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0 18:03:19

4
  
  新家安在城里的棚户区,租住在两间低矮的破房子里。妈去卖水果,学,我是不能再上了。
  
  我就在家里写呀写,妈回来看见我就满眼欣慰。有一天她忽然说:闺女,妈听说有了电脑,自己在家就能学了,妈要给你买。我苦笑:妈,电脑那东西可不是咱们能买起的。
  
  城里的日子照样拮据,但是好人多。我们娘俩身上穿的,屋里用的,都是好心的邻居们给的。院里同样租房子卖菜的大婶总是把没人要的剩菜给我们,为了回报,妈也把卖不了的烂水果送给她。
  
  那是真正的烂水果,别以为妈是卖水果的,我就有吃不完的水果。
  
  4月18日,是我的生日,妈端出了一个小碗,里面是娇艳欲滴的杨梅,十多元一斤的价格让我抬起头诧异地看着妈,妈喜滋滋地说,吃吧闺女,新鲜的杨梅才好吃。
  
  我用牙尖尖一点一点地嗑着杨梅酸甜多汁的果肉,新鲜的杨梅真的好吃呢。
  
  我让妈转过身,神神秘秘掏出了一封信,是一封编辑的退稿信,上面写着这样几句话:文笔顺畅,立意不俗,如能坚持,定成气候。
  
  妈这个高兴啊,她立刻就跑到院子里大着嗓门向邻居们喊:编辑给我闺女回信了!编辑说我闺女以后准出息!
  
  我苦笑着摇头,唉,这个粗糙的妈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0 18:03:30

 5
  
  冬天来了,妈的手又冻成了烂倭瓜。房东阿姨一次次地劝说妈找个帮手帮衬家计并热心地牵线搭桥,终于,一个男人在一个冷冽的日子里让妈领回了家。这个老实男人来了以后我们的生活有了改善。而且,妈念叨了好几年的电脑,在这个男人来家3个月以后,真的搬回家了!
  
  那段日子,是我多年来最幸福最安逸的时光。
  
  可是这种安逸的日子过了不到两年,那男人却出了事。他得了脑中风,丧失了劳动能力。
  
  妈从医院回来,常常面无表情地自言自语:老天爷呀,咋就可我一个人祸害呢。
  
  男人拿回来的钱眼看着花光了,接着花妈自己赚来的钱,妈稳不住了。
  
  那天妈破例收工早,还做了好几个菜。饭后,妈对那男人说:你走吧,你回自己儿子那里去吧,我养活不起两个瘫子,就当你可怜我们娘俩了。
  
  男人呜呜噜噜地不肯走,可是妈既然硬着心肠下了逐客令,怎么肯轻易收回?她把男人的被子杂物都雇车装好,然后硬把男人送回他儿子那里去。
  
  男人的朋友都在义愤填膺地谴责她。我看着她更显憔悴的脸,问,这样做良心能安吗?
  
  妈的表情木然:良心安了,你呢?咋办?你也来教育我咋做人?我真的没有钱养活他到死啊,说着妈已是泪流满面。
  
  半夜里,睡梦中我听到轻微的声响,起来一看,妈的手蘸着唾液在数钱,看到我醒来了,妈说:我再给他拿3000块,这样我的心里也会好受些!
  
  那个时候,我哭了,妈干涸的眼窝里也有亮光一闪一闪……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0 18:04:30

气泡也能做武器时间:2014-01-27 作者:未详 点击:61次   二战爆发时,德国海军的力量较英国相对要弱一些。在德国的巨无霸“俾斯麦”被击沉后,看到和英国人在海面过招捞不到好处,德国又来玩阴的,换成了水下出招—大力发展起潜艇来。
  
  由于英国人一直沉醉在击沉“俾斯麦”的胜利中,对反潜工作忽视了,所以交战伊始,他们吃了不少亏,许多船只葬送在敌人潜艇的鱼雷中。照这样下去,英国海军那点儿家底还不很快就给德国人掏光了!
  
  英国为此建立了护航制度,加强了探测敌舰的能力,英方损失的吨位明显下降。德国当然不会就此罢休,他们在潜艇上也相应加强了反探测的技术:气泡术。所谓气泡术,就是当潜艇被发现时,就从鱼雷发射管往外打出空气,在水里形成大片的气泡,从而把英国驱逐舰的雷达信号吸引过去,潜艇趁机开溜。这种技术虽简单,却非常有效,潜艇一放气泡,英国人只能干着急。
  
  有了气泡护身,德国潜艇又猖狂起来,德国人甚至在报纸上公开叫嚣:气泡也能做武器!
  
  为摆脱被动局面,英国海军紧急召开了绝密会议。会上,詹姆斯听到一个令他振奋的消息:最新的气泡追捕装置已经研制成功,而且很快要安装到他的舰艇上。詹姆斯是英国最新式驱逐舰“皇家六号”的舰长,因为老逮不到德国潜艇,他可没少挨上司的批评。
  
  然而,就在当晚,会议的内容就被泄露了出去!一道隐秘的电波从英国本土飞越大洋,传往德国。德国方面接到消息后,开始对英国的动向进行了密切关注。
  
  自打会议召开后,英国还真扭转了颓势,他们击沉纳粹潜艇的数量越来越多,仅仅一个月,就有十几艘潜艇被干掉了。
  
  这天,是“皇家六号”返航休养和补给的日子,趁着空闲,詹姆斯偷偷溜上了岸,到港口酒吧喝酒去了。他走进酒吧刚坐下,有人拍他的肩膀:“嘿,老朋友,啥时回来的,也不告诉我一声。”詹姆斯回头一看,是他的救命恩人理查·克罗拉,他是海军舰队的一名食品供应商。有一次詹姆斯喝得烂醉,倒在雪地里,差点没冻死,恰巧克罗拉经过,救了他一命,于是两人成了朋友。
  
  “这次出航,收获不小吧?”克罗拉问。詹姆斯笑了笑,军队有纪律,他不能随便乱说。这时他的眼睛直盯着酒柜上面的那瓶朗姆酒,克罗拉知道他的酒瘾又犯了,让人把酒拿了过来,大方地请了客。
  
  别看詹姆斯好两杯,可酒量却不大,不一会儿,他便舌头发硬,大脑不受控制了,洋洋得意地把这次出航的事情全倒了出来:“老朋友,你知道吗,我这次出海,干、干掉了三艘德国潜艇,厉害吧?”
  
  “真厉害,你是怎么做到的?”克罗拉惊讶地问。
  
  “你听说过沙巴鱼吗?”克罗拉点点头。沙巴鱼是英国海滩上的一种鱼,味道鲜美,这种鱼平时埋在沙里不动,不容易被发现,但它有吐泡的习性,有经验的渔夫往往能借气泡找到沙巴鱼。原来,詹姆斯的驱逐舰安上了新研制的吸气泡装置,这是专门对付潜艇的气泡术的。“这跟渔夫捕鱼的原理一样。”詹姆斯继续说,德国潜艇不放气泡还好,驱逐舰的雷达只能探测到敌人的大概位置,一放气泡,反倒让装置顺着气泡找到了潜艇的准确位置,然后给对方致命一击。
  
  克罗拉心里咯噔一下:难怪近来德国的潜艇损失数量急剧上升,原来英国人早就想到了对付气泡术的方法。
  
  回到住处,克罗拉立即从阁楼里搬出电台,把詹姆斯所说的情况报告给了德国。原来,克罗拉根本就不是什么供应商,而是德国派来的间谍。接近詹姆斯是为了套取英国海军情报,上次会议泄密,也是克罗拉的杰作。
  
  本来德国方面就对气泡术这种简单的战术有所怀疑了,收到克罗拉的密电后,立即确定它已经过时,第二天,德国的所有潜艇全都放弃了气泡术。
  
  然而,放弃了气泡术的德国人日子仍不好过,他们的潜艇损失仍旧日益惨重。这样折腾了半年后,德国人发觉不对头,又重新使用了气泡术,但是潜艇被击沉的数量还是一天比一天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德国方面又命令克罗拉再次出马。
  
  而此时的詹姆斯已晋升为海军中校,他带着几个卫兵,满面春风地找到了克罗拉。“我是来道谢的,谢谢你帮了我的大忙。”詹姆斯一见克罗拉便说。
  
  “谢我?”克罗拉一头雾水,不明白詹姆斯要谢他什么。詹姆斯这才娓娓道来。
  
  原来,刚开始时,英国并未找到对付德国潜艇放气泡开溜的办法,为了争取研制时间,英国海军召开了一个“绝密会议”,然后让詹姆斯故意泄露给克罗拉,说英国已研制成功最新的气泡追捕装置,从而让德国以为气泡术已经过时。为了让戏演得更逼真,英国还派出了大量驱逐舰,满载深水炸弹,四处寻找德国潜艇。一旦发现潜艇踪迹,好几艘驱逐舰便围上去,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深水炸弹全投了下去。这个法子虽笨,但却管用,在大量深水炸弹投放后,总有一些倒霉的潜艇因此压破了外壳而被迫上浮,英国便抓住这些被炸的潜艇在报上大做文章,不明就里的德国人以为这是新型气泡追捕装置的功劳,于是放弃了气泡术。半年后,等德国人感觉不对劲,再故技重演时,英国已经找到了对付德国人的办法了。
  
  听完詹姆斯的话,克罗拉脸色煞白,原以为是自己的诡计得逞,想不到却是掉进了对方的圈套。但他不明白,詹姆斯是何时识破他身份的?
  
  詹姆斯笑了,克罗拉以一个军队伙食供应商身份出现时,情报部门就识破了他是一名间谍。于是将计就计,让詹姆斯借醉接近克罗拉,再让克罗拉把假情报发出去,引德国人上钩。
  
  说完,詹姆斯哈哈大笑。此时的克罗拉早已软成了一摊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0 18:04:47

梦幻之都,走马巴黎时间:2014-01-27 作者:未详 点击:92次   想不起是谁说过,“我的灵魂一直找不到家,到了巴黎,我知道我回家了。”
  
  巴黎于我,更多是透过出租车窗时快速流动的惊艳:红红绿绿布棚的露天咖啡座;深夜的清寒中在塞纳河边长吻的情侣;飘飞在河面上闲逸的水鸟;回旋在白色圣心教堂上空悠扬的钟声;在卢浮宫前晒太阳的慵懒的人们。像是一幅五彩缤纷的拼图,每一个色块都闪动着不同的光泽。巴黎幻彩晶莹,我无法用一个词概括她,只好拾起每次出行的记忆碎片,信手拼出一幅属于我的巴黎地图。
  
  一年前的夏天,我和公司推广总监去巴黎参与秋冬季产品画册的拍片工作。一个早晨,小雨如丝,我穿着细细的高跟凉鞋,拖着大包小包赶往拍摄现场,身旁是匆匆忙忙去上班的巴黎人。忽然右脚一陷,高跟鞋被卡在平铺路上网眼很小的金属栅栏里,我动弹不得,非常尴尬。我手忙脚乱卸下大包小包,正准备脱下鞋子拔鞋跟,一个刚巧走过我身旁的法国小伙子停了下来,他笑着说:“这种事情经常发生”,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单膝跪在地上,抓住我的脚后跟,噌地把我的鞋子拔了出来。我像个傻子似的站在原地,脸腾地红了,很窘,他一笑,已走远了。
  
  在蒙马特尔高地的圣心教堂前,有一些乞丐以人体雕塑的奇特方式乞讨。一个女乞丐裹着黑袍,脸涂成乌黑,手拿一把伞,像一座黑色的雕塑站在路边,她如此安静,甚至连眼睛都不怎么眨动。当行人往她面前的小碗中放硬币时,她会夸张地做出各种各样快乐的表情,随即变化一个身体的姿势,又一动不动,直到下一枚硬币投下时再重复同样的动作。在这里行走的多是如我一般的游客,路人纷纷异之,有人不断地投下硬币,欣赏着这个可以活动的黑色雕塑。
  
  一个法国朋友对我说:“这些人虽然以乞讨为生,但很多人喜欢这样的生活,只要他们喜欢,没什么不好的。在巴黎,每个人选择他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只要他不妨碍别人,他开心就好。”
  
  记得是一个疲倦的黄昏,我在合作伙伴的公司开完一天的会,站在窗边透气。对面的楼近在咫尺,楼的外墙立面是精致的石头浮雕,黑色的铁艺阳台镂着婉转的图案,错落的花点缀在阳台上。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对面公司的人在橘色的灯光下、在古老的充满故事感的房子里接电话,打字,走来走去。楼下的小街上流动着行人,两个涂着红红嘴巴的巴黎老太太偶然遇到,聊着家常。不知为什么,我有点时空错乱的迷糊,一会儿觉得远,一会儿觉得近。远隔两个半球,这里的人也和我们一样有着共同的生活轨迹。
  
  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四外游荡,我想抓住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表情,留下每一个转瞬即逝的影子:古旧的女子学校灰色的外墙;在街角露天咖啡座中边品咖啡边读报纸的人,他们的脸上涂了阳光的油彩;花店的门口呈扇形摆开的花朵鲜艳欲滴;水果店里五颜六色的水果被精细地层叠着,有艺术化的构图美;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拎着布袋子挑选菜时,手颤颤的,在一把生菜和一束芹菜间犹豫不定;或黑色或白色的小娃娃坐在小推车中,嘴里塞着小奶嘴,那样清澈地看着我;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狗被牵着走过,旁若无人。在街心花园里一个男人扶着他的孩子坐在跷跷板上,他脸上流动着异样的温柔。
  
  一幕幕图片闪着温暖平实的光,环住我。当我走在这个远离深圳一万多公里的地方,却觉得如此熟悉和亲切,仿佛我从来没有离开过。
  
  我笑了一下,巴黎,不过如此,一个生活的地方,一群过日子的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0 18:04:59

老印的软件为什么牛?时间:2014-01-27 作者:未详 点击:192次   印度六成人口是文盲,却是全球软件人才的“生产”重镇。GDP仅为中国三分之一的印度,依靠什么培养出全球炙手可热的软件工程师呢?是教育。
  
  印度教育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套独特的理念。在小学,老师布置大量数学功课,学生从小习惯写论述题,而且从中学开始,考卷很少有选择题。即使是历史课,印度老师评分也主要看学生如何运用史实,分析、推论是否合理,没有标准答案。他们认识到了“创意”的竞争力。
  
  在美国的印度IT人,分析能力不单体现在“写”上,还体现在“说”上。学生不但要培养脑袋的竞争力,还要学会把竞争力用嘴巴“秀”出来,让别人一目了然。
  
  印度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高明之处是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印度未来的软件工程师个个渴望出人头地,夜夜挑灯苦读,一个礼拜钻7天书,没有周末。这种“天将降大任”式的刻苦,磨炼出学生耐劳耐磨的精神,毕业后能够勇敢面对职场上的挑战。
  
  印度IT科技教育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学校、产业一家亲,院校与业界互动非常密切,课程与新科技的发展完全不脱节,学校传授的也是最新技术。
  
  这,也是硅谷特别偏爱印度人的原因之一。
  
  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是大力扶持“产业导向”的信息科技学院,巨额资金不断投入,一所所信息科技学院大兴土木,为软件人才打造最好的设备及环境。这是典型的精英教育体制!他们希望借助金字塔顶端的占总人口2%的精英的力量,带动底层98%的平民走向现代化。此路是否可行,只有等时间来验证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0 18:05:11

从后排坐起时间:2014-01-27 作者:未详 点击:189次   我工作的一所学校在郊区,略微有些偏僻,学校通往城里的公交车不是特别好坐,人总是很挤。有一次我和一名学生进城,上车的时候,车里的人很少,学生却一定要拉我到最后一排去坐,我很诧异,问她说:“前面有位置,为什么我们要坐最后呢?”
  
  她俏皮地眨着眼睛,悄悄地对我说:“这趟车人特多,我敢保证,我们坐在前排的话,迟早都是要站起来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坐后排,就万事无忧了。”
  
  看着这个诚实的孩子,我很吃惊,没想到坐公交车居然有这样的讲究。
  
  后来的一天,我和一位叫汉克的英国留学生去办事,也坐公交车,大概要坐三站路,很近。我上车后准备坐前排的,但是汉克拉着我就坐到后排去了。我想起那位学生,然后很悲哀地想:汉克该不会这么快就“入乡随俗”了吧!
  
  我提醒汉克说:“我们只坐三站就到了,为什么不坐前排呢?”
  
  汉克很吃惊地看着我说:“难道我们先上公交车的人不应该先坐后排吗?”
  
  轮到我疑惑了,我问:“为什么先上来的就要坐后排呢?”
  
  汉克说:“在我们英国,先上公交车的人都是从后排坐起的,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后面的人上车啊!”我顿时无语,心潮翻滚。
  
  回去之后,我找了一个在伦敦生活过的教授一问,教授笑着告诉我:“没错,是这样的,这是他们恪守的规矩,这样可以让车厢整洁而不至于拥挤,更重要的是,让后上车的人能在短时间就顺利坐好。另外,他们的公交车上从不设置老弱病残孕专座,因为人们已经习惯公交车的前两排为这些人的专座……”
  
  我听着听着,渐渐感觉美好起来。
  
  末了,教授笑着问我:“这下你知道为什么伦敦人开着巴士来北京迎奥运了吧?”
  
  我猛地恍然大悟,很肯定地回答说:“一定是因为巴士里藏着他们国家美好友爱和谐的文化。”
  
  他会心地点点头,是对我的答复,更像是对一种文化的赞许。
  
  我不禁想,世间最精深最美好的文化在哪里?也许就藏在这一个座位的选择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0 18:05:22

问答游戏时间:2014-01-27 作者:未详 点击:125次   在候机大厅里,一位知名的大律师和一个小女孩坐在了一起。等待的过程漫长又无趣,大律师对小女孩说:“我们来玩个互相问问题的小游戏吧,如果你答错了,你给我5美元,如果我答错了,我给你50美元。”
  
  小女孩点点头,“那好吧。”于是律师说:“我先来问你吧,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小女孩想了一会儿,掏出5美元给大律师,“这个很难,我不知道。”轮到小女孩提问了,“什么东西上山时用3只脚,下山时用4只脚?”
  
  大律师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他开始翻阅随身带着的口袋百科全书,上网搜索,都没有答案,他还给自己认识的几个科学家发短信,仍没有人能够告诉他答案。最终,大律师放弃了,他对小女孩说,“你的问题难倒我了,我不知道,给你50美元。答案是什么呢?”小女孩耸耸肩说,“我也不知道。”她给了大律师5美元,然后去睡觉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0 18:05:33

让人惊慌的亲情计算时间:2014-01-27 作者:未详 点击:197次   周末参加聚会,发现少了两个爱闹的家伙,问起,有人答曰,回家陪父母去了。
  
  一搞财会的姐们忽然有感而发,当即给我们算了一笔亲情账:假如我们的父母还能再活30年,我们一年回去两次,那么还能再聚60次;假如再活20年,还能聚40次;再活10年,就只剩下20次了。这还不包括天灾人祸疾病等因素突然中断的时间。唉,如此说来,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以后真的是屈指可数了……
  
  一群没心没肺顾自狂欢的家伙们听了这笔新鲜的数字账,像是被高人瞬间全部点了穴,顿时个个变成沉默的甚至泪光莹莹的木头桩子。这真是令人不胜惊慌的数字。
  
  自幼稚园开始算起,我们渐渐离开父母的视线,并注定从此越走越远。学校、社会、朋友、恋人、异乡、漂泊……都在一点点拉开我们与父母的距离。到后来变成现在这样,忙工作忙生意忙恋爱忙小家,而一年之中留给父母的时间总是缩了又缩。因为对谁说忙都不如对父母说自己忙没时间,那么的理直气壮。于是那原本就有限的亲情数据,在我们的账本上以持续不停的速度成倍地递减,有朝一日,直到为零时,一切便永远来不及了。
  
  这次聚会到了最后,大家一扫平日大大咧咧的潇洒劲儿,分手时竟然有了依依惜别的难得深情。数字告诉我们,聚一次少一次呵。何况日后每个人都打算挤出时间,常回家看看父母,有条件的接父母一起住,绝不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充斥我们的后半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0 18:06:24

如果合适就结婚吧时间:2014-01-26 作者:未详 点击:108次   年轻时,很容易被“我们很相爱”感动,慢慢经历了一些事情,对于相爱这事儿多少存了一点疑心。如今,倘若一对男女决定在一起,我更希望听到他们自信满满地说,我们在一起,真的很合适。
  
  不久前,遇到大学同学。他曾与我的室友爱得轰轰烈烈,死去活来,毕业后,他们却分手了。分手原因是两人在一起不合适。他如今的太太是一个小职员,典型的贤妻良母。如今,他功成名就,她则甘愿做配角。我的确无法想象,我那位室友,如今同样功成名就的女强人,能够为了一个男人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在爱情中,惺惺相惜最重要,而婚姻考验的是兼容性。两个同样高品质的零件,不在一台机器上时,彼此倾慕,放到一台机器上运转,往往你磕了我,我碰了你。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有风险的,然而,如果觉得只有爱情就可以结婚,恐怕风险更大。“如果觉得合适就结婚吧”,这是无数母亲面对女儿的终身大事时的态度。她没有说爱,而说合适,不是因为“爱”这个字眼她说不出口,而是经历了漫长婚姻生活的母亲们,看重的不再是爱,而是合适。
  
  大仲马说:“争吵与伤害,正是试探爱的手段。”每一个有过深爱的人都应该清楚,当你很深地爱着一个人时,往往无法容忍平淡。隔三差五就要制造事端,让双方的情绪陷入谷底。从谷底挣扎起来的疼痛感是对爱最好的证明。
  
  爱得死去活来的恋人,在老辈人看来,多半不宜走入婚姻,所谓“深爱不寿”。或者干脆来个爱情马拉松,先磨合到“合适”,再谈论婚姻。
  
  所谓合适,代表的是一种比较舒适的状态。两人在性格上能够容忍、互补。不合乎常理的爱情最美丽,合乎常理的婚姻才最长久。婚姻都是对爱情最严重的磨损,爱的升华也好,亲情的建立也好,总之是跟爱情没什么关系了。
  
  而那些曾经让我们欲仙欲死的忧郁的人、浪漫的人、多情的人、超酷的人,他们适合与大多数女人恋爱,却不适合与大多数女人结婚。如果你不是大野洋子,绝对不要指望能降伏约翰·列侬。
  
  “我觉得你们在一起不合适。”当有亲朋好友如此评价你们的关系时,绝对不要一笑置之。不妨想想,我们究竟哪儿不合适,是可以克服的,还是很难克服的,是旁人的错觉还是果有其事。女人当然是理智越少越快乐,谈一辈子恋爱更快乐,问题是,你能跟谁谈一辈子恋爱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20 18:06:36

如果合适就结婚吧时间:2014-01-26 作者:未详 点击:108次   年轻时,很容易被“我们很相爱”感动,慢慢经历了一些事情,对于相爱这事儿多少存了一点疑心。如今,倘若一对男女决定在一起,我更希望听到他们自信满满地说,我们在一起,真的很合适。
  
  不久前,遇到大学同学。他曾与我的室友爱得轰轰烈烈,死去活来,毕业后,他们却分手了。分手原因是两人在一起不合适。他如今的太太是一个小职员,典型的贤妻良母。如今,他功成名就,她则甘愿做配角。我的确无法想象,我那位室友,如今同样功成名就的女强人,能够为了一个男人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在爱情中,惺惺相惜最重要,而婚姻考验的是兼容性。两个同样高品质的零件,不在一台机器上时,彼此倾慕,放到一台机器上运转,往往你磕了我,我碰了你。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有风险的,然而,如果觉得只有爱情就可以结婚,恐怕风险更大。“如果觉得合适就结婚吧”,这是无数母亲面对女儿的终身大事时的态度。她没有说爱,而说合适,不是因为“爱”这个字眼她说不出口,而是经历了漫长婚姻生活的母亲们,看重的不再是爱,而是合适。
  
  大仲马说:“争吵与伤害,正是试探爱的手段。”每一个有过深爱的人都应该清楚,当你很深地爱着一个人时,往往无法容忍平淡。隔三差五就要制造事端,让双方的情绪陷入谷底。从谷底挣扎起来的疼痛感是对爱最好的证明。
  
  爱得死去活来的恋人,在老辈人看来,多半不宜走入婚姻,所谓“深爱不寿”。或者干脆来个爱情马拉松,先磨合到“合适”,再谈论婚姻。
  
  所谓合适,代表的是一种比较舒适的状态。两人在性格上能够容忍、互补。不合乎常理的爱情最美丽,合乎常理的婚姻才最长久。婚姻都是对爱情最严重的磨损,爱的升华也好,亲情的建立也好,总之是跟爱情没什么关系了。
  
  而那些曾经让我们欲仙欲死的忧郁的人、浪漫的人、多情的人、超酷的人,他们适合与大多数女人恋爱,却不适合与大多数女人结婚。如果你不是大野洋子,绝对不要指望能降伏约翰·列侬。
  
  “我觉得你们在一起不合适。”当有亲朋好友如此评价你们的关系时,绝对不要一笑置之。不妨想想,我们究竟哪儿不合适,是可以克服的,还是很难克服的,是旁人的错觉还是果有其事。女人当然是理智越少越快乐,谈一辈子恋爱更快乐,问题是,你能跟谁谈一辈子恋爱呢?
页: 1322 1323 1324 1325 1326 1327 1328 1329 1330 1331 [1332] 1333 1334 1335 1336 1337 1338 1339 1340 1341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