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07:58:17
大家早上好,今天11月25日星期二,农历十月初四,今天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2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6天。今天是国际素食日(或国际素食节),是一个自1986年开始来源于印度的一个节日,原称“世界无肉日”。定于每年的11月25日,渐渐发展为一个世界性节日。请关注今日天气变化,白天晴,3-4级偏西风最高气温1度,今日夜间晴,2-3级偏西风最低气温零下5度,空气质量中度污染,出行记得加以防护,同时近期气温回暖干燥少雨要多补充水分,注意预防感冒。我们的人生,到底还是活一回心境。其实,人生本没有太多的华丽,有的只是寻常。曾经再美,不过一纸空谈;脚下艰难,却是直指明天。命运给予我们的,无论好坏多少,皆需认真面对、坦然应对,新旧本是心中事,何须放下春与冬。要知道遗憾丛生才叫生活,瑕疵偶现才算真实。我们每天写下的“草稿”,都会成为人生无法更改的答卷。从现在开始珍惜我们的每一天!
季节的风去了又来,岁月在辗转,走过如水的光阴,淡淡听风,才会走的更轻松。一些得到,不一定会长久;一些失去,未必不会再拥有。生活,就是把快乐装在心中,然后,静静融化,慢慢扩散。上天很公平,我们得到的永远都和失去的一样多。人生中,诸多人,诸多事,诸多感情,无需纠结,一笑而过最好。洒脱一点,会看开更多;优雅一点,会美丽更多;阳光一点,会笑的更灿烂,更幸福。我们要保持一颗开朗的心,做一个乐观的人,即使岁月蹉跎也能微笑的歌唱。保持一颗上进的心,做一个努力的人,即使摘不到星辰,也一样拥有自己的天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6:46:57
[成长] 学姐的前现代过冬生活时间:2011-09-22 作者:陈小花 点击:190次 电热毯与各式取暖法
当时,南京大学的本科生从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都要生活在一个叫做“浦口”的地方,这个名字听起来虽然充满了诗情画意,但现实却是非常残酷的。这块地盘远离城市、雾气弥漫、地形险要。它背靠千里无鸡鸣的龙王山,易守难攻。山坡上的宿舍冬天阴冷而潮湿,但是宿舍的楼下贴着醒目的告示:“严禁使用电吹风等大功率电器。”
宿管阿姨们总是会在寒冬的某一天对女生宿舍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电热毯式搜捕”。之所以称之为“电热毯式搜捕”是因为:一、阿姨们查得无微不至,几乎所有地方都会被她们搜到;二、搜捕的内容是电热毯。阿姨们用手中的钥匙悄悄打开每一个房间,在床上摸啊摸,一旦摸到电热毯就立刻没收。有时候女生还在床上睡懒觉,忽然大腿被一只冰凉的手摸到。
经过多年历练,我在寒冷之中发明了一种奇特的取暖方法,就是私藏一个小电吹风,睡前用电吹风向被窝里吹暖气。此外,大家集思广益,各种取暖的奇思妙想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辣椒汤法”。宿舍里有个MM模仿这个原理,每天晚上睡觉前吃一包辣豆干,吃得鼻头上沁出点点汗珠,然后哧溜一声钻进被窝。
“抖来抖去法”。你可以抖来抖去,通过局部的微动来产生热量。这个方法除了看上去比较猥琐之外,实际上还是很实用的。
“蚕宝宝法”。如果你实在连抖都懒得抖,可以模仿我上铺的那位同学,利用仿生学原理整天躲在被筒里模仿蚕宝宝,略略把头部露出一点,以保存热量。
其实以上这些都是依靠物理原理的外部加热法,下面介绍的是“鸳鸯相抱法”。这是一个最有效最双赢的取暖途径。具体步骤就是情侣深情地抱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全身热血沸腾,从心里暖到外面。
由热水引发的打劫案
在冬天的夜晚,如果错过了打水的时间,对于一个女生来说绝对是一件灾难性的事件。在一个数九严寒的晚上,我抄起两个水壶往开水房狂奔,奔到以后发现开水房已经关门了。昏黄的路灯映出水房门口那无情的大铁锁,我欲哭无泪,拎着两个空水壶魂飞魄散地走在回去的路上。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消瘦的男生拎着一壶水高高兴兴走在路上。我三步抢上去挡在他的面前,说:“把你的水倒到我的水壶里。”男生大惊失色,他慢慢打开瓶塞,透过滚滚的雾气看着我威严的表情,一边缓缓地把水倒进了我的水壶。之后,我二话没说拎起壶拔腿就跑。此男伫立风中良久,估计他以为在月黑风高之夜敢赤手空拳出来打劫的一定不是个简单的角色。
水房门口每天堆积着成百上千的水壶,但是水壶就和自行车一样,极其容易被偷。其实并不是“偷”,大概是有的人晚上错过了打水时间就把别人打满水的水壶拎回去享用了,第二天又会偷偷摸摸地送回原地。为了保住自己的水壶,很多人在壶身上用修正液写了各种劝人向善的话。其中有一个男生最狠,只见他的水壶上写着:“拿我壶者必嫁于我”,所以他的水壶一直非常安全。
后来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师兄来浦口讲座,说在美国是买不到热水壶的。我非常揪心地问那你冬天怎么办?他说整个美国都没有卖热水壶的,想喝热水就直接烧。我当时觉得脑海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啊!
跨江上课血泪史
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的这片地盘位于长江北岸,而南京大学的主校区在长江的南岸。校车每天把老师们从长江的那边接过来,又把他们送过去。每当大雪纷飞或者大雾弥漫的时候,宿舍楼里就会响起振奋人心的呼喊,因为校车一定会被堵在长江大桥上,早晨的课就可以不上了。
但是也有的课必须要到主校区去上。因为整个浦口有一万多学生,大家都被隔绝在长江的北岸,所以校车成为一种极其宝贵的资源,那仿佛就是通向现代化与繁华社会的宇宙飞船。而且校车很高档,高档之处在于它里面有空调。
但是校车不允许学生乘坐,只有教工和学生会成员可以凭证乘坐。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同学们各有妙招。一位同学天生命好,长得比较老。他二十岁不到的年龄已经华发早谢,所以看上去特别不像学生。他是不需要乘车证的,光是一张布满沧桑的脸,保安就会放行。而且,这个同学心很好,他会不吝惜自己的宝贵资源和大家有福同享,如果你实在有急事的话,可以央求这位秃顶的同学带你一起上车。他会非常老到地对着保安一挥手,说:“这是我助教。”于是两个人就可以欢欢喜喜地乘坐校车到那繁华而温暖的江南去了。
当然也有费尽心思成惘然,最终被保安赶下校车的时候。这时就要赶紧冲到校门口的公交站台等那班通向春天的131路公交车,经过几番激烈地换乘,才能最终赶在上课铃响时将自己的笑容展现在老师面前。这班公交车非常之破,破得让人怀疑其车轮和车厢之间是用胶水粘上去的,轻轻一颠就会散开,而且车窗上很多玻璃都不翼而飞。
南京大学浦口校区在去年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学弟学妹不需要像我当时一样过着与世隔绝的乡村生活了。但是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丝毫没有感到快慰,吹着暖气的我反而开始矫情地黯然神伤,仿佛我们的青春在一夜之间都消失了一样。于是,我仔细地记录下这一段艰苦岁月,希望能起到像红军爷爷给大家讲故事一样的效果,让大家共同珍惜来之不易的现代生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6:47:17
[成长] 坏孩子的操场时间:2011-09-22 作者:彭扬 点击:230次 很多男孩心中都有一个“硬汉梦”,我也不例外。
何以非得勉为其难地奢望硬汉,而不是风流倜傥的英俊诗人,家财万贯的郊区佛爷抑或一只无忧无虑在树林里敲树不止的啄木鸟,我自然不得而知。也可能是荷尔蒙作为秘密的指挥官,让我一看到哈里森·福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史泰龙、布鲁斯·威利、施瓦辛格、尚格·云顿等人,内心就涌动着无尽的激越和亢奋。
刚上小学时,看了约翰·韦恩的《关山飞渡》,在这部改编自莫泊桑的小说《羊脂球》的电影里,他斜戴着牛仔帽,以一对三,为导演想极力塑造的英雄主义画下里程碑的一笔。
第二天,我来到教室,仿佛约翰·韦恩附体,口中念念有词,左手插在腰间,随时准备抽出幻想中的手枪。坐在我前面的男生跟往常一样,和他的女生同桌吵着小架(小学毕业时我才知道,这种吵架是他对同桌表示爱意的方式),但在我的眼中,他成了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仿佛无恶不作,到处烧杀掠夺,现在竟然化身为小学生对大家闺秀纠缠不已。我大喊一声,模仿骑马的姿势,冲向他。他仿佛一位优雅的观光客,突然被丛林里冒出的野人抓去一般,嘶叫着和我扭打在一起,美丽的女生一点也没有要拉开我们的意思,仿佛以某种欣赏文明的壮丽景观似的含笑眨着眼睛,哼着《千年等一回》的小曲。
对我来说,我心中的狂野的梦,并不是那种长满举重运动员似的骇人肌肉和身藏数不尽的高科技武器枪火就能草草了事的。硬汉的形象,更像是一颗狂野的心,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能让人感受挑战世界的年轻味道,如同火热夏天的蓝海沙滩。如此说来,相对于施瓦辛格之类肌肉男,我更喜欢杰森·斯坦森。在《敢死队》里,他穿着黑色的夹克,骑着硬朗的摩托(请注意,并不是价值连城的招摇跑车,也不是《蝙蝠侠》里超现实的高科技战车),载着前女友,海扁了对其暴力有加的现任男友。在撂翻了一群装模作样的伪君子后,他穿过日光浮涌的篮球场,坏坏地看着惊喜和后悔交织的昔日情人。
如此这般,我便也在心中埋下狂野的摩托车情怀。有朝一日,上高中的我曾对着浣熊形状的云块这么想,一定也得穿着黑色夹克,骑着哈雷,带着喜欢的女孩,穿越金子般耀眼的大沙漠。或者,像布鲁斯·威利在《低俗小说》里那样,在临时的汽车旅馆,和女孩子逃避喜剧般的追杀。
那时一并迷上的还有雷蒙德·钱德勒的侦探小说,我经常模仿“硬汉马洛”的口气说:“你是个凶手!”看过《长眠不醒》、《高窗》、《湖底女人》等书以后,我知道原来钱德勒本人也是条十足的汉子。他二十多岁的时候看上了别人的老婆,便穷追不舍,终于在许多年后,娶到手里。
大多数人成年以后,便很少做梦了。“狂野的心”这类说法,大概也成了凯迪·佩里《TeenageDream》这样过气的畅销金曲。但是,如果没有千奇百怪的梦,世界想必一定会单调和寂寞许多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6:47:43
[成长] 职场规则在电梯中飞时间:2011-09-22 作者:苌汪 点击:288次 上班的日子,电梯的忽升忽降,提醒我们:千万甭对同事的升职羡慕嫉妒恨,人家哪天降下来了,说不定比咱原地踏步还惨……按职不动,起码拥有“状态稳定”的优点,若上去又下来,那才叫无地自容呢!
走进电梯半天,突然发现电梯并没有动,原来忘记按数字键了。此时应该庆幸,毕竟电梯没有朝相反的方向去,否则更浪费时间。职场中,零进步不可怕,最使人担心的是步步后退。
明明想去单数楼层,结果进了双数楼层才停的电梯:淡定,大不了向上或向下爬一层。职场中,大部分工作失误一旦发现,及时纠正即可,惊慌失措只能让人看轻你。
本欲上楼,却进了下楼的电梯,既然来到楼下,就先把另外一件事给办了。聪明人往往善于将错就错,工作上的事,只要不违背原则,并无绝对的正误之分。况且,任何事情都存在正反两面,当所有人都认为你错的时候,也许恰恰赐给你另辟蹊径的良机。即使你真的错了,也证明了“这样不可以”,经过实践证明的“不可以”,肯定比理论教导更令你多长记性。
不管同电梯的人是否认识,注意保持风度,对于怀抱东西的人士,主动询问“几楼”,并帮其按键。你无视或者看不惯的陌路人,可能碰巧就是你的新任上司、客户甚至准公公、未来丈母娘。
当美女叫你“大叔”、帅哥叫你“阿姨”以寻求帮助时,千万别犹豫,弄不好,偏偏成全了他人的姻缘、友谊、升迁。职场中,因为纠结于头衔而丢掉机遇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你尚在纠结着虚空的称号问题,别人已经替你享受到了实打实的好处。
有人喜欢在电梯里搭讪,这口味确实挺重。小心别人紧张起来告你非礼。职场中,跟同事交往的道理莫不相似。同事与朋友的概念差异很大,有的人随便拿同事开玩笑,更甚者与同事交流工作深入了点,就妄想发展成恋情,结果把自己的职场形象塑造得相当恶劣,最终可能误了升职。
你选择走楼梯,走你的楼梯好了,没必要非得批评别人“不懂健身”;你乘电梯,别人走楼梯也不碍你的事。你有你的习惯,我有我的爱好,喜欢让流言蜚语飞的人,在职场中往往众叛亲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6:49:41
[成长] 嘿,我在这里时间:2011-09-22 作者:谢胜瑜 点击:140次 曹姑娘是凭一张薄纸和我成为同事的。
来应聘那天,个子小巧的她站在大家面前,清秀干净如中学生,把一张薄薄的纸递给面试的老总,说:“我叫曹雯,曹操的曹,晴雯的雯。”她脸上的表情和她的介绍一样清楚明了,当时,一圈考官就都喜欢上她了。
曹姑娘很用功。她白天趴在电脑前眼不眨身不挪,下班回了家还要忙到深夜,发给我的邮件多在零时以后。如此敬业的新兵苗子,度过试用期自然不成问题,可曹姑娘的目标却不在此。签劳动合同时,她私下里跟我说:“我要么不选择,选择了就要做到最好。”仿佛是理所当然的,她的工作业绩噌噌往上蹿,她的创意和制作的精细度,每每令我等“老江湖”心中暗喜。除了领导的欣赏,曹姑娘还赢得了同事们的喜爱,甚至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宝”。
曹姑娘是书虫,曾创下一天看12本小说的纪录。除了办公室和卧室,她待得最久的地方就是书店。她爱干净,从来都是素面朝天,脸上一片光洁。和她的素颜一样干净的,还有她的内心。她本来学医,却因见不得医生拿红包、药房吃回扣的污浊事,不忍看病人脸上的痛楚,才千辛万苦地改行做了创意设计。
据说曹姑娘之所以跳槽到我们公司,是因为听说这里有比她原公司多得多的假期,尽管工资不高。
很多人对她“人往低处走”的做法感到惊讶,她却很笃定。原因很简单,她喜欢四处走动看风景。我们公司每个月都有一周的轮休,这一周里,出游的曹姑娘快乐得像一只小鸟……
到单位才一年多,曹姑娘就因为创意出色、业绩不俗,晋升为公司的首席创意师。
每次看到她激情地生活和投入地工作时,我都会自然而然想起伊莲·佩姬——一位被授予大英帝国女王勋章的音乐剧女神。初登台时,她和曹姑娘一样,16岁,中专学校毕业,身材小巧。当她在舞台上被人忽略的时候,她一直在心里喊着不变的一句话:“嘿,我在这里,请注意我!”40年后的今天,她被公认为“英国音乐剧第一夫人”。
曹姑娘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伊莲·佩姬。不论工作还是生活,大家似乎时刻都能听到她心底的声音:“嘿,我在这里。”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的自信和明媚一直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喜欢她,并相信她的未来会无比美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6:53:04
[成长] 找到你的圈子时间:2011-09-22 作者:冯一萌 点击:275次 从职场新鲜人到也算是有点资历的公司人,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基本熟稔了关于“圈子”的特征和规则。
经历越多,公司人越能发现选择合适的圈子,处理好与它的关系,也许能给自己带来很多东西。从实际的角度来说——也许在你需要一份工作的时候,它的力量要比猎头更大更靠谱。除了有朋友帮忙,如果事业处在良好的上升期,结交的都是一群有能力的并且有着很多想法的公司人,不妨把自己的圈子当做另一个事业来经营,也许几年之后这就不只是几个人的交流饭桌,而是具备了一定范围的影响力。
不过另一方面,混圈子也并不是那么功利的一件事。从朋友那里得到什么并不是主要目的,总的来说,这可以代表一种生活态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6:53:18
身边处处是圈子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几个群体的连接点,不过一些工作三年以下的受访公司人并不认为自己拥有这么多圈子。他们只是认同了“朋友圈”的概念,这个朋友圈多半有一个比较复杂的人员结构,把小学同学、聊得来的同事、工作中认识的人,甚至网友全部一网打尽。
工作超过三年的公司人则表示自己开始有一些固定交往的人群,他们普遍认为这不带有利益关系,但的确有时候能帮自己一些忙。
在一家500强公司工作到第三年的庄纪,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还到不了“圈子”级别,但她认为圈子现象在大公司很普遍。“校友圈”是在职场上最常见的。庄纪所在的部门中,几乎所有管理层都是上海交大毕业的。每年年末时,同一个学校毕业的同事们也会经常聚在一张桌上碰杯。
“虽然工作中大家都很平等,但有一层校友关系的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在人际关系方面就比别人多了一个优势。”
当她工作到第三年的时候,觉得自己庞大的朋友圈开始渐渐分化,工作和生活带给自己的东西发生了变化。和同龄的朋友们依然会周末一起约出来玩,和客户公司的高层持续频繁地打交道后,也开始在项目以外的时间渐渐多了交流。两个月前,当她的大学同学想跳槽,她试着推荐给客户,竟然成功了,这让她觉得有一个强大的人际圈很重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6:53:40
什么圈子适合自己
校友圈是一个既定的存在,除此之外在工作中会认识很多同行,这会成为一个同行圈。如果不是每天闷头做研究或者做后勤的岗位,可能还会和很多第三方打交道,最后形成了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工作交际群。工作了三至五年的公司人很多都有这三个圈子,平常工作中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其成员们寻求解决方案。
一次武汉两所大学的广州校友聚会上,一群人提出要定期相聚,并且做一些除了大吃大喝外有意义的事情。最后确定的形式变成两周一次的分享会,由一名分享人选择一个主题做出一个PPT。这些主题和分享人的行业有关,并且被演绎得妙趣横生,比如“广告——不止扯淡那么点事儿”、“给你一个真实的HR”等,在分享之后大家可以参与讨论。
找到一个合适的群体加入也不是那么容易。IT工程师马骏就有这么一段兜兜转转的经历:在和一个同事玩三国杀的时候,他得知一群宅男经常在周末找一家咖啡馆进行技术问题和对互联网行业看法的探讨。然后他找到了同事的校友,加了对方的MSN,最终“打入了”这个小团体。
在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我”和圈子之间是可以双向选择的。如果知道某一个人群能给自己带来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可以试图通过各种方法结识该群体里的人,然后经熟人引入。但如果自己有很多想法又找不到完全符合自己设想的圈子,一个可靠的方法是自己组织,从现成的朋友圈中培养起来,并且通过人带人的形式把它壮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6:53:51
圈子能带来什么
年轻的公司人能够从这样的群体里实现自己的快速成长——因为那些经验丰富的前辈或者同龄中比较优秀的人,他们可以让刚刚开始职业道路的公司人少走一些弯路。而一些基于兴趣的团体存在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人开阔自己的思路,认识很多日常工作中没法接触到的人。
在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脉所占的比重要远远超过个人能力,在卡耐基看来人脉占一个人成功因素的比例高达85%。按照吉拉德的“250人法则”,一个普通人的人际关系大约维持在二百五十人左右,而圈子可以将这个数目以几何倍数扩大,并且这样的人脉称得上优质——基本是在一个水平线上以及高于自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6:54:03
你是圈子里的谁
圈子里的核心人物通常在一个行业中做得不错,或者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展露出特别的天分。除了这种角色外,还会需要能担负传递、沟通、暖场等功能的角色。就像在一场小型聚会上,有开场时站在聚光灯下致辞的人,有端茶送水的人,有在门外接收快递送货的人,也有在会场里专门介绍新老成员互相认识的人,各自都有分工。
在圈子里担任什么角色,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一个人在工作中所担任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如果发生变化,也可以看做是公司人自己本身改变的过程。
王露从工作第一年开始,每年都参加驴友活动,但别人规划的路线有时候并不是她想要去的,她的一些建议也无法得到回应。于是从2007年开始,她便尝试自己组织爬山活动和徒步行走。
最初看论坛里其他人召集活动,她觉得一点不难。一旦自己做就发现其中涉及的事情非常琐碎,有时候一些细节想不周全会增加很多麻烦。旅行的中途还会出现各种预料之外的状况,出行前后需要不断和别人去沟通。尽管平常工作中也需要不断和人打交道,但出行的组织工作还是让她觉得“非常麻烦”。
她需要不断发邮件给驴友们来反复确认对方的想法。为了使一个行程尽量完美,她事前要想得很细致,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几次担任领队让她有了一个驴友小组,这个小组和她的本职工作也产生了交集——有同行在她半夜加班的时候和她一起讨论工作。
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活动组织经验让她在工作方法和与人交流上也有所改变。
像王露这样的情况,一开始她只是处在一种由热爱户外运动的人自发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较为松散的组织中,随着她个人意愿的生成和凸显,这种松散的组织无法满足她的需求,于是她有目的地成为一名“圈子建立者”即使她不发起,也会去加入一个更为稳固的群体。
公司人的圈子也有长短期之分。如果是公司性的行为,更会流于长期;自发组织的活动会由于组织者的退出或兴趣转换而消失或有所调整,但也是最可能成为终身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