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王笛

二月二日龙抬头,和大家一起分享家乡的风俗

发表于 2015-3-7 01:25:42 | 查看全部
农历二月初二,是传统的龙头节,也叫青龙节,俗称“龙抬头”。提到二月二很多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人,立刻会想到二月二“剃龙头”的习俗。但是要问二月二山西除了“剃龙头”还有什么习俗?很多人不太清楚。其实,传统习俗中,二月二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7 01:26:35 | 查看全部
南方地区

    祭土地神,颂赞神祗,祷祝祈福。社日的主要活动就是祭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周礼•大祝》载:“太师,宜于社,造于祖,设军社,类上帝,国将有事于四望,及军归献于社,则前祝。”这里的“宜于社”就是指祭祀社神以求福祉。
    社日。南方地区相对于北方来说,山多、江河多而土地少,因此对土地的崇拜也就更甚于北方。以土地为生的先民们认为土地负载、孕育万物,毁灭万物,因此很自然地将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归因于“地”对人类的赏罚,据此就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敬土为神。于是自上古以来产生的祭社习俗在南方一直传承至今,并演变成南方现在的“二月二”社日的习俗。
    南方的“二月二”社日,就是传承了自上古产生的祭土地神的民俗,土地神信仰能满足南方民众祈丰年、消灾祈福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南方奉祀土地神的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南方社日一般有抢花炮的习俗活动,观桂戏、粤戏、江南戏等具南方特色戏。
    禁忌。闺中忌动针线,忌劳作。唐代社日有妇女停做针线之俗,并有诗句说:“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清代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引翟祜《居家宜忌》亦云:“社日令男女辍业一日,否则令人不聪(耳聋)。人家襁褓儿子,俱早起,恐社翁为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7 01:26:58 | 查看全部
四川:雀儿会
    关于二月二,川北一带还有个说法,“二月二,龙抬头,虫脚蚂蚁往外流。”因此,有在房舍周围撒灰驱虫的习俗,传说这样相当于给蛇、蚯蚓、蝎子、蜈蚣等设置了一道“防火墙”,被草木灰圈起来的房舍即可避虫害。
    但是,记者在广元城郊调查,没有发现撒灰的现象。
据苍溪一名农村妇女介绍,二月二又是传说中的雀儿会,这一天农人也不进庄稼地,不然会遭来鸟儿糟蹋蔬菜和粮食。“现在还有这样的避讳吗?”“当然了,多年传承下来的,也可以趁机休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7 01:27:16 | 查看全部
贵州:神秘二月二苗寨祭桥节
    农历二月二,黔东南州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祭桥的习俗。祭桥分为架桥和敬桥二种。架桥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家无子。无子的人家架桥目的就是保佑上天送孩子来。二是主家有子。有子的人家就祈求上天保佑孩子除病消灾,健康成长。架桥方式也很多。有的人架石桥,有的人架木桥,还有的人兴架石凳(俗称坐桥)。架石桥或木桥的多为求子,一般在节前就请人备好石料,请巫师占卜择地,只等二月二动工。开工前,有的苗寨还要请巫师烧香烛纸钱,用麻线、背带、蜘蛛、鱼、蛋、酒和几尺红布,进行祭祀仪式,方能动工。桥架好后还要由巫师剪符念咒,贴于桥两侧,多数还兴桥头用石块垒一土地庙,意为土地神守桥。
    架石凳桥多为孩子瘦弱多病的人家所为。这类架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架桥,而是在水井边、大树脚、山坳口休息处,用石块搭成桥(这类桥禁别人踩),供人休息。架桥者也把此石桥视为孩子们的桥,意为给孩子架个桥,保他平安成长,除病驱灾。
    农历二月二这天,孩子们尤其高兴。因为小孩子们这一天都得到特别优待:不必打猪草、砍柴和放牛,也不干其它活儿,还能得到红蛋,吃上好饭菜。这天即使犯了过错,会得到大人的谅解,免遭打骂。
    祭桥通常要在节前备好鸡、鸭蛋、泡糯米,准备敬桥。没有孩子的人家,则准备架桥求子。
节日清晨,各家起早蒸糯米饭、煮蛋。蛋煮熟后,染成红色、绿色或其它色,用精心编织的网套装上红蛋,给幼小的孩子们吊在胸前,其余的蛋同鱼肉酒放进竹篮。早饭前后,人们带上香烛纸钱,领着孩子们去敬桥。来到桥旁,在桥头燃香点烛烧纸,摆上鱼、肉、蛋、酒等
贡品,口念敬桥词,求其保佑孩子。之后,敬桥者在桥旁共享祭品,此时若有人路过碰见,主人须邀其同享祭品,不能吝啬,怕桥神怪罪敬桥不虔诚。若是此人有事不能停留,主人家就要劝其饮两杯酒,并送糯米饭、肉或红蛋,让其带走,以示诚意。
    然而,三穗县寨头的苗族村寨,则把祭桥作为了一种节日集会来举行。从初二至初六结束,这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吹笙跳舞、对歌、斗鸟、剪纸比赛、工艺品展示、赛篮球等活动。二月二这天,他们认为是好日子,通常还有好几对年轻人在这天举行婚礼。但他们还是把祭桥作为重头戏。初二清晨,全寨12房族的男女老少穿着盛装,抬着猪、拿着鸭或鸡来到位于寨头东北面的一座叫也雾山脚下的一座桥上宰杀,把鲜血淋在桥上,然后把糯米粑、鸡蛋、鸭蛋、米酒等贡品摆上,点燃香烛纸钱,燃放鞭炮。接着在桥下的大田中各自架起锅灶,把杀死的猪、鸡、鸭进行烹调。以此同时年青的男子就开始吹芦笙,姑娘们就合着芦笙的节奏跳起舞来。烹调好后,摆上酒菜,开始吃喝划拳、闹酒、唱酒歌。因为是12个房族,加上房族中的亲朋好友,人多的时候竟达万人。
    架桥敬桥的兴起,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苗族中有对夫妇,男的叫垢包,女的叫务扁,夫妇俩勤劳忠厚,吃穿不愁,就是无儿无女。一天,一只喜鹊落在门前树上叫个不停。垢包和务扁就问喜鹊:“喜鹊,喜鹊,你这么高兴,知不知我夫妇的苦愁啊?”喜鹊回答说:“垢包、务扁啊,你们只要给我缝件白色短袖袄,让我穿上挡挡太阳光,我就告诉你们怎样才会有娃崽”。垢包和务扁说:“喜鹊啊,只要能有娃崽,莫说缝件短袖袄,就是一百件,我们也心甘情愿”。于是,务扁找出自己织的土布,给喜鹊缝了一件白短袖袄。喜鹊穿上非常高兴,再也不脱。为答谢垢包和务扁夫妇,喜鹊就说:“娃崽从天上来到凡间,路上常常遇到溪河,因腿短过不来。你们只要二月二到溪边小河边去搭桥,娃崽就会到你们家来”。
    垢包和务扁照喜鹊讲的话去搭了桥,果然生了个儿子。为了纪念搭桥生崽,到了第二年搭桥的那天,就去桥边敬桥。别人很想仿效这夫妇搭桥得了儿子,也在二月初去搭桥。以后得了儿子又敬桥。人人仿效,成了习俗。
    其实,农历二月二在我国古代很早就作为春社节。《礼记•月令》载:仲春之月“择元日,命人社”。元日,是一个吉利的天干日,《左传》襄公七年记:“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孟献子曰:“吾乃今而后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从也”。春秋时,鲁国用的是周历,周历的夏四月即是夏历(农历)的春二月。启蛰是指冬蛰之虫春季破土而出。《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启蛰而郊”,意思是在正月冬虫出土后举行郊天之礼.郊天之礼指祭祀上帝。由于周人的始祖是后稷,所以在郊天时要以后稷陪亨。《孝经》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公羊传》宣公三年记:“郊则曷为必祭稷?王者必以其祖配”。后稷被神化为神农后,“启蛰而郊”便以祀后稷、祈农事为主要内容、并与传统的二月祭土神活动复合在一起了。先秦时期的社神不止一个,且分等级,国、邑、乡各有各自的社神,王者所立的社为大社,诸侯立的社曰国社、侯社,大夫以下立的社曰置社。最基层的组织称为“里”,由二十五家组成,里亦称为“社”,是最小的祭祀单位。《古今图书集成》引云南《嵩明州志》云:“二月初旬,以鸡豕祭先农,鼓乐迎道。祭毕,则老幼男妇,群聚而饮福酒,此即古祈年之礼”。事实上,远古时期,春社之时是氏族内部或相邻氏族间的春季狂欢节,其间曾经盛行的杂交、纵欲行为,多同氏族统治者重视人口增殖,壮大氏族集团实力的愿望相关联。俗话说龙不抬头不下雨,龙抬头正是下雨的征兆,从下雨联想到天地交泰、致中和是合乎逻辑的。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育焉的必要条件,因而二月二便成为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7 01:27:31 | 查看全部
福建
    福州
    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二月二煮咸稀饭,主要是因为古时的福州,物质不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难得鸡鸭鱼肉,只能在过春节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购一番,为大年三十和正月备足“粮草”(因为正月期间,许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场上不易买到合适的食品)。储存了将近一个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经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将腐烂变质的时候了,节俭的家庭主妇就在二月二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饭,全家人围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费。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咸稀饭的习俗就形成了。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节”热闹、规范的缘故。但是,二月二毕竟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清流
    一、祭祀关圣帝君    关圣帝君神座设原李氏宗祠右侧,称关帝爷,有手持关刀的周仓相伴。村中又有关爷亭,设在下弄的祖祠前。二月初一日上午,凡村中秀才、民国间小学毕业生,统称“公民”都须在这天到关帝庙祭祀关圣帝君,除特殊情况不得缺席。其余人员不得参加祭祀大典。祭祀毕,关公神座伴着锣鼓、执事抬往村中环游。四乡八里亲戚都赶来赴会,家家户户作核打释,热闹非凡。
  二、演戏    初一至初三日下午演戏。关帝庙前,即李氏宗祠之侧有座戏台,专供二月二演戏之用。戏班向外地请,或京剧或汉剧皆可,视情况而定。经费由当年祖公田产收人支付。公民们围坐台下边喝酒边看戏,称吃戏酒。戏酒是这样形成的;每年由新登榜的秀才或小学毕业生负责,每人负担两桌。全村公民轮流,周而复始。每桌限坐5名公民、1人斟酒。前席空缺面对戏台,供公民看戏。酒席菜肴很有讲究,全是山珍海味、鸡鸭鱼肉,(肥肉、青菜不得上桌,)是最精美的佳肴,从中午直吃至戏散场。公民们出尽了风头,备受村人尊敬。公民们荣登金榜之际,书院、学校还派出校丁送给喜报,张贴祖祠,以炫荣耀。
  三、游龙灯    初一至初三连续三夜迎游龙灯。龙灯由全村人共同组织,称老龙,以别于元宵迎游的新龙,称“云从龙灯”,寓“风从虎、云从龙”之意。龙灯有一灯会,村人不论贫富大都参加。每名灯友需缴纳几斗稻谷作会费,为迎游龙灯的开支。龙灯在村中大街接灯,最长有200余条板凳龙连接一起,组成一条长龙。沿村环游时有搬有走,“哟哟喂喂”,气势非凡。卫护龙头的那班人则全力卫护,以防龙头被扳倒。在时搬时停、走走匆匆之中,导致一些花灯被砸烂、角子板断裂。灯友们却是豪兴满怀,自我夸赞:火烧花灯蓬蓬发,一点不以为憾。翌日又重制花灯,踊跃上阵。沿村环游三圈之后,龙灯游至庵下坝围灯。龙头一圈又一圈将龙尾围人其中,缩小到最大限度,而后迅步飞猛,将后面的灯友齐齐摔倒。越是摔倒越是豪兴,甚而迎龙头的要尽快结束围灯,灯友们却一次次将其扳回,直至兴尽方休。
  “二月二”盛会的结束,意味着新年活动的全部结束。自此,村人开始投人繁忙的田间劳作。长校“二月二”盛会,是公民的聚会,是尊文重教之风的延续,深深激励着子孙们发奋读书,使之成为一个于国于家于村有利的好公民。
长汀的“花朝”节,以往人们多在这天焚香照烛,迎送花神,向花神祈祷,姑娘们愿花神保佑她如花似玉,青春常在,婚姻美满。小伙子愿花神护佑他找的心上人象花一样艳丽漂亮。情侣们常在这天成双结对到村外踏游。自宋末明初起,这种迎送花神之俗,时行时辍。建国后,花朝节习俗仍保留至今,内容却增加了物资交易。每逢“花朝”,各地商客纷纷云集古城,边贸市场及街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商品交易盛况空前,使昔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7 01:27:44 | 查看全部
长汀濯田“二月二”、新桥“二月五”,应同属“花朝”习俗  
  长汀除古城花朝外,尚有濯田的“二月二”、新桥的“二月五”之习俗,虽未称“花朝”,但笔者以为从其时间与活动内容,形式看,均属“花朝”习俗的变迁。濯田的“二月二”,与上述中原地区的“二月二”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濯田的“二月二”较现今河南一带的更为纯朴。家家亲朋满座,青年男女异常活跃,玩灯、唱戏连续三四天,其拉拉唱唱热闹情景不减当年。新桥却只有二月初五一天,其习俗传统,以男女青年郊游踏青为主,与古时洛阳“二月二”习俗“士庶游玩”更接近。故当地至今还留下风趣的“喔麦子兜”,(客家方言,意为麦子培土)之说,其实就是青年男女在郊外谈情说爱时,偶遇熟人问起之托词。与客家民歌唱的:“茶树打籽叮当叮,茶树底下好谈情,万一有人来相问,两人假作拈茶仁”一样,是一种饶有情趣的托词。
古城“花朝”习俗与客家因缘
  古城“花朝”习俗缘于何方,笔者以为无论其习俗名称、时间、形式乃至内容均与黄河流域的山西、河南等地相似,这当然并不是巧合,而是与客家先民的习俗紧密相关。
  长汀是闽粤赣三角区纯客家县之一,素有客家首府之称。全县40余万人口265个姓,其祖先多属唐宋间(特别是南宋期间)从中原地区辗转南迁的华夏子孙——客家先民。所以许多习俗保留着众多中原地区的特色,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长汀古城地处闽赣两省边陲,是古汀州的重镇,自宋代起官家在这设有驿站,也是客家先民南迁时自西南入闽的一条必经之路。这里土地肥沃,森林茂密,为跋涉南迁的客家先民提供了一块良好的繁衍生息之地。古城镇上饶、胡、王、李、彭等姓,除彭氏为南宋间迁入古城外,其余四姓氏分别于唐末与北宋间入闽定居古城,且多来自河南陈留、淮阳、洛阳、汝南等地,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7 01:27:55 | 查看全部
贵州:苗族祭桥节
     神秘二月二苗寨祭桥节
    农历二月二,黔东南州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祭桥的习俗。祭桥分为架桥和敬桥二种。架桥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家无子。无子的人家架桥目的就是保佑上天送孩子来。二是主家有子。有子的人家就祈求上天保佑孩子除病消灾,健康成长。架桥方式也很多。有的人架石桥,有的人架木桥,还有的人兴架石凳(俗称坐桥)。架石桥或木桥的多为求子,一般在节前就请人备好石料,请巫师占卜择地,只等二月二动工。开工前,有的苗寨还要请巫师烧香烛纸钱,用麻线、背带、蜘蛛、鱼、蛋、酒和几尺红布,进行祭祀仪式,方能动工。桥架好后还要由巫师剪符念咒,贴于桥两侧,多数还兴桥头用石块垒一土地庙,意为土地神守桥。
    架石凳桥多为孩子瘦弱多病的人家所为。这类架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架桥,而是在水井边、大树脚、山坳口休息处,用石块搭成桥(这类桥禁别人踩),供人休息。架桥者也把此石桥视为孩子们的桥,意为给孩子架个桥,保他平安成长,除病驱灾。
    农历二月二这天,孩子们尤其高兴。因为小孩子们这一天都得到特别优待:不必打猪草、砍柴和放牛,也不干其它活儿,还能得到红蛋,吃上好饭菜。这天即使犯了过错,会得到大人的谅解,免遭打骂。
    祭桥通常要在节前备好鸡、鸭蛋、泡糯米,准备敬桥。没有孩子的人家,则准备架桥求子。
节日清晨,各家起早蒸糯米饭、煮蛋。蛋煮熟后,染成红色、绿色或其它色,用精心编织的网套装上红蛋,给幼小的孩子们吊在胸前,其余的蛋同鱼肉酒放进竹篮。早饭前后,人们带上香烛纸钱,领着孩子们去敬桥。来到桥旁,在桥头燃香点烛烧纸,摆上鱼、肉、蛋、酒等贡品,口念敬桥词,求其保佑孩子。之后,敬桥者在桥旁共享祭品,此时若有人路过碰见,主人须邀其同享祭品,不能吝啬,怕桥神怪罪敬桥不虔诚。若是此人有事不能停留,主人家就要劝其饮两杯酒,并送糯米饭、肉或红蛋,让其带走,以示诚意。
    然而,三穗县寨头的苗族村寨,则把祭桥作为了一种节日集会来举行。从初二至初六结束,这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吹笙跳舞、对歌、斗鸟、剪纸比赛、工艺品展示、赛篮球等活动。二月二这天,他们认为是好日子,通常还有好几对年轻人在这天举行婚礼。但他们还是把祭桥作为重头戏。初二清晨,全寨12房族的男女老少穿着盛装,抬着猪、拿着鸭或鸡来到位于寨头东北面的一座叫也雾山脚下的一座桥上宰杀,把鲜血淋在桥上,然后把糯米粑、鸡蛋、鸭蛋、米酒等贡品摆上,点燃香烛纸钱,燃放鞭炮。接着在桥下的大田中各自架起锅灶,把杀死的猪、鸡、鸭进行烹调。以此同时年青的男子就开始吹芦笙,姑娘们就合着芦笙的节奏跳起舞来。烹调好后,摆上酒菜,开始吃喝划拳、闹酒、唱酒歌。因为是12个房族,加上房族中的亲朋好友,人多的时候竟达万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7 01:28:07 | 查看全部
架桥敬桥的兴起,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苗族中有对夫妇,男的叫垢包,女的叫务扁,夫妇俩勤劳忠厚,吃穿不愁,就是无儿无女。一天,一只喜鹊落在门前树上叫个不停。垢包和务扁就问喜鹊:“喜鹊,喜鹊,你这么高兴,知不知我夫妇的苦愁啊?”喜鹊回答说:“垢包、务扁啊,你们只要给我缝件白色短袖袄,让我穿上挡挡太阳光,我就告诉你们怎样才会有娃崽”。垢包和务扁说:“喜鹊啊,只要能有娃崽,莫说缝件短袖袄,就是一百件,我们也心甘情愿”。于是,务扁找出自己织的土布,给喜鹊缝了一件白短袖袄。喜鹊穿上非常高兴,再也不脱。为答谢垢包和务扁夫妇,喜鹊就说:“娃崽从天上来到凡间,路上常常遇到溪河,因腿短过不来。你们只要二月二到溪边小河边去搭桥,娃崽就会到你们家来”。
    垢包和务扁照喜鹊讲的话去搭了桥,果然生了个儿子。为了纪念搭桥生崽,到了第二年搭桥的那天,就去桥边敬桥。别人很想仿效这夫妇搭桥得了儿子,也在二月初去搭桥。以后得了儿子又敬桥。人人仿效,成了习俗。
    其实,农历二月二在我国古代很早就作为春社节。《礼记•月令》载:仲春之月“择元日,命人社”。元日,是一个吉利的天干日,《左传》襄公七年记:“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孟献子曰:“吾乃今而后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从也”。春秋时,鲁国用的是周历,周历的夏四月即是夏历(农历)的春二月。启蛰是指冬蛰之虫春季破土而出。《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启蛰而郊”,意思是在正月冬虫出土后举行郊天之礼.郊天之礼指祭祀上帝。由于周人的始祖是后稷,所以在郊天时要以后稷陪亨。《孝经》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公羊传》宣公三年记:“郊则曷为必祭稷?王者必以其祖配”。后稷被神化为神农后,“启蛰而郊”便以祀后稷、祈农事为主要内容、并与传统的二月祭土神活动复合在一起了。先秦时期的社神不止一个,且分等级,国、邑、乡各有各自的社神,王者所立的社为大社,诸侯立的社曰国社、侯社,大夫以下立的社曰置社。最基层的组织称为“里”,由二十五家组成,里亦称为“社”,是最小的祭祀单位。《古今图书集成》引云南《嵩明州志》云:“二月初旬,以鸡豕祭先农,鼓乐迎道。祭毕,则老幼男妇,群聚而饮福酒,此即古祈年之礼”。事实上,远古时期,春社之时是氏族内部或相邻氏族间的春季狂欢节,其间曾经盛行的杂交、纵欲行为,多同氏族统治者重视人口增殖,壮大氏族集团实力的愿望相关联。俗话说龙不抬头不下雨,龙抬头正是下雨的征兆,从下雨联想到天地交泰、致中和是合乎逻辑的。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育焉的必要条件,因而二月二便成为祈子的日子了。从二月二的祈子行为,似可看出远古狂欢节的变型样式延续下来的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7 01:28:21 | 查看全部
广西:土地节
   
    桂东地区客家人称“二月二”为土地节,客家人居住的村边都修建有土地庙。每年农历二月二这天,他们备下煮熟的三牲祭品,带上香火蜡烛、纸钱等到村边土地庙祭供,场面肃穆,以求土地神庇护,得以安居乐业(王建同:《广西客家研究综论》第一辑)。
饮社酒(治聋酒)。传说社日酒可以治耳聋,因此人们称社日酒为治聋酒。宋代陆游《社日》诗:“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又作注曰:“古谓社酒治聋。”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载:“春分后戊日,村之民赛土神,置酒聚饮,曰:‘酒治聋。’”此外,在广西也有此俗记载。民国《来宾县志》载:“盖古者社日饮治聋酒,因以是恐村妇之溺爱耳。”民国《榴江县志》也载有春秋“社日”饮治聋酒的习俗。
    广西贺州客家人在土地节做糍粑吃,并且要放棠梨叶,传说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接社。即娘家在社日接新嫁的女儿归宁。早在宋代,妇女在社日一般不参加祭社活动,而出现妇女于是日“归宁”的习俗。民国广西《桂平县志》《全县志》都载有此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7 01:28:32 | 查看全部
广东:分祭祀肉等
    分祭肉,聚众宴饮,奏乐欢娱。社祭作为民众欢聚节日的习俗,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相沿,对于这种场景的描绘我们在很多史料及地方志中都可找到。如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瓶,相和而歌,自以为乐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清代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载:“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城中庙宇,各有专祠,牲乐以酬。”《广州府志》引《番禺志》载:“二月二日土地会,大小衙署及街巷无不召梨园奏乐娱神。”昔日那祭社的盛况及人们聚众宴饮的欢娱场面,在这些记载中可见一斑。
    食社饭、糍粑。社饭起源甚早,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秋社》中就有此记载。晋周处《风土记》亦载:“荆楚于是日以猪羊肉调其饭,以葫芦盛之相邀于人,以敦故旧之情。”食糍粑之俗多在广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