停电了。我整个人就崩溃了,眼泪都要气出来了。过了一会,我拿起手机,想给编辑发短信说这稿子我可能交不了了。正犹豫要不要发送的时候,看了一眼窗外,楼下就是一条大马路。

  我忍不住想起了那段荒诞的往事,想起曾经那个仅仅是因为终于自己过了一次马路而感慨得大哭的孩子,心里顿时豁然开朗。我想,这个时候没有人能帮你,也许以后你还会遇到更多只能自己过的马路,所以你必须写完它。

  后来我写完的时候,天都亮了。那篇文章,就是《生活的样子》,它是《一生中落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的初稿。后来通过这篇文章,我非常幸运地被一些人知道,后来有出版社说要找我出书,我也因此有机会去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实习。

  回到许多年前,如果我没有多问护士姐姐一句,然后把那句话深刻地记在心里,没有念念不忘地无数次去直面一条对我来说仿佛没有尽头的马路,我想在那个夜晚,我一定还会习惯性地懦弱,放弃完成那篇稿子,那么我现在可能拥有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轨迹。

  人不会太孤单,但许多路,你可能需要自己走。但是没关系,因为你是你坚强的后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1:25:42 | 查看全部
周鸿祎:天赋是在痛苦坚持中积累出来的

  只要你在一些方面做得好,可能就会有人说你在这方面有天赋。当你听到这样的话时,千万不要当真,因为这很可能是他们在逃避,不愿意正视自己不努力的现实。如果说有天赋,那只是在漫长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痛苦,不断尝试失败,不断学习从而培养起来的。

  比如说大名鼎鼎的乔布斯,他的合作伙伴沃兹说乔布斯从来没给苹果电脑写过代码,他被赶出苹果公司后做一个叫NeXT的电脑公司,没什么起色。1997年他回到苹果公司,一直到2000年,四年时间里电脑的彩壳该换的也换了,但对Wintel阵营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开始做iPod的时候,这个MP3播放器也不是他的主意。我相信这个过程,乔布斯肯定有痛苦的时候,有迷茫的时候。但这个过程并不是没有价值,当火山岩浆喷薄而出之前,它一定是在地壳下不为人瞩目地在酝酿,在积累。

  上一代看不惯这一代,这一代看不惯下一代,于是70后批评80后、90后是“被速度喂养长大的一代”,是渴求成功,不愿意等待的一代。有激情、沉不住气、鲁莽、善变、不耐烦……都成了80后、90后的标签。我觉得,与其说是某一代人的标签,不如说是年轻一代的特点。想一想,我们70后二十郎当岁的时候,也被上一代人批评为不耐烦、毛糙、鲁莽、不听话、不成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1:26:02 | 查看全部
但是,如果你正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或者你是一个50后、60后,家里正有80后、90后的孩子,那我最想对你们说的一句话是:不管是什么标签,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不要紧,都是老天爷给的,但成长的过程中,就像做互联网产品一样,很多事情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要做成做好,需要不断的坚持,需要强大的韧性,需要长期关注一些细节。

  前一段时间,我在做《天天向上》节目的时候公布了我的手机号码,结果每天都会有很多人给我打电话、短信、邮件,要给我出谋划策,教我说如何一招制敌,打败百度,干掉腾讯,也不乏一些人给我提一些关于产品的建议。我知道那些一招制敌的大招基本是不靠谱的,你有一个美好的、宏大的意愿,有强烈的热情,但大多数人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如果你真的去干这事,我敢打包票,热情过后就是烦恼。

  所以,每个人要立下宏图大志的时候,都应该问问自己,你是不是有这样的韧性,你能不能坚持下去?大家都打过游戏,打过麻将,可能会乐此不疲地战斗一整天。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程序员,你能不能坚持十个小时,只是偶尔喝喝水,就为了找到一个bug?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坐在电脑旁,呆三十分钟都受不了了。旁边的人一开视频看个电影、或者一玩魔兽,你就不行了。但是,你说你玩麻将能玩一天,你能说自己没有毅力吗?所以,看一个人能不能行,先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是先看他坚持了什么。

  不管你干什么行业,如果你能坚持下来,这段痛苦的过程就像乔布斯的那几年一样,虽然痛苦,但肯定特别有价值。基础就是这么打下来的。基础不扎实,怎么可能迈向更高的台阶?很多做产品的人,觉得腾讯的微信做得挺不错,看张小龙(微信的负责人)的PPT,每个人都很激动。但是人家的内功练了多长时间你知道吗?你不了解。你的直觉,你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是需要有基本功的,而不要每天都在说正确的废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1:26:14 | 查看全部
人生没有什么是一定的

  文/江勇

  如果马云天生有一副富贵相,哪怕脸上露出一点儿蛛丝马迹,我很可能就会开始另一段人生。

  第一次见马云,觉得此人很像猴,又瘦又小,动作幅度还大。那是1995年,我在报社做记者,报社领导都是从驻英国、法国的新闻机构回来的,对互联网无比热爱。

  马云也是那一年来北京,没有头绪地乱闯。他做的“中国黄页”要在互联网上发布企业信息,当时属于对外宣传,必须经外宣办同意。就这样,马云闯进了我顶头上司的视线。

  我的上司一看是做互联网的,立马热情洋溢,利用他的身份和关系,带着马云去敲外宣办、统计局和信息中心的大门,但是都铩羽而归。于是,我的上司要我为马云写一篇报道,篇幅要大一些。

  我写了一个整版,题目叫“点开黄页,走近马云”.后来有人写马云的传记时提到此事,给我打电话,问:“当年那个记者是你吗?”我说:“只是同名同姓。”不是谦虚,而是实在不好意思。现在怎么说马云都不为过,但那个时候的马云还只是打赤脚的马云。

  那时马云少不了去我上司家。他不好意思空手,就在肯德基买了一个汉堡,送给上司的女儿。采访马云的那顿饭也是我埋的单。当了10年记者,我极少请人,所以印象很深。

  在做记者之前,我做过两年外贸,还在海外转过一圈,对马云所做的事是有共鸣的。知道在外贸这个隔山买牛的行业中,人和牛的信息都很重要。找对了人和牛,就意味着订单,意味着差价和利润。当时马云急于要有营业收入,实行以省、市为单位的代理制,门槛很低,每年只要求做出两万块钱的营业额。不过,尽管常有做生意的冲动,但看着马云一点儿也不富贵的模样,我没有动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1:26:23 | 查看全部
马云告诉我,他辞去了大学英语教师的公职,投入了5万块钱,还把家里的家具也贡献出来办公。这样的执着,其实远比长相与财富的联系更紧密。这也是马云大富大贵后,我才看清的道理。

  再见马云是2000年前后,在商务部的大楼内。当时他带着几个人从杭州来北京,为商务部做官网的改进。这时马云在业内已经积累了一些名气,但他还是那副打工者的艰辛模样,而我是吃喝不愁的记者,心中不免有些得意——幸亏当年没有跟他去做黄页。

  后来,互联网泡沫破了,马云反倒火了。他在我们报纸上做起专栏,发表一些人生感悟。这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的宣传方式,我才意识到,此人原来很精。后来,马云融到了资。

  最后一次见马云是在清华的一次会议上。当时的马云有了名气,但还没有与雅虎合作,距离淘宝成立还有两三年的时间。我在会场的休息室里见到了马云,他邀请我去参加杭州的“西湖论剑”.我从来就缺少武侠情结,尽管“西湖论剑”谈的是IT界的事,但这样的名称让我不感兴趣。他用手勾着我的脖子,引人侧目,我也挺不自在的。这个动作让我相信马云将止步于此,发不了大财,因为他太没有富人之态。

  现在,在想不起马云的时候,我还是相信面相的,相信人的富贵一定会挂相。但是一看到电视或报纸上的马云,我的这个信条就被推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1:26:33 | 查看全部
斯坦福大学的“失败”实验室

  文/周冬梅

  不久前,因工作需要,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我去了一次斯坦福大学,并拜会了斯坦福大学的心理教育专家西雅·布里托斯先生。布里托斯在心理教育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他喜欢通过让学生做实验的方式,传授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信念。

  见面后,布里托斯先是简单地跟我交流了一下他的心理教育观点和理念,然后便兴致勃勃地请我参观他的好几个心理实验室。其中一个叫“失败也无妨”的实验室,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一走进这个实验室,如果不是事先被告知,我根本不会相信这竟是一个心理实验室——里面挂满了气球、彩带和塑料花等五颜六色的装饰物,完全就像是一个充满欢快气氛的派对现场!

  据布里托斯介绍,这个实验室由4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分属一个独立的小房间,每个房间里都有一个跟冒险和失败有关的主题。第一个房间是智力冒险与失败,第二个是金融冒险与失败,第三个是情感冒险与失败,第四个则是体力冒险与失败。

  “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项冒险活动,独自一人或是与团队一起参与。”布里托斯解释道。

  “那有具体衡量冒险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吗?”我问道。

  “有的,每项冒险活动都有一个‘冒险指数自动计算器’,它能根据参与者的表现,精确地计算出在多高的指数时他们觉得最恰当和最舒服,在此时他们冒险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反之则失败的可能性最大。”

  “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呢?”我继续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1:26:43 | 查看全部
“让学生了解他们在不同情况下对风险的反应能力以及对待失败的态度,以便做到了解自我。”

  为了更加具体地说明,接下来,布里托斯开始不厌其烦地向我一一介绍了4个冒险活动的大概内容和情况。

  据介绍,在智力主题的房间里,学生要解决一系列开放性的、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要灵活、快速,否则就等于失败。

  布里托斯随手翻出3道智力考察题,分别是:在MARCH(3月)与APRIL(4月)这两个月的中间部分,你会发现什么?有两个人在树林里迷路了,然后一个人往北走,另一个人往南走,但奇怪的是,20分钟后,他们又碰面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篮子里共有4个鸡蛋,然后来了4个人,每人各自从中拿走一个鸡蛋,结果篮子里还有一个鸡蛋,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几道题一时还真把我给难住了,让我非常尴尬。好在布里托斯没有卖关子,很快便揭晓了答案——中间部分是R;两个人是相向而行的;其中一个人是连篮子和一个鸡蛋一起拿走的。我恍然大悟,不禁为这些题目拍案叫绝。

  而在金融主题的房间里,学生要挑战一些类似赌博的游戏,挑战前先要押上10——100美元作为“赌注”.越难的游戏,赌注越大。布里托斯称,有些学生一上来就直接下最大的赌注,有些学生则一点点从小到大,挑战失败后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有的暴跳如雷,有的则若无其事。

  而在体力主题的房间里,布里托斯会测试学生们在诸如室内攀岩、跳远比赛的比赛前、比赛中和比赛后的各种反应,对待成功或失败的心理和表情。

  最后,在情感主题的房间里,则需要学生们在一张纸上写上自己心中的情感秘密,可以是关于爱情的,也可以是关于自身缺点的,考验参与者的心理开放度。结果很多同学因为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心里的秘密而交了白卷。

  “这4个主题几乎涵盖了一个人一生中的全部冒险和失败,但是即便参与者全部没有通过也没有关系,因为这是在实验室里,而非现实中。”布里托斯称,接下来他还会让学生们谈谈对风险尝试和失败的看法,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和谈论,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应对风险和失败的办法,就看效果怎么样了。

  “让学生们学会正确看待冒险和失败,因为生活中的每次尝试和冒险都有失败的可能。只有提前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它真正到来时泰然处之!”布里托斯最后这样总结这个心理实验室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