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39:17 | 查看全部
越渴求越不得
时间:2013-06-06 作者:未详 点击:2175次

  心理学家把一只经过测试被认为很聪明的猴子关到笼子里,笼子铁柱之间的缝隙刚好可容猴子把手臂伸出来。
  
  连续两天,人们不给猴子吃任何东西,猴子饿得直叫唤。直到第三天,猴子已经饿得没力气叫唤了,有人给猴子拿来一串香蕉。不过,这串香蕉放在离猴子很远的地方,它无法直接用手够到。然后,试验者又拿了一根长长的带着铁钩的竹竿,放在笼子外猴子伸手可及的地方。而依这只猴子平时的智商,它是完全能想得到用那根带铁钩的竹竿去够那一串香蕉的。
  
  心理学家问大家:“这只饥饿的猴子会怎么做呢?”众人一致回答:“猴子最初自然是去抓香蕉,等它发现自己不能抓到香蕉时,就会试着用那根带着铁钩的竹竿来帮忙,最后的结果就是猴子凭借竹竿,吃到了香蕉。”
  
  心理学家摇头:“你们错了,结果是,猴子因为太饿,太想吃到那串香蕉,反而吃不到了。”原来,它一心一意只想着伸长手臂去够香蕉,根本就没留意到自己身边还有一根可以利用的竹竿。
  
  “怎么可能?”大家十分诧异。心理学家说:“动机太强,就导致思维能力减弱。换言之,你太在意一件东西,就容易犯错,有时甚至是致命的错误。”
  
  所以,当我们太过在意一时得失,拼命钻牛角尖,或深陷混乱时,不妨让自己静下心来,想想那只快要饿死的猴子——它本来是可以吃到那串香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39:29 | 查看全部
为生命的挑战而活
时间:2013-06-08 作者:未详 点击:2132次

  人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不同年龄的人在不同的时空中问自己,人生,到底要追求什么?
  
  年少时,问得嚣张;中年时,问得迷惘;老年时,问得悲哀。
  
  我们就像候鸟一样不停地往前飞,然而,什么才是飞行的依据?
  
  科学家说:“白天追寻阳光,夜晚追寻星宿。”而什么才是人生中的阳光与星宿呢?财富?权势?学历?掌声?爱情?有什么能像阳光与星宿一样永恒不灭,照亮漫漫人生路呢?
  
  其实,所谓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时时拥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不管外在世界如何变化,自己都能拥有一片清静的天地;清静不在热闹繁杂当中,更不在一颗索求太多的心灵之中。
  
  倘若能放下心中罣碍、拥有开阔的心胸、凡事不忮不求,心里自然就会清静无忧。然而,这并不容易。
  
  喜悦能让心灵保持明亮,并且充满一种踏实而永恒的宁静。我们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清明开朗,那么展现于周遭环境的,皆是美好而良善的。
  
  纵使,当一切都失去时,我们还是会拥有“前面的路”。而一个人要如何在苦难中学会成长,并在伤痛中再站起来,继续向前迈进,除了需要靠智能的累积,更少不了生之勇气的支撑。
  
  生命容易跌倒的历程,正是我们提升智能最好的时刻,我们可以借着困难的环境,淬砺我们的潜能,涵养坚定的意志,以及沉稳的韧性与毅力。
  
  若把人的一生看做一场生命的旅行,则不论成功与否,我们皆注定要面对死亡,生命的最终必然不会有欣喜的结果,但也正因为死亡是不可避免之事,所以要如何活出生命的精彩与自我,则显得尤为重要。当生命无法倒退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往前走。
  
  生命里有许多的试练,而活着,就是一种试练。
  
  当你面对各种困难,能不断地想出解决的方法,培养自己为挑战而活的勇气与智能时,实在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么说道:
  
  一只狐狸在路上闲逛时,眼前忽然出现一个很大的葡萄园,果实累累,每颗葡萄看起来都很可口,让它垂涎欲滴。
  
  葡萄园的四周围着铁栏杆,狐狸想从栏杆的缝隙钻进园内,却因为身体太胖,钻不过去,于是狐狸决定减肥,让自己瘦下来,它在园外饿了三天三夜后,果然变苗条了,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它终于顺利钻进了葡萄园内。
  
  葡萄真是又甜又香啊,狐狸在园内大快朵颐!吃了很久,它终于心满意足了,但当它想溜出园外时,发现自己又因为吃得太多发胖了而钻不出栏杆,于是,只好又在园内饿了三天三夜,瘦得跟原先一样时,才顺利地钻出园外。
  
  回到外面世界的狐狸,看着园内的葡萄,不禁感叹:空着肚子进去,又空着肚子出来,真是白忙一场!
  
  人生的重点,到底是在中间的过程,还是在最后的结果?
  
  你看!狐狸在葡萄园内吃得多么快活啊!所以,即使生命是一场空,中间的过程也要过得很充实;纵然,人生是白忙一场,也要忙得很有意义,因为,这就是生命的价值。
  
  如果明明知道生命的最后,是一场白忙的结局,那么,你会用怎样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看待生命呢?
  
  无论如何,生命的真正意义是存在的价值,所以,你还是要为这个过程奋战到底,因为,生命本来就是为了挑战而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39:41 | 查看全部
四个笑话的人生哲理
时间:2013-06-09 作者:未详 点击:16622次

  从前,有个部落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人人衣食无着,很多人饿死了。部落里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气,人们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有位智者在部落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在他的带领下,人们团结起来,互帮互助,终于在生活上逐渐渡过了难关。但是,经历灾难后的心理阴影犹如阴霾般始终笼罩着整个部落的人。
  
  于是,一天晚上,智者把大家都聚到了一起,说要给大家讲故事。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来了,他们静静地坐在一边,守着暖暖的篝火,脸上流露出悲伤的神情。智者清了清嗓子,说:“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笑话。”智者讲得非常生动,所有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
  
  过了一会儿,智者说:“下面,我再给大家讲一个笑话。”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个笑话和刚才讲的那个一模一样,几乎一字不差。尽管人们有些奇怪,但还是有些人笑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智者又说:“我再给大家讲一个笑话。”可是这个笑话的内容和刚才的又是一模一样的,甚至连讲笑话时的停顿、语调、姿态都如出一辙,最后只有一两个人象征性地笑了一下,大部分人无动于衷。

  停顿了一会儿,智者再次重复了一遍刚才的笑话,结果这次没有一个人笑了。
  
  这时候,智者清了清嗓子说道:“你们对相同的笑话最多能笑上三次,为什么你们对同样的悲伤却反反复复地哭泣呢?只有忘掉过去,才能看到前方的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39:53 | 查看全部
生活就是修行
时间:2013-06-13 作者:未详 点击:4687次

  居尘学道,即俗修真,乃达人名士及愚夫愚妇皆所能为。
  
  ——印光法师
  
  有一天,一个叫源律师的人问慧海禅师:“和尚修行用功吗?”
  
  慧海禅师爽快地答道:“当然用功啊!”
  
  源律师紧接着问道:“那您是如何用功的呢?”
  
  慧海禅师平静地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源律师很不解:“所有人都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算什么用功啊?”
  
  慧海禅师摇摇头:“不一样。”
  
  源律师不依不饶:“有什么不一样呢?”
  
  慧海禅师解释道:“世间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索取;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不一样。”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养一颗平常心,更要修炼一颗责任心。
  
  无相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这时他看到有一个青年在池塘边踩水车,无相禅师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肯定会像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像您那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可以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而不再抛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问道:“那你什么时候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我就可以无牵无挂地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无相禅师问道:“你最了解水车,我问你,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是什么样子呢?”
  
  青年答道:“水车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运上水来。”
  
  无相禅师说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不正说明了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吗?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出家光看破红尘还不够,更要发普度众生的宏愿才好。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应该持有的态度。”
  
  一个人如果真心修道,那么出家还是在家其实都无关紧要,关键是要有一颗普度众生的佛心,即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心。尽自己所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每一件该做的事情用心做好,不违背自己的良心,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就可以称之为修行!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是因为还不明白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的意义,以为自己的生活只和自己的生活圈有关,和之外的世界无关。其实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与众生有关:你做好一件事情,对你自己、你的亲人、你的同事、你的单位,甚至整个国家、社会都会有积极的意义,这就是你对众生的贡献;反过来,如果你搞砸一件事情也会给很多人造成伤害,这是你对众生的罪孽。
  
  我们每天的忙忙碌碌,不管是生活琐事,还是工作业务,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而与天地万物的繁衍生息、与整个世界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只要怀着这样一颗“天地之心”、“民生之心”去生活、去做事,你就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当你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时,就不会去较真,不会有不满,就如慧海禅师所说,“吃饭时不百般索取,睡觉时也不千般计较”,就能活得安心,活得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40:03 | 查看全部
36块积木
时间:2013-06-14 作者:未详 点击:2030次

  两个犯人,一个年长,一个年轻,犯了同样的罪,得到了同样的刑罚:监禁3年。
  
  入狱第一天,正好赶上牧师来监狱为罪犯的灵魂布道,负着罪行的犯人们,跪在那里等待灵魂被救赎。作为两个幸运的人,他们得到了牧师特别的“心灵洗涤”,牧师问他们分别要被监禁多长时间,他们的回答是一致的,3年。3年就是36个月。牧师分别送给了他们一份特殊的礼物:36块积木。牧师说:“这就是你们被囚禁的岁月,你们可以用它搭建自己的房子,每个月用一块积木,等你们搭好了你们的房子,就是你们获得自由的时候。阿门,愿天主保佑你们,早日获得新生。”
  
  两个人把那些积木拿在手里,仿佛把《圣经》捧在怀里,虔诚无比。
  
  可是,他们用了不同的方式搭建自己的“房子”:年长的那个听从了牧师的劝告,每个月用上一块积木,他的房子在煎熬中慢慢地盖了起来。年轻的那个却在头一天就用那些积木盖了个房子,然后每个月拆掉一块积木。他的逻辑是,等他拆掉了整个房子,他便获得了自由。
  
  3年过去了,出狱的时候,两个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的那个变得衰老,而年长的那个却焕发了青春。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同,一个毁灭了梦想,一个创造了希望。
  
  只有创造希望的人,心才不会老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40:14 | 查看全部
好做的事与把事做好
时间:2013-06-17 作者:未详 点击:1731次

  我们经常本末倒置,当我们搞砸一件事时,我们会说这件事太难做了,所以没做好。而到底是事情难做,还是我们没做好?谁都不知道。
  
  正确的观念是:把事情做好,就算难做也好做。没把事情做好,就算好做也难做!
  
  遇到一个许久没见的同事,我关心地问:“现在在做什么?”他回答:“我现在开了一间小店,可是实在很难做。”他接着反问:“何先生,你知道有什么事比较好做吗?我想找一个比较好做的事。”我无言以对。
  
  每一个人都在寻找好做的事、容易做的事。公务员碰面会问:你那个缺好吗?意思是说:工作轻松吗?责任轻吗?薪水待遇高吗?生意人碰头会问:你那个生意好做吗?意思是说:竞争激不激烈?好不好赚?一般工作者相遇,问的也是工作好不好做,意思是是否“事少、钱多、离家近”。
  
  我无言以对的原因是,世界上哪有好做的事,哪有轻松的事,哪有容易的事?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偏偏都这样想,每天都在找好做的事,许多人找了一辈子,什么也没找到,换来的是一生一世的蹉跎!
  
  我听过一个医生家族告诫下一代学医要学皮肤科,千万别当外科医生,因为美容整形当红,好赚又没风险,外科医生太辛苦又危险。我还听过一对父母要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当老师,不是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而是为了可以收补习费,而且退休后生活优裕而轻松。
  
  这其实都是令人伤感的说法,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拣轻松、好做的事做,那辛苦的事谁来做?社会又会变成如何的急功近利?
  
  撇开社会的公益不谈,就个人的角度来看,工作趋吉避凶理所当然,但问题是一味地找寻好做的事,真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吗?
  
  我个人是不相信这个说法的,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好做的事,更不相信有容易赚的钱,更没有简单料理的生意!
  
  我不相信“好做”,我只相信“做好”,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任何事只要你能把它做好,最后都会有好结果的。
  
  一个人只想找好做的事,根本是认知上的错误,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用一辈子寻寻觅觅,也不可能找到,结果只会落一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批评。
  
  寻找好做的事,是聪明人的思考,是用巧,是走快捷方式。选一件事,把事情做透、做好,是笨人的事,是痴人的思考,有的是傻劲,有的是执著。
  
  好走的路,熙来攘往,人声鼎沸,大家都挤在一起,就算有好做的事,也早有人捷足先登,八字不够好、不够硬的人是抢不到的。而就算你有机会遇到,没一会儿,跟进的人也人满为患,一旦大家都跳进去做,好做的事也变成难做了。
  
  “做好”的路,参与者较少,因为笨人不多。但是因为是做好,要靠苦力、靠耐力、靠死力,而一旦做好,别人就算闻香而来,跟进学步,也并不容易,这是管理学上所谓的“进入障碍”,也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
  
  舍“好做”,就“做好”,是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的成功要素,不再犹豫、不再寻找,在谁也看不上眼的领域每天倒腾一点,虽然很艰难、很慢,但你竞争对手少,而且慢慢地他们也都退出了,这样十几年二十年下来,你成功的机会几乎是百分之百。这正是不争的智慧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40:25 | 查看全部
牛奶糖也能穿透椰子壳
时间:2013-06-18 作者:未详 点击:988次

  一所大学物理系的活动中有一则实验,是用牛奶糖戳破椰子壳。

  牛奶糖的质地很柔软,椰子壳的质地很坚硬,用牛奶糖戳破椰子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应用物理学的原理,竟然可以轻松办到。
  
  学生用手将牛奶糖捏成像图钉的样子,平放在地上,针尖朝上,然后以垂直的角度,将椰子掷下,牛奶糖果真把椰子壳刺破一个洞。
  
  古人王阳明以“格物致知”的理论,阐述人生道理,我们现代人同样可以在物理实验中,发现生活的智慧。
  
  柔软的牛奶糖能戳破坚硬的椰子壳,说明了“以柔克刚”的成功之道。只要使对了力气,柔软的力量,也有它不可忽视的强大功效,就是俗话说的“四两拨千斤”。
  
  当我亲眼看到这个实验时,内心产生很大的震动。
  
  每个人都必须摒除主观的成见,认识各种特质,才能找到其中的可能性。若受限于日常的生活经验,往往忽视了尚未发挥的潜力,也看不到别人内在的能量,实在很可惜。
  
  一个人不要妄自菲薄,以为自己没什么大才能,成不了气候。其实,只要塑造成另一种形状,或是摆对位置,就能发挥潜在的力量,令人刮目相看。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要看轻别人,表面上的弱小,内在里可能有你意想不到的巨大能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40:36 | 查看全部
树木的生存智慧
时间:2013-06-18 作者:未详 点击:2247次

  长白山是一座死火山,山脚下土层厚的地方森林茂密,但是随着海拔的增加,覆盖山体的便都是黑色的火山石和白色的火山灰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使高大的乔木,甚至是灌木都望而却步了。
  
  但站在海拔400米向上望去,竟有一片片火样的颜色。向上攀登时,我才发现,那是一种成片的矮小植物正在绽放的花朵。
  
  当地人告诉我,这种开花的植物叫做高山杜鹃。
  
  我仔细观察这些高山杜鹃,它们只有几厘米高,它们几乎是贴着地面生长。虽然它们的生长环境是没有养料的火山岩,但那花朵却如一团团火焰在迎风怒放,高山杜鹃生机勃勃,比山下的高大树木更加盎然。管理人员告诉我,高山杜鹃之所以能在寸草不生的碎岩上生存,并绽放成一道美丽风景,最根本的原因是矮小,它们的植株只有几厘米,这达到了木本植物的极限。这使它们对养料的需求也达到了极限。而且,山上可以吹折树木的强风也不会波及到这些矮小的植物。
  
  所处位置越高,处世态度越要低调。虽说高处不胜寒,但高处仍然有风景,我想,这其中的玄机值得玩味。
  
  长白山脚下,锦江大峡谷边的原始森林里,有许多倒下的大树,游人见此,均感奇怪:这么粗壮高大的树怎么会轻易倒下呢?
  
  一位导游这样解释:这些大树的问题是出在树根上。一棵树的生长,不只是地上部分的生长,上面生长的同时,地下的根系也要随之生长。地上与地下的生长是成正比的,可以这样说,地上的树有多高,地下的根就有多长,只有地下的根系发达,才能为地上的枝干提供足够的水分、养料,也才会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地上的部分。倒下的这些树,都是根系不发达,根扎得不够深的树。这样,大的风雨袭来,它们便会轰然倒下,并且,如果根基不牢,越高大的树,就越容易倒下。
  
  我看了看那倒下的大树的树根,果然如他所说。
  
  所有的事物都依赖于根基,根基不牢,再恢宏的伟业也会在一瞬间回归到零。
  
  在长白山茫茫林海中穿行,常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稀疏生长或独自生长的树木,树身都不会太高,而且它们的枝干也弯曲不直。但成片的树木则每一棵都高大挺拔,从不旁逸斜出。
  
  阳光、水分是树木生存发展必需的条件,按这个生存法则,占有阳光、空间多的树木一定会比那些只顶着头上巴掌大一块天的树木要长得好。但为什么生存环境优裕的树木反而没有环境恶劣的树木高大挺拔?正在我迷惑不解时,一个当地人这样说,树也如同人一样,稀疏的树木因为没有竞争存在,就懒散着随意生长,这往往使它们长得奇形怪状,最终不会成材;而长在一起的树木,每个个体要想生存,就必须让自己长得高大强壮,这样才能争得有限的阳光、水分等生存资源,从而存活下来。最终它们长成了令人敬佩的栋梁之材。
  
  竞争,往往是让生命自强不息、锻炼成才的最好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40:47 | 查看全部
冲动的刺鱼
时间:2013-06-19 作者:未详 点击:4271次

  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生活着一种叫刺鱼的小鱼,它们体型小,身体细长,一般最大不超过15厘米;有些生活在淡水中,有些生活在海水中。它们生来活泼敏锐,热情好动。
  
  刺鱼的背鳍前面有两根或多根能活动的棘刺,腹部有一根棘刺和一小片鳍刺,全身无鳞,在体侧常有骨片保护。这样进可攻退可守的装备应该会家丁兴旺吧,然而这种鱼的数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有些品种甚至濒临灭绝。科学家克莱德•鲍尔为了解开这一疑惑决定进行实地考察。
  
  原来,在刺鱼生活的水域常栖息着大群生性凶猛的食鱼蜘蛛,这种蜘蛛从不结网,常常用纤长的后腿抓住水面岩壁或树叶,用其余触肢轻轻拍打水面。它可不是游手好闲闹着玩儿,它是一个了不起的阴谋家。在水下,活泼好动的刺鱼察觉到水面的异常,以为出了什么大事,便直接冲上水面准备拔刀相助。这可犯下了大错误。老谋深算的蜘蛛正等着猎物自己上门呢,转眼间刺鱼就成了阶下囚。还不到0。42秒,刺鱼就被抓住并被打昏,成了食鱼蜘蛛的佳肴。
  
  刺鱼因过分热心冲动而送命。在生活中,我们为做好一件事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却因为一件突如其来的事,让我们冲昏头脑作出错误的判断,甚至功亏一篑。冲动不仅于事无补,往往还会造成让我们难以承担的后果。因此,在冲动的时候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哲理:深思熟虑,步步为营;恃强横行,不如谋定而后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41:01 | 查看全部
把一切看得简单些
时间:2013-06-19 作者:未详 点击:4355次

  家里有一块厚厚的木板,宽约30厘米、长约4米。父亲把它平放在院子里,对着将要到外面做事的儿子笑着说:“走过去。”
  
  这还不容易?儿子踩上去,从这头跑到那头,从那头又跑到这头,跟走平地没有什么区别。
  
  在父亲面前,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儿子还闭着眼睛走了一回,单腿跳跃着走了一回,甚至翻着跟头走了一回。而且每一回,儿子都走得非常干净利索,连中途掉下来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父亲笑了笑,带儿子来到后山上,把木板架在一条深深的沟坎上,说:“走过去。”
  
  儿子看了看黑糊糊的沟底,立即傻了眼。
  
  父亲笑道:“不是一样的吗?它没变长,也没变窄啊。”
  
  儿子盯着那木板,额头渗出了细汗。
  
  父亲往沟的那边一指,说:“黑莓果都熟透了。你要是不从这过去,就要绕过沟底了,但这至少要半天的工夫,才能吃到黑莓果呢!”儿子从小就喜欢吃黑莓果,到现在更甚一些,这一点,父亲很清楚。
  
  “黑莓果”三字,使儿子流出了口水。可他还是不敢过,一只脚刚触到木板,就慌忙缩了回来。
  
  父亲叹了一口气,说:“为什么不过去呢?”
  
  儿子低下头说:“除了木板和沟的两边,我还看见了沟底。真的很深啊!”
  
  父亲问道:“那又怎么样呢?”
  
  儿子说:“不光这样。我还想象到,从木板上掉到沟底,是非常惨的,那与掉到平地上,一点也不一样。”
  
  父亲说:“可是在家里,你已经走得很熟练了,根本不可能掉下去。”
  
  儿子默然不语。
  
  父亲微笑着,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儿子:“儿子,你把这条路想得太复杂了,你被自己吓坏了。来,试一试,把它看得简单一些。这里只有木板和沟的两边,别的什么也没有。来,试一试吧!”
  
  听了这话,儿子咬了咬牙,终于鼓起了勇气。他按照父亲说的,迈动脚步,果然两三下就走过去了。
  
  儿子很高兴,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头一个大成功。他告别了父亲,离开了家乡,去到大都市纽约,开始了新的生活。
  
  若干年后,儿子成就了一番事业,将动听的歌声传遍了整个世界。文中这个儿子,就是美国著名的音乐家凯里。
  
  凯里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的时候写道:“成功,其实真的很简单,把它想得过于复杂,就会丧失自信,变得胆怯。让成功的路简单一些,每一个人都会成功!”
  
  哲理:化繁就简,去伪求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