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11:33:44 | 查看全部
树的哲理
时间:2015-03-28 作者:未详 点击:2503次

  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向一棵树倾诉自己的烦恼。
  
  “怎样才能既按你说的做,又不会迷失自己?”孩子问。
  
  “你看我,”树说,“我在风中折腰,在雨中低垂,到现在我还是我自己,我仍旧是一棵树。”
  
  男人说:“我无法改变自己。”
  
  “你看我,”树说,“每一年,我都会由青葱变得枯黄,再回到青葱,从发芽到开花再到叶落。到现在,我仍然是我自己,仍旧是一棵树。”
  
  “我的爱已耗尽,”女人说,“为了爱,我已倾其所有,完全失去了自我。”
  
  “你看我,”树说,“我的树枝上有知更鸟,树干中有猫头鹰,苔藓和瓢虫生长在我的树皮中。它们能带走我拥有的,但带不走我自己。”
  
  不管我们知道与否,其实我们就像这棵树。改变与成长,对我们来说,就像太阳每天都朝升夕落一样,不足为奇。
  
  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剧,却是成人害怕光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11:34:04 | 查看全部
自负的白鹳
时间:2015-03-27 作者:未详 点击:1327次

  鳄鱼是一种冷血动物,阳光是它的运动饮料,一天中如果没有阳光照射在身上,鳄鱼就会变得浑身酸软,甚至动弹不得,形如朽木。所以鳄鱼都喜欢在岸边长时间地享受日光浴,当身体的温度渐渐升高,鳄鱼的身体部件就仿佛被了充电的电池,开始四下窥探猎物,伺机行动。
  
  鳄鱼的邻居白鹳住在河岸的大树上,树干的侧枝几乎覆盖在半个水面上。白鹳就在这些枝干上筑巢、哺育后代。对于其它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而言,鳄鱼凶残无比,令人避之惟恐不及。而这些高高在上的白鹳对鳄鱼很是不屑。它们认为行动缓慢、丑陋无比的鳄鱼面对白鹳注定只能望洋兴叹、一筹莫展。
  
  当白鹳幼鸟渐渐长大,即将能振翅高飞的时候,它们在枝头上追逐嬉闹,全然忽视了水面上一双双虎视眈眈的鳄鱼的眼睛。鳄鱼轮流在岸边“充电”,待积攒够足够的能量时,就潜到树下的水面上,等待这些得意忘形的白鹳自己犯错误。打闹中,果然有白鹳在枝头上站立不稳,跌落下来,鳄鱼大嘴一张,直接把失足的白鹳拖入水中。
  
  如果在长时间的等待中,白鹳都没有主动犯错误,这些看似弱智的鳄鱼,竟然会用自己的身躯猛烈地撞击树干,让这些欲飞不能的白鹳稍有不慎便会跌入水中。在白鹳眼里类如“癞蛤蟆”的鳄鱼最终吃上了“天鹅肉”。
  
  白鹳的悲剧告诉我们,生活中千万别轻易接近危险区域,即使自认为有着超强的免疫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小瞧敌人的力量,就是在削弱自己的力量,在最得意的时候,危险将会在瞬间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11:34:36 | 查看全部
和自己坐个对面
时间:2015-03-25 作者:未详 点击:2195次

  世界上做的最久且最可靠的朋友就是你自己,而最被人忽视又最无法躲避的朋友还是你自己。
  
  这样说来,最悲苦的孤独不是身边没有知己,而是心中遗弃了自己,同样,我们最需要的帮助也不是来自别人的关怀,恰恰正是实在而顽强地自助。
  
  连自己都不肯接纳自己,便无法需求这个世界给你一个位置,连自己都不敢正视自己,便无法到红尘中寻找理解。
  
  其实,你是自己人生历史的作者,更是自己的读者,你是自己社会角色的演员,更是自己的观众,也许你做读者的境界深些,你的历史才会更有档次,也许你做观众的水准高些,你的角色才会更见功力,而我们有时常常不在意这些,于是我们学会了自我标榜,而很不乐意自我批判,学会了自我掩饰而很难主动自我曝光。
  
  最大的欺骗是自我欺骗,而自我欺骗最大的受害者正是想逃避受害的自己。
  
  为什么不给自己一点信任,搞明白自己到底一顿吃几两干饭,一天能赶多少里路,究竟手下能操持什么活计?
  
  和自己坐个对面,不妨把自己当个陌生人,冷眼看看自己的梦想是不是妄想,不带偏见地听听自己的誓言是不是谎言,甚至还可能站起来和自己掰掰腕子较较劲,感觉感觉自己的把式是不是把戏。
  
  特别是你更要闭上只想炫耀自己推销自己的嘴巴静静的有耐心地倾听一下,作为反方辩手的自己,不中听又不无道理不好接受又不难理解不想去做又不做不行的慷慨陈辞。
  
  当然这个时候你是享有最终裁判权和最后决定权,只是你不要独断地排斥更不要武断的拒绝,你对自己也要民主。
  
  不能站在对面换个角度推敲自己反驳自己,那他永远无法完善自己。
  
  和自己坐个对面,不是为了否定自己,而是为了防止片面从而寻求到真谛共同否定谬误,和自己坐个对面,也不是为了泄自己的气,而是为了平抑偏激从而领略到理智一起鼓荡清醒的志气。
  
  自己本身不是敌人,自己身上的错误、虚伪和偏见却是你做人的大敌,对于大敌的熟视无睹和视而不见,终将为自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和失败的隐患。
  
  更多的时候,自己是你假想的对手,多和自己较量几个回合,才会有准备去和别人较量,有时可怕的不是被别人击败,而是明知自己实力不足技术欠缺又不去与自己试练,做些调整和改进状态已无力改变而一败涂地。
  
  和自己坐个对面,尤其是在自己得意的时候和平安无事的时候,这样你才保持了赢家的姿态,你才不愧为自己心灵最忠实的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11:44:32 | 查看全部
没有弱点和两个弱点
时间:2015-03-25 作者:未详 点击:7807次

  我有个朋友是登山队员,但他第一次集训的时候,曾经在一个陡坡上失足,多亏其他的队友拉了他一把。
  
  一般人会把这种失足归为外因。我的朋友却说:谢谢你们。刚才我往下看的时候,忽然非常害怕,所以没站稳。
  
  没人相信他的话,都觉得他可能是在开玩笑吧。但他一再解释,自己的确是害怕。
  
  下山后,我钦佩地对他说:“你真行。我不敢当着那么多团员说我害怕的。”他笑了,说:“怕高,我知道是弱点。与其让大家发现,然后再发现我推卸责任,倒不如直接告诉他们。”说这话的时候,他很坦然。
  
  我问其他的团员,他们是否会因为怕高而看不起他。他们都说:不会,谁都有过怕高的经历。
  
  把弱点暴露出来,然后它就变成了一个特点,不再可怕。
  
  但如果把它隐藏起来,你会担惊受怕,然后当别人发现这个弱点的同时,还会发现你的恐惧和虚伪。
  
  没有弱点和两个弱点,你选哪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12:06:03 | 查看全部
没有吃到香蕉的猴子
时间:2015-03-23 作者:未详 点击:2602次

  一次和朋友聚会,一个小有业绩的朋友出了这样一道问题:
  
  “有一只经过测试很聪明的猴子,人们把他关在一件铁笼子里,笼子是铁柱焊成的,铁柱与铁柱之间刚好可以容猴子把手臂伸出来。连续两天,人们不给猴子吃东西。第三天,有人给猴子拿来一串香蕉,放在离猴子很远的地方,又拿了一根长长的顶端带着钩子的竹竿,放在笼子外猴子伸手可得的地方。”说到这里他有意识顿了顿,看到大家都在聚精会神的听着,才不紧不慢地问:“你们说,饥饿的猴子会怎么做呢?”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一番后,回答:“猴子最初自然是去抓香蕉,等到它发现自己不可能抓到香蕉时,就会试着用那根带着钩子的竹竿来帮忙,最后的结果就是猴子依靠竹竿,吃到了香蕉。”
  
  他微笑着,故作玄虚地连连摇头:“错,结果是,猴子因为太饿,太想吃到那串香蕉,它一心一意地伸长手臂去抓香蕉,所以根本就没留意自己身边还有一根可以利用的竹竿。最后,这只猴子没有吃到香蕉!”
  
  “这是什么答案?”
  
  “胡说八道!”
  
  朋友们都有种上当的感觉,异口同声地喝斥开了。
  
  我告诉你们,”他急了,大声地喊道:“这可不是一般的问题,想想看,它说明了什么?动机太强,导致智力低下。换言之,你太在意一件东西,就往往会犯错误。有些还可能是致命的错误……”
  
  喊到这里,他不做声了,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他说,很久以前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女孩明眸皓齿,笑起来时眼睛微微往上弯,像一弯月牙漾在湖水里,他于是忍不住去看,这么看着看着,自己掉了进去。
  
  眼见这女孩先后交了几个男朋友,自己偏又无能为力。
  
  周围的朋友看不过,问:你这么喜欢她,怎么不去追她?
  
  是啊,他虽然喜欢那女孩至极,却从来也没有对她表白过。不知为什么,只要一见到她,在众人面前的侃侃而谈,敏捷锋锐都变成了几句说不出口的嗫懦。至于送什么花、送巧克力之类最“俗气”的招数,他更是没想过。
  
  就这样,一个本来极聪明且不乏勇敢的人,最后眼睁睁看着那个心爱的女孩渐渐走远。“那时候我认为,我还是太小,不够坚强,不够勇敢!现在看来,哪里是坚强和勇敢的问题?”
  
  他不再摇头,只是轻叹。
  
  我们一时无语。
  
  其实什么事情不是这样?当我们太想恋爱,想让我们爱的那个人一样地爱我们;当我们太想升职,认为自己多年的辛苦只能靠着一次机会来回报;当我们太想……每当我们想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变得战战兢兢,是去了惯常的水准,甚至不可避免地作出事后追悔莫及的蠢事。
  
  所以,当我们太在意一时得失,让自己拼命钻进牛角尖,或在一团混乱中泥足深陷的时候,不妨让自己静下心来,想一想那只饿死的猴子——它本来是可以吃到那串香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12:09:24 | 查看全部
不要想得太多
时间:2015-03-19 作者:未详 点击:3186次

  日本东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吉田正雄做了一项实验。
  
  他招募了100名各方面条件都基本相当的志愿者,把志愿者平均分成两组,然后布置了一个相同的任务,不同的是,对第一组,要求他们全盘考虑完成任务的方法、过程、意义,甚至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等等,而对第二组不作要求,只让他们直接去做就可以了。

  结果,第一组完成任务花费的时间是第二组的近两倍,且完成的质量远不如第二组。
  
  据此,吉田正雄得出结论:

  凡事思虑过度,想得太多,反而会让生活与工作的表现变差,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人喜欢制定长远规划,却往往难以实现的原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12:09:40 | 查看全部
以镜为师
时间:2015-03-16 作者:未详 点击:2116次

  父要徒弟以镜为师,徒弟不解。师父解释说:“其一,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放到镜子前面都映得出;但东西移开,镜子里不留余影,这叫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你能做到事来则应,事过即忘吗?”
  
  “不能。”徒弟说。
  
  “其二,帝王将相来照镜,镜子不会因崇拜而加倍细致周到;乞丐来照镜,镜子也不会因厌恶而应付了事。这就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与圣人居而不喜,与凡夫居而不忧。”
  
  “其三,当甲物体正在照镜子时,镜子不会一边照甲又一边惦记乙。这叫把握当下,置心一处。镜子映现红色物体时,其本身不会变成红色,却能红来现红。这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徒弟感叹说:“想不到一面小小的镜子,竟蕴含了这么多道理,真是物物皆可为师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12:09:56 | 查看全部
不变
时间:2015-03-11 作者:未详 点击:1745次

  应付世事,不外乎两个法子:不变,百变。
  
  人家要什么,你就变什么,三五个回合下来,就累垮在那里,而且会变成四不像。
  
  每人性格不同,有人善变,有人不善,良家妇女或许也想涂脂抹粉扮万人迷,可是胭脂颜色硬是不对劲,只得放弃。
  
  不变也有不变的苦,譬如说忽然有那么一天,规定女性写作者统统得衣着暴露笑眯眯地招待读者,不能随机应变者,自然打入冷宫,可能要到政府机关去谋个职位了。
  
  变,得咬紧牙关上,不变,更要意志力坚定,两者都不容易。
  
  会变不一定赢,今日,站着招呼,明日,蹲着奉承,对方需索无穷,后天,难道还趴下来不成?
  
  有鉴于此,无论人家变得多热闹,也不心动,因人贵自知,自叹弗如。
  
  顾忌这样多,自然挤不进主流去,但时时坐在凉快角落观景,也蛮舒服。
  
  我的菜单上只有这几味,比较单调,不够咸,不够辣,不够油,适合口味清淡人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12:10:09 | 查看全部
谁撒手惩罚谁
时间:2015-03-09 作者:未详 点击:1693次

  在铸造车间,有一个特殊的工种叫浇注工。

  浇注工要时时穿上厚重的工作服,戴上安全帽,戴上手套。即便是酷热的夏天,也必须把自己包裹起来。

  因为融化的铁水通常在1300℃以上,这么高的温度,稍微不慎,就会有不安全因素出现。
  
  浇注工要干的工作,就是把熔炼好的铁水盛在铁包里,然后由两人抬着,浇注到砂型工提前造好的型腔里。铁包一般有水桶大小,上面穿着两根钢筋,就像是担架。两个工人,一前一后,用四只手抬着控制,需要默契的配合,方位、角度、速度,都须一致。一旦抬起来,再热再累,也得坚持住。忍不住,也得给工友一个信号,待确定后,再同时平稳放下。
  
  有两个实习生抬铁水。危险,他们是知道的。但刚抬着走了几步,其中的一个受不了了,也许是出于本能吧,撒手便跑。结果呢,铁水倾倒出来,出了烧伤事故。
  
  那么,谁的烧伤更严重呢?撒手的那个人。他先跑,铁水却恰恰是向他倾斜的。这流向,是他一手造成的。
  
  谁撒手,惩罚谁——这是“铁”的教训,是每个浇注工都须牢记的道理,似乎也是生活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12:10:23 | 查看全部
看破人生的无常
时间:2015-03-07 作者:未详 点击:1725次

  亲鸾上人是日本著名禅师。9岁那年,他就下了出家的决心,请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问他:“你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说:“我虽然只有9岁,父母却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要与父母分离。所以,我一定要出家,探索这些道理。”
  
  慈镇禅师说:“好!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我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却说:“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究是年幼无知,我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年纪这么大了,你也不能保证自己明早起床时还能活着吧?”
  
  慈镇禅师听完,不禁拍手叫好,满心欢喜地说:“对!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就为你剃度!”
  
  人生无常,变化无常,思在未来,却要行在当下。

  9岁的亲鸾,说出的话令成年的我们震撼不已。想想看,我们是不是曾经动摇过很多个决心?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今日事,就应该今日毕,否则到了“明天”,即便你自己还有决心,周围的环境恐怕已经是“时不我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