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2:27 | 查看全部
会走路的树
时间:2017-01-17 作者:未详 点击:4105次
  南美洲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卷柏。说它奇特,是因为它会走。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它就会自己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蜷缩成一个圆球状,由于体轻,只要稍有一点儿风,它就会随风在地面上滚动。
  
  一旦卷柏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圆球就会迅速地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安居下来。
  
  那么卷柏不走就生存不了吗?为此,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挡板圈出一片空地,把一株游走的卷柏放入空地中水分最充足处。不久,卷柏便扎根生存下来。几天后,当这处空地水分减少的时候,卷柏便抽出根须,卷起身子准备换地方。可实验者并不理会准备游走的卷柏,并隔绝一切可能将它移走的条件。不久,实验者看到了一个可笑的现象,卷柏又重新扎根生存在了那里,而且在几次把根拔出、几次又动不了的情况下,便再也不动了。

  实验还发现,此时卷柏的根已深深地扎入泥土,而且长势比任何一段时间都好,可能是它发现了扎根越深,水分就越充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2:38 | 查看全部
齐襄王:巧借表扬赢名声
时间:2017-01-12 作者:未详 点击:1822次
  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战国策》
  
  据《战国策》记载,齐襄王时,田单是齐国的宰相,仁政爱民,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齐国人的拥戴。
  
  一年冬天,田单出行,过淄水时,看见一位老人衣着单薄,赤脚蹚水过河,冻得瑟瑟发抖。田单见了,赶紧把自己穿着的皮衣脱下来给老人穿上。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给了齐襄王,齐襄王听了,心里很不舒服,担心田单这样做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于是说:“田单这样做,无非是想收买人心,准备日后叛逆自立,应该制止他的这种行为,以免留下祸端。”
  
  对齐襄王这种准备罢免田单的做法,很多人都不理解:作为一国的宰相,难道为老百姓做好事也有错,今后还会有谁敢为百姓做好事呢?很多人都想为田单说情,让齐襄王收回成命,可不知道该怎样说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一位玉器匠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对齐襄王说:“大王,我看如果因为田单为老百姓做好事就罢免他,百姓听后会心寒的,会觉得您心胸不够开阔,不利于您的统治。其实,只要变通一下,您下道命令说‘我担心有人在挨饿,田单就收容饥民到府上;我担心有人在挨冻,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衣给他们穿。他的这种做法我很满意’。这样,田单做了好事,大王表扬他,就等于给大王您加分,老百姓感谢的可是您呀!田单也会因此感激您,死心塌地地为国出力,不敢有非分之想。”
  
  果然,文告一公布,人们谈及田单做的好事时都说:“田单爱护民众给老百姓做好事,那是大王教导的结果呀!”君臣关系也更加融洽。
  
  很多时候,不要吝惜自己对别人的表扬,表扬别人实际上就是在给自己加分,从而赢得更多的人敬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2:50 | 查看全部
“失职”的家臣
时间:2017-01-12 作者:未详 点击:1656次
  赵简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一天,他带领家臣们去郊外打猎,遇到一段较陡的坡路,家臣们见状,纷纷放下手中的事,一拥而上,都来给赵简子推车,生怕落在别人后面。
  
  唯独一个叫虎会的家臣,扛着戟站在赵简子身旁,没理会推车的事。回来后,赵简子生气地跟旁人说:“平时我待虎会不薄,可需要他时,却靠不住。看来这人不值得重用。”这话很快就传到了虎会的耳朵里。众人劝他赶紧给赵简子赔个不是,解释解释。可虎会没有那样做。
  
  不久,赵简子又去打猎,路过一片荆棘路,十分难走。家臣们一哄而上,都去推车砍树枝。这次虎会跟大家一样,也放下手中的事过去帮着推车砍树枝。赵简子一看,心想:这个虎会,敲打敲打还是有点用。
  
  可第二天,虎会就递上一封信,请求处罚。赵简子很吃惊,赶紧把虎会叫来。虎会说:“大人,昨日我失职了。”赵简子有些纳闷,虎会接着说:“我跟您去打猎,首要任务是保证您的安全,因为郊外多有匪贼出没。但昨天我忙着推车,没站岗。万一有匪贼趁机袭击,后果不堪设想。这是我的失职,请您惩罚。另外,我上次尽职,您却发怒;这次失职,您却欢喜。看来,您更喜欢那些卖力讨好的人。”赵简子恍然大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和职责,为了讨好别人而抛弃职责的人,虽然会暂时博得别人的好感,但失掉本心,最后反而不值得信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3:01 | 查看全部
低调为王:高山杜鹃征服长白山
时间:2017-01-07 作者:未详 点击:1617次
  我国的长白山是一座死火山,山顶上覆盖着黑色的火山石和白色的火山灰。长期以来,长白山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这里海拔400米以上的地方成为“不毛之地”。
  
  为了让长白山山顶长出植物,把它变成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地方,先人们曾经尝试着将各种植物无数次移栽到这里。可是,让大家失望的是,移栽到这里的高大乔木、众多灌木很快就枯死了,根本没有成活的可能。
  
  然而,让大家感到欣喜的是,有一种不经意带到这里的叫高山杜鹃的植物却顽强地存活下来。不仅如此,多年以后,站在长白山的半山腰向上望去,你随处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到了开花季节,高山杜鹃甚至能把长白山的山顶染成一片火海。
  
  为什么长白山山顶拒绝乔木、其他灌木等植物,独留高山杜鹃在这里生存呢?原来,高山杜鹃之所以能在寸草不生的碎岩石上生存,并绽放成一道美丽风景,最根本的原因是矮小。它们的植株只有几厘米,几乎是贴着地面生长,这达到了木本植物的极限。因此,它们对养料的需求也低到了极限。而且,山上可以吹折树木的强风也不会波及这些矮小的植物。
  
  高山杜鹃的生存值得我们反思:“良贾深藏才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所处位置越高,处世态度越要低调。低调做人是一种生存的大智慧。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基本素质。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持自己,使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患难与共,更能使自己积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露水之中成就伟业。
  
  高大的乔木,众多的灌木在长白山上不能存活,矮小的高山杜鹃却能顽强地活下来。这或许能给我们以人生启示:低调做人,与人和谐相处也是人生在世的一种智慧,是在默默无闻中成就自己的一块垫脚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3:12 | 查看全部
爬上第四层树枝
时间:2017-01-04 作者:未详 点击:2402次
  草原上,一只花豹捕获了一只小羚羊,但不敢马上吃,因为随时会有更凶猛的对手来抢夺猎物。事实上,此刻四周并无其它对手,但它觉得必须要把猎物藏到大树上。
  
  最近的大树也在两公里之外,花豹不惧遥远,拖着猎物走向那棵依稀可见的大树。一路拖,小羚羊身上的血一路流淌。不久,两只狮子发现了这些血迹,就循迹追去。跑了一阵后,它们终于远远地看到花豹拖着一只小羚羊在大树下休息。尽管它们小心翼翼地靠近,敏感的花豹还是发现了,连忙叼起猎物四周察看。
  
  知道自己被发现了,两只狮子干脆起身追赶过来,但等它们来到大树下,花豹已将猎物拖到了树枝上。狮子的爬树本领没有花豹好,更何况那棵树非常光滑,它们试了很久都爬不上去,就守在树下不愿离去。这时,花豹已经安全了,但它依旧觉得这个树枝不够高,就叼着猎物爬上了第二层树枝。看着花豹爬得更高,狮子起身用爪子狂抓树干。花豹觉得很不安,接着爬上了第三层树枝。
  
  第三层树枝已经非常细了,摇摇晃晃的,但花豹并没有察觉到潜藏的危险,它只觉得爬得越高,离狮子越远。见花豹爬得更高,狮子发怒地“嗷嗷”大叫,但又束手无策,只能趴在地上和花豹硬耗。它们早就饥肠辘辘,如果一直耗下去,只会饿死自己,沦为花豹的食物。
  
  可花豹又哪能考虑到这些?它只想和狮子们拉开距离,在第三层树枝上仍觉得不够安全。休息片刻后,它又站起来将食物叼到第四层树枝,树枝剧烈地晃动,但花豹不管不顾,放好猎物后自己也跳了上去。还没等它站稳,那根树枝“咔嚓”一声断了,花豹和它的猎物一起掉落下去。下面的两头狮子纵身跃起,花豹还没有落到地上,就已经被其中一只狮子咬中了脖子……就这样,花豹和它那已经到手的猎物,一起成了狮子的美餐。
  
  擒获猎物后不马上吃掉,而是藏起来慢慢享用;遭到狮子们的围困后,不是硬拼狠斗,而是爬到树上避开劲敌,这说明这是一只有智慧的花豹,只是它没想到,所谓的“安全”并不是绝对的远离,而是一种“尺度”的把握。如果为了避免一方的危险而无限地往相反方向退避,往往会陷入另一种更大的危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3:23 | 查看全部
距离
时间:2017-01-03 作者:未详 点击:2733次
  大师询问他的弟子:“为什么在愤怒的时候,我们会呼喊?为什么在烦恼的时候,我们要彼此呼喊?”
  
  一名弟子说:“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镇定,所以彼此呼喊。”
  
  “但是,为什么当另一个人就在你旁边,你还是选择呼喊呢?难道不能以柔和的语气跟对方说吗?”大师继续问道。
  
  弟子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但是没有一个能使大师感到满意。
  
  最后大师解释道:“当两个人相互愤怒的时候,他们的心和心相距很远。为了填补这段距离,他们必须呼喊,这样彼此才能听到。他们越是愤怒,心和心的距离越是遥远,他们只有越发强力呼喊,彼此才能听到。”
  
  大师寓意深长地说:“当两个人相互爱慕,会发生什么呢?他们不需要彼此呼喊,只要轻声交谈,那是因为心与心的距离变得紧密了。当他们彼此爱得更深,又会发生什么呢?两个人相爱的时候,他们的心靠得很近。他们甚至都不说话,只需看着对方,就够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当你们争吵的时候,不要让你们的心疏远,不要说那些使彼此更疏远的话,一旦你们之间的距离开始疏远,你可能无法找到返回的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3:33 | 查看全部
面对三根蜡烛
时间:2016-12-24 作者:未详 点击:3482次
  有一天,有位信徒请教禅师:“我是一个已婚之人,现在却狂热地爱上了另一个女人,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禅师问:“你能确定你现在爱上的这个女人就是你生命里最后一个女人吗?”信徒回答:“是的。”
  
  禅师说:“现在看你面前香炉里的三根蜡烛,哪根最亮?”信徒说:“我真的不知道,好像都是一样的亮。”禅师说:“这三根蜡烛就好比是三个女人,其中一根就是你现在所爱的那个女人。芸芸众生,女人何止千万百万,你连这三根蜡烛哪根最亮都不知道,都不能把你现在爱的人找出来,你怎么又能确定你现在爱的这个女人就是你生命里最后一个女人呢?”
  
  信徒沉默不语。
  
  这时,禅师说:“你现在选一根蜡烛放在你的眼前,用心看看哪根最亮。”信徒说:“当然是眼前的这根最亮。”禅师说:“你现在把它放回原处再看看哪根最亮。”信徒说:“我真的还是看不出哪根最亮。”禅师说:“其实,你刚拿的那根蜡烛就好比是你现在爱的那个最后的女人,所谓爱由心生,当你感觉你爱她时,你用心去看就觉得它最亮,当你把它放回原处,你却找不到最亮的一点感觉,你这种所谓的最后的唯一的爱只是镜花水月,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
  
  珍惜现在拥有,爱眼前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3:44 | 查看全部
心里的宝玉
时间:2016-12-19 作者:未详 点击:2378次
  有个青年,不远千里到一个老玉石家的家里去拜师。
  
  他见到老师傅,说明了自己学玉的志向,希望有一天能像老师傅一样成为鉴定玉石的专家。
  
  老师傅随手拿了一块玉给他,叫他捏紧,然后开始给他讲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讲,却一句也没有提到玉。
  
  第二天他去上课,老师傅仍然随手交给他一块玉,叫他捏紧,又继续讲中国历史,也一句不提玉的事。
  
  就这样,每天老师都叫他捏紧一块玉,光是中国历史就讲了几个星期。
  
  接着,老师向年轻人讲风土人情、哲学思想,甚至生命情操。
  
  老师傅几乎什么都讲授了,关于玉的知识却一句也不提。而且,每天都叫那个青年捏一块玉听课。几个月后,青年开始着急了,因为他想学的是玉,却觉得学了一大堆无用的东西。
  
  有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想向老师表明,请老师开始讲玉的学问,不要再教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他走进老师的房间,老师仍然像往常一样,交给他一块玉,叫他捏紧,正要开始谈天的时候,青年大叫起来:“老师,您给我的这一块,不是玉!”老师开心地笑起来:“你现在可以开始学玉了。”
  
  这是一个收藏玉的朋友讲给我听的故事,我很喜欢。

  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东西都不懂,而独独懂玉,因为玉的学问与历史、文化、美学、思想、人格都有深刻的关系。而这个世界的学问,也不是有用、无用分得那么明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3:55 | 查看全部
拒绝怨恨
时间:2016-12-05 作者:未详 点击:3949次
  吕蒙正是北宋名臣,他从小父母双亡,被迫沦为乞丐,处境悲惨,所以,后人常常用“穷过吕蒙正”来比喻一个人穷困潦倒。吕蒙正在困境中发奋读书,后来做了北宋的中央高层干部。
  
  吕蒙正在京城开封刚做副宰相时,有个家里有点钱的公务员在背后指着他说:“这小子是乞丐出身,竟然也能在中央政府部门当官,真是搞笑!”吕蒙正听到了这句话,却假装没听到。
  
  当时,吕蒙正的一个下属就气愤地对吕蒙正说:“一定要追查此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在背后说你的坏话。”然后,就要去调查那个公务员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阻止了。
  
  吕蒙正笑了笑,说:“若是追查此人,知道了他的姓名,一定终生不会忘记,恐怕就会成为彼此一生的怨恨,倒不如不知道来得干净。再说,他说说,对我又没有什么损害,还是不追查为好。”听了吕蒙正的这番话,下属都很佩服他的胸怀和大度。
  
  俗话说:“恩情易忘,怨恨难消。”吕蒙正这样做,目的是把怨恨拒绝在心灵之外。记恩不记怨,需要宽容和雅量,这是一种大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4:09 | 查看全部
礼单上没有杨士奇
时间:2016-12-01 作者:未详 点击:2078次
  明永乐年间,有一次成祖朱棣突然传召时任左谕德的杨士奇进宫,好像有什么急事。杨士奇没敢耽搁,赶紧前去报到,不等行过大礼,成祖就递给他一张纸,杨士奇仔细一看,原来是张礼单。
  
  礼单是广东布政使徐奇所写,他入朝觐见述职,顺便带了一些岭南出产的藤席,当做礼品馈赠给了一些朝廷大臣,不成想一时马虎,自己所列送礼的单子不小心遗失了,又不知道被什么人拾到后,直接上报给了皇帝。原来成祖对近年来地方官员给朝官送礼之风甚为不满,却屡禁不止,于是下令凡有检举者,给予重赏。这个徐奇真是不走运,恰好撞到了枪口上,成祖想借此事,杀一儆百,严惩那些行贿和受贿的人。
  
  看过礼单上的人名之后,成祖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所信任的几位重臣,都赫然在列。不过成祖也奇怪地发现,上面居然没有杨士奇,这让他感到一丝安慰,毕竟他所治下的官场还不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毕竟还有像杨士奇这样廉洁的人啊。
  
  成祖满怀嘉许地问道:“朕阅过徐奇的礼单,上面有许多大臣的名字,为何独独不见你的名字呢?”
  
  众人皆醉我独醒,放在一般人身上,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表白自己的良机啊,有了别人低角度的衬托,正好突显出自己的高大。
  
  然而杨士奇却没有一点惊喜之色,他平静地回答说:“启禀陛下,臣受命赴广东时,群臣都曾作诗文相赠徐大人,为了答谢诸位大臣,徐奇才馈赠了这些藤席。因为当时臣有病,未曾作诗文,故此次没有收到馈赠,不然的话,也难以幸免。”
  
  杨士奇的话让成祖颇感意外:“那你如何看待这些人受贿的事呢?”
  
  “臣以为,礼单中所列大臣,并非都是贪赃枉法之辈,何况他们实际受馈赠与否,未必可知。依微臣之见,所赠之物,并不是什么贵重物品,构不成行贿罪,可批评教育,不必兴师动众,打击面过大,这样不利于政局的稳定。”
  
  “可我已经下令严查,如果不追究此事,岂不有损大明皇帝的威严吗?”成祖不无顾虑地说。
  
  “陛下想必还记得楚庄王夜绝缨者的故事吧,对王妃不恭的人都能谅解,陛下的胸怀可不止于此啊!”
  
  成祖听了,哈哈大笑,马上命人当着杨士奇的面,把礼单烧了。
  
  真正高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摆在高人一筹的位置上,他所专注的目标是事业的成败,而不是个人的得失。而事实上,越是放低自己,不计名利的人,越不缺少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杨士奇历经五朝,担任内阁首辅达二十一年,就是对他的人品与处世之道的最好证明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