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4:20 | 查看全部
会走的卷柏
时间:2016-11-23 作者:未详 点击:3101次
  卷柏是南美洲一种奇特的植物,它会走。

  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充足时,它就会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缩卷成一个圆球。由于体轻,只要稍微有一点儿风,它就会随风而动,一旦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圆球就会迅速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暂时安居下来。当水分再一次不足,住得不称心如意时,卷柏会继续游走寻找充足的水源。
  
  难道卷柏不走就生存不了吗?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用围栏圈出一片空地,把一株卷柏放入水分最充足处。不久,卷柏开始扎根,生存下来。过了几天,下面的水分减少时,卷柏便卷起身子准备换地方。由于围栏阻挡,几次挣扎,便再也不动了。最后,它把根深深地扎入泥土,长势比任何一段时间都好……
  
  卷柏的这种生活习性,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有人为了寻找一份好的工作,频繁跳槽,跳到最后才发现,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容易。

  有些时候,学会适应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本领,把根扎下,才有可能枝繁叶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4:31 | 查看全部
被攀比累死的翠波鸟
时间:2016-11-20 作者:未详 点击:4763次
  南美洲原始森林里有一种鸟,这种鸟全身翠绿,并带有一圈圈灰色纹理,就像一圈圈波浪,因此得名翠波鸟。这种鸟虽然美丽,但它每天忙忙碌碌都在筑巢,因而显得无精打采,很疲惫。翠波鸟巢穴唯一的特点是巨大,一个个架在树上,场面甚为壮观。但这些巨大的巢穴也不禁让人疑惑,翠波鸟是一种小鸟,体长不过五六厘米,可它们建造的巢穴为什么比自己身体大几倍,甚至是十几倍呢?
  
  莱奥托是一位动物爱好者,为了解开这个谜,他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笼子,并捉来一只翠波鸟观察它筑巢过程。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这只翠波鸟只建了一个能容下自己身体大小的巢,然后就停工了。这引起了莱奥托极大的兴趣,他又捉来一只翠波鸟放在笼子里,想看看它的建房情况。可这一次情况却发生了突变,这只鸟被放进笼子里后,没过多久便开始大力建巢,而原本停止建造的那只也开始疯狂地扩建巢穴,两个巢穴越建越大。几天过后,两只鸟明显疲惫不堪,建造速度放慢。又过了几天,原先送进来的那一只竟然死了,而且这只鸟死后,另外一只立刻停止了筑巢,这些现象真让人百思不解。
  
  莱奥托又捉来一只翠波鸟放在笼子里,还如前面发生的情况一样。新进来的鸟开始大力建巢,原先的那只也重新开始疯狂地扩建巢穴,而且结果依旧,当其中一只疲惫不堪地死去,另一只停建。单只鸟存在,只建一个很小的房,两只鸟存在,却无休止地扩建。莱奥托陷入深思,突然明白过来,原来令翠波鸟忙碌不停的原因是攀比。这种鸟攀比心理太强,容不得别人的巢穴比自己的大,一旦发现别的鸟新建“房子”,它便忙碌不停地扩建巢穴……实验中两只鸟的死其实都是累死的。
  
  翠波鸟因为攀比害了自己。

  其实,人生也是一样,要想真正获得快乐,活得轻松自在,就不能总拿别人为参照,许多时候自己满意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4:42 | 查看全部
智去官员手杖
时间:2016-11-15 作者:未详 点击:2794次
  20世纪60年代初,大卫·舒普将军出任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当时,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的官员们都有一个习惯,那便是平日里都会手持一根轻便的手杖和马鞭,这是美国独立后,英军离开时留下的殖民地传统文化。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传统已经在美国的陆军和空军中不怎么流行了,只有海军还依然秉承着。舒普的前任曾试着劝说下属们放弃手杖,但收效甚微,因为仍有许多军官固执地认为,只有拿着手杖才能显出军人的绅士风度。
  
  舒普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要淘汰它。事实上,作为军中的最高长官,他根本无需像前任邓样白费口舌,只要下道废除携带手杖的强行命令就行了。但舒普没有这样做,而是发出这样的一条指令:“如确有必要,军官有权携带手杖,以便随时支撑他们不过硬的身体!”
  
  结果,第二天,再也没有一个军官带手杖了,因为他们都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够强健”。一个棘手的问题,就这样轻松地被化解了,既没有伤和气,又保住了彼此的面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4:55 | 查看全部
比看皇帝更重要的事
时间:2016-11-10 作者:未详 点击:3945次
  公元1011年,23岁的范仲淹离开家乡,跋山涉水,来到应天府应天书院求学。他发奋读书,孜孜以求,倦怠时用凉水浇脸,饥饿时以稀粥充饥,日夜与诗书相拥,五年未解衣就枕。
  
  1014年正月的一天,当朝皇帝宋真宗来应天府朝拜圣祖殿,大街小巷挤满了围观的人,书院的所有学子也都纷纷跑出书院去看皇帝。大家都想看看皇帝长什么样,唯有范仲淹不为所动,依旧端坐在教室里用功学习。
  
  皇帝走了,同学们一个个陆续回到了书院,当看到范仲淹还在教室里学习时都感到很奇怪。万岁爷驾到,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怎么坐得住啊!一个同学好奇地问范仲淹:“范兄,你怎么不去看皇帝呢?”谁知范仲淹反问:“皇帝有什么好看的?”同学说:“皇帝一辈子都难得见上一面,这机会多难得啊!你真应该去看看。”范仲淹回答:“皇帝总是要见的,但等将来看也不晚啊!眼下,我首先要完成当天的功课。”说完,继续埋头读书。
  
  范仲淹家境贫寒,看着他的寒酸样,有的同学鄙夷地认为他痴人说梦,而有的同学则为他的远大志向深深折服。
  
  五年寒窗,范仲淹学有所成,而且出类拔萃,独领风骚。1015年,27岁的他考中了进士,受到朝廷重用,步步高升,成了在皇帝身边辅佐的重臣,几乎天天都能看到皇帝。
  
  割舍今天,才能收获明天。看来,自古以来这就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5:07 | 查看全部
小马戏团的生存哲学
时间:2016-11-02 作者:未详 点击:3486次
  小城里来了家小马戏团,每场表演一个小时,成人票价10元,儿童5元。
  
  我替他们担心:这么低廉的票价,这么长的演出时间,怕是只能赚饭钱。你想想,狮子一头,老虎一头,成年马一匹,狗熊一对,猴子一只,是每天都要在它们身上花钱的;两辆大卡车,一台发电机,耗油不少,还有司机,十来个团员——没有足够的收入,是撑不起这家马戏团的。
  
  进场之后,我发现自己是杞人忧天:小马戏团只怕要赚大钱。
  
  儿童票价虽然只要5元,微不足道,但每名儿童至少要有一个大人陪同,所以,场子里的近300个位置座无虚席。
  
  表演场地设在一个废弃的建筑工地上,租金要不了几个钱。
  
  离马戏开演还有十来分钟时,工作人员从场子里牵出一匹马来:小孩骑马每人5元。刚开始,上去的人不多,牵马的人诚意十足,绕场两周。感兴趣的孩子渐渐多了,排起了队。还是绕两周,但狡黠的牵马人把圈越绕越小。
  
  马戏开演了,是狮子钻火圈。全场关灯。团员捧出荧光棒开始售卖:大的20元,小的5元。那东西的成本,估计在1元以内。一个节目完毕,小观众几乎人手一支。
  
  表演中,又有团员出来兜售各种饮料、花生瓜子,价格是外面的两倍。
  
  一个小时的表演,需要多少种动物?四种:老虎、狮子、狗熊、猴子。加上完全由人表演的杂技和魔术,共十个节目。“演员”们的一专多能让马戏团的演出成本缩减到最小。
  
  一专多能的不只是动物,还有演员。以一个青年女演员为例:她开始时售卖荧光棒和零食饮料,随后在魔术中客串一角,最后在压轴的空中飞人表演中唱主角。此外,门口卖票的兼做饭、收拾道具;演魔术的当主持人、解说员,还扶小孩骑马……
  
  还有一点,尽管演员们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大家的表演诚意十足,丝毫没有敷衍了事的感觉。观众的口口相传就是活广告,这让他们表演了五天,每天两场,场场上座率在90%以上。
  
  粗略计算,小马戏团一场拿到手的钱,每天人均收入600元左右。折算他们的表演水准和动物们的水平,应该是普通白菜卖出了有机白菜价。
  
  充分利用每一个人的才能,减少一切能减少的开支,发挥短短一个小时里能从观众手里掏钱的多种手段,演员敬业的精神,这就是一个小马戏团的生存哲学。可以料定的是,小马戏团在这个小城的成功,一定也会在另一个小城复制。
  
  只要把事情做到极致,运筹谋划,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能获得最大的成功,就能在别人觉得没有作为的领域取得成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5:17 | 查看全部
抓住短暂的灿烂
时间:2016-10-22 作者:未详 点击:4572次
  一株在撒哈拉沙漠死去百年的植物,如何复活?答案是:滚。
  
  这株干死的植物,把自己蜷缩成一个球,在风无休止地吹动下,一刻不停地在沙漠里滚动着:被吹上沙丘,被摔在岩石,踉跄前行,或被沙苦苦地掩埋一阵子,再从掩埋中被剥离出来。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甚至,它都不知道,能不能重新活过来一次。但,它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日夜不停地滚。
  
  它在寻找机会。撒哈拉沙漠每年只下一两场雨。它只是为了赶上这场雨。而且,重要的是,在这场雨降下的时候,它恰好要滚落在一个低洼地带,而这个低洼地带,恰好能蓄下一小汪水。
  
  它滚一百年,只为与这一刻相逢。在水洼里,它的枝干吸饱水分后,用不上几分钟,便会迅速地舒展开。接下来,还有一件更伟大的事情等着它完成。这时候,必须有雨滴落下来,准确地说,是砸下来,砸在它的每个种囊上。
  
  当一粒种子被砸落,又一粒种子被砸落……在几个小时内,刚刚落在沙砾里的种子,便会破土而出。它们必须赶超水分蒸发的速度,迅速地长高、开花、结果,一刻不停。它们要在生命短暂的时光里,尽可能地去灿烂。
  
  它们没有时间去想得与失,也没有工夫去叹气和哀怨。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能够活过来,就是生命给予自己最大的奇迹了。除了赶紧灿烂,容不得去想别的。
  
  这种植物开白色的四瓣小花,吐黄色的蕊,即使迎着沙漠最毒辣的太阳,也要在花瓣上晕染出绝美的光色来。它迎风起舞,也随风摇曳,一个生命所有能灿烂的部分,它一点也不去放过。因为,它知道,地面上的水分很快就会蒸发掉,它也很快会被太阳炙烤而死。然后,还得蜷缩成一个球,继续在浩瀚的沙漠里滚下去,几年,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从此再无灿烂的可能。
  
  这部关于非洲的纪录片,我看过很多遍,每一次看,都感喟颇多。与这株植物相比,10个人中有9个人活不成这样。我们往往活得太糟糕,糟蹋了太多的好时光,只是因为看起来可以有足够长的时间活。当我们不为生计操心的时候,就会为生活所牵绊。一颗心缠绕在纷乱的红尘之中,可以为名活,为利活,为得失活,甚至为烦恼活,就是不会为灿烂明媚活。于是,常常看到的情形是,一个人,只有在突然知道自己来日无多的时候,才想着放下一切,为灿烂去活。也仿佛是,每一个人,都要经过无数年的空耗,才换得这一刻的清醒。
  
  所以,活到清醒太重要了。就像这株撒哈拉的植物,什么也不去想,一心灿烂地去活。其实,当一个生命活到了这个份儿上的时候,任何生活的琐碎已经羁绊不了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5:27 | 查看全部
一朵花的禅理
时间:2016-10-21 作者:未详 点击:5002次
  弟子爱好打扮,每天都要在这方面耗费太多的时间。
  
  一日,禅师问弟子:“一朵花有多大?”
  
  “有的如指头大,有的如拳头大,有的如巴掌大,顶大的,也不过脸盆大吧。”弟子说。
  
  “那花香有多大呢?”禅师再问。
  
  “花香怎么是多大呢?”弟子不解。
  
  “哦,我是指花香能传播多大的空间?”禅师说。
  
  “有的可以溢满整个房间,有的可以溢满一个广场,如有风,有的花香可以传到几里地开外。”弟子说。
  
  “几里地有多少个脸盆大呢?”禅师说,“如果把花香比作花的灵魂,那么,一个生命灵魂的芬芳,永远比它漂亮的形体传播得更长远,影响得更深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5:38 | 查看全部
领先方为大师
时间:2016-10-18 作者:未详 点击:2303次
  1936年10月,钱学森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冯·卡门教授讲了一个非常好的想法。有人问:“教授,您把这么好的想法都讲出来,就不怕别人超过您?”卡门教授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来,我又跑到前面去了。”后来,钱学森回忆起那段学习经历,深有感触地说:“冯·卡门教授的一席话,使我一下子开了窍。加州理工学院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那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所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国学大师陈寅恪有“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实际上,要做到“四不讲”,堪比登天。首先,你要全面了解前人、近人都讲了些什么,这需博览群书;其次,要了解外国人都讲了些什么,这要精通多国语言;再次,每天乃至每堂课都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要有真知灼见;最后更重要的是总要处于学术研究的领先位置。尽管比登天还难,但这“四不讲”陈寅恪都做到了。难怪傅斯年如此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2007年3月,知名作家梁衡专访多年好友季羡林老先生。他特意请教一个问题:“您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您所治之学,如吐火罗文,如大印度佛教,若干人都不知,为何要研究?”听了梁衡的疑问,96岁高龄的季老先生肃然答道:“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管探究,只问精不精。”梁衡在回忆文章中深有感触地说:“学问就是对未知世界、对自然界、对星空、对生态的尊重。因为一切未知中都藏有真知,也许哪一棵野草就是将来打开生命大门的钥匙。而面对茫然的未知世界,那些勇敢拓荒的人就是真正的英雄。”
  
  敢想天下先,敢为天下先,终成大师。大师取得的成就可能会被后人超越,但领先思想和意识却永远不会过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5:50 | 查看全部
5块银元打败500万银元
时间:2016-10-18 作者:未详 点击:5130次
  1926年年初,张作霖耗资500万银元,从法国人手中购入了6辆坦克。当时的中国军队使用的都是落后的步枪,跟坦克根本无法抗衡。有了威风凛凛的坦克,张作霖得意不已,意在剑指全国。
  
  1926年8月,张作霖挥师南下,直逼北平。驻守北平的,是冯玉祥的国民军。双方军队在居庸关一带拉开了阵势,战争一触即发。
  
  8月4日,冯玉祥乘车从北平赶往前线指挥部南口镇视察。然而,刚到南口镇东街头,两个衣衫褴褛的黑瘦中年汉子,一下子拦住了冯玉祥的汽车。
  
  只见那两个中年汉子“扑通”一声就跪下了,哽咽地嚷着:“长官啊,行行好吧!我女儿就快病死了,给两块大洋救命啊!”原来,这是一对兄弟,姓陈,是当地有名的猎户。陈老大终身未娶,陈老二的老婆去年生病去世了,留下一个女孩,15岁,兄弟俩当命根子一样宠着,现在却身患重病无钱医治。
  
  在路旁一座低矮黑暗的民房内,冯玉祥见到了陈老二的女儿,正因高烧昏迷不醒。
  
  冯玉祥轻轻放下5块银元:“快给孩子找医生吧,不能再耽搁了。”
  
  陈家兄弟又“扑通”一声跪了下来:“长官啊,您留个姓名吧,来生我们做牛做马也要报答您!”
  
  卫兵拉起了陈家兄弟,说:“这位就是冯玉祥大帅。”
  
  8月7日,战斗打响了。张作霖坦克的威力一下子就显露了出来,登山渡水,如履平地,而且枪炮不惧。尽管冯玉祥做了周密部署,国民军依然节节败退,损失惨重。短短三天,国民军就战死四千多人,丢失了建平、赤峰等广大地区。8月11日,张作霖发起了总攻,他要一举拿下居庸关。
  
  张作霖指挥6辆坦克,排成一个方阵,发起了冲锋。冯玉祥的国民军凭借山势险要,苦苦支撑,死战不退。
  
  临近中午,一辆坦克冲到了国民军的阵地前,坦克上的机枪肆虐地喷吐着火舌。国民军的士兵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眼看阵地就要丢失,正在这危急时刻,山石后面突然跳出来一个人,只见他敏捷地跃下山石,几步跃到坦克侧翼。那是坦克火力的盲点。那人举起猎枪,“砰”的一声,猎枪中的散弹四散溅出,有不少散弹打进了坦克的瞭望孔。那辆坦克摇头摆尾地乱窜了几步,就窝在那里不动了。来人正是陈老大。
  
  见这情景,冯玉祥的国民军爆发出一阵欢呼。陈老二也从山石后面跳了出来,只见他手中抱着五六管猎枪,一边把猎枪分发给士兵,一边说:“我们观察了好久,这坦克的隙望孔小,只有猎枪的散弹可以对付。”
  
  接下来,战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张作霖的坦克因为冲得太快,把掩护坦克的士兵远远抛在身后。坦克只要一冲上来,陈老大、陈老二就趁机蹿到坦克的火力盲点上,用猎枪朝着瞭望孔向坦克内部射击。不大一会儿,张作霖的6辆坦克就报销了4辆,余下两辆一见情况不妙,掉头就跑。
  
  战后,冯玉祥要嘉奖陈氏兄弟,陈家兄弟拒绝了:“大帅,您是我陈家的大恩人啊。我们兄弟就是拼了这两条老命,也值!哪能要奖赏?”
  
  冯玉祥感慨不已,他没想到,自己一时的善举,竟然挽救了整个军队。“岂唯天意,亦在人力!”冯玉祥用八个字对这件事进行了总结。
  
  这就是号称“陆战之王”的坦克在中国大地上的第一次亮相。张作霖耗资500万银元的大家伙,居然就这样灰头土脸地败在了5块银元之下。
  
  编辑手记
  
  善心,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无须我们刻意为之。
  
  5块与500万,这100万倍的距离,一颗善心便可以安全抵达。这不是神话,而是实话。张作霖一掷千金,打造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气势,力求一举拿下居庸关。然而这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势,冯玉祥仅靠仁义二字,即逆转颓势。战场上,武器是制胜的要素,不是决胜的关键,关键在人心。
  
  ——勿以善小而不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0:56:01 | 查看全部
有一种美丽,让我们仰望
时间:2016-10-09 作者:未详 点击:5987次
  “师父,你在仰望什么?”小和尚问。“我在仰望星星。”老和尚说。
  
  “星星离我们是那么遥远,你够不着它,也摘不下,看它又有何用呢?”“美丽的东西并不需要我们去够着它,去占有它,把美丽放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去仰望、去欣赏、去追求,不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追求一个遥远的、虚幻的、不真实的美丽,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遥远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比如那遥远的星星,它的美丽和光芒,是真实的,也是存在的。”
  
  “追求那遥远的美丽,只能意味着我们永远奔走在追求的途中,这种永远没有结果、永远抵达不了目标的追求,它的意义又在哪呢?”“它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懂得,世上有一种美丽,值得我们一生去仰望、去追求。正因为遥远的天边有那美丽的星辰,才让我们内心永远保持一份憧憬和希望,才让我们一路沿着美丽的方向,一步步去接近圣洁,走向崇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