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7:53:03
[视野] 哲学课时间:2011-09-21 作者:徐则臣 点击:239次 在美期间,我到奥马哈一所贫民小学听了一堂哲学课。两个老师坐在地毯上,倚着墙,18个二年级的孩子靠着他们围成一个不规则的半圆。不规则是因为,只要在这教室里,你只要听讲和参与,可以随便坐在哪里,也可以不坐,站着,躺着,趴着,也可以走两圈。
老师先用大签字笔在写字板上写下四个问题,统计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人数。问题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
1.什么是哲学?
2.大学像什么?
3.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不真实的?
4.什么东西是有生命力的?
统计的结果是:对第二个问题感兴趣的孩子最多。老师说,少数服从多数,这节课谈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大学像什么?
小学生的发言五花八门。大学里什么都有,待在里面哪儿都不用去了。我喜欢大学,因为大学里树多,长得还都好看。我喜欢大学,因为大学里操场大,篮球架也多,我要天天打篮球。我喜欢大学,因为大学里有图书馆,有很多书。念大学才能接受好教育,接受了好教育才能找到好工作,能挣钱了,我就不用整天给我妈妈洗碗了。我爸爸现在天天干重活儿,就是因为没念过大学。我外婆说,只要我能考上好大学,就可以买好衣服穿了。念了大学,受了教育,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从大学里出来,你就是个有知识的人,就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了知识,我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老师问:“必须念大学才能接受教育吗?”
大家一起回答:“不是!”
“必须念大学才能成为一个好人吗?”
“不是!”
“为什么?我们继续说。”
又是一堆五花八门的理由,孩子们之间还开始相互争辩。他们的很多表述在我意料之外,不是道理讲得好,而是思考问题的角度极其自由、烂漫。他们说的有中正之言,更多的是偏僻但由衷而可爱的想法。这样的哲学课离我的设想很远。
谁都知道哲学是门抽象艰深的学问,有一大堆规律、定理和假设。“哲学”两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张沟壑纵横的老人的脸,是皓首穷经,是无数人告诉过我,这个世界如何,这件事如何,你要如何如何才行。但在这里,哲学不是知识,也不存在结论,没有圣旨和终审判决,而是一种思辨和寻找过程:首先是自由的、充分的自我表达;其次才是逐渐深入世界的方式。
年过而立,突然在一群二年级的小学生身上发现了另外一种“哲学”。多年来,我习惯于把哲学等同于与“人”无关的结论和定理,总觉得要一把抓住那干巴巴的结果才算对,原来不尽然,这一群孩子带着鲜活体温的自我表达和寻找过程也很“哲学”。如果当年我们像这群孩子那样通过如此方式进入“哲学”,对我们来说,这门板着脸的学问会意味着什么呢?世界又会意味着什么?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7:53:24
[视野] 昆虫劳工时间:2011-09-21 作者:lise barneoud 点击:289次 惊悚福尔摩斯
当发现一具尸体时,调查人员通常根据尸体的温度和僵硬程度来评估死亡时间。但如果死者死亡已有数日,那么这些指标就毫无用处了。这时,尸虫就成为唯一的信息来源。因为只要条件允许,死亡发生后第一时间,某些蝇类就会在尸体上产卵。而虫卵的发育速度与温度有关:天气越热,生长速度就越快。因此,如能确定这些尸虫的种类和它们的生长阶段,并掌握现场的气温数据,调查人员就可以计算出该种类的幼虫所经历的生长时间,进而推算出产卵的时间。据此判定出的死亡时间,最多只有几个小时的误差。
倘使死亡时间在几周以前,调查人员就会利用其他种类的蛆虫进行判断,它们一般出现于尸体腐化过程的晚期。事实上,在尸体腐化的每个时期,我们都能找到不同的尸虫,如褐家蛾仅仅对完全风干的尸体感兴趣。此外,如果尸体上出现了跟发现环境不相符的尸虫时,就说明尸体有可能被挪动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7:53:37
微型007
虫子嘛,来无影去无踪,无孔不入,厉害得很。既然这样,何不给它们装上微型摄像机去侦察绝密地带呢?扮演邦德的最佳人选是烟草天蛾。这种夜蛾体型很大(翼展10厘米),容易饲养,耐长距离飞行……最重要的是,无论装备什么仪器,它们都毫无怨言。唯一的问题是,它们没有纪律观念,想飞就飞,想停则停。在美国军方的资助下,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约束它们的方法。当夜蛾还是蛹的时候,在它们体内插入一个微型遥控注射器,然后在伤口上涂覆生物胶促进愈合。虫子带着注射器生长,最终适应这一异物。等它们长成成虫,研究人员便能遥控注射器往它们微小的大脑中注入化学物质,使其暂时瘫痪,这样便能控制它们停下及再次起飞的时间。科学家打算不久后在其左右双翼中各安插一个微型注射器,通过遥控注射来实现对这个小间谍的远程控制。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7:54:14
恶莠终结者
2008年1月,留尼旺岛,400只来自苏门答腊的“伐木虫”被放到大自然中。它们的任务是吃掉那些可恶的粗叶悬钩子。这种原产印度尼西亚,由人类引进岛上的蔷薇科植物铺天盖地到处蔓延,吞没了周围的植被,不但成了徒步旅行者的噩梦,而且害苦了农民和守林人。从1980年开始,当地人就尝试用除草剂、拔草等方法彻底清除这一入侵物种。但均以失败告终。最后,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这种昆虫,它的真名叫紫三节叶蜂,其幼虫就以这种藤蔓植物为食。结果,它们在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几乎灭绝了全部的粗叶悬钩子。在世界各地,这种生物天敌防治法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应用,而人类在这项计划中的最大盟友就是昆虫,不管是为了对抗其他害虫还是清除有害植物,很多种类的昆虫都作出了贡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7:54:29
蛆虫救生员
蛆,很恶心是不?然而,它们在医院里可很受青睐呢。因为它们喜欢啃食坏死的组织。就像法国卡昂医院的安娜·布朗谢尔医生解释的那样,这种虫子清理伤口的效率比传统手段高两倍。这位医生已经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了临床。在欧洲,医生们只用丝光绿蝇的蛆虫进行清疮。因为这种蛆虫在变成苍蝇的前几天特别贪吃,它们能用唾液溶化伤口处的坏死组织,随后将流质吸收进消化道。这样的初步清洗将大大减轻病人免疫系统抗感染的压力。当它们还是卯时,培养这种蛆虫的实验室就已经将它们浸泡在含有酒精和盐酸的混合液中进行了消毒。我们当然不想看到蛆虫们在伤口上工作的情景,因此医生们开发了一种特殊的“敷药”方式。他们把蛆虫包在一个网眼足够大的纱布包里,使之可以隔着纱布吞吃坏死组织。纱布包将在伤员伤口处放置三天,随后除去,医护人员会在蛆虫变成苍蝇前用杀虫剂或冷冻法杀死它们。
还有一种蝇类,它们的幼虫非常喜欢松露,那是一种生长在土里的食用菌,备受美食家们的推崇。不过松露采摘非常困难,而这种蝇类正好可以为采摘者指路。“蝇类探菌法”非常简单:用一根小棒敲击地面,如果看见这种褐色小蝇飞出来,就赶快锁定它的起飞点,然后开始轻轻地挖掘……不信你试试,肯定能发现一块松露老老实实地在土层下面几厘米处等着你。
苍蝇,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它们在我们耳边嗡嗡个没完,到处打转转。然而,这个特点可以说是为当“活广告”而生的。2009年10月,一家公关公司在法兰克福书展期间就把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他们事先喂养了200只苍蝇,然后用乙醚将它们麻醉。“我们在每只苍蝇的背上滴上一滴蜡,粘上一面印有某家出版社广告的小旗。”营销活动的策划人丹尼尔·阿道夫解释说。几个小时后,蜡滴融化,也就恢复了这帮小劳工的自由身。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7:54:46
[视野] 马桶的变迁时间:2011-09-21 作者:张晰綪 点击:263次 一直以来,人类都想要在地球上找寻一处合适的地方,以方便自己“响应”来自自然的“召唤”。想象一下,也许《圣经·创世纪》中删掉了这样一节:“第七天,上帝要休息了。休息之前,上帝想到要为人类创造一处地方,可以长久用来‘解决问题’。所以上帝创造了灌木丛。一有了灌木丛,亚当就迫不及待地跳到其后,在树丛的遮掩下。‘卸下’了他的‘负担’。”
然而亚当肯定很快就会发现,上帝的这一设计似乎存在一定的缺陷——假若地面太硬了,挖不了坑怎么办?再加上手边正好没有铲子,那可就更糟糕了!漫漫历史中,人类一直在找寻那么一处合适的地方,好让自己“方便”起来更加方便,不必再遇到亚当式的尴尬。
…1…
考古资料显示,冲水马桶的雏形最早在4000多年前出现在印度河流域,并在该地区得到广泛应用。4000多年前啊,这着实让我们吃惊不少呢。然而随着历史向前发展,人类却渐渐抛弃、遗忘了这种模式,一直到中世纪时期,人类的卫生工作实在是大大退步。中世纪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黑暗时期”,或许正是因为那一时期人们的排便都是随意的也说不定呢。老百姓们大都躲到树后面解决个人问题,或者将自己的排泄物倒到窗外的街道上。贵族们也好不到哪里去,1606年,亨利四世曾下令禁止贵族在罗浮宫的角落里大小便。1843年,维多利亚女王参观剑桥大学,她问陪同的校长:“那些顺流而下的纸张是怎么一回事?”校长知道那些是手纸,但不想让女王难堪,只好回答道:“陛下,那是禁止在此游泳的告示。”由于没有合适的厕所,人们在家中通常备有便壶。那时候,倘若正兴致勃勃地走在大街上,一低头却突然发现崭新的衣服不知何时被便壶里那些东西溅得脏兮兮的,恐怕再没什么比这更扫兴了。
当然,这不能全怪便壶。毕竟便壶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不然的话谁愿意大半夜的跑到外面去,让刺骨的寒风吹得瑟瑟发抖呢?幸而之后有人提出,将便壶中的排泄物倒到窗外极不道德,人们才意识到,一种可以方便处理排泄物的马桶亟待发明。然而这样的状况仍持续了有200年之久,冲水马桶才得以在人类文明中再次现身。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7:55:00
…2…
直到近代,19世纪早期,欧洲下层社会的人们才使用便桶。或许这所谓的“便桶”是经过一番装饰的,至少是在房屋之外的一问小木棚里,几家共用一个。但这比起在床下放一个便壶强不到哪去。若谈到卫生建设方面,这样的便桶比起今日的管道系统还相距甚远。
此后,人类又摸索了相当漫长的时间。好事多磨,冲水马桶最终还是继4000年前初露雏形之后重新登场了。大家通常会把托马斯·克拉伯认定为冲水马桶的发明者,其实不然。克拉伯先生的贡献只是在于对马桶的构造进行了一些改动,让其更方便人类使用。真正的马桶“创使人”是约翰·哈林顿先生。英文中有时把厕所称为“约翰”,其典故也许正是由此而来。
哈林顿先生于1596年设计的冲水马桶享有极高的殊荣——它被安装在了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的豪华卧房里面。1775年,英国的钟表师卡明斯又对哈林顿马桶的储水器进行了改进,使储水器里的水每次用完后,能自动关住阀门,还能让水自动灌满水箱。3年后,伦敦工匠布拉默把储水器改设在马桶上方,并在上面安装了一个把手,用来控制储水器的出水活门,还在便池上装了盖。18世纪后期,英国发明家约瑟夫·布拉梅又改进了抽水马桶的设计,发明了防止污水管逸出臭味的U形弯管等。
马桶虽然带来了个人卫生,但由于排泄物是顺着管道直接排到河流里,就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而造成了传染病的流行。直到1858年夏天,伦敦泰晤士河爆发了著名的“大恶臭事件”,人们才开始进行下水道系统的建设。两个世纪中,我们的“约翰”几处碰壁,少人问津,直到19世纪晚期,欧洲的各大城市都安装了自来水管道和排污系统,抽水马桶才真正普及起来,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使用。尽管马桶不是什么上得了台面的东西,但不得不承认,它的的确确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一项重要发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7:55:11
…3…
对早期发明家来说,制造马桶的一大难题是原材料的选择。
最初的马桶用木头制作,但硬度不够,容易漏水,且不易打造成一定的形状。时间久了,马桶上会残存粪便,滋生细菌,传播疾病。
后来有人建议使用石头和铅。把石头和铅烧热,然后用沥青、松脂和蜡来密封缝隙。这种马桶解决了渗漏问题,但制造起来十分麻烦,而且十分笨重,使用起来不方便。加上灰尘多,冬天坐在上面冰凉,也带来不少健康隐患。
中国瓷器进入欧洲后,为马桶工艺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随着欧洲人逐渐掌握了瓷器制作的工艺,瓷器从最初的奢侈品逐步发展成制作马桶的原料。陶瓷马桶既结实又不会漏水,不会残存病菌,而且易于清洁,有很长的使用寿命,可谓马桶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1883年,托马斯·图里费德让陶瓷质地的马桶实现了市场化,成为使用最广的卫生用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7:55:24
…4…
随着马桶的逐渐变迁,出现了档次较高的私人盥洗室。这虽然先进,但绝不能说明马桶再无发展潜力。实际上,人们一直都在对马桶的储水箱不断地进行改进及优化,渐渐地,我们在操作上可以有所选择。现在,马桶的设计中加入了节水的理念,我们有焚化式的马桶,就是工作时声音有点儿吓人;也有“哆赛特”(Duoset)式的马桶,它有两个冲水按钮,一个冲水量大,一个冲水量小,使用者可以根据排便量的多少选择按下不同的按钮。我们有拉杆式马桶,按钮式马桶,自动冲水马桶……甚至还有更先进的,可以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模拟无重力环境。
当然,马桶还有其他很多种类,但使用并不广泛,至多也只是在其发明者的居住地周边有所应用而已。比如应用于英裔印度人之间的马桶,从来不曾流行于大众。这种马桶极力想要兼顾东、西方人群对于蹲式和坐式的不同习惯。但首先,没什么人愿意坐在别人刚刚踩过的地方;而且,好好的马桶不坐,反而站到上面再蹲下,这未免太危险,弄不好会一脚踩空掉到里面去,那就惨啦。
还有一些设计师更是充满奇思妙想,他们为广大女性朋友提供了如厕的第三种方式——站立。这项名为“Shewee”(女子站立小便器)的发明,是一种塑胶漏斗,有了它,女性就可以在野外远足时同男性一样站着“方便”了。当然,使用这项发明必定会引来人们惊异的目光。但至少有了它,就不必再在凛冽的寒风之中脱下裤子了。
随着高新科技的应用,现代马桶的功用已不再仅限于解决人们的内急问题。日本的高科技马桶除了不能帮人脱裤子之外,几乎可以帮助完成如厕过程中的任何事情。这种马桶有自动清洗、自动烘干、自动除臭功能,坐便器的高低还能自动调节。若你对自己排便时发出的声音感到尴尬,马桶还可以自动播放模拟冲水声的录音,来加以掩盖。
同时,它还可以称得上是一座迷你医疗站。使用者可以边上厕所边做健康检查,除了量血压以外,马桶的高科技配件还可以做尿液分析,旁边的磅秤也可以测量血脂。据报道,日本著名的东陶公司甚至推出了MP3马桶。人们只要一坐到上面,轻柔的音乐就会飘出来。不仅如此,这种马桶还能散发四种不同的香气,有净化盥洗室的作用。
然而即便是高科技也不能掉以轻心。按下按钮之前,最好先搞明白它是干什么用的。有一次,曾有人把“自动清洗”按
钮当做了冲水按钮(那马桶的外表似乎与传统马桶并无二致),结果臀部被来来回回清洗了一番,好不尴尬!
如今,马桶的功能大大多样化,小小的马桶今后还会有怎样的发展呢?人类的“方便设施”还有可能更加方便吗?有那么一些设计师,思维超级敏锐,设计出了一种折叠式的微型厕所,小到可以放在包里。这样一来,在公共场所再有内急,也不必犯愁了。但是,这个所谓的“折叠式微厕”只不过是为“粪盒子”起了个好听的名儿罢了。这不免又让大家想到中世纪“黑暗时期”的便壶,这岂不是又退回到旧时代了嘛。若这纸板材料做成的所谓“折叠微厕”盛满了,这一包令人作呕的东西又要怎么处置?但这或许真的会成为马桶的下一个发展阶段,谁知道呢。假若马桶还要继续演变,那么恐怕最终还会回到灌木丛。到那个时候,朋友,可别忘记带上一把铲子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1-25 17:56:24
[情感] 我们如此思念就好时间:2011-09-20 作者:新鲜旧情人 点击:485次 PART.1
记忆里,那时候的冬天,是货真价实的冰天雪地,大伟穿篮球背心,篮球短裤,高帮篮球鞋,外面罩一件长长的羽绒服,站在脏兮兮的雪地里。
“大伟,换你上。”队长把球朝他甩过来。
大伟脱掉身上的羽绒服,零下8度的天气啊,一旁的女生中,有人尖叫起来,有人殷勤地过来替他拿衣服。大伟用发带把头发束起来,跑上场。
“帅,三分球!”
“谁,谁,谁,刚才谁夸我帅来着?”大伟不要脸,又跑下场,追着女生们问。
“她,她,她……”一群女生哄笑着推出一个窘成一团的女孩。她穿着红色的羽绒服,戴红色的绒线帽子,映得小脸红扑扑的,“我不是说你帅,我说球帅……”
“奖励你的,帮我看着。”大伟从旁边女生手里拿过自己的衣服,胡乱一团,塞进女孩手里。
那一场他打得臭极了,老是回头朝场边看。
大伟回来的时候,女孩已经走了,羽绒服叠得整整齐齐的,放在看台上,下面垫着两张试卷。
他穿上衣服,看了看试卷上的班级和姓名,笑得贼极了,成绩不错喔。
本来大伟还想着,找个什么借口去找她呢?谁知道隔一天文理分班,嘿,两人前后桌,缘来很奇妙。
“嘿,借半块橡皮呗。”大伟嬉皮笑脸。
菲儿低下头,手里攥着橡皮,不理他。
“你不借,我抢了啊?”大伟想要过来掰她的手,吓得菲儿赶紧撒手。大伟咧开嘴巴笑了,他笑起来的样子真坏,像加菲。
那天放学,菲儿骑着自行车路过篮球场,人太多了,她挤不进去。大伟远远地看见她,跑过来,把球放在她的车筐里,脱下外套,披在她身上,“风大。”
他的外套真大啊,长长的,一直到脚踝,菲儿把手放进口袋,暖暖的,是他掌心的温度。菲儿还在口袋里,摸到了自己那块橡皮,红色的圆珠笔画了一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