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48:13 | 查看全部
没有优点的大仲马
时间:2017-04-17 作者:未详 点击:1921次
  很久以前,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来到巴黎,期望他父亲的朋友能够帮他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
  
  “你精通数学吗?”父亲的朋友问他。
  
  青年羞涩地摇头。
  
  “历史和地理怎么样?”父亲的朋友又问。
  
  青年还是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那法律呢?你擅长吗?”父亲的朋友接着问。
  
  青年窘迫地垂下头。
  
  “会计怎么样?”父亲的朋友连续发问,青年都只是摇头,似乎他一无所长,连一点儿优点都找不出来。
  
  “那你先把自己的地址写下来,我总得帮你找一份事做。”父亲的朋友说。
  
  青年羞涩地写下了自己的住址,然后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年轻人,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
  
  把名字写好也算是一个优点?青年难以置信地看着父亲的朋友,但在对方眼里,他看到了肯定的答案。
  
  数年以后,青年果然写出了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潜力,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只要能够抓住自己的潜力并且很好地发挥出来,就会有成功的一天。大仲马如此,我们也该如此。
  
  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大多数人都需要长时间从无到有的积累,没有什么一出生就一通百通的天才。所以,既然大家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要为自己眼下的不足而感到自卑呢?不如好好了解自己,学会利用时间,让自己更好地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48:24 | 查看全部
“温柔”的陷阱
时间:2017-04-16 作者:未详 点击:1971次
  北美洲东部生活着一种小动物,它长相奇特,鼻尖长有21只触手,它们环绕着鼻尖,就像星星发出的光芒一样,因此这种小动物被命名为星鼻鼹。

  据科学家研究,无论是感知系统还是捕食动作,它都非常敏锐,能够在四分之一秒的超短时间里,完成确定猎物位置并捕食猎物的全过程,被称为世界上行动最为迅速的哺乳动物猎食者。
  
  然而,如此顶尖的捕猎高手,却往往会成为狐狸的美餐。捕猎时,狐狸会在星鼻鼹的洞口布下陷阱——放些它最爱吃的小昆虫,而且是每隔一段距离就放一只。然后,狡猾的狐狸就会躲在一旁,静静等候星鼻鼹掉进陷阱。
  
  当发现洞口的小昆虫后,星鼻鼹会迅速观察周边的情况,确定没有危险后,才会慢慢地将小昆虫吃下去。但是,当安全地吃完第一只小昆虫后,它的敏锐性就会迅速下降,从而毫无防备地顺着狐狸埋伏的路线一直吃下去,最终失去防备成为狐狸的美食。事实上,星鼻鼹不仅敏锐,警觉性也很高。但是,狐狸设陷阱的手法很温柔,以至于让它失去了防备心,最终掉进了陷阱。
  
  其实,人常常也是如此。我们往往对那些残酷的环境警惕万分,对那种既温柔又令人欲罢不能的陷阱毫不设防,结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学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多多少少都有了一些辨别能力,知道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是好的。

  但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那些看一眼就知道可能会伤害我们的老虎、狮子,而是那些看似没什么武力,实际却在暗中设陷阱的狐狸。就像电脑游戏、毒品等,它们都不会像老虎、狮子一样,瞬间夺取你的性命,却会悄无声息地迷惑你,让你变得迟钝,然后再慢慢地毁掉你,等你反应过来时已经迟了。

  所以,对于危险,多听听长辈的话,多听听有过经验教训的人的话,是没有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48:44 | 查看全部
低下一寸,高看一眼
时间:2017-04-14 作者:未详 点击:7607次
  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有一位车夫,名叫吕成。
  吕成不仅驾车技术好,而且威武雄壮。
  因为是给丞相驾车,吕成的心里常常有一种优越感,这让吕成在同行面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这天,吕成回家看到妻子正在收拾衣物,说要和他离婚。吕成很奇怪,仔细询问终于知道了原委。
  
  原来,吕成这天驾着马车从自己家门口经过。妻子看到丞相晏婴坐在车上,面部表情非常深沉,一幅甘居人下的谦卑态度。而自己的丈夫吕成虽然只是一个车夫,趾高气昂,不可一世。
  
  妻子说:“晏婴贵为丞相,却谦虚谨慎,就连平头百姓他也敬重有加。而你只是一个为丞相驾车的车夫,却常常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你若不把你高傲的头低下一寸,估计你的死期不远了。与其将来陪你上刑场,不如现在早点离婚,还能保全我的性命!”吕成一听,惊出了一身冷汗。他向妻子保证,以后再也不敢了。自此,吕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仅工作兢兢业业,而且谦虚谨慎,对人敬重有加。赶车时候,吕成的头也不昂那么高了。
  
  晏婴很快发现了吕成的变化,便询问其原由。晏婴得知实情后,便对吕成高看一眼。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晏婴觉得吕成的品德和才能能够独当一面,便推举吕成做了大夫。自此,吕成从一位驾车的人变成了坐车的人。
  
  低头并不是承认自己不如别人,而是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
  也许你出类拔萃,但也不要忘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远有人比你更厉害。时时不忘低下自己高昂的头,时时保持谦卑低调的态度,踏踏实实做事,反而会让别人高看你一眼。
  真正的成功者就算低着头也会散发魅力,一样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仰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48:51 | 查看全部
只是看起来一样
时间:2017-04-10 作者:未详 点击:2671次
  西班牙著名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出生于一个小镇,在他六岁时,父亲买来涂料刷房子。当父亲刷了一面墙壁再过来时,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达利正拿著涂料在白色的野餐垫上涂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一定不相信,这竟是一个六岁孩子的作品,这里面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绝对是一流的!”父亲的一位画家朋友惊喜地说道。
  
  听了大家的称赞,达利更加喜欢画画了,他每天一放学就钻进房间,用各种颜料在白色的画布上挥洒、涂抹,享受着创作的快乐。当父亲催促他上美术课时,达利说:“我现在已经画得很有水准了,没必要再上基础课了吧?”“可是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呀!”达利笑着反问:“你看过毕加索的作品吗?也是这种抽象、夸张的线条和用色,你不觉得我现在的画和毕加索的画看起来一样吗?”
  
  “这……”父亲似乎觉得有些不妥,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现在看起来,达利的画似乎和毕加索的画一样,而且确实有很多专业的画家对他的画表示过肯定。
  
  “是的,你的画看起来和毕加索的一样,”这时,走进来的美术老师说,“不过也只是看起来一样而已。”
  
  “什么意思?”达利不服气地问。
  
  “毕加索13岁时的绘画水平就相当于大学油画系毕业生的了。正因为他的写实和造型功底非常扎实,才能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风格。这就像盖房子,只有地基扎实,才能盖出各种造型。如果地基不牢,即使勉强盖好了房子,也只是看起来和其他房子一样,实际上有本质的区别。”
  
  达利不由得红了脸,开始认真上绘画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最终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位画家。
  
  “也许很多事情看起来是一样的,此时不妨问问自己:是不是只是看起来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完美。”达利不止一次这样告诉人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49:01 | 查看全部
乌紫鸟的成功路
时间:2017-04-09 作者:未详 点击:1846次
  肯尼亚山林里有一种鸟叫乌紫鸟,这种鸟因全身为暗紫色而得名。
  
  每当春季来临,乌紫鸟便开始搭窝筑巢繁育后代。刚开始,它与其他鸟儿的繁育方式没有什么区别,可当它的幼鸟长到一定程度时,这种鸟便展示出与别的鸟儿不一样的特性。
  
  当幼鸟渐渐长大,成年乌紫鸟便开始寻找黑果来喂养它。这时的喂养很关键,果实的多与少、成熟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幼鸟的发育。因此,成年乌紫鸟找黑果有讲究,有自己的标准,它要找的黑果必须是长在树枝上的,没有虫眼的,且是黑里透着红的。
  
  幼鸟在这个时候每天能消化二十几颗果实。因此,成年乌紫鸟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寻找合适的黑果,然后往返巢穴喂养幼鸟。它从巢穴出发,由近及远地找黑果,当最近的树找完后,它便会飞出很远继续寻找,因为每天要长距离往返无数次,成年乌紫鸟越来越累,因此,当它将一窝幼鸟养大后,它也会因为过度劳累而死亡。
  
  研究人员指出,其实成年乌紫鸟根本不用这样劳累,因为在它巢穴的周围,往往会有许多黑果掉在地上,可因为不符合它的标准,成年乌紫鸟对这些黑果视而不见。不过,经有关专家检测,掉在地上的黑果,有的熟得恰到好处,营养比挂在树上的黑果还要丰富,就算在腐烂的黑果堆里,也可以找到合适的黑果。人们不禁感叹,倘若成年乌紫鸟愿意捡拾掉在地上的黑果,那么不但它不用劳累,而幼鸟也会因为可以吃到充足的黑果而成长得更好。
  
  乌紫鸟严格按照标准挑选黑果,认真养育后代的精神固然可贵,可它的死亡也警示了我们: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固执地坚持有时会害了自己,当我们奋力地追求自己认为最正确的目标时,一定要随时注意观察,看还有没有通向成功的另一条更正确的路。
  
  像乌紫鸟这样努力的同学有很多,他们中间,有些同学成功后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这么艰难才成功,而别人却那么容易呢?其实,不是其他同学更有天赋,也不是他们不够聪明,而是他们把目标定得太高太远,以至于花费了太多的心力。他们没有发现,原来脚下也有美好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49:11 | 查看全部
我引咎,你随便
时间:2017-04-09 作者:未详 点击:1349次
  晋文公手下有一个人叫李离,他当法官的时候,因为错听了别人的话杀了不该杀的人。于是,他便把自己关押起来,并给自己判了死罪。
  
  晋文公为他打圆场,算了算了,多大点事啊。更何况,这是你手下人的错误,又不是你的罪过。
  
  李离说:“大王,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不能把我的责任推给下属。”他进一步解释说,“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其罪下吏,非所闻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我被任命为他们的长官的时候,没有任何推让;当我得到的俸禄比下属多的时候,没有把俸禄分给他们,现在出了问题却要下属担责任,这种事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呢。
  
  晋文公一听,觉得不对劲。他反问李离:“照你的逻辑,我也有过错了。”李离说:“哦,这倒没有,您是根据我能侦查会断案才让我当的法官,怎么会有错呢?”
  
  作为一名法官,就该依法办事。用错了刑,杀错了人,自己就得被杀。这没什么可商量的。最终,李离没有听晋文公的阻拦,自杀了。
  
  这件事记载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李离自杀后,晋文公是什么反应,其他大臣是什么反应,史书没有写,但一定会有一种声音存在,那就是:国君救你,你都不懂就坡下驴,李离真是个傻子!
  
  太史公最后的评论是:“李离过杀而伏剑,晋文以正国法。”也就是说,李离尊重法律,引咎而伏剑自杀,正因为这样,晋国的法律才在公平的轨道上,得以推行。
  
  司马迁始终不动声色,他只是平静地罗列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司马迁的言外之意大概是:任何时代,当群体活到精明的时候,社会需要一些伟大的“傻子”来支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49:22 | 查看全部
刘昆:人品好到防天灾
时间:2017-04-08 作者:未详 点击:1064次
  东汉光武帝时期,陈留东昏人刘昆在当江陵县令时,发生了一件奇事。那年,县里突发火灾,不一会儿风助火势,烈焰腾空。刘昆闻讯后,赶赴现场,看到火势愈来愈猛,心里惦念着百姓安危,便不由自主地对着大火磕头。没想到,忽然天降大雨,不一会儿,大火就熄灭了,一场灾难很快得到了化解。
  
  后来,朝廷任命他为弘农太守。弘农郡地处晋豫陕之间,北濒黄河。当地猛虎横行,老虎经常在乡间和道路上吃人,旅客都不敢经过。刘昆在弘农当政三年,施行德政,爱民如子,郡中教化盛行。这时,又出现一桩奇事,当地老虎都背着虎崽,渡过黄河,到别的地方去了。弘农郡中恢复了平静,百姓安居乐业。
  
  古人迷信,认为人品好的人能抵御天灾,能赶走老虎,就像民间长期传说的老虎不吃孝子。
  
  光武帝刘秀听说这些事情,感到非常惊奇,认为刘昆是个能臣,就提拔他到中央机关任光禄勋之职。召见时,刘秀迫不及待地问他:“你治理地方推行了什么德政,竟有这般不同寻常的效果?想必你定有高招。”与一般人的猎奇心理不同,刘秀特别关注的不是事件本身的结果,而是想探寻属下官吏的“德政”效应。
  
  出乎意料的是,刘昆不顾皇帝的兴头和心思,坦然回答:“偶然耳。”他说:“这纯粹只是巧合。发生大火的那天,天空早已布满阴云,只是迟迟没下雨。臣一时心急,就跪地祷告;弘农郡的老虎外逃,是因为当地百姓长期伐木垦荒,导致栖息地大量减少,再加上当地人对它们围追猎杀,老虎只好外逃,而小臣恰好那天赴任。”言外之意是,臣何德何能,这都不过是我偶然碰上的事,与实施“德政”有啥关系呢?
  
  此言一出,皇帝左右两旁的人都忍不住笑了。他们笑刘昆脑袋不开窍,太傻了,皇上都肯定了你治政有方,为何不趁此天赐良机,把自己的功劳摆一摆?然而,到底还是刘秀懂得吏治之道,他见刘昆如此坦荡无私、实话实说,禁不住感叹说:“这才是有德行的长者该说的话啊!”
  
  刘昆回家后,他的弟弟不停地埋怨他:“糊涂啊!你何不趁机在皇上面前鼓吹自己一番呢?你偏说自损的实话!”
  
  刘昆正颜厉色:“如果有一天陛下叫我用此法去灭火、驱虎,我该怎么办?一旦露馅,陛下肯定不悦。拿偶然之事、吹嘘之言炒作自己,必然招致祸患。”
  
  刘昆没有顺着民间和朝廷的期待把自己神化,因为他知道,必须把自己从神坛上弄下来,老老实实待在地上才安全,免得到时候从神坛上摔下来,节操碎一地。
  
  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总有一些人喜欢过度吹嘘自己的功绩,以获得上司的奖励。而刘昆却看得长远,他深知一时的吹嘘只会将自己置身于悬崖上,一旦谎言被揭穿,便会跌下万丈深渊。做人做事,要如刘昆一样看得长远,这样才能躲过人生的陷阱,迈过利益的牢笼,拥抱美好的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49:32 | 查看全部
蜜獾有个好“搭档”
时间:2017-04-07 作者:未详 点击:1093次
  蜜獾属于鼬科动物,它的体长大约在60~80厘米之间,分布在非洲、亚洲西南部、阿拉伯等地区,它喜欢居住在雨林、草原或者水边,经常在黄昏时出来活动。
  
  蜜獾的胃口非常好,对各种食物几乎来者不拒,包括小哺乳动物、鸟、蚂蚁、浆果、坚果等等。它最喜欢吃的是蜂蜜,为了寻找到蜂巢,它喜欢追随在一种叫黑喉响蜜獾的小鸟后面。
  
  黑喉响蜜獾非常奇特,它整天飞来飞去,四处寻找蜂窝,能知道方圆250平方公里内的每一个蜂巢的位置。一旦发现目标,它就会兴奋地叫个不停,直到把蜜獾吸引过来为止。其实,黑喉响蜜獾这样做也是为了自己,因为它没办法凭自己的力量破坏蜂窝,但它的消化系统中有一些特殊的微生物,一般动物无法消化的蜂蜡,对它来说却是难得的美味。
  
  于是,蜜獾和黑喉响蜜獾就成了一对完美的好“搭档”。每当黑喉响蜜獾发现目标,蜜獾就会迅速出动,当它美滋滋地吃完蜂蜜,打着甜美的饱嗝离去后,黑喉响蜜獾就可以尽情享受专属于自己的美味——蜂蜡了。
  
  蜜獾和黑喉响蜜獾的特殊关系,可以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没有谁可以拥有所有技能,在必要的时候,学会与别人合作,反而更容易实现目标。这种合作并非示弱,而是一种生存智慧。
  
  协同合作的意义其实大家都知道,但执行却很有难度。若想像蜜獾和黑喉响蜜獾这样亲密合作,共同实现目标,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选准队友。有了一个好队友就不会畏惧神一样的对手;二、各司其职。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完成好,事情都可能会失败;三、不计得失。既然事前的安排大家都同意了,那么执行的时候就不要再斤斤计较,否则事情很可能半途而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49:43 | 查看全部
关不上的房门
时间:2017-03-31 作者:未详 点击:2990次
  戒嗔住的地方在天明寺的后院。这里属于生活区,除非极其熟悉的施主,一般人不会到这里来。
  
  戒嗔和戒傲住处附近有间杂物房,里面放置的多是一些平日很少用到的物品,像是一些用旧了又舍不得扔掉的家具之类的东西。
  
  杂物间的门没有锁,平时只是用插销在外面插住,因为很少有人进去,所以杂物间的房门通常是关着的。
  
  戒嗔每天从住处去佛堂,杂物间是必经之路。有天早晨,戒嗔从杂物间外路过的时候,忽然发现杂物间的门被人打开了。望望屋内,除了中间多了一张桌子,其他的并没有异样,于是戒嗔也没有多想,顺手把房门关上了。
  
  到了第二天,戒嗔再次经过杂物间外的时候,竟然发现杂物间的门又被人打开了。这一次戒嗔想,莫不是杂物间的门插销坏了,所以房门关不牢,风一吹就打开了。
  
  于是这次戒嗔把插销插上后,特意用手推了推,结果发现插销是好的。戒嗔觉得,杂物间的房门是开着还是关上只是一件小事,既然插销是好的,也就懒得细想其中的原因。戒嗔再次关上杂物间的门,便赶去佛堂上早课了。
  
  第三天早晨,同样的事情发生了,杂物间的门又一次诡异地被打开了。
  
  一时间,戒嗔被如此异常的现象弄得很是疑惑。戒嗔想象了很多的可能,觉得是不是两位小师弟戒尘和戒痴在屋子里捉迷藏的时候,开了门忘记关了,又或者他们就是打算和戒嗔开个玩笑,有意把戒嗔关上的门一次又一次打开。
  
  但戒嗔仔细一想,觉得不像,因为两个小师弟起床都比戒嗔晚。平日戒嗔起床以后,都要叫上很久,他们才肯起床,基本上两人都是在早课开始的最后一刻才会跑进佛堂,哪里可能提前戒嗔一步打开房门呢?
  
  戒嗔很想知道事情发生的经过,所以第四天早晨,戒嗔特意起得很早,等在走道边,想看个究竟,到底是谁在捣乱,反反复复地把杂物间的门打开。
  
  结果戒嗔看到智惠师父经过杂物间外的时候,随手把插销拔出,然后把门推开。但是智惠师父并没有走进杂物间,而是径自往佛堂的方向去了。
  
  戒嗔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些天每天打开杂物间门的人是智惠师父。
  
  戒嗔走进杂物间,屋子里有股怪怪的味道,而这怪味的来源就是杂物间中间放置的那张刚刚被漆过的桌子。戒嗔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几天智惠师父打开杂物间的门,就是为了使这股怪味散发出去。
  
  在之前的几天,戒嗔每天站在屋外,凭借着个人的猜想,去判断这个把房门打开的人的目的,甚至不断地找寻打开房门的人的错误。
  
  事实上,直到戒嗔走进房门,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错的那个人。
  
  我们有多少次站在屋外判断是非的经历?又有多少次把自己的猜疑和不解放在别人身上来找原因?
  
  也许当我们判断人生的是非曲直时,也应该这样想,那个执迷不悟的人可能正是我们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49:53 | 查看全部
自负的滑背鸟
时间:2017-03-28 作者:未详 点击:1776次
  洪都拉斯草原上有一种滑背鸟,它们身上能分泌一种凝脂油,使得全身的羽毛非常滑溜,很难被抓住。靠着这个先天优势,它们总能躲过天敌的袭扰。
  
  说来也怪,滑背鸟的天敌里面并没有长尾猴,可在现实中,多数死亡的滑背鸟却都是栽在了长尾猴的身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滑背鸟喜欢啄食一种野果子,可这种野果子只有长尾猴能够找到。因此,滑背鸟嘴馋的时候便会跟踪长尾猴,当发现长尾猴手里有野果子时,它们便会找准机会突然发起攻击。毫无防备的长尾猴受到攻击,冷不丁地吓了一跳,常会松开爪子慌忙逃窜。这样一来,果实便会掉落,这时,滑背鸟就会趁机叼走果实。
  
  等受了惊的长尾猴回过神来,滑背鸟已经跑了。长尾猴不甘心被滑背鸟窃取果实,于是伺机报复。第二天,这只长尾猴便会主动寻找果实,然后拿着果实走来走去,而悄悄跟上来的滑背鸟便会开始攻击。这时这只长尾猴就会顺势把果子往地上一扔,然后跑开。滑背鸟刚想叼走果实,不料从旁边蹿出另一只长尾猴,它瞬间便把滑背鸟摁在了地上。滑背鸟以为靠着身体滑可以逃脱,可聪明的长尾猴长了经验,它们不但学会了相互配合,而且这只负责抓捕的长尾猴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行动前它专门到有泥沙的地方,让双爪全部沾满泥沙,这样就很大程度地增加了摩擦,能牢牢地将滑背鸟摁住……
  
  滑背鸟被抓给了我们启示:一个人再有能力也不会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切不可太自负。
  
  小时候看武侠片,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些号称武林第一、第二的高手,总没什么好结局,很难活到剧终?长大后终于明白了,原来,那些高手之所以会失败,竟然正是因为他们功夫高。因为功夫高,所以不再小心翼翼,不再重视对手,即便口头上谦虚谨慎,但行动上却是藐视对手的。因此,他们必然失败。而在大自然中还算不上什么高手的滑背鸟,居然会因为拥有一点点小技巧而自信满满地去挑衅其他动物,真是太自负了。因此,它的下场是必然的,毕竟长尾猴可不会总吃这种哑巴亏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