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1:29 | 查看全部
 虽然这份工作和我的理想仍有一定差距,但总归是靠近了目标,我丝毫不敢懈怠,兢兢业业地经营着文字和梦想。这时的理想是逃出这逼仄的小城,去更高的天空翱翔。
  
  几年过去了,我没有逃出这个小城,却一样有了翱翔的翅膀。通过网络,我结交了全国各地的朋友,开始给一些大型期刊撰写文章。当生命进入秋季,我的命运之树也硕果累累。
  
  回望过去岁月中的点点滴滴,万千感慨涌上心头。
  
  人生好比登山,每一次跃升都是一步台阶。很多时候,那步台阶也许并不是我们所喜欢的,但是我们却无可选择。这时,人们往往有两种选择,一是忧郁彷徨,暗自神伤;一是坦然接受,另辟蹊径。
  
  在前者眼中,人生就是一面悬崖,无路可走;而在后者眼中,悬崖虽然陡峭险峻,可只要翻过去,就是鲜花丛生、芳美遍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1:32 | 查看全部
 我从字里行间看到考拉小巫从自以为是“大伯五”(doublefive)的菜鸟到高阶,从懒孩子到勤孩子,从只会选择放弃或逃避人生中的挫折打击的“玻璃小孩”蜕变为拥有强大内心的人。我从中深深地感受到考拉小巫对梦想和奋斗的崇尚,也更坚信了考拉小巫的那句话:即便不出身于名校,不天资聪颖,奋斗与坚持依然可以将你引向成功。
  
  的确,在奋斗的路上,我们需要不断的坚持。虽然说坚持会让人感到未知,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条路途到底还要走多长时间,甚至有时是没有一丝光亮的黑漆漆的路,看不见出口,看不到希望。在这时,我们自己需要学会给自己灌输正能量,鼓励自己坚定信念,出口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马云这样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成功的人总是那些在某些领域坚持得最持久,走得最远的少数人,是那些敢于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的人。又想起日本教育家宫泽贤治说过的一句话,“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或许在这条路上你没有收获成功,但毕竟你走过、经历过、感悟过,这也是一种收获吧。
  
  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学生的我,看完这本书后,不禁感到惭愧和后悔。我和考拉小巫一样,没有考上名校,也没有优越的天资,堕落过、失败过,也为自己曾经的错误付出过代价,我却只会把精力白白地内耗在失败的痛苦和现实带来的压力中,甚至怀疑付出就会有回报。并没有像考拉小巫那样学会为自己负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中,更没有像考拉小巫那样积极做出改变,把压力变为动力,不断地奋斗与坚持。
  
  其实,付出就会有回报,不付出自然就没回报。如果你觉得似乎已经付出了,但却依然没有得到回报的话,那恐怕是因为付出得不够久,或是这种所谓的“付出”中的含金量太低。考拉小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励志精神还深深地激发了自己去为理想奋斗和拼搏的自信和勇气,让我开始勇敢地正视现实,学会改变自己,相信坚持的力量,并且相信梦想的力量,一步步地向前。即使自己是蜗牛,也要背着重重的壳努力奋斗,坚持不懈地往上慢慢爬,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也会像雄鹰那样爬上金字塔顶端的。
  
  在书的背面,我看到了俞敏洪老师对本书的评价:“每个人都曾有过梦想,但最终实现者凤毛麟角。考拉小巫的故事再次证明了:在走向梦想的征途中,命运之神总是眷顾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是啊,我们往往只看到那些成功者成功后的精彩,却容易忽视了他们为了这一份精彩所经历的挣扎、付出过的代价和做出的努力。冰心曾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学习英语,怎样规划求学生涯的书。但它不仅仅停留在英语学习日记的阶段,因为你收获的还有对失败挫折的思考,对自己的鞭策以及对人生的态度。这是一本禁得起咀嚼和翻阅的心灵鸡汤,一本能够在你脆弱无助时给予你正能量的书,能够在漫漫求学路中让你感觉心清意明的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1:42 | 查看全部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文/陈向东
  
  我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固定的形态,但却是习惯的集合体。有现实生活的习惯、感性生活的习惯、还有思维习惯,这些习惯系统化地构成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走向自己的命运。不管最终命运如何,我们都无法抗拒。
  
  习惯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不同人的理解会有不同,回答也自然会不太一样。但大凡做出来一些事情的人的回答都会有些类似。近年畅销的《罗马人的故事》提及的古罗马著名政治家西塞罗说:“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对力量的描述更加深入人心,沁人心脾,脍炙人口。“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也就是说,决定我们每个人命运的真正的王者居然是我们身上的习惯。坏习惯多,就会有糟糕的运程和痛苦的生活;好习惯多,就会有亨通的前程和幸福的生活。
  
  我相信我们都能够意识到习惯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读到不少关于习惯的“心灵鸡汤”,我们也会对我们的孩子进行很多关于如何养成习惯的教育。不过,我想有三个困惑我们的问题:第一,既然我们都知道习惯的重要,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仍然会有差异?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优雅,有人懦弱?第二,对于企业而言,习惯是否同样重要?有的企业成功?有的企业失败?有的企业发展,有的企业挣扎乃至消亡?第三,对于社会而言,习惯是否仍然重要?有的社会和谐,有的社会动荡?有的社会祥和,有的社会不安?
  
  读完了查尔斯?杜希格的《习惯的力量》后,我找到了对上述三个困惑的解答,同时,这本书可以给我们不少的力量,让我们更加懂得习惯的力量,让我们更加懂得我们自己,让我们更加懂得企业,让我们更加懂得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
  
  我们自己如何改变
  
  我们之所以会是我们目前的样子,全是因为习惯的力量。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懂得习惯的重要性;似乎都懂得良好的习惯会有好的美德和成就;似乎都懂得要想做得更好,就得在好习惯的养成上下足功夫。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总会有两组斗士,另一组斗士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好习惯,一组斗士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坏习惯。我们成长的衡量和评判标准就是能否要更多地训练、指导、培养、激励、留引拥有好习惯的那组斗士,同时能否要尽可能地打击、呵斥、阻止、隔绝、消灭染上了坏习惯的那组斗士。每个人都会有偷懒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被激怒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失态的时候,有所不同的是,优秀的人总会迅速地从偷懒中走出来,更多的时间去努力和发奋;总会迅速地从愤怒中走出来,更多的时间去感恩和感激;总会迅猛地从疯癫中走出来,更多的时间去反省和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1:51 | 查看全部
“每天有数百种习惯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指导着我们早上如何穿衣,如何与孩子说话,晚上如何入睡。习惯影响着我们午餐吃什么,如何工作,是否锻炼或者下班后是否喝啤酒。”当我们感觉到我们做了一件特别棒的事情时,要知道是因为这个成功的背后的好习惯;当我们感受到我们做了一件受人尊重的事情时,要知道这份尊重的背后的好习惯;当我们感受到我们的生命特别有意义的时候,要知道这份有意义的背后的好习惯。我们每天的工作与生活都需要我们做出很多选择,而这些选择其实都是习惯的结果。以至于有人甚至鼓吹说,如果你的习惯对了,你就会无所不能。我们可以静下来好好观照一下自己:早上醒来后,我们是继续在床上迷糊一会,还是会立即起床?起床后,我们是直接回复邮件,还是先洗脸、刷牙,还是先到厨房吃一个甜点?吃完早餐后,我们是发呆,还是看会儿报纸,还是和父母、孩子聊会儿天,还是去健身,或者去上班??不少人可能认为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不少人也可能认为这些只不过是小小的决策,殊不知这些都是习惯,而恰恰是这些貌不惊人的习惯,累加累积、聚集聚和,从而决定着我们后来要走的路。如同英国古戏剧家德莱顿所说:“所有的习惯以不可见的程度积聚起来,如百溪汇于川,百川流于海。”如同英国法律史学家梅茵所说:“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我们无法弄断它。”
  
  如果我们自己想要改变,我们就得从我们的习惯开始,就得从我们的习惯着手。习惯一旦形成,就会非常强大,因为它会促生神经渴求。作者在书中写道,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一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式。习惯的诞生有三个重要的步骤:第一,暗示。存在一个暗示,能够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惯常行为。存在一个惯常行为,可以是身体方面的,也可以是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第三,奖赏。存在一个奖赏,让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慢慢地,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线索和奖赏交织在一起,直到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欲望出现。所以,如果我们要想改变旧有的习惯,描述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改变起来却往往非常艰难。比如说,戒烟、戒酒、戒掉暴饮暴食和其他顽固的习惯是“小菜一碟”,但真正的改变需要我们去了解驱动自己产生这样行为的神经渴求,并且改变任何习惯都需要决心才行。
  
  朋友们,你想做出改变吗?你要做出改变吗?你会为改变而舍得付出吗?那么请记住,需要决心。只有决心才行!1994年哈佛大学对大幅改变自己生活的人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少人的改变是因为遭遇了个人悲剧,比如遭遇离婚、失去父母、丧子之痛、身患重病等。我们要改变,就得拿出改变的行动计划和方案才行,然后就是坚持、坚持、坚持!
  
  最后,我们还要记住的是,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只有当好的习惯足够对我们有奖赏,足够有神经渴求时,好的习惯才能被塑造出来。如果我们保持一定的暗示和奖赏,就会慢慢植入一种新的惯常行为。不过这还不够,我们还要相信这种改变。如果有可能,最好融入一个社团或组织,形成信仰,改变就会真正成为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2:00 | 查看全部
企业如何改变
  
  《基业长青》中探讨了不少优秀的企业,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企业有很多的共性,而不少的共性与企业的核心习惯有关。核心习惯具有引起连锁反应的能力,当它们扩散到整个企业时,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其他习惯随之改变。也就是说,核心习惯在重塑商业形态和生活方式上更有影响力,影响着人们的工作、饮食、娱乐、消费和沟通方式等。所以,如果一家企业要想做出改变,第一步必须要找出自己企业的核心习惯,然后在改变核心习惯上着手,其他习惯也就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企业不需要做对每一件事情、解决每一个问题,而是要辨别出最重要的优先因素,并将其作为有力的杠杆。比如,不少人减肥多年没有成效,但却在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同时又能够准时下班回家和家人共进晚餐的情况下,发现自己居然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体重在下降,居然减少了40公斤。作者写道:“研究发现,当人们开始养成运动的习惯时,即使一周一次的运动,他们也会不知不觉地改变其他与之无关的行为模式。通常说来,做运动的人们吃得更香,工作更有效率,更少吸烟,对同事和家人更有耐心,而且更少使用信用卡,压力也更小??运动就是引起广泛变化的核心习惯。”同样,对于企业而言,找到最重要的核心习惯,就是找到了改变企业的最好着力点。
  
  优秀的企业需要激发让自律成为习惯的特质。“当被要求去做一些需要自我克制的事情时,如果参与者认为这是个选择或者因为可以帮助别人而让自己开心,那用到的意志力就会少很多。如果他们感到自己没有自主权,只是单纯地接受命令,他们意志力消耗的速度就会加快。”赋予员工多少支配感,员工就能够在工作中表现出多少自律性。也就是说,仅仅赋予员工一种有所掌控、拥有真正决策权的感觉,就可以使员工将更多精力和心思投入到工作中。当自律变成习惯时,员工才可能静静地倾听顾客的要求,接受顾客的抱怨,用行动来解决问题,向他们致谢,然后耐心解释问题的原委。这样,企业才能够打动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优秀的企业会把危机当作转机,会把危机当作机会。来自外部的尖锐的批评都不是坏事,而是企业提升自我的一个开始。很多时候,企业内部清楚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但总是失败。很多时候,人们需要逆境的鞭策,而企业的这些危机就是巨大的逆境,却能给企业一个机会重新审视这一切。
  
  最好的营销是能够预测、计算甚至操纵消费者的营销,而这所有的一切也是基于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洞察。在《习惯的力量》里,有让我感兴趣的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说的是20世纪40年代处于二战中的美国政府游说本国民众接受动物内脏的故事;第二个案例是DJ说服听众喜欢听《嘿呀》的故事。我想说的是,完全可以说,读懂、读透这本书,你也就掌握了真正的营销秘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2:11 | 查看全部
社会如何改变
  
  社会的任何可能的改变都孕育在可能的社会习惯的改变之中。在当今中国,民众的社会交往习惯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特别是微博和微信这两个具有媒体属性的载体的出现,使得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沟通、交往和交际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对于运动的三个过程的描述:运动的起因是友情或者亲密的熟人之间的牢固的联系所形成的社会习惯。运动的发展在于群体的习惯,以及社区与党派之间的脆弱的联系。而运动的持续在于运动领袖让参与者形成了新的习惯,树立了新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感。
  
  作者在书里详尽描述的蒙哥马利公交车抵制事件的确发人深省。“研究表明,当看到一个陌生人受伤时,人们可以冷眼旁观,但是当一个朋友受到屈辱,我们心中的愤怒就会战胜内心的惰性,让抗议行动顺利地组织起来。”同时,“当友谊的强联系和同伴的压力的弱联系相融合,它们就能够创造出惊人的能量。这时候,大范围的社会变革就发生了。”而今天,微博和微信很容易构建强联系和弱联系,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在处理一些投诉和恶性事件时把握不好标准和尺度,后果就可想而知。基于这些考虑,我想这也是一本政治家或者政客们值得一读的书。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习惯的力量》确实是一本好书,无论对于个人习惯的改进,对于企业文化的优化,还是对于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服务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在这里,我还是想引用书里的两段话作为本篇文章的结束。
  
  我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固定的形态,但却是习惯的集合体。有现实生活的习惯,感性生活的习惯,还有思维习惯。这些习惯系统化地构成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走向自己的命运。不管最终命运如何,我们都无法抗拒。
  
  2005年,作家华莱士在对一群毕业生演讲时说:“两条小鱼在游泳,恰巧看到一条大鱼在朝着另一个方向游去。这条大鱼对小鱼点头致意说,早上好,孩子们,今天的水怎样啊。两条小鱼继续往前游了一点,最后其中一条看着另外一条说,水是什么东西啊?”??水就是习惯。我们每天都被不假思索的选择和无形的决定包围着,而你只要看看它们,你就会发现它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2:22 | 查看全部
要知道奋斗总是难免的,你又何必苦大仇深
  
  文/麦小染
  
  我相信许多人应该是处于一个和我一样的状态,一起长大的朋友没有什么婚礼挥霍7000W的豪门阔少,也鲜见那种饭吃不上衣穿不暖父母毫无劳动能力自己从小饱受心灵创伤者。但即使刨去这两种极端,层次的分化依然比较鲜明。
  
  我自小受娘亲影响,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吟直至中外名著,无一不读。再加上高考状元热那几年,也就是我读小学初中那几年,关于家境贫寒,无钱读书,姊妹众多,刻苦寒窗,最终考入名牌或者取得科研重大突破的故事不胜枚举。于是我潜意识里有了一种观念就是,凡是穷苦而志坚者,必取得不菲业绩;看到那种处处炫富的家伙,恨不得上去掴两巴掌。
  
  这种潜意识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深地影响着我对朋友的判定,在经历过高考,大学之后,看过许多人的起起伏伏,看过许多人的奋斗史或者堕落史,我忽然发现,家境偏差的,即使比较努力,眼界往往并不开阔,所遇到的机会似乎也不是那么好;家境偏好的,往往也不是那么玩世不恭毫不努力,并且遇到的机会和前途都春光无限。我心里对这个结果一度感到些许失望。
  
  前段时间有几个朋友来NJ一起玩儿,几个人一起去划船。其中一个年龄稍微大一点儿的,暂且叫他X吧,一路上唉声叹气,划着船忽然伤感起来了。据说是和初恋分手了。因为彼此关系都不错,剩下我们三个人开始对X狂黑不止。都要X把伤心事说出来,让我们都开心开心。
  
  X开始扒恋爱史,对两个人的幸福时光回忆了足足半个小时,诸如清晨在长江大桥看日出,傍晚去郊外偷挖农民大叔的地瓜,在他眼睛里流露出的喜悦与温情中我可以看出他对那个女孩儿用情不浅。为什么分手呢?X否认了我们关于劈腿、小三、性格不合、家庭阻挠所有的假设,告诉我们是他提出了分手,原因是他觉得自己穷,配不上女孩。
  
  他开始忧心忡忡地分析自己的家庭背景,说父母年龄都大了,自己还有一个哥哥,兄弟俩关系不错,哥哥是个厨师,自己上大学的钱很多都是哥哥给的,电脑手机之类也是哥哥买的。X觉得他应该回报好好努力,回报哥哥,如果拿父母兄弟的辛苦钱用来谈情说爱真是天理不容。
  
  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暂且给不了女孩儿车,给不了女孩儿房,不能带女孩儿坐上跑车去豪华餐厅,也不能让女孩儿周游世界乘上游艇。他忽然收起了刚见到我们的笑容,忧郁地看着水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2:34 | 查看全部
“那个女孩儿跟你要求过这些奢华是么?”
  
  “没有,但社会如此,没人不喜欢。”
  
  “可是她现在没有要,你可以等到毕业以后好好努力。”
  
  “我上学本来就晚,又复课一年才考上现在的大学,等我本科毕业了,都要二十四了,而且我打算深造,那样毕业以后我都要快三十了,我什么时候才能给她房子和车子?”
  
  X是个好人,很好很好的人。善良、幽默、可以信赖和依托。我见过许多男孩子像X一样,他们是孝顺的,正直的,替人着想的。因为太设身处地,他们总是担心无法给父母好的生活和回报,他们总是担心自己要让心爱的女人一起忍受贫贱,他们总是担心在这个繁杂的社会上,没有背景的他们,最终会被平庸困苦吞没。
  
  就像陈孝正一样,他们最终决定忍痛割爱,尽管他们心里百分之十的地方也有雄心壮志,但是另外百分之九十的地方,都存在着对自己过不上好日子的无限担忧。他们在那百分之十的动力之下去努力挣扎着,然而遇到稍许的困难和被否定,就被那百分之九十的担忧恐惧无奈淹没了。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3idiots》里面的男主,出身贫寒,仍然真诚地对待朋友,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相信爱情,这才是正确的人生选择。
  
  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没有大是大非,大对大错。经常看到女孩子吐槽不要嫁给穷人过不了好日子的帖子,经常看到屌丝吐槽女人太势利的帖子,紧接着又经常看到女生跳出来大骂不是势利是社会如此的帖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想法都有一群支持者。而我要说的是,社会不是那么宽容,但也绝对没有那么残酷。
  
  对于那些明明自身很优秀的男生,要放松自己的心态,开开心心轻轻松松的去努力就好了,心态真的很重要,该有的都会有的,不要总是患得患失,不要总是把许多家庭压力和未来的财富压力架在自己头上。
  
  亲爱的身无分文自己奋斗的男孩子们,你要找的是一份真爱,你要追求的一种生活。你的梦想中应该是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时间经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获得多少财富。
  
  如果你非要痛彻心扉地告诉我说,你爱的那个女人就要房子车子,那我要告诉你说你爱错人了,请她转身走人;如果你还要继续面色沉重的告诉我说,你爱的那个女人不要这些,你的岳父岳母要求,或者你不想要你的女人过苦日子,那么归根结底还是你太沉重了,慢慢奋斗,父母亲是不能将你们分开的,这是一个自由的社会,把心情放轻松,没有那么多身不由己。
  
  我承认,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无法改变,你奋斗了一辈子终究没有达到别人的一个起点。但是归根结底,别人的那个起点真的是你一开始想要的么?每个人的理想应该是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的,如果真的让你开着跑车满大街乱转吃饭唱K把妹,真的是你想要的么?给自己一个靠谱儿的理想,给自己一个沾边儿的目标,关注于自己,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心态放轻松,自己开心最重要,不要每天想想社会残忍二代众多就心如刀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2:38 | 查看全部
乌云下也可以诞生美妙的寓言
时间:2014-09-21 作者:未详 点击:226次

  2010年6月18日,他走完了他的一生,葡萄牙为其举行了国葬。
  
  他的一生是有成就的一生,也是跌宕的一生。他12岁那年,一天,他与叔叔从集市回来,无意中抬头,他突然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一片乌云聚集在他们头顶,但下雨时却没有一滴落在他们身上。
  
  这美妙的一刻,让这个出身贫寒的少年泪流满面,他发誓要好好活着,“永不死去”。
  
  60年后,回忆起那一刻,他仍然激动不已,于是便在回忆录中动情地写道:“好好活着每一天,你便会有丰盛的收获。”
  
  他就是葡萄牙当代著名作家若泽·萨拉马戈。
  
  1922年11月16日,萨拉马戈出生于葡萄牙东南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父母都是贫苦的农民。他的姓氏萨拉马戈在葡语中的意思是当地一种草本野生植物,是穷人的食物。这似乎预示着他将一辈子穷苦,像野草一样在贫瘠而荒芜的大地上自生自灭。
  
  家中一贫如洗,矮小的土屋连个窗户都没有。迫于生计,在他两岁时,父母不得不带着他背井离乡,到里斯本谋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2:45 | 查看全部
说个高考时候的小故事。
  
  高考前一个月,班主任叫我和女生W和L三个人谈话。当然无非是要放松心态之类,那个时候大家压力都很大,尤其是在山东那种万人齐考,学霸纷飞的地域。W和我是同桌,在我们班成绩中流(我们班是全校最好的班,高考的时候全部超一本线几十分,只有一两个不是985)。一脸轻松,不大理解老师一直强调“放松心态放松心态”的教诲。
  
  W直接对老师说“老师,我们家没有一个名牌大学生什么的,学历都不高,我就是考个好点的一本,我妈说家里祖坟就要冒青烟了。”
  
  W的妈妈我们也认识,是那种生活起来超级轻松潮流的阿姨。特别喜欢看电影,看到好看的就推荐给W一起看,W的妈妈家家庭条件很不错,W的爸爸当年就是个穷小子,穷小子很爱看书,她妈妈就攒钱给爸爸买书,她妈妈家里也很宽松,很接纳她爸爸,家庭幸福美满。完全没有提到过什么“下嫁”“高攀”之类。后来她爸爸很厉害,在我们那里是个挺厉害的干部。W高考前一个月都没有往家里带过书,倒是经常带一些蛋糕零食之类带我到走廊里吃。和她们一家人交流都非常开心,觉得世界上除了晴空万里就是万里无云。
  
  老师看W心态挺好,就也没说什么了。转而向L,L是我们的尖子生,高中三年一直拔尖,经常在全市统考中全市前十,我们市有几万考生;在我们学校经常考年级第一,我们年级有三千个人。老师还没仔细问L呢,L就开始大哭不止,“老师,我们家没有一个名牌大学生什么的,学历都不高……”
  
  很耳熟是不是?和W说的都一样是不是?接下来转了调,“我们全家都指望着我出人头地,如果我考不上名牌,我们家永远都不会出名牌了。我的目标就是北大,我能接受的最差结果是人大,但是我现在有时候模拟考成绩不够理想……”balabalabala瞬间哭成了泪人。
  
  其实我们都不知道她为什么要那么伤心,她每次模拟考的成绩都是680+,要知道,几年前,这个成绩在山东也很吃得开了,但是她总是担心自己不能一举成凤。她开始对老师讲她的人生观,考不上北大就是人生的失败,考不上北大我们家就要失败,考不上北大我就无法养活我们一家老小……而事实上呢,L的爸爸妈妈我也认识,想法同L有过之无不及。
  
  结果你可以猜得到,W考出了比平时水平高三十分的成绩,去了港大;L的成绩是三年来的最低谷,她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人大也进不去。但是L也活着,最终也接受了。那时候年纪小,阅历少,觉得高考不得了,是人生最大最大的事情。时过境迁,也不过如此,想来所谓房子车子佳人在侧都不过是浮云,放宽心只管努力只管开心。
  
  中国的家长多受传统影响,总觉得养儿防老。越是老了没保障的越是这种观念强烈,年轻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在社会化的追求变得越来越物质,周遭越来越浮躁的时候内心也深深受压,越来越不安,越来越惶恐。殊不知放宽心,天无绝人之路。
  
  如果你真的还要有压力的话,请不要担忧你不能给你老婆豪车香房,只管想想能不能做到养活自己,在儿子长大的时候告诉他尽管去闯,老爹不需要你养老,让你的儿子没有压力地快乐地奋斗,轻松地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这个世界上,太多人聪明又努力,有趣且宽容待人。这个世界上,太多事简单又可爱,追捧者众多。这个世界上,太多的机会,只要不停地学习和努力就不会被遗忘。做一个轻松的人吧,做一个别人靠近你就感到正能量的人吧,做一个阳光可爱向前看的人吧,青春不奋斗一回过上喜欢的生活,幸福感都没有那么强。要知道奋斗总是难免的,你又何必苦大仇深?
  
  些许小感受,Behappy!与诸君共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