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11:07:54
在波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名叫弗西姆的妇人,她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和一个善良的丈夫。她的丈夫在奥地利工作,有一天,她丈夫从奥地利带回两条金鱼,养在鱼缸里。
不久,波斯尼亚战争爆发了,弗西姆的丈夫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而战火也毁灭了他们的家园,弗西姆只好带着孩子到他乡逃难。临行前,弗西姆并没有忘记那两条金鱼,因为那也是两条生命啊,而且还是丈夫给自己和孩子的礼物。她把金鱼轻轻地放入一个小水坑里,然后出发了。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弗西姆和孩子们重返家园。而家乡仍是一片废墟。弗西姆不知道怎么才能使自己的家重见生机。
忽然,她发现在她曾放入金鱼的小水坑里,浮动着点点金光,原来是一群可爱的小金鱼。它们一定是那两条金鱼的后代。弗西姆突然间看到了希望,她像看到了丈夫的鼓励。她和孩子们精心饲养起那些金鱼来。她相信,生活会像金鱼一样,越来越好。
弗西姆和她的金鱼故事逐渐流传开来。人们从各地赶来,观赏这些金鱼,当然,走的时候也不会忘记买上两条带回家。也许,那金鱼象征着希望。没用多长时间,弗西姆和孩子们凭着卖金鱼的收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无法预言金鱼的繁衍,那是偶然的,但是,爱心不是偶然的。爱心不管在哪里开花,终究有一天会在那里结出果实。
不要放弃任何表达爱心的机会,哪怕只是拯救两条金鱼。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11:08:08
1921年,路易斯·劳斯出任星星监狱的典狱长,那是当时最难管理的监狱。可是20年后劳斯退休时,该监狱却成为一个提倡人道主义的机构。研究报告将功劳归于劳斯,当他被问及该监狱改观的原因时,他说:“这都由于我已去世的妻子——凯瑟琳,她就埋葬在监狱外面。”
凯瑟琳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劳斯成为典狱长时,当年,每个人都警告她千万不可踏进监狱,但这些话拦不住凯瑟琳!第一次举办监狱篮球赛时,她带着三个可爱的孩子走进体育馆,与服刑人员坐在一起。
她的态度是:“我要与丈夫一道关照这些人,我相信他们也会关照我,我不必担心什么!”
一名被定有谋杀罪的犯人瞎了双眼,凯瑟琳知道后便前去看望。
她握住他的手问:“你学过点字阅读法吗?"
“什么是‘点字阅读法’?”他问。
于是她教他阅读。多年以后,这个犯人每逢想起她的爱心就会流泪。
凯瑟琳在狱中遇到一个聋哑人,结果她自己到学校去学习手语。许多人说她是耶稣基督的化身。在1921年至1937年之间,她经常造访星星监狱。
后来,她在一桩交通意外事故中逝世。第二天,劳斯没有上班,代理典狱长暂代他的工作。消息几乎立刻传遍了监狱,大家都知道出事了。
接下来的一天,她的遗体被放在棺里运回家,她家距离监狱四分之三里路。代典狱长早晨散步惊愕地发现,一大群最凶悍、看来最冷酷的囚犯,竟如同牲口般齐集在监狱大门口。他走近去看,见有些人脸上竟带着悲哀和难过的眼泪。他知道这些人极爱凯瑟琳,于是转身对他们说,“好了,各位,你们可以去,只要今晚记得回来报到!”然后他打开监狱大门,让一大队囚犯走出来,在没有守卫的情形之下,走四分之三里路去看凯瑟琳最后一面。结果,当晚每一个囚犯都回来报到。无一例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11:08:20
有位养鸡场的主人,向来讨厌传教士,因为他觉得有太多传教士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尤其有些家伙,满口仁义道德,私底下却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更让他义愤填膺,咬牙切齿。为了满足“替天行道”的正义感,养鸡场主人有事没事,专喜欢信口散布传教士的坏话。
有一天,有两个传教士上门,说要买只鸡。
生意上门,总不好往外推,主人让他们在偌大的养鸡场里挑了半天,没想到他们却挑中了一只毛掉得差不多,秃头又跛脚的公鸡。
主人奇怪得很,便问他们为什么要买这只丑陋难看的病鸡?
其中一位传教士回答:“我们想把这只鸡买回去养在修道院院子里,路过的人看见要问起的话,我们就说这是你的养鸡场养出来的鸡。”
主人一听,急了,连忙摇手:“不行不行!你们看看我这养鸡场里面的鸡,哪一只不是养得漂漂亮亮、肥肥壮壮的,就这一只不知道怎么搞的,一天到晚爱打架,才会弄成这种丑样子,你们拿它对外当代表,别人会误会我的鸡都这样,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另外一位传教士笑嘻嘻地回答:“对呀!少数几个传教士行为不检点,你却喜欢拿他们来当代表,对我们来说,也同样太不公平了吧?"
人类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盲点,习惯先入为主,喜欢以偏概全,甚至不明就里,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想想看,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是不是也偶尔或经常像那位养鸡场的主人一样,掉进主观偏颇的视野中,却浑然不觉?事实上许多人人际关系之所以恶化,追根究底,几乎都源于这一类盲点扩张效应,反复作用之后的结果。因为先入为主,我们降低了沟通了解的意愿;因为以偏概全,我们更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原本即有的成见,久而久之,当然失去了互动的空间,酿成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莫名嫌隙。
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需要更宽广更高层的全面观点,也需要理解包容的襟怀,才能平衡整体,考量通盘,避免许多可能出现的失衡及憾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11:08:34
美国一所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要求学生们在下面的三种情况下,选择其中的一种,对其进行捐助。
一是非洲中部遭遇严重旱灾,许多人正面临死亡的威胁。
二是大学中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无力负担学费,已处于无法继续学习的困境。
三是购置一台复印机,放在系办公室里供学生们使用。
学生们以不记名方式选择,结果有百分之八十五选择捐钱买复印机;有百分之十二的学生选择捐钱资助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只有百分之三的学生,选择捐钱援助非洲的难民。
这个实验一方面说明每个学生都程度不同地关心他人的困难,愿意给予帮助;另一方面说明大多数学生更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
无私奉献是高尚的,但是,更关心自己切身利益的选择,也有积极因素。明白人性的这个特点并妥善地加以引导,可以成全许多有益的事情。
一趟客运列车,曾为冬天乘客不肯随手关门而大伤脑筋,于是在每节车厢里贴了一张告示:
“为了大家的舒适,请随手关门。”告示贴出后,情况虽有所改变,但收效不是很大。后来,列车长想出一个新的方法,将告示改写成:
“为了您自己的舒适,请随手关门。”
从此以后,车门基本上都关好了。
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就要怎样对待别人。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就会怎样对待自己。给人一束玫瑰,会留下一缕芬芳。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即使不是直接地帮助自己,也是间接地帮助自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11:08:48
小时候,妈妈问我,人身上最重要的部位是什么。我花了好多年来寻找正确的答案。
开始,我认为声音是最重要的,于是我对她说:“妈妈,我们的耳朵最重要。”
妈妈说:“不对。许多人听不见,但他们生活得很好。你再好好想想,我还会问你这个问题的。”
几年以后,她又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以为我已经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就对她说:“妈妈,视力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所以人身上最重要的部位应该是眼睛。”
妈妈说:“你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你的答案还是不对,因为有很多人看不见,但他们没有眼睛一样可以不断进步。”
我继续苦思冥想着。又过了很多年,妈妈又问了我两次,我每次回答她,她都会对我说:“不是,但这些年来你变得越来越聪明了,你早晚会知道正确答案的。”
去年我的外公去世了。我们都很难过。大家都哭了,包括我妈妈。我记得很清楚,因为这是我第二次看到她落泪。在和外公进行最后道别的时候,妈妈看着我,问道:“儿子,你现在还是不知道人身上最重要的部位在哪里吗?"
我吓了一跳,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问我这个问题。我一直以为这不过是我和妈妈之间的一个游戏。看到我脸上迷惑不解的表情,妈妈说:“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过去你每次回答我,我都说你的答案是错的,我也告诉了你为什么是错的。但是今天你应该知道答案究竟是什么了。”
她用一个母亲所特有的目光注视着我,我看到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我一下将她拥在了怀里。她靠在我肩膀上,对我说:“儿子,人身上最重要的部位就是他的臂膀。”
我问她:“那是因为肩膀支撑着我的头吗?”她回答说:“不。那是因为在你所爱的人或者你的朋友哭泣的时候,你的臂膀可以支撑他们的头。我的孩子,在我们的一生中,总有些时候,我们会需要一副臂膀,让我们在哭泣的时候能靠一靠。我只希望你能拥有所爱的人和知心的好朋友,这样在你需要的时候,就总能找到可以依靠的臂膀,就像现在我需要你的肩膀一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11:09:04
被誉为“钻石之王”的哈里·温斯顿,除了拥有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欣赏水平外,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创立的哈里·温斯顿公司,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世界闻名的珠宝连锁店。在他的众多传奇中,有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一次,温斯顿听说有个荷兰富商正在收集某种钻石。温斯顿打电话给这位富商,说哈里·温斯顿公司刚好有这样的钻石,并邀请他来纽约面谈。
于是荷兰富商应邀飞到美国。双方见面后,温斯顿让公司的一名专家为富商介绍一颗昂贵的钻石。专家详细地讲解了钻石一流的质地、高科技的切割工艺以及各种珠宝鉴定指数……富商听了,只是点点头。等专家介绍结束后,他站起身说:“谢谢你,这确实是很棒的钻石,但不是我想要的。”
一直坐在后排的温斯顿上前拦住富商:“让我再给您介绍一下这颗钻石,可以吗?”客人再次坐下。温斯顿从专家手里接过那颗钻石,他没有用任何术语,而是抒发了自己对这颗钻石的热爱:它在阳光下是多么璀璨夺目,它是多么晶莹剔透,它的美是多么令人怦然心动。寥寥数语就打动了荷兰富商,他马上说:“请把它卖给我。”
后来,一个助手问温斯顿:“为什么顾客已经拒绝了专家,可您几句话就让他改变了主意呢?”
温斯顿说:“那位专家是钻石界为数不多的几个权威之一,他对钻石的知识远胜于我,我为此付给他高额的薪水。但有种本事,他没有,我有。如果他能学会那本事,我会毫不犹豫地给他开双倍工资。”
“什么本事?”助手问。“他了解自己卖的每颗钻石,而我热爱自己卖的每颗钻石。”
说服别人接受一个计划、一种理论,也和推销钻石的道理相同。你本人要先热衷于这个计划、先坚信这个理论,才能打动他人。发自内心的信心和情感,比学识和大道理更有感召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11:09:29
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经报道了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第一次被捉到。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
没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句话,却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店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回头想想,如果没有林清玄当年对小偷的“欣赏”和企盼,恐怕也就不会有他今天的事业和成就。不难看出,欣赏对人生是多么重要啊!
欣赏,是一种理解和沟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欣赏,也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扬长避短,更健康地成长和进步。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学会欣赏,是一种爱。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欣赏之中,世界才能充满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11:09:41
一天,苏格拉底和弟子们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其父相当富有的学生,趾高气扬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
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了一张世界地图,然后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亚细亚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将希腊找出来,但和亚细亚相比,的确是太小了。
"雅典在哪儿?"苏格拉底又问。
"雅典,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
最后,苏格拉底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当然还是找不到。他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没有。他很尴尬又很觉悟地回答到:"对不起,我找不到!"
任何人所拥有的一切,与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相比,与浩瀚无际的宇宙相比,都不如沧海一粟,实在是微不足道。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都只不过是拥有极其渺小的瞬间。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又增一毁。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永远都应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11:09:56
1929年,美国教育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许多教育界的人都赶到芝加哥躬逢盛会。好几年前,一位名叫罗伯特·哈金斯的年轻人一面念耶鲁大学,一面打工,当过侍者、伐木工、家庭教师。不过8年的时间,他竟受聘为全美第四的芝加哥大学校长,他当时30岁,这真不可思议!一些年长的教育学家都很不以为然。各种批评纷至沓来:他太年轻啦!他没有经验!他的教育理念是荒谬的!……最后连报纸也不能保持客观,加入了这场攻击。
他上班那天,一位友人对哈金斯的父亲说:“今早报纸上连社会也在诋毁你儿子,真令人惊讶!”
哈金斯的父亲回答:“真的是很严重,不过我们都知道,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
确实如此,越勇猛的狗,人们踢起来就越有成就感。
后来登基为爱德华三世的英国威尔斯亲王也有过这种经历。他曾就读达特莱斯学院——相当于美国的海军学院,当时他14岁。一天,一位海军军官发现他在哭,就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本来不肯说,不过后来终于说出事端:他被学校的学生踢了。校长把大家召集起来,告诉他们,虽然威尔斯王子并没有抱怨,但校长一定要查清楚为什么有人行为这么粗鲁。
过了许久,那些学生才承认是他们干的,原因是当他们以后服役英国海军,成为军官时,可以跟别人吹嘘,他们曾经踢过英国国王。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小人常为伟人的缺点或过失而得意。”
耶鲁大学的前校长德怀特曾说:“如果此人当选美国总统,我们的国家将会合法卖淫,行为可鄙,是非不分,不再敬天爱人。”
听起来这似乎是在骂希特勒吧?可是他谩骂的对象竟是杰弗逊总统,就是撰写独立宣言、被赞美为民主先驱的杰弗逊总统。
有一个美国人,被人骂作“伪君子”、“骗子”、“比谋杀犯好不了多少”……你猜是谁?一幅刊在报纸上的漫画把他画成伏在断头台上,一把大刀正要切下他的脑袋,街上的人群都在嘘他。他是谁?他是乔治·华盛顿。
不合理的批评往往是一种掩饰了的赞美。
朋友,如果你被人批评,请不要恼怒,那是因为批评你会给他一种重要感。这也说明你有成就,而且是被别人注意的。很多人凭借指责比自己更有成就的人来得到满足感。
所以,请记住:“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6 11:10:22
意外地,一队探险者没来得及赶在日落前离开,他们被留在了南极,留在了极夜。
虽说有足够的食物与生活必需品,可整整一个多月,这儿将只有黑夜没有白昼,冰天雪地,生灵绝迹,与世隔绝,与光明隔绝。人,能挨得过去吗?
寂寞与枯燥终于让他们难以忍受,他们觉得自己都快发疯了。
这时,真的就有一个人发疯了。他那抑郁的状态十分可怕,不吃不睡,整个人像南极的冰原一样被封冻死寂。然后,无声地吞噬着周围的一切……
大家着急地围着劝慰,你一言我一语。忽然发现,只要有人对他讲话,他的症状就会缓解一些,要是有人讲起一个好听的故事,他的表情就明显地生动起来。于是规定,每人一天,轮流为病人讲故事,没轮到的日子就自个儿去编。
千姿百态,千奇百怪。为了帮助同伴摆脱困厄,每个人都发挥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想象力、创造力。那些故事非常精彩,而且,总是异想天开。
接下去的事情就很容易想象了。在那么多美丽故事的治疗下,病人逐渐好转,他们终于相互搀扶着,熬过了漫漫极夜。
这个感人的故事是听一名探险队员亲口说的。他就是那个病人。他其实不是病人,他是一个急中生智的医生。当时他清楚地知道,若再不采取措施,大家的精神迟早都会崩溃的。所以,他率先“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