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52:37

 请认购一条夹缬吧
  
  夹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服装印染技术,曾在唐朝辉煌—时,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吟咏:“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可惜的是,夹缬在宋代以后逐渐式微,时至今日,这门独特技艺早已失传成谜。黄永松在1997年时听说此项工艺在浙江南部苍南县宜山镇的八岱村尚存,就迅速赶到那里。在那里刚染制好的蓝花夹缬在作坊外的稻田边被摊开来晾晒。平生第一次看到古老夹缬工艺的他有—种得偿宿愿的感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52:47

 他和他的团队在那里驻扎了四天,把这项印染技术的每一道工序都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当他做完调查之后,染坊主人薛勋郎师傅却说:“这是最后一条夹缬了,以后不再做啦!就要打掉这个染缸了。”难道所见的第—条夹缬,竟是最后一条了?染坊主人准备关闭这个可能是中国现存的最后一个夹缬作坊,原因是这种布已经没人买了。他问染坊主人:“可不可以让它保留?”主人说,“不行,我们不能靠这个生活了。”他想,在唐代绽放奇光异彩,在民间默默传承的古老央缬工艺,竟从此要在中国消失绝迹!他为之痛心不已。“要卖出多少货,才能维持作坊营运?”他不死心地迫问。薛勋郎师傅沉吟一下说:“一年至少要卖出—千条。”“—千条?”一条夹缬有八到十米长,他的头脑里浮现出—千条美丽的《百子图敲花被》来。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千位以卜爱好传统民艺,愿以手工夹缬来点缀平淡无味的现代生活的人士吧?想了想,他毅然决然地对薛勋朗说:“一千条,我们订了!”为延续作坊一年的寿命,《汉声》竟成了千条夹缬的认购者。回到台湾后,他就在《汉声》杂志的开篇,写下一篇名为“千条夹缬”的声明,希望那些不想看到这一传统工艺消失的人认购一条夹缬。没想到,杂志出版后,千条夹缬竟然供不应求,被抢购一空。现在,夹缬不但在继续生产,而且已经成为民间工艺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2005年,浙南夹缬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52:57

 红遍世界的中国结
  
  黄水松在一次民间考察时,偶尔看到一家农户的床幔上挂着一件好看的饰品,不知为何物。这家人告诉他那是“结”。他觉得这些藏在民间的小饰品很有意思,并觉得这种“结”很含曹,蕴涵中国美学的意味——退一步,顺全大局,烘托主角的成人之美,道家就有这个思想:退一步海阔天空,退—步美不胜收,退一步余味无穷。这些思想在这个物品上被充分表现出来。他非常喜欢,回去后就把这种“结艺”定为选题,从此开始四处寻访会打结的人。为整理中国传统的”结艺”,把所有形式的中国结艺都搜集起来,他遍寻台湾会编结的老奶奶,一样一样地学,一步一步地记录。后来,他又找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老工友,跟他们学习许多古代宫廷的编结工艺。经过四五年的时间,从民间最常见的纽扣结到台北故宫珍藏的玉如意上挂的结饰,都被他挖掘整理出来,最终把编结艺术总结成11种基本结,14种变化结,并将其命名为“中国结”。1981年,《汉声》出版《中国结》专辑,随后又有英文版、德文版面世。由于它富有民族韵味,又简单易学,深受人们的喜爱。从此“中国结”红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53:06

 建立民间文化基因库
  
  那还是早在1981年《中国结》的德文版即将付梓之际,黄永松赴德国进行编辑间的磋商。他提出希望德文版能附上在德国出售各种手工线绳的商店地址。德方编辑认为不需要,因为德国到处都有手工艺店,要买线材是非常容易的。晚餐时,德方总编辑和黄永松半开玩笑地说:“中国的历史悠久,手工艺一定非常多,不只有中国结,但是像中国结这样被好好整理的不多,《汉声》应该继续整理好其他各种手工艺。”他指着黄永松身上的莱卡相机说:“这是德国人发明、制作的相机。”他问:“《汉声》是搞出版的,印刷机是不是用海德堡?那也是德国人发明的。”又问:“你们也有很多人开德国的奔驰车吧?”接着,他笑容一敛,郑重地说:“德国的工业为什么这么好?就是因为德国注重手工艺。一个民族,只要手工艺好,它的手工业就好;手工业好,轻工业就会好;轻工业好,重工业就会好;重工业好,精密工业就会好。”他又说:“中国替欧美、日本做很多代加工的事情,要知道,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设计,替人家代加工,就只能获取微不足道的利润。”随后,他指出一件更可怕的事——“很多工业制造材料是有剧毒的,那些毒都捧放在中国的土地上……”这番话尤如醍醐灌顶,深深地触动了黄永松。这也促使他致力于建立一个民间文化基因库。目前,这个基因库中已有5大种、10类、56项共计几百个民间传统文化项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53:15

 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一年一度的“亚洲之最”指南,其中台湾的《汉声》杂志被誉为“给内行看的最佳出版物”。2006年,《汉声》杂志的创办者黄永松又被冯骥才基金会授予“中国民间守望者奖”。其.《曹雪芹扎燕风筝谱》获2006年“中国最美的书”奖。创刊于1971年的《汉声》杂志在40年之后再次掀起世界关注中国民间文化的热潮,而其创办者黄永松也四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全面记录和保护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诺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53:25

得给鬼子上一课时间:2014-08-09 作者:未详 点击:189次   读《洪业传》,我最感兴趣的还不是他写过或编过什么书,而是日本占领北京期间他的,他给“鬼子”上课的故事。
  
  1941年12月,美日开战,日军到燕大抓人,抓了司徒雷登,还有12个教授,11个学生。
  
  燕大的教授落入日本人手中,当时的情形可想而知,“很多教授都被整得相当惨。陆志韦牙齿差不多全被打掉,有的人则被灌水龙软管。囚人被缚在地上,用水龙管的水往他脸上直灌。囚人脸上眼睛鼻子嘴巴都不断注满着水,气管噎塞挣扎着呼吸,终于晕过去”,他们常“被打得血肉模糊,呻吟着被抬回牢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53:42

 但洪业的遭遇有点不一样。
  
  洪业被关了一个星期左右,有个韩国人来把洪业领上楼去,进入一个研究班讨论室,现在用来审囚人了,面积大概7英尺宽9英尺长,一头有个小窗,另一头是黑板,中间是张椭圆形桌子,桌上有一叠文件,一个带着日本军帽的日本军官坐那儿读文件。他见洪业进来便挺直腰坐直,那韩国人走到他身边一张小凳子上坐下,对洪业用中国话说:
  
  “请向太君鞠躬。”
  
  洪业觉得他快要50岁的人要向一个20多岁的大兵行礼是个耻辱,便说:
  
  “我对武力鞠躬。”
  
  那军官叫韩国人拿张椅子给洪业,洪业便与军官面对面地坐下来。军官问洪业他的姓名、岁数、出生地、学历、为什么到美国读书,到过日本几次,在日本有没有朋友等等;有时拿了纸来叫洪业把人名地名写下来,这样一问一答半个钟点光景,突然间问题的性质改变了。
  
  “你是不是抗日分子?”
  
  “我是。”(洪业后来才知道,囚人抗日如不明说,就会挨打。)
  
  “你为什么抗日?”
  
  洪业说:“这问题我有两个回答的方式。概括地说,我不得不如此,但你要细说的话,请你给我20分钟,不要打叉。”
  
  军官说他可以有20分钟。
  
  洪业正在等待这机会,他脑子里已预备了一篇演讲,内容也有随机应变加上去的,他说:
  
  我是研究历史的,小时候在中国读中国史,后来到外国读世界史,远东主要是日本史和韩国史。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就是用武力来占领别的国家,把别国人民当奴隶,镇压别国人民的意志,只能暂时收效,因为一定会有反应的,而最后一定得报应,报应来时,压迫者有时比受害者更惨。
  
  洪业便举了好几个例子,西方从亚历山大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王威廉第二。洪业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54:05

  我不仇视日本人民,其实我很钦佩日本人民,但我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而太君是这机构的一部分,你们宣传说因为中国政府腐败,所以要占领中国,中国的军阀是很腐败的,但国民党政府并不腐败,我不是国民党员,国民党有很多作风我都不赞同,但国民党在你们来之前已开始把中国工业化。
  
  日本军队先侵占了满洲,然后占据了中国北部,现在居然要与世界各国开战了,什么时候终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有一天要终了。战事结束时,日本人民是要受苦的。
  
  我可怜日本人民,因为他们受军人哄骗了,当他们有一天觉醒时,便会发现所有的宣传都是假的。你们宣传说日本的目的是要亚洲各国共同繁荣,这完全是骗人的话,为什么是假的呢?看看韩国历史便知道,日本自1885年便对韩国有不良企图,因为韩国人不能保护自己
  
  ,中国便和日本打了一仗,那场战争日本打赢后,便并吞了韩国,现在韩国人不管愿不愿意都被征入日本军队里,做卑微的工作,你们要把中国变成第二个韩国。
  
  洪业讲到韩国时,那韩国翻译员热泪夺眶,日本军官脸色发白,不等翻译完就叫韩国人把洪业带走,说是午饭钟点到了。
  
  韩国人领洪业下楼时,暗地对他说:“你讲得好,希望鼓足勇气再讲下去,我看太君也受感动了。”
  
  洪业回到牢房情绪高昂得吃不下午饭,他低声告诉杜超杰他被审的经过时,杜说:“好家伙,日本人吃硬不吃软,你这样他们会尊敬你的。”
  
  下午2点,洪业又要继续演讲,当韩国人叫他“对太君鞠躬”时,他又说:“我对武力鞠躬。”没想到那军官沉默地凝视了他一会儿,便把军帽摘下,退到黑板那一头,用流畅的中国话说:
  
  “我向一个不怕死敢说实话的人鞠躬。”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54:17

史家风骨士子魂时间:2014-08-09 作者:未详 点击:166次   陈序经
  
  陈序经是著名的东南亚史专家和民族史专家。他上学时因坚持不入宗教,宁愿转出教会所办的学校;就是在后来做教会学校校长时,他仍坚持拒不入教。
  
  解放前,他奉派出国前,上级指示他加入国民党,被断然拒绝,还拒绝了教育局长、驻外大使、教育部次长等官职。陈序经一生倡导“全盘西化”,可自己却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传统君子的形象。1948年,陈序经经入主岭南大学。
  
  他数次冒着战火的危险,只身北上,力争一代大师如陈寅恪、容庚、冯秉铨、王力、周寿恺、陈耀真、毛文书、谢志光等到岭南。仅一年工夫,前后到岭南大学的大学者就不下二三十人。他从来不到教室去听教授讲课,不去检查教学。他说,在给每位教授下聘书的时候,已经相信他的教学水平,不能等他教了几年书,还去检查他。在个性各异的知识分子中间,陈序经以自己的学问和人品聚集着难得的人气。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54:26

 刘节
  
  历史学家刘节早年求学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其夫人钱澄为翻译家钱稻孙的三女儿。抗战期间,钱稻孙出任伪北大校长,刘节深以为耻,辞去了当时他在重庆中央大学的教职,卖文疗饥,茹苦明志。1952年院系调整后,刘节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他不仅与陈寅恪成为同事,而且还是其领导,但刘节一直对陈寅恪执弟子礼。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之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他曾对学生说:“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1967年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去大礼堂批斗,刘节挺身而出,代老师去挨斗。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刘节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答:“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结果得到红卫兵们更加猛烈密集的拳头。当时传出北京大学教授翦伯赞不堪受辱自杀身亡的消息,刘节听后对人说:“翦伯赞死得不值。每回开会批斗我,我就在心里背诵诗词,会开完了,诗词也背得差不多了。”
页: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