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0:15:33 | 查看全部
生命时间时间:2013-04-19 作者:小小Z 点击:648次   一天,一位旅行者来到一个地方。不远处,一条小路蜿蜒而上,隐没在绿色的树林中。他循路走去,来到一道栅栏前。木门敞着,他顺着石铺的小径继续前行。
  
  在荫翳蔽日的树林间散落着白色的石头。旅行者弯下腰来仔细端详,上面刻着字:阿布杜尔·塔艾格,活了8年6个月零3天。当他意识到这是一块墓碑时,心里不免一颤,一个孩子这么小就死了。他又转向另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亚米尔·卡利贝,活了5年8个月零3个星期。看看周围,好像都是墓碑。原来这是一块墓地。他又继续读了几块墓碑,都是一样的形式:一个名字,一个人生存的时间。时间最长的也只有11年,他们的生命真是太短暂了。旅行者悲伤地哭了起来。
  
  听到哭声,一个老人走了过来。他是负责看守这块墓地的。旅行者问:“这里是不是发生过什么太灾难?为什么这些死者全都是孩子呢?还是这个地方有什么可怕的咒语?”
  
  老人笑了笑说:“别害怕。这里没发生过什么灾难,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咒语。我们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当一个人长到15岁时,父母会给他一个本子。从此,每当遇到快乐的事情时,他就打开本子,把它记下来。在左边写上是什么快乐,右边写上这个快乐持续了多长时间。比方说,他遇到了未婚妻,陷入热恋,这个相识的快乐持续了多长时间,是一个星期还是三个星期?他第一次亲吻她;他的妻子怀孕了;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他出门旅游;他在他乡遇到了旧识……这些带给他多长时间的快乐,是几小时还是几天?就这样一点一点地,他在本子上记下了他经历过的每一次快乐。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按着我们的风俗,人们打开他的本子,把他快乐的时间加在一起,算出总和,然后把这个时间刻在他的墓碑上。在我们看来,这个时间才是真正属于一个人生命的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0:15:43 | 查看全部
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遥时间:2013-04-19 作者:小小Z 点击:572次   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遥。
  
  他已经站在了山巅之上,已经置身于那云雾缭绕的幻境之中。
  
  在山脚下遇到的那个樵夫指的路是对的。那个樵夫指着一条崎岖的山路时他说:你沿着这条路就能到达山顶。
  
  一阵钻心的疼痛,迫使他低下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脚,鞋底早已磨穿,脚掌也已经磨破,鲜血染红了山石。
  
  在山腰遇到的那个采药人说的话也不错。采药人对他说:你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但要想到达山顶,必须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直向前,不能停留。
  
  他向前方望去,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仙境吗?再往前走会是什么样子呢?他又抬起脚向前方迈去。
  
  他从陡峭的悬崖上摔了下去,身子落向那黑暗的深渊。他的脑子里装满迷惑: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也没走错路。怎么会落入深渊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0:18:41 | 查看全部
“今是”里有“昨非”时间:2013-04-07 作者:小小Z 点击:438次   “今是”里有“昨非”
  
  徒弟去见师傅:“我终于悟了!觉得‘今是而昨非’,以前的几十年,我全错了,可以不用去想,只当那段日子根本不存在。”
  
  “嗯!”师父说,“好极了,明天到山下的花店,买一把晚香玉回来,要走直路,不必绕路。”
  
  “但不绕路就得经过风化区。”徒弟担忧地说。
  
  “你去买花就是了。”师父挥挥手。
  
  花买回来了,一入晚,馨香就四面泛滥,整个屋子都芬芳了。
  
  “是照我嘱咐的,去那家花店买的吗?”师父问。
  
  “是。”
  
  “经过风化区了吗?”
  
  “经过了,过了两次。”
  
  “你不是去买花吗?怎么去了风化区呢?”师父眼里闪出寒光。
  
  “但是不经过那个风化区,就买不到花。”徒弟急忙解释。
  
  “经过了那种脏地方,花还能香吗?”
  
  “香!香!您没闻到吗?比刚买的时候还香呢!”
  
  “这就对了!你不经过以前那段日子,哪里能有今天?甚至可以说,你没有迷失的痛苦,哪能有寻得的欢喜?过去的虽然过去了,但那段过去永远存在,你不能不承认它的存在。只是而今你虽然出于污泥,也能成一朵莲花罢了。”师父露出慈颜:“觉今是而昨非,虽然是悟,却不是大悟。大悟就无所谓‘昨非’,‘今是’里有‘昨非’呀!”
  
  没有一朵莲花,能否定污泥。
  
  没有一个今天的果实,能否定昨天的种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0:18:58 | 查看全部
都灵大学门前的鹰和马时间:2013-04-07 作者:小小Z 点击:346次   都灵大学门前的鹰和马
  
  都灵大学是意大利一所颇有声望的大学,它的历史甚至比法国的巴黎大学以及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还要古老,它是由一批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学系学生创办的。
  
  都灵大学不因历史悠久而守旧,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总能迅速适应社会,这要归功于都灵大学有别于其他大学的一点:都灵大学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设立新的学科,从而更快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人才。而这,与都灵大学门口的两尊雕塑不无关系。
  
  在都灵大学的校门口,有两尊英格兰黑色大理石雕塑,左边是一只鹰,右边是一匹奔马。几百年来,它们成了都灵大学的标志,甚至连校徽上也是这两尊雕塑。
  
  可是,这只鹰和这匹马代表着什么呢?人们一直以为,鹰代表着鹏程万里,而马则代表着马到成功。其实,仔细研读都灵大学的校史,就会发现根本不是那样的意思。
  
  那只鹰代表的不是什么鹏程万里,它其实是一只被饿死的鹰。为了实现飞遍全世界的远大理想,这只鹰苦练各种飞行技巧,却忘记了学习觅食的本领,结果在它踏上征途的第五天就饿死了。
  
  那匹奔马也不是人们认为的千里马,而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这匹马开始的时候嫌他的第一位主人——磨坊主给的活多,乞求上帝把它换到马夫家,可马夫给这匹马的饲料不好,这匹马又乞求换主人。于是,上帝把它换到了皮匠家里,皮匠给马的活不多而且饲料又好,可是没过几天,这匹马就被皮匠剥了皮,做成了皮制品。
  
  都灵大学的创办者把这两尊雕塑矗立在校门口,旨在提醒都灵大学的学生们:真正能把人们从饥饿、痛苦和贫困中解救出来的是劳动和生存的技能,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0:19:11 | 查看全部
“跑得快”不如“跑得久”时间:2013-04-07 作者:小小Z 点击:1545次   “跑得快”不如“跑得久”
  
  每一个人都是非常普通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看似非常重要的东西跟我们未来的幸福和成功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比如,有人认为,相貌、学历、成绩、家庭背景跟未来的成功会有很大关系,但大部分基本无效,比如说相貌。
  
  如果说一个人的相貌和成功有关,那就不会有马云和阿里巴巴了,因为如果在座的同学认为马云长得好看,那一定是审美出了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相貌好看的人就做不成事情,比如说,另外一位大家比较熟悉的百度老总李彦宏。李彦宏非常英俊潇洒,他所有的照片看上去都像电影明星一样,但是他也取得了成功。只不过李彦宏和马云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们通常不太愿意坐在相邻的椅子上,因为两个人的对比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解决的方法就是把我放到他们两个中间,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像我这样相貌没有什么特点的人也能取得成功。
  
  所以不管是男是女,最重要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自己风度和气质的培养,自己胸怀的扩展以及对理想目标坚定不移的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会慢慢变成你的智慧,所有这一切才是构成你成功的真正本质。
  
  成功意味着你大学毕业后要进一步付出努力,这和你上哪所大学没有关系,否则就没有马云了。我跟马云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他高考考了3年,我也考了3年,他考的是英语专业,我考的也是英语专业。不同的是,第三年我去了北大,他去了杭州师范学院。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没听说过这个大学,我觉得我这辈子应该比他更成功,但非常不幸的是,在今天看来,阿里巴巴的市值是新东方的三倍,不仅如此,他还有淘宝网、支付宝……而我除了做成一个新东方便什么都没了。
  
  一辈子能不能走出精彩,要看大学为你奠定的基础,但这也不能决定你的一生。所以,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如果你不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有种理念,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从我40多年的人生体会来看,你在那坐久了,说不定天上真的会掉下馅饼,当然也可能掉下块陨石。但不管怎样,不要自我了断,生命中会有很多奇迹发生。假如杨振宁教授不活到82岁,他怎么知道还能结第二次婚呢?
  
  有一份统计数据,对大学成绩排前10名和后10名的同学做了一个调研,以20年一个阶段来看,成绩排后10名的同学的财富总量以及获得的社会地位,居然比排前10名的还要高。所以,我们永远不要放弃自己,人生总要有份期待,哪怕是没有希望的期待。
  
  我们的人生必须像连绵不绝的山脉一样,总是有无数险峰需要我们去征服,而我们一旦登上险峰后,生命中无限的风光就会展现出来,整个世界都尽收眼底。当然,攀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爬到一座山头,如果要去另外一座山头,必须从底下重新开始攀爬。你必须付出很多代价,但这些代价是值得的。
  
  如果没坚持读书的话,也许我现在仍然只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当时想着一定要考进大学,所以就拼命读书。有的时候,你低着头一直往前走,你会发现目标就在你后面。所以我得出两个结论:1。人必须坚持往前跑,不一定要跑得快,但是要跑得久;2。不能停下来,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
  
  我走到今天没有一天懒惰过,现在每天依然要工作近16个小时,从高考那天开始每天如此。我发现,跑得快的人往往会停下来,而跑得慢的人只要跑,早晚会到达你所向往的终点,只要不停地追求。
  
  有一次,一个朋友问我马和骆驼一辈子谁走得远?我觉得一定是马,他说您错了,骆驼走的路要比马远得多,因为马跑一会儿就会停下来,而骆驼一旦开始走,如果不让它停下来,它是不会停的。所以,一个聪明的人一辈子所创造的成就不一定比一个笨的人所创造的多,因为笨的人每天都在创造,而聪明的人可能创造一段时间就会停下。所以,永远不要用你的现状去判断你的未来,只要坚持,你就一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0:19:22 | 查看全部
人生别太圆满时间:2013-04-07 作者:小小Z 点击:1087次   人生别太圆满
  
  人生不要太圆满,有个缺口让福气流向别人是很美的一件事。
  
  在这个讲究包装的社会里,我们常禁不住羡慕别人光鲜华丽的外表,而对自己的欠缺耿耿于怀。但据我多年观察,我发现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多少都欠缺一些东西。
  
  有人夫妻恩爱,月入数十万,却有严重的不孕症;有人才貌双全,能干多财,情路上却是坎坷难行;有人家财万贯,却是子孙不孝;有人看似好命,却是一辈子脑袋空空。
  
  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了一个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却如影随形。
  
  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现在我能宽心接受,因为我体认到生命中的缺口仿若我背上的一根刺,时时提醒我要谦卑,要懂得怜恤。若没有苦难,我们会骄傲;若没有沧桑,我们不会以同情心去安慰不幸的人。
  
  我也相信,人生不要太圆满,有个缺口让福气流向别人是很美的一件事。你不需拥有全部的东西,若你样样俱全,那别人吃什么呢?
  
  我也体认到每个生命都有欠缺,我不会再与人作无谓的比较,而是更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记得我那可称为台湾阿信的企业家姑妈在年近七旬遁入空门前告诉我:这辈子所结交的达官显贵不知凡几,他们的外表实在都令人羡慕,但深究其里,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甚至苦不堪言。所以,不要再去羡慕别人如何如何,好好数算上天给你的恩典,你会发现你所拥有的绝对比没有的要多出许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虽不可爱,却也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会快乐豁达许多。
  
  如果你是一个蚌,你愿意受尽一生痛苦而凝结一粒珍珠,还是不要珍珠,宁愿舒舒服服地生活着?如果你是一只老鼠,你突然发觉你已被关进捕鼠笼,而你前面有一块香喷喷的蛋糕,这时,你究竟是吃还是不吃呢?
  
  早期的扑满都是陶器,一旦存满了钱,就要被人敲碎。有这样一只扑满,一直没有钱投进来,一直瓦全到今天,它就成了贵重的古董,你愿意做哪一只扑满?你每想到一次就记下你的答案,直到有一天你的答案不再变动,那就是你成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0:19:35 | 查看全部
放弃是一种理智的拥有时间:2013-04-08 作者:小小Z 点击:1972次   人生就像一道选择题,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不断地做着各种选择。但是,选择容易放弃难。许多人选择了“鱼”,仍然舍不得放弃“熊掌”。放弃从而变成了一种焦虑和苦闷,变成了一种负担和羁绊,甚至变成了一种苦难和灾难。
  
  懂得放弃是一种人生智慧。人只有两只手、一张嘴,能抓住的东西、能享受的美味只有那么多。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专一是忠贞爱情的写照,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人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能者”。只有学会放弃,才能集中精力与能力于选项中力求突破,最大限度地获得比较优势,安心做事、尽心做事,做成事、成大事。
  
  懂得放弃是一种人生境界。来到世上走一趟,谁都别指望能带走什么,但谁都应当考虑能够留下点什么。放弃和舍弃是更高层面的选择,直指内心和灵魂。放弃怯弱,意味着选择勇敢;放弃享乐,意味着选择奋斗;放弃索取,意味着选择付出;放弃卑微,意味着选择崇高。而选择清贫,实则富有;选择寂寞,实则充实;选择牺牲,实则永恒。
  
  选择你所爱的,更要爱你所选择的。放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放弃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选择不是结果,而是开端,因为选择容易坚持难。坚信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选择,放弃才会有意义。我们放弃了安逸和享受,选择了奋斗和清苦,就要相信奋斗和清苦的价值;我们放弃了私心和私利,选择了使命和担当,就要相信使命和担当的意义。
  
  选择是一种睿智的放弃,放弃是一种理智的拥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0:19:46 | 查看全部
拜错了菩萨怪谁?时间:2013-04-09 作者:小小Z 点击:506次   一个人看病找错了医生,求人帮忙找错了对象,到机关办事走错了门,这时候就应了一句俗话:“拜错了菩萨”。此时很难堪,很无奈,也很想搞清为什么拜错了。为什么呢?请先看一个小故事:
  
  四川境内有座四姑娘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带着几个徒弟。一天夜里,大殿上供奉的两米多高的如来佛像,突然跌下来摔得粉碎,只剩下佛像旁边两个两尺来高的小佛像——一个金童,一个玉女。
  
  第二天是一年一度的禅会,香客很多,没了佛像,如何是好?小和尚们没了主意。倒是老和尚很镇定,他指挥小和尚把散落的泥块搬走,把玉女像扔到柴房,把金童像摆到佛像的位置上。徒弟们心中纳闷,金童像矮小不说,还嬉皮笑脸的,怎能充当佛像?明日香客来了哪肯跪拜,捐香火钱?
  
  没想到,第二天一切如常。青烟缭绕,香客如云。人们跪拜时念念有词,一脸的敬畏与虔诚。晚上清点香火钱,一点也没少。老和尚笑了笑说:“人有一个特性,不管是谁,只要坐在神的位置上,人就会对他顶礼膜拜。”
  
  看来,人们对神的敬畏,并不是敬某一个神,而是敬神位。不管神位上坐的是如来还是金童,是泥菩萨还是草菩萨,只要放到神位上,一样有人磕头跪拜。
  
  然而,菩萨拜错了,总归不是好事。怪谁呢?分析一下原因和教训,是完全有必要的。
  
  怪香客么?不能。香客是“不明真相的群众”,是被忽悠的对象,是无辜的受害者。在众多香客中,有几个能分得清如来和金童?又有谁能想到佛是假的?就算有香客看出了真假,又能怎么着?反正就这一座庙一个菩萨,你拜不拜?你不拜,就没有神保佑你祛病消灾,遇难呈祥。
  
  怪金童么?不能。如来不在了,金童有了机遇,不上白不上。至于像不像如来,没关系。如果金童不上,让玉女或别的佛上,那可能更不像。更何况,你庙里又没规定神位上菩萨的条件,也没有让香客们投票选举,香客们愿意拜谁还不一定呢。就那个位子,谁不能坐?既不用动脑,也不用动手,一天到晚正襟危坐,一脸严肃,谁不会呀?那万人之上的感觉,那被跪拜的快感,那香火缭绕的待遇,多舒服!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差事啊,荣华富贵受用不尽,傻瓜才不干呢。
  
  怪小和尚么?不能。小和尚是“听差”的,要无条件地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与老和尚保持高度一致。老和尚说谁是神谁就是神,不是神也是神;他要谁上谁就上,要谁下谁就下。老和尚要把金童放到如来的位置上,小和尚就要照着办,不能有任何反对的表示,因为他们端着老和尚给的饭碗,不管心里有多少想法,也得把金童抬到如来的位置上去,还得正儿八经地引导香客去拜假菩萨。
  
  怪老和尚么?也不能。从表面上看,老和尚是始作俑者,是他要小和尚把金童抬到神的位置上的。可事实上,老和尚是不得已而为之,香客要来,总得有神让他们拜。让金童坐在如来的位置上,也是“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换一个决策者,也会这么做。
  
  怪位子么?更不能。人是活的,位是死的。位子就是一块“木头”,是不能决定谁谁谁可以坐在它身上的。不管谁坐,金菩萨、铜菩萨也好,泥菩萨、草菩萨也罢,谁来坐都一样,谁来坐都像真的一样。
  
  那么,怪谁呢?怪那座山?怪那座庙?
  
  其实呀,究竟怪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位子上坐的是什么东西,坐这个位子是个人说了算还是由群众推选。更重要的是——这个位子为何这样神奇?为什么无论什么东西坐上去都有人跪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0:19:56 | 查看全部
四指的距离时间:2013-04-09 作者:小小Z 点击:2829次   阿克巴是莫卧儿帝国的第三代皇帝,是印度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宗教改革家。阿克巴聪明好学,长于思辨,堪称一代儒雅帝王;其首辅大臣伯博亦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君臣二人常常酬和答唱,于谈笑纵论间尽显智者风范。
  
  一日朝毕,皇帝阿克巴突然给群臣出了一道题:最多用三个字来说明真理和谬误的区别。群臣听罢,纷纷交头接耳,窃窃议论。皇帝阿克巴见无人出来应答,便对伯博说:“伯博,你怎么也沉默不语?这倒是很少有的事呀。”伯博并不谦让:“陛下,我之所以沉默不语,是想给同仁一个说话的机会。”“别人都没有答案,你就快说说吧。”皇帝说,“你来告诉我们,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什么,别超过三个字。”
  
  伯博伸出四根手指头,悠然说道:“四指。”
  
  “四指?”皇帝和其他大臣一样,露出疑惑的表情。“是的,陛下。这‘四指’就是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区别。”众大臣纷纷摇头,表示不解。皇帝阿克巴说道:“伯博,你来给大家细细说说,这‘四指’到底是什么意思?”
  
  伯博说道:“回禀陛下,常言道:眼见为实,只有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才是真的;耳听为虚,耳朵听来的东西多半是假的,常常是无稽之谈。”
  
  皇帝阿克巴击掌赞叹:“不错,人人都长了一双眼睛,就是要用来明辨是非,甄别真伪的。可是,这与你说的‘四指’有什么关系呢?”
  
  伯博笑道:“陛下,这‘四指’正是眼睛到耳朵的距离。”
  
  用眼睛,还是用耳朵,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方法。“四指”距离虽短,却是庸人与智者的分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0:20:08 | 查看全部
生命的价格时间:2013-04-09 作者:小小Z 点击:1478次   生命有价格吗?这是一个可以用经济学方法来分析的问题。
  
  人们常说“生命无价”,即生命价值无限、无可计量。其实,这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说生命的价值,在现实中,人们经常给自己的生命定下价格。先说一个现实中可见到的例子:
  
  假设有一项冒险活动,比如蹦极或高空跳伞,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参加此项活动的死亡概率是万分之一,按规定参加者可以赢得1万元。所以可知,参加者愿意冒万分之一的死亡概率去赢得1万元。由此推算,他或许也愿意冒千分之一的死亡概率去赢得10万元、愿意冒百分之一的死亡概率去赢得100万元、愿意冒十分之一的死亡概率去赢得1000万元,最后他甚至愿意冒百分之百的死亡概率去赢得1亿元。当然,现实中他要求赢得的钱数与死亡概率可能并非呈直线递增的关系,但一定是递增的关系。
  
  当面对两个选择,一个是冒万分之一的死亡概率去赢得1万元,另一个是冒百分之百的死亡概率去赢得1亿元时,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毕竟生命比1亿元更重要,但是,世界上并非没人选择后者,尤其是当钱数升至10亿元、20亿元或更多时,可能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后者。在现实中,曾经有人买下巨额保险,然后自杀,目的就是给后人留下一笔巨额财富。而买保险然后自残以获得保险赔偿的例子就更多了,这种自残相当于毁掉自己生命的1/3、1/2。
  
  在上面的例子中,尽管参加这种冒险活动的死亡概率只有万分之一,但是,参加者仍然有可能死亡。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参加这种有偿冒险活动的人其实已经给自己的生命定了一个价格,这个价格就是在万分之一的死亡概率时为1万元,在真的发生死亡事件时(百分之百的死亡概率)为1亿元。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这种方式给自己的生命定价。比如,假设走斑马线过马路时被汽车撞死的概率为百万分之一,而走天桥过马路的死亡概率为零。你选择走斑马线而不走天桥的原因可能是走天桥需要多走100米、多花5分钟的时间和精力。这5分钟的时间与精力对于你来说相当于10元钱的付出,换句话说,为了省下10元钱(5分钟时间与精力的付出),你愿意冒百万分之一的死亡概率走斑马线。由此推算,你其实可能愿意冒百分之一的死亡概率去赢得10万元、愿意冒十分之一的死亡概率去赢得100万元、百分之百的死亡概率去赢得1000万元,所以,你在选择走斑马线而不走天桥的时候,其实就已经为自己的生命定下了一个价格,即1000万元。
  
  同样,假设坐火车的死亡概率为零(为了方便比较,假设为零),坐飞机的死亡概率为百万分之一,人们选择坐飞机而不坐火车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比如10个小时)以及为了更舒适。再假设坐火车花费的10个小时以及不舒适对于你来说相当于失去了1000元钱(如果给你1000元你就会愿意坐火车而不坐飞机),这就表明你愿意冒百万分之一的死亡概率去赢得1000元钱(等于10个小时以及更舒适),或者你愿意冒百分之一的死亡概率去赢得1000万元、冒十分之一的死亡概率去赢得1亿元,冒百分之百的死亡概率去赢得10亿元。这样,你在选择坐飞机而不坐火车的时候,其实就已经为自己的生命定下了10亿元的价格。如果你要求获得1万元才愿意选择坐火车并失去10个小时的时间以及失去坐飞机的舒适,则你为自己的生命定下的价格为100亿元。而对于一个亿万富翁,他坐火车要求获得的补偿可能是100万元,他为自己生命定下的价格就是10000亿元。
  
  对每个人来说,当你面对有生命危险即死亡概率不为零的事件时,你的选择其实就是生与死的选择。在抽象的意义上生命是无价的,但在现实中是有价的,因为你不得不面临一些选择:是否去登山、是否去游泳、是否驾车、是否吃河豚肉(可能中毒致死)……你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命定下一个价格,或高或低,取决于你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