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41:13 | 查看全部
丰富的空无
时间:2013-06-20 作者:未详 点击:1611次

  一流的思考,不是要告诉你怎么从“实有”里看出“虚无”,而是要教你如何从“空无”里看出“妙有”。
  
  一位画家的画颇有禅意,人称“禅画师”。
  
  某人来向他求画,他随手拿出一幅给对方,那人一看,竟然是一张白纸,当场失望地愣住了。
  
  禅画师解释说:“先生,在这幅画里,你可以看到一头牛,它正在吃草。”
  
  某人问:“草在哪儿?我怎么没看见?”
  
  禅画师说:“草被牛吃光了。”
  
  某人问:“那牛呢?”
  
  禅画师说:“那头牛把草吃光后,当然就走开了。”
  
  不要以为这是无厘头的笑话,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房间里就挂着一幅这样的“空白画”,那是他最喜欢的画,因为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空白的画布上。而这也正是苏东坡所说的“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
  
  只有善于思考,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才能从“空无”中看出它的“无限的可能性”。
  
  佛陀在灵山会上,出示手中的一颗随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你们说说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各说是青、黄、红、白的颜色。
  
  佛陀将摩尼珠收回,张开空空的手掌,又问:“那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又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异口同声地说:“世尊,您现在手中一无所有,哪有什么摩尼珠呢?”
  
  佛陀于是说:“我拿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辨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你们却视而不见,这岂不是颠倒了?”
  
  佛陀空手中那颗看不见的宝珠,指的是我们人人都有的“自性”(或佛性),它无形无相、不生不灭、一应俱全,亲近它、了解它、听从它、实现它,就是生命的圆满之道。
  
  不管怎么说,如果能对周遭的“空”和“无”做另一番思考,学习去体会“空无”的丰富意义,生命就不会再那么空洞、虚无与荒凉。
  
  哲理: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用眼能看到表象,用心才能看到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41:25 | 查看全部
放下,或者练习,警世小故事
时间:2013-06-22 作者:未详 点击:2500次

  网上流传一则警世小故事,一女子因情爱之苦向智者求助:“师父,为什么我还不能放手?”智者示意女子握起桌子上的杯子,女子照做了。智者向杯内倒开水,水溢了出来,烫着她的手,她大叫着松开,杯子被砸碎在地上。智者开口道:“不放手只因你没有真的觉得痛。”千百年来,那些俯首求助的情爱受困者问的无非就是——我们要这爱恋,可是很痛怎么办?长辈的答案常常是“放下就不痛”。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世间可与“求不得”一较的苦楚便是“不放下”。遭到倾心者的拒绝,不放下;被无情者抛弃,不放下;明明婚姻不幸,为了孩子,不放下。
  
  女友与一个比自己大20岁的男人痴缠5年。她现年30,他已50,且离异有子,她中邪一样要跟他一起过——哪怕5年间被残忍地抛弃过两次。父母以死相逼,他没房没车没钱都不要紧,但岂能放心将女儿托付给这样不负责任的男人?父母与她交谈无数次,但她心意不变。“执著”在此是个贬义词。问她,你不觉得被他伤害了一次又一次吗?这样的人值得吗?她摇头说:“我并没有觉得被伤害,在一起时很开心就可以了。”那些令旁人听了都暴跳如雷、为她打抱不平的伤害,却并没有进入当事人的内心,究竟是她的愚蠢还是幸运?幸福究竟是旁人的冷眼判断还是一个人内心真实的感受?到头来只能长叹一声,“子非鱼焉知鱼不乐”。
  
  自古的圣贤道理仔细去想其实很玄妙。“长痛不如短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类俗语都是告诫人们遇事不要太过执著,要懂得变通,适时收手。而“滴水能穿石”、“坚持就是胜利”这类俗语又是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不懈不怠的真理。可是圣贤只说“长痛不如短痛”,而并没有说“何为长痛”“何为短痛”。那么,她那在世人眼中皆不被看好的恋情,究竟是“长痛”还是“黎明前的黑暗”?
  
  从小巴赫进入中巴赫,唯一一支《波兰舞曲》卡在那里过不去。小巴赫的最难曲目,像卡在喉咙里的一根不上不下的鱼刺。三个声部,左手控制其一,右手控制其二,难点在于右手的两个声部音量需强弱交替,可是一只手才有五根手指啊,她练到崩溃。情爱一事,答案只此两项,“放下”或者“练习”。要紧握那烫手的杯也可以,那就练习。练七情和六欲,练智慧与勇气。练“被伤害”后对痛感产生的抗体,练到一只手掌、五根手指可以分管悲欢离合四个声部,合成新的自己。
  
  哲理:舍得之间,有舍才有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拿得起是一种自信,放得下是一种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42:28 | 查看全部
被美食所伤
时间:2013-05-02 作者:小小Z 点击:1710次

  在一座大山里,住着一只麻雀和一户人家。麻雀靠捡食农户掉在地上的米粒为生,倒也安枕无忧。可田鼠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静,由于米少鼠多,轮到麻雀起来时,几乎只剩下些屑末。麻雀非常恼火,为了抢夺食物,好几次都在半夜起来,但仍然比不过眼疾手快的田鼠。麻雀想,一定要找个机会,除掉这些眼中钉。
  
  机会终于来了,一条饥饿的眼镜蛇爬了过来,田鼠们开始整日惶恐不安。这天,天刚蒙蒙亮,眼镜蛇爬到了田鼠的窝边,查看了一番,没发现目标,便把目光瞄向了树上。以为无忧的麻雀,并不知道危险的靠近,就在眼镜蛇张开血盆大口的时候,田鼠及时告警,才让它逃离了危险。
  
  于是,为了生存,麻雀和田鼠开始合作,麻雀在空中巡逻,负责给就眠的田鼠们报警,而田鼠也会给麻雀留下可观的米粒。
  
  随着麻雀的长大,它的胃口越来越大,它开始不满足了,提出了分享一半粮食的要求,但被拒绝了,原因是田鼠家族又多了两个孩子,需要大量的食物。心怀恨意的麻雀便开始寻思,要是既解决了田鼠,又能保证以后衣食无忧,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田鼠们爬出来晒太阳,麻雀自告奋勇担任警戒,麻痹的田鼠们美滋滋地睡了。眼镜蛇如箭一般冲向田鼠一家,在空中盘旋的麻雀发现了,它张了张嘴,但还是忍住了。
  
  不幸的田鼠们成了眼镜蛇的美食,麻雀也尽情享用着只属于它的米粒。因为吃得太饱,在眼镜蛇爬上来要吃掉它的时候,它只拍了几下翅膀,就一命呜呼了。
  
  很多时候,对手与朋友只在一念之间,若和平相处,对手也能成朋友,帮对手就是保自己;而把概念绝对化,甚至采取过激的行为,对彼此都只能是一种伤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42:41 | 查看全部
知足
时间:2013-05-09 作者:小小Z 点击:4959次

  有一个天使,送信的时候在人间睡着了。醒来后,它发现翅膀被偷走了。没有翅膀的天使,能力比普通人还要小。它又冷又饿,来到了一户人家的门口。
  
  “我是天使,请把门打开。”
  
  这家人打开门,看到天使被雨淋湿了,衣服皱巴巴的,便问:“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天使回答:“我的翅膀丢了,回不到天堂去,没有礼物。”
  
  “没有翅膀和礼物的天使不算天使!”这家人把门关上了。
  
  它敲第二家、第三家的门,都遭到了拒绝。
  
  天使没办法,蹲在村口哭。一个牧羊人看它可怜,便把它带回了家。
  
  天使吃饱了饭,穿上了暖和的衣服,便对牧羊人述说自己的遭遇。
  
  牧羊人说:“你即使不是天使,我也会给你一顿饭吃的。如果你没有别的事做,就留下来和我一起牧羊吧。”
  
  天使在人间的确不会什么手艺,只好牧羊。
  
  每天,天使会将自己梳理的羊毛留下一些,日积月累,它为自己织了一双羊毛翅膀,在牧羊人目瞪口呆的注视下飞走了。
  
  过了几天,天使来答谢牧羊人,问他要什么。
  
  牧羊人说:“让我增加100只羊吧。”
  
  羊增加了100只后,牧羊人比过去更累了。他找到天使,请它把羊收回去,为自己盖一所大房子。牧羊人在大房子里住着,发现到处是灰尘,打扫不过来。他用房子换了一匹马。牧羊人骑在马背上,但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就把马还给了天使。
  
  天使问:“你还要什么?”
  
  牧羊人回答:“什么也不要了。”
  
  天使说:“人从来都有很多愿望,你难道没有吗?”
  
  牧羊人回答:“愿望实现之后,我才知道我不需要这些东西,它们成了我的累赘。”
  
  天使说:“我送你一样无价之宝,那就是性格。你想有什么样的性格?”
  
  牧羊人说:“我已经有了这样的性格,那就是知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42:53 | 查看全部
人生如修行
时间:2013-05-09 作者:小小Z 点击:2861次

  世说有一和尚,习俭从善多年,一心钻研佛道,渴望有朝一日能脱离苦海平登极乐,修成正果。为了提高自己的佛法修为,乖尚每天都要熟读不同的经文。据说,他所看过的经文数量,已远远不止八百卷。
  
  和尚非常用功,把一切经文里的佛理都背得滚瓜烂熟,早诵晚念,青灯为伴。他的虔诚和执著,打动了寺里的每一个人。
  
  但奇怪的是,和尚从6岁苦修到76岁,仍无法得道开悟。而令,和尚已经老了,旧日所记经文已经忘却了大半,但他依然勤俭如昨。
  
  终于有一天,他的诚心打动了佛祖。佛祖问他:“你苦学佛法,是为何故?”
  
  和尚老老实实地说:“先求自渡,再求渡人。”佛祖再次问他:“你从八百卷经文里获得了什么?”和尚寻思了许久,说来说去,还是经文里的话。
  
  佛祖只得摇头:“佛法是船。世间一切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皆属苦海。你若想就此抵达彼岸,脱离苦海,就得首先明白如何乘船以及如何弃船。”
  
  和尚听后顿悟,从此心如止水,再不苦修佛理。
  
  佛理是船,须修也须弃。在茫茫苦海中,佛理如夜中明灯,指引人前行。抵达彼端之后,却再不可执著留恋,抱船登岸。无论何时都不能忘了,心中所要渡的乃是人,并非船。
  
  由此自省,回望我们的半生历程。负笈求学多年之后,终于获得安定生活。可现实中,有多少人肯安于现状?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不骄不躁。不惊不羡,不谗不媚,不欲不求?
  
  我们已被儿时所学的知识困住了。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是,我们前仆后继,通宵达旦,焚膏继晷,挑灯苦读。
  
  多年后,博古通今,却照样还是看不开,理不透。甚至,早已被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重重困住,不可挣脱。
  
  从佛理的角度来看,理论不就是渡人的船吗?可为何我们在抵迭真理彼端之时,总是无法抛开旧日的尘俗观念?总是要一意孤行,抱船守地,故步自封?
  
  从人生的角度来看,知识不也是渡人的船吗?苦习它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能明智通理,洁净精微吗?可为何我们越是读书,就越是容易被物欲所蒙蔽,越是容易利欲熏心?
  
  修佛乃修心,不是信佛,吃素,就可长命百岁,往生成仙。其本质目的,是通过佛理引导,自我开化,自我顿悟,逐渐拥有广渡世间恶,笑解众生丑的境界。
  
  人生何尝不是一次宝贵的修行?不论贫贱富贵,长短高低,最终都要化为黄土青烟。有人在赶往这个必然结局的路上,纵欲寡欢;也有人在匆忙而又布满苦难的时光中,找到了自渡的船。
  
  可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只懂得如何乘船。却不懂得如何弃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43:06 | 查看全部
别追不累的羊
时间:2013-05-10 作者:小小Z 点击:4984次

  看动物电视片,有一幕别有意味。
  
  在遥远的非洲马拉河,河谷两岸青草肥嫩,草丛中一群群羚羊在觅食。一只非洲猎豹隐藏在远处的草丛中,它竖起耳朵四处转悠。它觉察到了羚羊群的存在,然后悄悄地慢慢接近羊群。猎豹越来越近了,突然羚羊有所察觉,开始四散逃跑。非洲豹像百米运动员那样,瞬时爆发,箭一般地冲向羚羊群。
  
  它的眼睛死死地盯住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直向它追去。羚羊跑得飞快,非洲豹更快。在追与逃的过程中。非洲豹超过了一头又一头站在旁边观望的羚羊,但它没有掉头改追这些离它近的猎物,只是一个劲地朝着那头未成年的羚羊疯狂地追去。
  
  那只羚羊已经跑累了,非洲豹也累了,在累与累的较量中,比的是最后的速度和耐力。终于,非洲豹的前爪搭上了羚羊的屁股,羚羊倒下了,豹牙直朝羚羊的脖颈咬了下去。
  
  我有点奇怪,非洲豹在追这只未成年羚羊的途中为何不改追其他距离近的羚羊呢?何必还要使劲去追当初那只?其他距离近的羚羊,应该很容易得手啊!
  
  就在我困惑的时候,电视里出现了旁白:为了生存的需要,一切食肉动物都知道在出击之前要隐藏自己,而在选择追击目标时,总是选那些未成年的、老弱的或落了单的猎物。可为什么非洲豹在追击过程中,不改追其他离得更近的羚羊呢?
  
  答案是,因为这只羊已经很累了,而别的羊还不累。其他羊一旦起跑,也有百米冲刺的爆发力,一瞬间就会把已经跑了百米的豹子甩在后边,拉开距离。如果丢下那只跑累了的羊,改追一头不累的羊,最后肯定是一只也追不着。
  
  原来,所谓坚持,是一种最符合实际的成本考虑。别追不累的羊,心无旁骛,这样才能抓住被你追得筋疲力尽的那只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43:19 | 查看全部
四个经典教训
时间:2013-05-15 作者:小小Z 点击:3741次

  ○“佬”和“鸡”○
  
  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日本人乘坐飞往洛杉矶的同一次航班。途中,美国人转身问日本人:“你属于什么佬?”日本人感到颇为困惑,便问:“对不起,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美国人重复了一遍:“你属于什么佬?”
  
  日本人听了这话还是困惑不解。
  
  这时,美国人发火了:“你属于什么佬……我是问你是中国佬、日本佬还是越南佬?”他大声喊道。
  
  日本人于是答道:“噢,我是日本人。”
  
  过了一会儿,日本人转身问这位美国人:“你属于什么‘鸡’?”
  
  美国人听了也莫名其妙。“你说我属于什么‘鸡’,是什么意思?”
  
  日本人说:“我是问你是属于扬基(美国佬)、肯德基,还是火鸡?”
  
  教训1:千万不要侮辱别人。
  
  ○意外○
  
  有这样4个人,一个俄罗斯人,一个德国人,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他们同时发现了小小的魔瓶。当他们抚摸魔瓶时,一个精灵出现了。
  
  4个人把精灵从魔瓶里释放出来,精灵非常感激地说:“在你们的眼前有4个游泳池,我可以让你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当你们跑向游泳池,在起跳时喊出你想要的东西,游泳池里的水就会随之一变,让你梦想成真。”
  
  首先是法国人,他奔向游泳池,一边跳一边高声喊道:“葡萄酒!”于是,游泳池的水立刻变成了一池葡萄美酒。法国人高兴极了,他在泳池里畅游、畅饮。接下来是俄罗斯人,他一边跳一边高喊:“伏特加!”于是,他跳进了满满一池的伏特加酒中。随后轮到了德国人,他奔向游泳池高声喊:“啤酒!”于是,游泳池的水变成了啤酒,他尽情地徜徉在一池啤酒中。
  
  最后该轮到美国人了。只见他快步朝游泳池跑去,突然,他踩到了一块湿滑的香蕉皮。“臭狗屎!”他大声骂道,随即掉进了游泳池。
  
  教训2:说话之前务必三思,意外真的会发生。
  
  ○说话顺序○
  
  一个部门经理、一个高级经理跟着他们的上司去参加一个会议。路上,他们遇到一盏神灯。他们摸了摸这盏神灯,一个精灵出现了。
  
  精灵说:“通常情况下,每个人可以得到3个愿望,可这一次你们有3个人,我就满足你们每人一个愿望。”
  
  高级经理抢先喊道:“我要第一个愿望。我想去巴哈马,如果再加上一艘快艇,就再也没什么忧愁了。”只听见“嗖”的一声,他驾舟而去了。
  
  见此情景,部门经理也迫不及待了。他高声喊道:“我想去佛罗里达,在那里我希望天天有美女、美食和美酒相伴。”只听见“嗖”的一声,他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时候,他们的老板平静地说道:“我希望这两个白痴午饭后回到办公室。”
  
  教训3:永远要让上司先开口说话。
  
  ○老板不是什么都知道○
  
  首席执行官手里拿着一份文件站在一台碎纸机前。“听着!”他对业务主管说道,“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机密文件,我的秘书已经走了。这事你能办吗?”
  
  “当然。”年轻的主管答道。他打开碎纸机,将那份文件塞了进去,然后按下启动按钮。
  
  “很好,很好!”首席执行官说话之际,那份文件被碎纸机化为乌有。
  
  “我只要一份就行了。”
  
  教训4其实,首席执行官需要的是复印文件。所以,千万千万不要以为老板什么都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43:31 | 查看全部
做事的境界
时间:2013-05-16 作者:小小Z 点击:2854次

  这天,一个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去拜访一位赋闲在家的老领导,问:“前辈,我怎么做才能像您一样功绩卓著、受人尊重、一生辉煌、老有所养呢?”
  
  老领导说,我给你讲讲我的经历吧。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就是二十郎当岁,有精力,有知识,风风火火,什么事情都做得“有声有色”,自然成绩斐然,最终得到领导的赏识。
  
  后来走上领导岗位,三十出头,有活力,有智慧,风生水起,把分管的工作搞得“有声无色”,大家有口皆碑,上级领导颇为满意。
  
  当了主要领导后,正年富力强,有魄力,有胆识,把单位上上下下各项事务打理得“无声有色”,各种荣誉接踵而至,领导、员工民心所向。
  
  再后来,做了企业集团的一把手,年逾半百的人,有能力,有经历,里里外外,一切事情都处理得“无声无色”,企业发展达到空前水平,跃居国内500强大型企业之列。
  
  现在退下来了。你看,我天天养养花,喂喂鸟,优哉游哉,此生无悔。
  
  大学生听得一脸糊涂。
  
  老领导继续说:“年轻人,我用我大半辈子的经验告诉你,能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人,说明他有精力;能做得‘有声无色’的人,说明他有活力;能做得‘无声有色’的人,说明他有魄力;而能做得‘无声无色’,那是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也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做事至“无声无色”,方显一个人的心态,一个人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43:44 | 查看全部
只有平庸才不易失败
时间:2013-05-16 作者:小小Z 点击:3604次

  其实,人要做到甘于平庸,有信心的平庸,比不甘于平庸要艰难得多。

  人的欲求本性驱使人们不甘于平庸。

  我们平时所说的“我甘于平凡”不过是人们无可奈何的平庸罢了。
  
  每个平庸者起初也都努力地读书、刻苦奋斗过,甚至有人还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可平庸就是不饶过平凡的人。
  
  就以老夫为例吧,从刚上小学读“大小多少”那天起,就不甘平庸,扯着脖子大声叫,想让自己的声音被老师听见,可嗓子喊哑了也不突出,毕竟嗓子就那么大的分贝。这事一直到婚后我才明白,老婆的嗓门在小学就脱颖而出了,那是人家的本事。算术课上,我越是想算得对,越是出错,很少得过满分,想不平庸的童年却在平庸中度过了。
  
  少年还不如童年,除了上课、轮值日扫地、生炉子就再没资格参加课外的任何活动(全班上台表演大合唱除外)了。参加工作之后更是平庸,开会坐的从来都是台下,就餐的座位永远是靠门,讲话基本是汇报,干得最多的就是请示,偶尔有一次表决,也不过是举个手。不过也舒服,长久的平庸也就有了平静的心态,选择一个不与人竞争或不与近距离的人竞争的事儿干,再平庸也不会招人讨厌。
  
  没受到过官场的提拔,也就没尝过得得失失的滋味;没创造过万贯家财,也就没承受过商场之险恶;没享受过美女的献媚,也就不知道什么是撩拨。也许在高官和富豪的眼里我是个可怜的乌合之众,可一旦我“自甘平庸”时,那就是我自身强大的力量了。因为我老早就知道,杰出既然不是刻苦努力就能成就的,你若还是做梦都想出人头地,那就比承受平凡更折磨人了。
  
  英国思想家罗素,20世纪20年代初来到四川,意在帮助平庸的民众解除痛苦。在乘竹轿上峨眉山时,他发现累得满头大汗的轿夫们丝毫没有怨气,反而很乐观和风趣。罗素陡然心生一丝惭愧和自责:我凭什么去宽慰他们,凭什么认为平凡就不幸福?坐轿子的哲学家未必是幸福的,平庸的抬轿子的人未必是不幸福的。人生之幸福,在每个人的心中,认为自己幸福的人才是幸福的。有人说,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病痛和灵魂的无纷扰;有人这样评论比尔·盖茨:最聪明的地方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没做什么。
  
  平庸,是人生的定数,无非是与谁相比,我有个乡下的亲戚,是村里的首富,他自豪了一辈子,那么多的乡亲都尊重他,有个大事小情都找他,说上一堆奉承的话,然后借个仨瓜俩枣。他年岁大了以后住到城里儿子家,发现自己一生积攒下的财富还买不来他儿子的一个卫生间,他的自豪感一下子就进了下水道。他终于知道什么是平庸。
  
  过平凡的生活并不难,难的是不与人对比,对比之后别嫉妒。可怕的是本来你就平庸,可又不甘于平庸,恰恰又没有能力改变平庸,那样平庸注定是你一生的痛苦。
  
  我们既然平庸地活着,就不要埋怨世道的不公,我们虽然平庸地活着,但是平庸的生活不也少了心境的过山车吗,平庸着,更是一种淡定的获得。
  
  有信心的平庸是一种非常勇敢的争取,只要我们认定了我们的人生就是平庸的,那么,平庸不恰好是活得自如的第一要义吗?轻松、随意、爽快、从容,这些美好的状态都不能缺少平庸;伟大、杰出、超群、拔萃都与苦难、打拼、波折,甚至违心、争斗、谋略、九死一生相关联。

  这并不是说你经历了这些就一定不平庸,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事不是更多吗?还不如压根儿就种豆子呢。

  平凡的“豆子定律”告诉我们,“豆子的价值”就是最臭时还能做成臭豆腐,但超俗脱凡的兰花不行。

  农民可以一生种田,官员只能偶尔下乡,小人物永远跑龙套也幸福,大明星要是当了配角都心里难受,因为只有平庸才不易失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5:43:56 | 查看全部
山中禅院
时间:2013-05-17 作者:小小Z 点击:1476次

  渔夫虽然有祖传的精良设备,但他却从未出过海。湛蓝的天际线和水手们强健的背影,一直都是在他梦中频繁出现的幻影。
  
  因为祖辈的艰辛打拼,自小渔夫的家境便比常人优越许多。于是,他再不用继承祖传的技艺,再不用像父辈们一般终日饱受烈日风雪的煎熬。渔夫的童年悠闲自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渔夫的父亲到底逃不出最后的结局。翻腾的海水像一张无法逃脱的网,遮天蔽日,将他席卷而去,唯剩那条牢固的木船停泊在残阳的暖风里。他撒了一辈子的网,却不曾想到,自己其实也活在另外一张细密的网中。
  
  渔夫的家境很快就败落下来。没了父辈的技艺,他连生存都举步维艰。更要命的是,他自小便体弱多病,此刻没了上等药材的滋补,竟瘦弱得不堪一击。
  
  他偶然听人提及,十里之外的竹林内住着一位智慧非凡的禅师,能解世人困惑,能消百病疾苦。于是他慕名前去拜谒。
  
  林中有石,石上有屋,屋内果然住着一位仙风道骨的禅师。渔夫喜极而泣,将一生的波折与目前的困境都告诉了禅师,请禅师帮忙解惑,并消除疾苦。
  
  禅师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渔夫想了想说:“我最大的愿望是身体强健,既不必遭受疾病缠身之苦,又能从此自力更生。”
  
  禅师笑了,抬手指向竹林的东方:“千里之外有一高山,名曰飘渺,直耸云霄。山顶有庙,庙中有仙,可实现你此时夙愿。你若能徒步而去,沿途又心存善念的话,他势必会答应你的一切请求。”
  
  渔夫叩拜了禅师之后,迫不及待地上路了。从此,冬风雨雪、雷电都阻挡不了他向东行进的脚步。不管遇上什么困难,他始终心存善念,始终想着高山上的神仙。他想只要能坚持到那儿,便可以获得焕然一新的人生了。
  
  渔夫走了足足两年。行程中,为了生计,他先后换了十几份工作。农田中,铁锹将他的手掌磨破;仓库里,重物将他的脊背压垮;饭馆中,数千只碗使他洗到手脚发麻……
  
  他终于到达了山脚。抬头望去,那云霄中的山顶依稀可见。他费尽了气力爬到山顶,可奇怪的是,山顶上不但没有禅师所说的神仙,就连寺庙,也是空空如也。
  
  渔夫发现自己受骗后,怒火中烧,决定回到林中找禅师算账。回程只用了三个月。待他到达林中时,禅师早已立在门外等候多时。
  
  渔夫低头审视自己因跋涉而强健的身躯,终于彻悟。他无怨无悔,坚持不懈地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山顶,进入庙中,他自己便是那庙中的神仙。
  
  人世万般苦难,皆源于受难者本身。能导引其脱离苦海的明灯,唯有那颗始终不忘自救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