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30:23
欧债中唯一不败的德国时间:2014-08-09 作者:未详 点击:102次 欧洲荣景将最终结束于美丽的意大利海滩?或巴塞罗那梦幻的古典吉他声?
《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每周总有一篇文章以抒情式文字,哀悼华丽欧洲的终点。差别只是众多经济学家,有的最不看好西班牙,有的点名意大利或爱尔兰;共同的是,没有人认为欧元区危机会来自德国。
多么奇特!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是战败之国。1945年希特勒举枪自杀前一天,先与多年女友艾娃举行婚宴。当日柏林巷战已开始,全城被苏军包围。婚宴于29日防空洞内凌晨举行,席上备着香槟酒。希特勒告诉宾客们,死对他已是一种解脱。他整日没入睡,人生倒数时刻,睡眠已是最不需要的活动。下午传来墨索里尼与情妇被处死,并暴尸街头的消息;隔一天,1945年4月30日下午3点30分,希特勒与所有身边人员一一诀别,他走进房间,先杀了心爱的狗,接着对着自己的嘴,放了一枪;夫人艾娃则是服毒自杀。当日晚间,红军冲进第三帝国国会大厦;柏林满街都是难民,整城一半沦为废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30:34
杜鲁门回忆战后巡视柏林,望着衣不蔽体的民众茫然走在街上,两眼无神。当晚杜鲁门于日记中写下:“此刻,我毫无胜利的欢愉。”
66年过去了,欧元区战胜国大半倒下。惟独德国,永如奇迹,永远有能力东山再起。
德国爬起来,并不容易。德国没有陷入高社会福利支出累积的国债危机,靠的是2003年起一连串退休法案改革。当年的总理施罗德不顾抗争,大力推行重大计划“2010大议程”(Agenda2010)。这个改革方案取消了德国普遍过高的退休年金,调低失业救济金水平,并放宽僵硬的工时监管,与工会达成一份劳、资、国家竞争力三方全赢的“全面协议”。
当时全球经济虽处于网络泡沫化及亚洲SARS的恐慌中,但德国并无重大经济危机。施罗德尝试说服国会与工会,德国如果不在体质好的时候改革,等病入膏肓,才来解决问题,工人及国家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30:51
这个听起来平凡的“Agenda2010”,好似平淡无奇,却是一个惊人的协议。德国总理眼看中国、东欧廉价劳力崛起,他亲自出马与工会领袖面对面谈判,最终换得他们对全球经济趋势的理解。于是破天荒地,工会同意以更低的薪资交换更大的法律上的工作保障。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数据,过去十年,德国薪资实际降低4。5%。工会的让步换来的是工厂尖端技术不外移,德国出口竞争力也大增。
德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6。1%,人口虽仅8200万,却维持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地位。出口在过去十年,为德国带来巨额的经常盈余,每年贡献三分之二增长。
施罗德的远见,使德国成了如今唯一傲视欧洲的国家。就在它的边界,法国至今仍维持每周工时30小时的法律规定,经济疲弱;英国首相卡梅伦直至近日才提出改革退休养老金方案,结果6月30日75万人公私营部门大罢工,英国《卫报》引用工会发言人谈话,“我们要向政府宣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31:16
制造欧债恐慌的核心国希腊更显离谱。它的工会法规定53岁退休,退休金为原薪资百分之八十。希腊民众自二战以来,最认真、“工时”也最长的两天就是6月28日至29日48小时不中断的大抗争。全国飞机、银行、教师、医院、政府部门全加入大罢工,连媒体也在两天内各罢工5小时。
德国ARD电视最新民调显示,60%德国人同意无论他们高兴与否,德国别无选择,为了欧元区稳定及德国的长期发展,只能帮助希腊;只剩37%的德国人忿忿不平,质问希腊为何可以毫无节制累积国债,并以欺骗手法加入欧元区?
又是一场德国人的远见,挽救了世界经济。
希特勒已死。可是德国人战后选择的一条截然不同的理智方式与远见路线,为德国在欧洲赢得了最终真正的胜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31:25
“停”比什么都重要时间:2014-08-09 作者:未详 点击:206次 最近在日本采访期间,我两次在新干线上遭遇了地震。
第一次是从东京到福岛的途中。几天的采访让我感到有些累,上了新干线后,就开始打盹。忽然间手机剧烈地鸣叫起来,而且不仅我的手机,车厢中大多数人的手机都发出了尖锐的响声。是地震短信到了。
打开一看,说是3秒后会有地震。等看完了短信,3秒早就过去了。我没有感到地震,只是新干线车速减低了不少,但也没有停下来。后来听说,发生了3级左右的地震。
第二次是从福岛回东京的路上。当时我的手机处于会议状态,也是在迷迷糊糊中,手机在裤兜里剧烈地震动起来,车厢中其他旅客的手机也在拼命鸣叫。还是地震短信,也还是车速明显降低,但同样并没有停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31:38
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时,地震警报是提前9秒钟送到新干线指挥中心的。
大约只用了2秒钟时间,新干线上的所有变电站都停止了为列车送电,加上司机手动刹车,日本东北部在新干线上以每小时270公里速度高速行驶的18辆列车,没有出现一起追尾、坠桥和乘客死亡的事故。
遇到大事新干线能停下来,这在日本是个常识,也是新干线运营方确实做到了的事。我在新干线上遭遇了地震时,看看车上的乘客都十分镇静。日本人是相信新干线“安全神话”的,但这有个前提,就是知道新干线遇到大事时肯定能停下来。
更值得写一笔的是,在“3·11”大地震中没有脱轨、更没有乘客受伤的情况下,日本媒体仍然一个劲地质疑新干线的安全。有报纸报道说,地震时新干线线路及高架桥等设备仍然有1100个地方出了问题。东日本铁路公司自己也承认说,为车辆及信号系统供电的输电线有470个地方出现了断线现象,铁轨扭曲也有20处左右。
于是,在9级地震中都没有出现脱轨、无人负伤的情况下,日本东北新干线仍然在地震过去了49天之后才恢复运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31:48
2004年发生新泻县中越地震的时候,则出现了列车脱轨事故。那次事故后,新干线全线桥梁均被彻底检查,有问题的得到加固,铁轨、信号系统更是被反复确认了安全性能。在事后66天、绝对确保安全后,日本政府才准许该线路继续运行。
新干线的故事告诉我们,“停”比什么都重要。在地震前,根据预报及时停车,这很重要;出了事故,线路停运进行大检查,同样也非常重要。
1995年时,地震造成了大阪附近的桥梁倒塌;到了2004年,日本已经杜绝了地震导致的桥梁倒塌,但出现了列车脱轨问题。2011年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中,脱轨事故也被杜绝了。
“停”保证了日本“安全神话”比较高的可信度。日本媒体仍然在一个劲地说新干线存在隐患,但日本乘客就是信新干线,这就是透明和认真的力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31:59
一线之隔,天壤之别时间:2014-08-09 作者:未详 点击:212次 2011年春节我和史玉柱、陈东升,还有美特斯邦威的周成建、佘山高尔夫的张总等一起去了澳大利亚队西部的一个小岛。
这个岛是在地球版图独立的岛屿当中华人比较多的一个,有133平方公里,上面有1400名居民,其中三分之二是华人,我们在岛上呆了两三天,考察了华人在海外的发展,我们在考察中,被当地华人拓展中国事业和文化的精神所感动。
在这个孤悬海外的岛上,我们看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并引发了对人权的新的理解。因为在这个岛上还关了三千多难民,他们来自于伊拉克、阿富汗、伊朗,我发现,难民分成两种,一种叫有钱的难民,一种叫真正的无依无靠的难民。有钱的难民是跨境的难民,通过交六千到一万美金给人蛇,人蛇把这些人从上述国家运到印度尼西亚,然后他们在印度尼西亚再租一条船,冲到这个岛上。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有意思,因为海上边境有一条线,澳大利亚的军警、海上警察会不断驱赶这些难民船远离不许靠近这条界线。前一段有报道,有一艘难民船触礁,死了好多人。驱赶的过程中,警察如果把难民船赶走了,就赶走了,非常严厉。但如果没赶走,进到线内来了,就不赶了,改欢迎了。就跟两人打球一样,只要一冲过去,就算赢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32:10
引导到港口以后,难民就有人权了。我们在那里的当天有55个难民冲过来,浪非常大,这时澳大利亚政府海军就把这些人引导到浪小的港口,他们自己在浪大的码头上给他们装运毛毯、香烟、牛奶、衣服,然后把这些东西拿到风平浪静的码头分发给这些难民。
难民临时集中在一个地方,铁丝网围着。我们参观了一所难民儿童的学校,发现难民小孩可以上学,他们不仅要喝牛奶、吃面包、穿衣服、有毯子,而且住的房子比我们经济适用房还好。据说有一个难民小孩不能上学,他妈起诉了政府,政府还赔钱了。我们看到难民小孩编成班,全部穿白色的新衣服,比当地居民小孩穿得还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32:19
这些难民有家庭的和没有家庭的还分开,有家庭的保证家庭成员住在一起,没有家庭的可以住在另外一个地方。我们听到他们在里边唱歌,还很高兴。后来又一问才知道,因为要保障人权,所以政府要花很多钱,大概三个月以后,他们经过甄别,大部分都会运到澳大利亚本土,补充澳大利亚的劳动者队伍,也有少部分送到第三国。政府在保障人权方面,实际对他们非常之好。所以当地居民很有意见,据说这个事情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整个社会的问题,就是对于非法难民的待遇,难民抢了当地人的就业机会,政府还要拿纳税人的钱给他们,所以澳大利亚本地有很多争论。但我们通过这件事情看到了在澳洲算是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下,对人权的具体落实和采取的方法,也就是说,落实人权是要买单的,每一句好话都是要买单的。
我发现世界上说好话之所以不容易落实,因为好话后边就是要买单,做好人也是要买单的。一个人如果只想说好话,不想为好话买单,这个人是虚伪的,最终都会被戳穿。如果一个人只买单,而不怎么说好话,大家最终还会认为这是一个好人。
所以在西方如果要保障人权,实际上就面临着要安排一整套制度,要有强大的预算来支持。任何一个社会保障人权都不是一句空话,不仅仅是道德伦理、法律,还有财务的问题,一定要为这个好话、为这个权利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