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2:50 | 查看全部
17岁时,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他中学只读了两年便被迫中断学业。
  
  他走上社会后干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制锁作坊当学徒,因为笨手笨脚,他挨过老板不少臭骂与棍棒。
  
  18岁时,他到一家医院去打工。就在这时,他喜欢上了读书,每天晚上都泡在一家图书馆里看书。没人引导,他读的书很杂,却让他“没有头绪地闯入了文学领域”,并产生了当作家的念头。
  
  此后,他相继做过绘图员、校对、保险公司职员和翻译等工作。不论做什么,他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小说。
  
  1947年,25岁的他终于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并凭借这部小说从一个焊工变成一名文学杂志编辑。
  
  写小说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成了一个“体面人”。但此后30年间,除了偶尔写一些诗歌、散文外,他一直没有再动笔写长篇小说,原因是“人人都有书写表达的欲望,但需看是否有其表达之价值”。
  
  为了寻找“表达之价值”,他把主要精力花在与大独裁者安东尼奥·萨拉扎的斗争上。为此,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75年,他与其他22名记者一同被迫离开了所供职的报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2:55 | 查看全部
朝着有阳光的方向一路前行
  
  文/孟祥菊
  
  多年前,我从市内一所颇有名气的师范院校毕业。当时,因家里没有“人脉”,留城的名额被挤占,只好到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去任教。离家路远,我选择了住校。
  
  工作时间久了,愈发感觉到山村教师的俗气来:他们不会得体地修饰自己,一件漂亮的小西服居然配着运动裤一起穿;女教师们很“可爱”,年纪不分长幼,脸型不论圆扁,一律把头发烫成“时尚”的大波浪;男教师更是土得掉渣,脚上的旅游鞋都是冒牌货,还常常搭配一双丝袜出行……最让我不屑的是,这所小学里除我之外,竟然没有一个正宗的师范类毕业生!
  
  面对这样的一群人,我终日有种贵脚踏贱地之感,高傲与孤独与日俱增。但也奇怪,山区的老师们骨子里似乎缺少了一根世俗的弦,他们照样和我走近,并一直孩子般地宠着我。他们会时常塞给我一些好吃的东西,无非是些乡下的土特产,诸如乌鸡蛋、松针蘑、黑木耳、山野菜等,偶尔还会送我一碗鲜嫩的炖鸭血……我常常会把这些物品转手送给打更的张大爷,因为有些东西我实在吃不惯。
  
  或许是心情太过压抑的缘故,我的体质明显下降。一次,我终于病倒了,连着几天发烧不退,连着打了几针都不见好,终日精神恍惚。这可吓坏了单位里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全员出动,轮班照顾我,几个阿姨级的老教师晚间也不离左右,给我端水、喂药、擦身、洗涮……我成了她们眼中的“小女孩”。听说用山里的一种野草药泡水喝可以退烧,几位男同事便利用双休日亲自到大山深处去找,然后晒干,研成碎末,留给我代茶饮。一位临退休的老教师居然在我的脖子上挂了一串桃符,说是可以驱邪……在众人的关爱下,我的病情日渐好转,一颗心也渐渐有了温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2:59 | 查看全部
 随后几年,他靠翻译稿件维持生活。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后,他用15年时间写出了一系列堪称经典的长篇小说,成为著名作家。但在他看来,自己并没什么了不起,因为写作“如同做椅子”,既然是做椅子,那就应该“把它做得艺术一些,甚至漂亮一些”。
  
  1998年,在他76岁生日前夕,这位做出了“漂亮椅子”的“匠人”收到一份来自瑞典的厚礼—他因“想象、同情和反讽所支撑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触动我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以葡语为母语进行写作的作家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萨拉马戈在葡语中是穷人吃的一种野草,但这个姓氏拆解开来的意思却又与“是位魔法师”相近,这不仅暗示着他变幻莫测的写作风格,而且与他所创造的人生寓言相近—他像魔法师一样,奇迹般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不要气馁,因为即便在乌云下,也照样可以诞生美妙的寓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3:05 | 查看全部
病愈后的我像换了一个人,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山里人的质朴中。我开始教女老师一些简单的着装常识,教她们化清秀的淡妆;我会利用大段的教研时间,主动给老师们上教学观摩课,并利用课余时间无偿地辅导孩子们朗读和写作;我还把自己随身带来的一部录音机和一箱子文学书籍捐给了学校……
  
  从那时起,我不再把自己放得太遥远,而是把自己变成了山林中随处可见的一株荆条树,肆意地生长,适时地开花,弹性地生存。
  
  后来,由于工作出色,我被破格调入市内的一所小学任教。而今,大城市光怪陆离的生活偶尔会闪了我的眼,但骨子里“本色做人”的坚守未曾改变。我知道,那是来自大山深处的质朴在心底里扎了根,带着这种质朴,我将朝着有阳光的方向一路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3:12 | 查看全部
写给亲爱的妹妹
时间:2014-09-21 作者:未详 点击:171次

  亲爱的妹妹,保持美好的本性和追求进步,是一生的功课。给你几个改变生活的小诀窍:
  
  1。和相遇的人打个招呼
  
  昨天你和多少人打过招呼?早上上班的时候,你会对多少人说“早上好”?打招呼是日常生活中最轻松平常的事,它能给你带来友谊、温暖的感受,还有轻松的心情。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感受:每天在楼道里遇见邻居,虽然从来不曾打过招呼,但每天早上擦肩而过、四目相对时,总有些淡淡的尴尬出现在你们一起下楼的瞬间。从今天开始,如果你遇见了不太熟悉的人,当他迎面而来,请率真地举起你的手来,试着说声“你好”或者“嗨”。相信在那一瞬间,一种愉快、充实甚至满足的感觉会因为你轻松自在的招呼而充满你的心。当然,如果对方先对你打招呼,你千万不要惊讶或者难为情,直接回以微笑或问候就好啦!
  
  2。站在马路边,看看天上的云
  
  人们的眼睛,总是在等公共汽车的时候,一起望向汽车开来的方向,脸上总是挂着焦急。要想减轻等待的痛苦,那就忘记等待吧!抬起头,看看天上的云:它们在方块形的楼房中间悠然地穿过。如果你用了5分钟来看天上的云,你就比所有的人都幸运。因为在别人越来越不耐烦、火气越来越大的5分钟里,你在云卷云舒中,感受到了刹那的宁静和自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3:14 | 查看全部
二十出头:你一无所有,却让全世界羡慕
  
  1、我们都过着与想象不一样的生活
  
  读书的时候,每天骑着脚踏车上学放学,等着中考结束成为高中生,等着高考结束成为大学生,等着考研结束把书一条龙念完,即便目标明确,其实你一直很迷茫;找工作的时候,满是热血,四处投递简历石沉大海后,在家里守在电话机旁等面试通知常常很无助,你心想着工作稳定了一切都好了;有了份工作,每天上班挤在拥挤地铁的人潮中感到很落寞,整日穿得人模人样说话圆滑得体,其实你的内心还是当初那个迷茫的少年,不知自己到底在为什么而活而忙而悲伤;终于鼓起勇气辞职去旅行,辗转在路上,拍好看照片分享有趣故事,发的帖子鼓舞了无数人,其实你自己到底有没有真的觉得自由和快乐,却是另外一桩事了。
  
  我们常感到自己在过着并不理想的生活,以至于嘴里总嚷着无数的“如果……我就可以……”
  
  如果高考结束了,我就可以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不用在没有意义的教科书里面浪费青春;如果毕业了书终于念完了,我有文凭后就可以走出象牙塔,过上真正的生活;如果面试通过了,拿到这份工作,我就可以有房有车娶妻生子,人生一帆风顺过幸福的小日子;如果这份工作没有那么累,我就可以培养自己的爱好,兴许生活就不会那么枯燥没有意义;如果旅行可以带来不一样的人生,只要勇敢跨出第一步,我就可以从此海阔天空书写自己的人生……
  
  二十岁刚出头的我们,热切拥抱改变,容易被鼓舞,更容易被别人的故事触动心扉,勇往直前拼了命努力,也试图毁坏现状,不顾一切出走。然后呢?最终仍没有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寻找下一个“如果”。
  
  心理学有一个观点,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预测是有偏差的。我们很难预测自己未来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人们会错误地预测自己谈过一场浪漫的恋爱,收到礼物,错过选举赢得比赛,和被误解后的感觉。”一位苏格兰诗人写得恰到好处:“当一种感觉存在的时候,他们感到它好像永远不会离开;当它离开以后,他们感到他好像从未来过;当它再回来时,他们感到它好像从未离开。”
  
  这样的感觉,就是此刻的我们:一无所有,理想生活很飘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3:23 | 查看全部
2、我们到底要过怎样的生活?
  
  今年我二十三岁,回国后,在外国领事馆做媒体和活动策划。
  
  一个人来到广州,早起晚睡,上班很忙碌。
  
  刚开始一个月,其实情绪波折过。去到南湖的一家英国学校送活动汗衫,扛着几袋子货半路上摔了一跤,膝盖上全是血,在回来的车上痛得哭起来;一整天打仗一样做完linemanager吩咐的任务,照例下班后走半小时回家当作散心,到家门口才记得钥匙忘在公司里,想到办公室应该早已关门,在铁门口无助地哭起来,骂自己没长大;做新加坡远程培训的时候,连系统都不会登入,其余地区的同事已经开始练习,我对着电脑慌乱起来不知如何是好,硬着头皮在一片沉寂中用英文颤抖地问“这个对话框怎么不见了,啊,有了,那么要怎么点进去”的低端问题,中午休息时一个人花了一个多小时在街上乱走,才找回自己的节奏。
  
  看到身边的同事,有人绕了地球一圈终于回到了广州的家,渐渐建立起安稳的生活;有人和男友订婚,事业也步步高升;有人刚生完孩子,两夫妇计划着买更大的房子……
  
  似乎大家都有些什么,可是看看我自己,下班后也不知该往哪里去,不做饭就在外面随便吃点,其实太忙碌忘记吃饭死不掉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男朋友,大把的时间在看自认为“浪漫”的政治经济谈话节目。偶尔在路上走着走着,不知道半年后接下去要到哪里。
  
  尤其是最近收到大学时候印度尼西亚好友的信,终于成为了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把我彻底压倒了。她在荷兰的工作一帆风顺,和比利时男友恩爱依旧,而我们曾经疯在一起的俄罗斯女孩,就要结婚了。
  
  “喂,真的要这样的生活?”从零开始,就算回国,我又在四处漂。有时候,没有安全感。
  
  把这些话倾吐出去,“嘉倩,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么,那些给你写信的人怎么办?”朋友犀利地问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3:24 | 查看全部
 3。对出租车司机和超市收银员说声谢谢
  
  我每一次下出租车的时候,总是习惯对司机说声“谢谢师傅”。我发现:每当我这样说的时候,我会感觉在我和司机之间的空气中,有一种很友好和奇妙的气氛在流动,这种气氛会让我在下车后的一段时间里保持不错的心情。当你走出饭店时,通常都是站在门口的迎宾小姐微笑着对你说谢谢或者是欢迎再次光临。你是不是经常一语不发,就像没有听见一样从她面前走过去了?当你从超市收银员手中接过找的钱时,你有没有真诚地对她说一声谢谢?试一试吧!向对你提供服务的人说一声谢谢,这会让你自己也心情愉快的。
  
  4。生气在所难免,不要随便对别人发飙
  
  亲爱的妹妹,生气时你会找寻发泄的方法吗?比如找个人发飙,那个倒霉的人经常是谁?发飙、找出气筒,就真的能让自己消气、舒服吗?把怒气随便发泄在别人身上,不仅不会使自己更舒服,而且会使人际关系更糟糕。这样做是不是只会是恶性循环?所以,生气时最好先冷静下来,不要有强烈的反应,也不要把怒气发泄在别人身上。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说过一个“火柴棒”的哲理。一根火柴棒的价值不到一毛钱,但它却可以摧毁一栋价值数百万元的大厦。这个火柴棒包含什么内容呢?无法自我控制的情绪、顽固不化的个性及狭隘无情的心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3:33 | 查看全部
 3、你敢义无反顾的做你想做的事情吗?
  
  乔蒂是个在广州工作的西班牙人,三十出头,收入不菲,有个中国女朋友。他总充满怜爱地对我说,“你就像是十年前的我。其实,现在的我依旧很羡慕你。”
  
  “什么?羡慕什么?”我几乎就要从沙发跳起来,你羡慕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你有房有车有好工作,女朋友温柔可爱。而我,家里连宽带都没有,因为未必知道可以在这个城市久留,凡是与“一年的合同”相关的,对我来说都是奢侈。家里的杯子都是一次性的,逛宜家只有摸的份,连衣服都不太买,只为了卷铺盖搬家时方便一些。
  
  乔蒂打开他公寓的窗,灯火阑珊的广州尽收眼底,夏天的热气向人袭来,他笑着说,“这样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二十出头的你,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噢……对了,你不是说在上周的沙发客聚会里见到一个美国人吗?他三十多岁,卖了自己的公司,拿这笔钱来到中国四处周游。”
  
  安全感,和年龄真的有关吗?如果三十岁的时候,还能做到这样义无反顾去做想做的事情,那么现在,二十岁出头的我,为什么要在乎这“幻觉”呢?
  
  话虽如此,纵使勇气满满,目标呢?理想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5:13:42 | 查看全部
 4、“熬”是每个人都绕不过的历程。
  
  在成长的路上,我就像当代很多同龄人一样,不屑于很多东西,看不惯很多现象,不满于社会的诸多规则。我们这一代人,都会为了那些某二代的特殊待遇拍案而起,为了筹集医疗费的穷困家庭同情落泪献出微薄之力,为了冷漠麻木的路人诟病如今世道不正。
  
  不记得是第几十个同龄人告诉我,“我们的社会正在一点点烂掉,这是个没有理想的时代。没得救了,快回欧洲吧。”
  
  我看的却恰恰相反,并不是中国的新一代没有理想,而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多到以至于只能追求“止痛”而非“医治根源”。今天捡起了这个理想,群起而攻之;明天就又发现新的燃点,“关注就是力量”,一波波看似汹涌的集体思辨甚至是网络暴力,出发点是好的,其中的一些思想也是好的甚至会带来社会变革的,但问题就在于我们都忘记了“改变=过程”。
  
  开启时间的“魔法”效应,被动而消极的“熬”于事无补。熬日子是会有惯性的。熬高考,熬大学,熬工作,习惯了熬一切,等待一个幻想中的白马王子出现拯救自己的时候,结果熬惯了,和白马王子一起过日子,也成了熬。
  
  真正在过时间的人,是用心感知每一分每一秒,脚踏实地过着此刻的生活。纵使一切都不尽如人意,纵使由心地感觉痛苦,一个能在烂摊子面前把线索一点点一点点拾起,耐心做好该做的,把成败置之度外的人,其实更容易一不小心就走得很远。那么,他所完成的任务,所成为的自己,所得到的成就感,都是刻在骨子里平实而非耀眼的快乐。
  
  “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兴许如今我们在意的,过不久就被新的一切掩盖。过一百年,唇枪舌战的“方寒”或许就葬在了一起,二代们的“杀人跑车”成为了一堆堆废铜烂铁,省吃俭用供了一辈子的北京三房一厅二十年前自己的名字已经被抹掉。
  
  人间是非富贵都太渺小了。想起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葬礼上有人问死者朋友:“他留下了多少遗产”,对方回答“他什么都没有带走。”
  
  二十多岁一无所有的我们,其实最有力量去拯救社会。比起更多人,我们早已经在伤痕累累的路上懂得,其实真正的成功,并不是拥有什么,而是这一段段路我们曾用心走过,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感动和故事。高考的时候,认真做过习题;工作时候,在岗位里付出自己的贡献;下班后,做无关紧要的小事却温暖了陌生人;恋爱中,关爱对方共同成长;在家里,懂得感恩,经常沟通与陪伴。也许,我们并不能成为历史里“揭竿而起”的革命者,但至少,我们还有能力去持续地做些事,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夜晚就一定睡得很安稳,早晨伴着闹钟也就有了万分动力。
  
  那些温暖而可爱的小事,就是成功。
  
  真正令我们觉得活着的,是那些实质性的东西,而实质,注定需要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