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5 09:55:21

和尚和猫时间:2013-06-14 作者:未详 点击:8129次   两个和尚路过一个村庄,看到孩子们在折磨一只可怜的小猫,他们把小猫抛进池塘,又拽着它脖子上的绳子,把它拖上来,如此反复折腾,小猫已经奄奄一息。大和尚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双掌合十而立。小和尚从身上摸出几文钱,把这只猫买了下来。孩子们抢过钱,兴高采烈地跑了。
  
  小和尚高兴地说,师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救了一只猫的命,也算是一件好事吧?大和尚闭着眼睛道,你恐怕未必能救小猫的命呢。小和尚仔细看看小猫,它紧闭着眼睛,肚子一鼓一鼓的,鼻子里不断喷出水来,水里还带着鲜血。小和尚不禁垂下泪来,叫道,师父,师父,你救救小猫吧。大和尚说,我也无能为力啊。
  
  这时一个老妇慢慢走来,看到地上的小猫,举起手杖就打小和尚,咒骂道,是你把我的猫弄死的吧?出家人怎能做这种恶事呢?小和尚捂着脑袋分辩,老人家,不是我把小猫弄死的,是我把小猫救下的!老妇更是生气,你还狡辩,小猫已经死了,你还说是你救的!小和尚叫着师父,躲到老和尚身后。老和尚也不分辩,只是闭着眼睛念经。老妇的手杖打到老和尚面前,就停住了。她骂道,看你教的好徒弟。然后弯腰捡起死猫,呜呜咽咽地哭着,转身走了。
  
  小和尚随着老和尚回山,心里很不平静,他问老和尚,师父,我被冤枉了,你怎么也不替我说句话呢?老和尚淡漠地说,分辩有用么?小和尚沉吟着说,也许不管用,但是分辩总比不分辩好吧?那帮孩子真是可恨,这老妇真是糊涂。做好事却得不到好报。
  
  老和尚道,错!做事凭的是自然本心,认为是好事再去做,妄图让别人感激,好事就不是好事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5 09:55:30

试塔坐化时间:2013-06-16 作者:未详 点击:932次   唐中宗的次子——谯王李重福,去湖北随州拜神慥禅师为师。
  
  神慥禅师年登高寿,体弱多病,虽然已看破生死,却放心不下圆寂后遗体将放置何处的问题。弟子们觉得师父拖泥带水,但谯王李重福敬重神慥禅师,特为他造了一座七十余尺高的宝塔准备后事。
  
  塔成之后,李重福前去探视神慥禅师,问道:“禅师圆寂后,由何人继承您的法席呢?”
  
  神慥禅师答:“我的弟子正寿禅师可以继承。”
  
  李重福问:“正寿禅师是什么样的人?”
  
  神慥禅师说:“正寿禅师是老僧弟子中有修有证者。他为人正派,契悟佛法,平日韬光养晦,陆沉在大众之中,不好与人计较,今日就介绍给您认识。”
  
  李重福对正寿禅师生起尊敬之心,于是请人将他找来,两人交谈甚契。李重福说:“老禅师的宝塔虽已完成,但不知合不合用,不如先请禅师您进宝塔内试坐一番,看看是否合适?”
  
  正寿禅师领命,整一整衣服后,便合掌入塔,闭目结跏趺坐。
  
  正寿禅师久久未出,寺中众人觉得奇怪,便前去查看,不想他竟已坐化多时。从此,“试塔和尚”的称号不胫而走。
  
  修道之人最重要的是“放下”。既然生前的万缘都能够放下,示寂后的一切还有什么不能放下呢?
  
  神慥禅师拖泥带水,人情难免,他最挂念身后事,但最后还是不得如愿。正寿禅师为人不计较,因缘到时,一切顺乎自然。皇子造塔,请他试坐,他一试而去。可惜,老禅师的愿望落空了。
  
  该来的就会来,不该来的也不会来,何必斤斤计较身外诸事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5 09:55:40

人类的共性小故事哲理:前方是沼泽时间:2013-06-17 作者:未详 点击:5698次   父子俩赶路,一个挑货郎告诉他们:“你们快别走这条路了,这条路的中途是沼泽。”
  
  父亲笑笑,点点头表示答谢,却拉着儿子继续走。儿子慌了,扯住父亲:“爸,前面是沼泽呀!”
  
  父亲说:“这条路四周杂草横生,唯独路上寸草不生,如果不是走的人多,这条路一定被杂草占领了。孩子,不管你走在什么路上,不要轻信别人的言语,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与脑子。”
  
  没走多远,父子俩遇到一个游方郎中,老远就冲他们喊:“这条路的前方是个沼泽,你们快莫向前走了!”
  
  父亲笑了笑,点头答谢,还是拉着儿子往前走,只是,脚步慢了,谨慎多了。儿子奇怪地问:“爸,你是不是信了郎中的话?”父亲摇摇头:“即便好几个人对你说了同样的话,你仍旧不要轻易相信,但一定要有所警惕。不管前头是否真有沼泽和陷阱,你提高警惕总不会是坏事。”
  
  再走一段路,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对他们大喊:“快回头!快回头!前方是沼泽!”父亲拉住儿子,转身就走。

  儿子奇怪:“爸,干吗货郎和郎中说的你都不信,这个小孩一说,你就信了?”

  父亲说:“每一个孩子都是说真话的天使。”

  父亲迟疑了一下,突然决定带着儿子继续朝前走。

  不过,父亲找了根长棍子,用来探路。
  
  前方果真是沼泽,父亲打了个趔趄,赶紧收回自己的脚,手中的长棍子却已插在几步开外的烂泥里。

  沼泽地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也有路的痕迹,但除此之外,还能见到散落的几根白骨。
  
  儿子倒吸一口凉气。

  父亲拍拍儿子的肩,叹息一声:“我们脚下这条路,原来是这些不幸者踏出来的。”

  父子俩掉头往回走,走到路口,父亲找了块木牌竖在那里,写上:“前方1200米是沼泽。”

  父亲忙完,乐呵呵地直搓手。

  儿子问:“爸,别人会相信吗?”

  父亲说:“会信的。这是我们人类的共性,不相信别人的口头劝诫,却坚信留在纸上、木片上,甚至是石头上的文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5 09:55:55

取经时间:2013-06-19 作者:未详 点击:1538次   沙漠上,有落日,有风,还有他,一峰骆驼,一串驼铃。
  
  半月后,他来到一个风蚀的石堆旁,爬上去,向远处眺望。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长长的;风,吹着他破旧的衣衫,猎猎飞扬。
  
  隐隐地,有人喊马嘶声传来。
  
  他笑了,绿洲不远了。
  
  不一会儿,一列马队打着呼哨出现,奔到他跟前道:“哪儿人?”
  
  他说他从远方来,是来传播文化的。
  
  “文化?什么是文化?”带头的大胡子问。
  
  “文化值很多银子吗?”另一个瘦子满眼贪婪。
  
  他忙说:“文化不值钱,可没文化不行。”大胡子越听越糊涂越听越烦,一挥手道:“弟兄们,这老家伙神神叨叨的,是个疯子,别听了!去,把他的骆驼拉走!”几个人一哄而上,扯过骆驼就走。
  
  “别,求你们。”他忙喊。
  
  那些人不理他,他退而求其次:“把书还给我吧。”
  
  大胡子听了,翻开包袱,看看那些书,扔在地上,带着马队绝尘而去。
  
  一轮月亮升起,照在沙漠上,明晃晃的。他卧在书旁,很冷。沙漠的冬夜,滴水成冰,他取暖的毯子也被抢走了。他伸了伸冻僵的手,抽出一本书,打着火石,准备点燃。可是,望着书,他长叹一声,又收了起来。
  
  在刺骨的寒冷中,他沉沉走入无边的黑暗中,一动不动。第二天,太阳升起,他仍保持着那个姿势,死了。
  
  他的尸体被绿洲人发现,和书一块儿被带到首领面前。绿洲首领——那位马队的大胡子,见了尸体和书,睁大双眼道:“这不是那个疯老头吗?他冻死了!”然后,他拿出一本书,试着用火一点,着了。
  
  “拿着引火的东西,他竟还被冻死了,疯子!”大胡子对着火光哈哈大笑。
  
  他被埋在村外。书,被大胡子分给其他人,做了引火物。
  
  几千年后,在早已不是绿洲的沙漠上,考古人员挖掘出一个简陋的墓坑,发现一具干尸,是个老人,面带微笑,与死前一模一样。干尸被陈列在博物馆内,每个进馆的人,掏三十元钱,就可以欣赏到他的微笑。
  
  可是至今,连最博识的学者也猜测不出他为什么微笑。
  
  哲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5 09:56:05

反写的“佛”时间:2013-06-19 作者:未详 点击:3472次   一个小沙弥刚学禅不久,总是爱问禅师一些问题。
  
  这天,他又来问禅师:“禅师,您曾说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普度众生。如果碰到一个坏人,他已经丧失了人性,失去了做人的资格,那还要超度他吗?”
  
  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反写了一个“佛”字,然后问小沙弥:“这是什么?”
  
  小沙弥说:“是一个字,只不过写反了。”
  
  “那它是什么字呢?”禅师紧追不舍。
  
  “一个‘佛’字!”小沙弥毫不含糊地回答。
  
  禅师又接着追问:“那反写的‘佛’字算不算‘佛’字?”
  
  “不算!”小沙弥坚定地回答。
  
  “既然不算,那你为什么又说它是个‘佛’字?”
  
  “算!”小沙弥马上改口。
  
  “既然算是个字,那你为什么又说它反了呢?”
  
  小沙弥愣了一会儿,不知如何作答。
  
  禅师认真地说:“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说它是‘佛’字,又说那是反写的,是因为你心里有真正的‘佛’字的印象。如果你原来就不认识这个字,即使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出来;如果只教给你反写的‘佛’字,那么你遇到正写的‘佛’字恐怕就要说是写反了。”
  
  小沙弥似有所悟。
  
  禅师又接着说:“同理而言,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重要的是你能够认识人的本性。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要想办法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善人需要度,恶人更需要度。越是污泥,越能长出清净的芙蓉。
  
  哲理:透过现象看本质;众生皆平等,万物可成佛;世界无界,心容则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5 09:56:39

独木桥上的羊和狼,哲理启示时间:2013-05-26 作者:小小Z 点击:5129次 独木桥上的羊和狼
  
  有一座独木桥,它的下面是万丈深渊。
  
  A
  
  一只羊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走到独木桥中段,羊一抬头,遇见一只狼。
  
  狼一抬头。看到了羊。
  
  狼:“让不让?”
  
  羊:“狭路相逢勇者胜,羊逼急了还咬狼呢,不让!”
  
  羊刚低下头,露出角,狼冲上去一口叼住了羊的脖子,施施然离开。
  
  目睹了全过程的行人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啊,退一步海阔天空,早一点过桥,晚一点过桥又有什么差别呢?为争一口闲气,反误了卿卿性命。”
  
  B
  
  一只羊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走到独木桥中段,羊一抬头,遇见一只狼。
  
  狼一抬头。看到了羊。
  
  狼:“让不让?”
  
  羊:“羊在狼前头,哪能不低头?凡事忍一忍就过去了。让!”
  
  羊心惊胆战,小心翼翼地退回,蹄才及地,狼冲上去一口叼住了羊的脖子,施施然离开。
  
  目睹了全过程的行人乙:“马善被人欺,羊善被狼欺,一味的怕事必定会完蛋,有时候作风还是硬一点好,该出手时就出手!”
  
  C
  
  一只羊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走到独木桥中段,羊一抬头,遇见一只狼。
  
  狼一抬头,看到了羊。
  
  狼:“让不让?”
  
  羊:“让!”
  
  羊心惊胆战,小心翼翼地退回。蹄才及地,便低头用力向前一顶,狼防不胜防,一下掉进了深渊,羊施施然离开。
  
  目睹了全过程的行人丙:“以退为进才是王道啊。让步时毫不犹豫,顶狼时坚决果断,羊让步之时正是狼最松懈的时候,也是羊打败狼的最佳时机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5 09:56:50

“墨非原理”之启示时间:2013-05-26 作者:小小Z 点击:3331次   墨非原理是一位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墨非发现的。这个原理是这样表述的:假定你把一片吐司掉在地毯上,这片吐司的两面均可能着地;但假定你把一面涂有果酱的吐司掉在地毯上,常常是带有果酱的一面落在地毯上。这个定律说明了一个道理,你不愿意见到的结局出现的频率总是比愿意见到的结局出现的频率高。仔细琢磨这个原理,把它用在生活中,可能有所受益。
  
  一是用之以防止心生贪婪。在社会转型期。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尚未根除,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有的人的堕落往往始于侥幸心理,想想不少人利用手中的职权牟取私利,看看那些因腐而富者,有的甚至因腐而提拔者,心里渐生不平。虽然他也知道如此作为,违反党纪国法,一旦暴露,将受到惩处,几十年奋斗也将付之东流。但因为阿Q那种“别人摸得,为啥我就摸不得”的心理在作祟,相信自己的运气总不会那么“背”。于是心存侥幸,伸出了贪婪之手。产生了赌一把的冲动。但这种“倒霉”的事,就像墨非原理所揭示的那样,越心存侥幸,往往越没有那么侥幸,“灾难”总是垂青于心存侥幸者,让他赔进了毕生的努力,受到应有的惩处。这些人受到惩罚之后,总是归咎于“运气不佳”,撞到了枪口上。
  
  记住墨非原理给我们的警示吧,在法律制度面前,别拿侥幸去赌运气。即使果酱朝上的几率大于朝下的几率,哪怕只要一次朝下,谁撞上了这一次,对他来说,损失将是100%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二是用之以增强自信。果酱的一面虽然朝下的几率大于朝上的几率,但是同时也说明他总有朝上的可能,我们不能因此而失去自信而不去作为,尤其是面对挑战,甚至处于危险的境地时,机会与风险同在。再者,这毕竟不是靠侥幸来决定胜负的,而人的作为对果酱“朝上”或“朝下”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在这时候,就要靠勇气和智慧化风险为机遇。有了勇气,你才敢于面对,不会气馁;有了智慧,你才能从容应对,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化危为机,走出困境,赢得生机。比如,当下公务员招考竞争压力空前,出现有的岗位千人竞争的局面,让一些很想成为公务员的人因竞争之激烈而退缩,而有的人选择了参与。是的,成功的机会尽管只有千分之一甚至更少,但参与了,就有希望,不参与,就连希望都没有。
  
  记住吧,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不要惧怕,不要因为果酱的一面会朝下而放弃争取果酱一面朝上的机会。害怕挑战,机遇也就一同失去,成功也就离你远去。
  
  墨非原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必须守住底线。什么是底线?那就是法律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道德标准。在人生道路上,不可以存侥幸心理去挑战底线,去期盼带有果酱的一面朝上,这一点,是没有例外可言的。同时,在不挑战法律制度、不违背社会道德的前提下,又要充满自信。相信带有果酱的一面一定会朝上,成功的机会一定会垂青于你。
  
  细细地琢磨墨非原理吧!也许,你还能感受到更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5 09:56:59

能大能小的是心时间:2013-05-26 作者:小小Z 点击:6958次   一位信者问无德禅师道:“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
  
  禅师并未直接作答。而是告诉信者:“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者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
  
  信者:“城垣造毕。”
  
  禅师:“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者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者:“毫毛造毕。”
  
  禅师:“当你造城垣时,是否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者:“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当你造毫毛时,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信者:“用全部的心造。”
  
  于是禅师就对信者开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的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5 09:57:07

方式时间:2013-05-28 作者:admin 点击:2589次   药山丛林道场已坐满了学僧,静候了许久,堂台仍空着,迟迟不见惟俨禅师出现。院主误以为禅师看错了时辰。不得不前往禅房去请。
  
  院主说:禅师,大家都在等候您传法开示呢,请您慈悲随缘吧。
  
  惟俨禅师说:那就敲钟把大家集中吧。
  
  院主说:大家已集中在道场等着您了。
  
  惟俨禅师说:还是敲钟表示一下吧。
  
  院主敲响了钟。惟俨禅师上堂,一直沉默着。院主着急,示意他可以开讲了,可是禅师仍然默默不语。
  
  众学僧脸上的表情,除了疑惑,还有好奇。突然,惟俨禅师径直走出道场。回禅房去了。
  
  院主紧随其后,追问:禅师已答应上堂说法,大家可是期盼已久了,您怎么不发一语就离开了呀,是否本寺有怠慢您之处?
  
  惟俨禅师说:你已向我介绍过,丛林道场设立以来,各地已有诸多著名禅师应邀上堂,有的专门讲解经文,有的专门阐述戒律,我扛了个禅师虚名,当然要以我的方式开示大家啦。
  
  院主说:我们愿意聆听您的开示,您总得说一说吧?惟俨禅师说:不说也是一种说,我以我的方式说过了,不回禅房还要我去哪儿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9-25 09:57:18

什么是圆满,禅故事时间:2013-05-31 作者:未详 点击:4142次   圆满
  
  静月先生很小的时候,母亲把他寄放在林泉寺,求师于慧明法师。
  
  一天,静月问师父:“什么是圆满?”
  
  师父那时很年轻,也很英俊,对静月的这个问题,师父却充耳不闻,没有做出回答。
  
  静月很尴尬,知道拜师学佛其实也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第二天,师父慧明拿来一个器皿交给静月,说:“这个瓷器名叫扑满,你独自下山,去化缘。”
  
  师父交给静月的扑满是类似于存钱罐的东西,上面只有唯一的一个小口。静月揣摩了半天,摇着头想:师父要我去化钱啊!
  
  化缘其实是一件不易的事,化钱更是一件伤脑筋的苦差,好在静月乖巧伶俐,长得惹人喜欢,每到一户,总是不言不语,微笑着手捧扑满,站在施主的门口,施主怜爱他,自然会一分、两分地朝静月的器皿中放钱。
  
  第一天化完缘,静月乘着月色,朝林泉寺归来,听到扑满里叮叮当当的硬币相碰的声音,静月心中别提那个美啊。
  
  时间一天天过去,扑满里的硬币一天天增多,渐渐的,静月已经听不到金属相碰时发出的叮叮当当诱人的声音了,而那份喜悦的心情却随着扑满的越来越沉而逐渐增强。
  
  有一天,静月化完缘归来,抱着扑满。像完成了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跑进师父的禅房。高兴地说:“师父,满了,满了,装不下了。”
  
  师父此时正在给政协写提案,望见静月高兴的样子,对他说:“孩子,这是你这段时间辛苦换来的成果,瓷罐里的东西全归你了。”
  
  静月高兴地抱着扑满跑出禅房,来到院子,找来一张柳席,铺在院子的井台边,把扑满倒过来。倒了半天,扑满里的钱一分一厘也倒不出来。
  
  静月急了,朝禅房里喊道:“师父,倒不出来。”
  
  “你想办法吧!”师父在里面应道,“你能把它装满,也能把它取出来。”
  
  静月找来树枝,朝扑满的小口里捅,扑满里的硬币相互交错,相互挤压,一枚硬币也桶不出来。
  
  静月累了,躺在席子上喘气,他想:化缘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很容易的是因为带着希望把扑满装满了,很不容易是因为这段化缘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了艰辛。
  
  静月望着身边的扑满,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装满了硬币的扑满却一分也流不出来,他对着禅房有气无力地说:“师父,我还是弄不出来。”
  
  师父在里面应道:“你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此时太阳已经开始西下,阳光从寺院高大的梧桐树的缝隙中透出一道道金光,洒在院子里,洒在柳席上,洒在静月的身上,闪着一道道跃动的美丽光环。
  
  静月若有所思地从柳席上跃起,跑进厨房,拿来榔头,对着柳席上闪着光芒的扑满砸下去……柳席上顿时滚满了无数闪闪发光的金币。
  
  望着被自己砸得粉碎的扑满,静月对着窗内的慧明法师说:“师父,我明白了。”
  
  师父在禅房应声道:“你明白了什么?”
  
  静月此时像一个大人,背着手,站在院子中央说道:“我明白了,每一个人都应该给自己和别人留一个余地,一味地追求圆满或完美,人有时也会像装满硬币的扑满一样,被自己束缚得粉身碎骨。”
  
  禅房里没有回声,唯有静月,透过院子里的梧桐树,看到火红的夕阳在远处的群峰中慢慢地西坠。
页: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