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19:08
雨后时间:2014-08-10 作者:未详 点击:179次 雨后,天高了,小村高了,树也高了。
刚过去的一道闪电,是上天俯身按下的一次快门吧。而此刻,也许就是刚冲洗出来还未晾干的那张相片。
每一片叶子都带着光,每一片叶子都像是穿上了合身的绸缎袍子,珠子一样的时光从叶面上一颗颗滚落,滚入了路边的草丛,滚入了院里青石板的细缝,也滚入了雨后每一寸香气绵密的栀子花的黄昏。虽然听不到声音,心里却有很大的回响。擎一盏清茶,对着如黛远山,也会喝出微醺酒意。
午后刚开的南瓜花妆都花了,小黄脸蛋皱皱地耷拉着,小风吹呀吹呀,那花朵就又支棱起来,像一架安在藤上的微型留声机,好像随时都会上紧发条“咿咿呀呀”地唱出声来——唱的会是爸妈喜欢的越剧吗?
晾杆上的衣服都逃回了家,晾在空空晾杆上面的只有一滴耳坠似的雨水和晚来的明月清风了。
露天的水缸满了,千里迢迢赶来的雨水在缸里坐躺,随意地歇着,手上托着一片天。一只蜻蜓在微湿的缸沿上踮起脚尖,像一把小小的琴,乐声纤细绵长地悠扬在水天之上。
所有的尘埃都回到地里,深绿浅绿漾出地面,很多看不见的花朵散步在枝丫的阡陌里。
炊烟窈窕,空气微甜,草木生香。白米黑炭,铁锅柴灶,方桌长凳。简单的生活,贵重的安宁。
真后悔没去雨地里,和紫色的辛夷一起,和青绿的藤蔓一起,接受雨水的恩泽,然后,也闪闪发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19:18
我不存在时间:2014-08-10 作者:未详 点击:218次 我开始明白我自己。我不存在。
我是我想成为的那个人
和别人把我塑造成的那个人
之间的裂缝。或半个裂缝,因为还有生活……
这就是我。没有了。
关灯,闭户,把走廊里的拖鞋声隔绝。
让我一个人待在屋里,和我自己巨大的平静一起。
这是一个冒牌的宇宙。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19:28
丁俊晖:控制是一种从容时间:2014-08-10 作者:未详 点击:185次 4月6日晚,2014年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在北京落幕,刚过完27岁生日的丁俊晖以10∶5完胜世界排名第1、卫冕冠军罗伯逊,临时世界排名升至第2位。
同样是中国公开赛,9年前,年仅18岁的丁俊晖上演“丁丁历险记”,斩获职业生涯中首个排名赛冠军,“台球神童”的称号从此总在他名字的前面。
斯诺克音译自Snooker,意为“阻碍、障碍”,精髓在于努力进攻得分的同时还要给对手制造障碍。对丁俊晖而言,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不只局限在球桌上,还存在于他与斯诺克这项运动之间。自8岁起,他便开始了与这项运动的持续角力。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他克服重重障碍,正努力尝试实现对斯诺克运动乃至对自己人生的从容控制。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19:44
男孩成长史
丁俊晖出生于江苏宜兴,受父亲丁文钧的影响,在小学一年级就已接触台球。一次丁父在一场众人围观的街头台球赛中,因内急而暂时离场,在众人煽动之下,10岁的丁俊晖代父上阵,竟然打赢了这场比赛。发现儿子的台球天赋之后,丁文钧决定儿子将来应以此为业。他卖掉房产,举家搬至当时国内台球水平最高的东莞,一家3口挤住在球房一角用三合板隔出的临时房间里,丁俊晖随即退学,吃两块钱的盒饭,每天进行12个小时以上的训练。
如此冒险的培养模式自然备受争议,引发的讨论至今仍未终止,但丁俊晖用努力和源源不断的好成绩,替父亲消除了外界从不停息的质疑。那会儿丁俊晖训练,可以整整两个小时不说一句话。他只要拿起球杆,就一定要赢,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哪怕只是随便玩玩。
15岁时,丁俊晖几乎已经拿遍了世界范围内业余球员能够得到的所有冠军头衔,英国的台球经纪公司主动向他抛出橄榄枝,邀请他成为职业球手。
独自来到英国时,丁俊晖刚刚16岁,局面似乎失控了。原先那个专注沉稳的丁俊晖变了,在叛逆的青春期脱离了父亲的管束,他开始缺乏节制地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有时输了比赛,他会一脚踹开门,将饮水机打翻在地,或是把球杆摔在地上。那段时间是他人生中情绪最为焦躁不安的阶段,这种焦躁来自于强烈的求胜心。当对手变成斯诺克发源地的职业球员时,他屡战屡败。
除了暴躁,丁俊晖当时的另一大特征是爱哭——只要一输球,经常哭得稀里哗啦。好在哭完之后,丁俊晖选择在球台上化解所有的痛苦——打不过你,我就玩命练。每天8小时的训练,丁俊晖只说“开灯”“关灯”“摆球”,此外几乎不说一句话。
英国的斯诺克选手们在场下多有交流,甚至成为毕生好友,但当时的丁俊晖却总是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童年时长年与球为伴的经历,消解了他与人交友的意愿。相比于周围的人,他更愿意信任自己床头堆积成山的玩具熊。直到20岁以前,如果不抱着玩具熊他都难以入睡。
可以说,斯诺克在当时完全控制了丁俊晖的生活。记者曾问他:“除了拿冠军,作为一个18岁的年轻人,你还有什么愿望?”他的回答毫不迟疑:“没有。除了斯诺克还是斯诺克。”
当时的丁俊晖就像一根直挺挺的钢筋,拼命向前顶,突然迎面遇上一堵厚墙,可他居然硬生生就顶过去了——2005年3月,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在北京举行。短短一周内,丁俊晖连克6大高手,闯入决赛。2005年4月3日,在丁俊晖18岁生日后的第2天,将近1亿中国观众守在电视机前,看到满脸青春痘的丁俊晖以9∶5的悬殊比分,战胜了“台球皇帝”亨德利。
丁俊晖彻底改变了他的世界,也改变了世界斯诺克球坛的格局。这个在英国本土日渐式微的项目,仿佛一夜之间在遥远的东方又重新焕发了活力。在某种程度上,比起1年前在雅典横空出世的刘翔,草根出身的丁俊晖更能唤起中国观众的亲切感——毕竟110米栏大多数人只能在电视机前观赏,而斯诺克则是人人可以参与的运动项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19:55
喧哗的失控
此后一段时间,丁俊晖似乎在以一种不容分说的强势姿态,迅速实现对斯诺克的控制。职业生涯的前3次排名赛冠军,他分别赢了戴维斯、亨德利和奥沙利文3代球王。他的经纪团队甚至“希望他在2008年到2009年能成为世界第一”。
可事情的进展并不像想象的那般乐观。丁俊晖本人也承认,当时无论是外界还是他自己,对事态的估计都过于乐观了。
面对这样一根突然杀出的“钢筋”,对手可能会暂时失去对局面的控制,可是一旦摸清了规律,也很容易找到反制的方法。2007年年初,丁俊晖出战温布利大师赛,一路通关和儿时的偶像奥沙利文会师决赛。决赛开始之前,很多人将其想象为丁俊晖“抢班夺权”的一场标志性战役。谁知从第10局起,丁俊晖明显感觉到自己压不住对手的球路了,几个必进球机会都拱手让给了对方,只能坐在休息区,看着奥沙利文将台面上剩余的球一一送入球袋。更出乎意料的是,身后一名球迷开始对他进行无休止的辱骂。在一前一后两股凶狠外力的逼迫下,丁俊晖哭了。下半段一局未胜的他甚至记不清比分,提前一盘向奥沙利文祝贺胜利。
“我们原来希望他像男人一样去战斗,不料他最后却像男孩一样崩溃了。”赛后,有媒体这样说。失控并未就此终止,接下来的两年里,他把世界排名前8的选手输了个遍,并得到一个刺耳的称号——“丁一轮”。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20:07
从被控制到控制
对于如此糟糕的战绩,人们更有兴趣谈论的是他的心理状态,“封闭、躲避、消极”这样的字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他的标签。2009年年初,丁俊晖做客央视一档访谈节目。大多数时候他都面无表情,视线都像是在球台前击球时一样从上往下看。主持人问他:“你这么不爱笑,你肯定烦恼特多,你的烦恼是什么?”丁俊晖终于抬起头来直视着对方说:“没什么烦恼!我烦恼拿不到冠军。”
情绪最消沉的时候,他不敢回国。他想不通为什么一回国,成绩总是比在国外时还差。于是,丁俊晖从2005年夺冠开始所建立起来的霸气,悄无声息地一点一点用光了。他似乎不仅丢失了控制局面的能力,还丢失了取胜的意愿,在比赛中只要输一两个球,便显露出提前放弃的迹象。
2009年上半年,他跌入了职业生涯的谷底。因为总是在资格赛中早早出局,赛季后半段他已处于无球可打的状态,只能在球房中独自度过,“不开心,不想练,逃避,一直在逃避”。
他决定暂时逃离斯诺克的世界,去了一个海岛,天天穿着拖鞋骑着自行车闲逛,彻底放空自己,他说:“那段时间,我完全忘了斯诺克。没有人管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种感觉太棒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暂时的退让反倒使丁俊晖挣脱了斯诺克对自己的一再控制,重新占据了主动。2009年年底,他在英锦赛中,连克4位世界排名前5的选手,终结了1211天的冠军荒。
从那之后,丁俊晖重新开始熟悉夺冠的滋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20:17
随着战绩的回升,在球场上愈发注重防守技术的同时,压抑许久的丁俊晖在球场之外,更多地展示出自己个性强硬的一面。当有媒体像5年前那样反复追问他:“看到那么多负面报道会难过吗?”他不再躲闪:“很多人说我这不好,那不对,我已经习惯了,赢球的时候一片叫好声,输了又全盘否定。说到底,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项运动真正的规律。”
随着比赛成绩的逐步提升,丁俊晖开始重新评估斯诺克在自己生活中的位置。2012年2月一次夺冠后,他主动提起了自己的恋情。以往离群索居的他,如今在训练结束后,会主动叫上三五好友或几个球手,到家里喝茶、玩三国杀或去泡吧。“现在,斯诺克对我来说就像上班一样,上班的时候我专心训练,下班之后我得过我自己的生活。”
时隔9年再次夺得中国公开赛的冠军,各路媒体的褒奖声再次接踵而来,大家也对接下来他从未问鼎的世锦赛冠军寄予厚望。然而,4月21日,2014年世界斯诺克锦标赛,丁俊晖惨遭逆转,首轮被淘汰。失败后,面对记者提问,丁俊晖平静说道:“(世锦赛冠军)也许一辈子都无缘拿到了,也许明年就可以,比赛总是这样,打之前都不知道谁能拿。谁又能想到我这个赛季会取得5个冠军呢?在比赛场上,总是有惊人的事情在发生。”对于失败,如今的丁俊晖已能从容面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20:30
赵闯:从恐龙爱好者到科学艺术家时间:2014-08-10 作者:未详 点击:185次 7岁开始自学画恐龙,21岁时他的作品《远古翔兽复原图》刊登在英国《自然》杂志上,这是该杂志第一次使用中国人绘制的古生物复原图作为封面。作者赵闯,那时是大二学生,没有经过任何美术专业学习,对于恐龙是发自内心地热爱。
如今29岁的赵闯,是国内唯一把复原恐龙图当成职业的画家,他的同行在全球少之又少。截至目前,他已经创作了超过1000种古生物化石的生物形象复原作品。“可能所有人在小时候都喜欢过恐龙,而我把画恐龙当作一生的职业。”赵闯说。
不久前,赵闯的科学画展在北京中国古动物馆举办。他用绘画和雕塑等艺术作品,再现了亿万年前的世界。恐龙、翼龙、史前水栖爬行动物、古哺乳动物等生命形象在他的笔下复活,其形象之生动,色彩之艳丽,让观者叹为观止。满脸络腮胡子的他,也被赋予了“科学艺术家”的称谓。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20:41
从小喜欢画画,对动物名字特别敏感
上学之前,赵闯对海洋动物非常痴迷,“就像画《清明上河图》似的”,从家养的金鱼画到河塘里的鲫鱼、草鱼、鲤鱼,深海中的鲨鱼,把他自己认识的海洋动物全都画个遍。他告诉记者:“我对动物的名字特别敏感,但是记人名很费劲,小时候还不识字,姥鲨的姥字很难写,但是我看一眼就记住了,特征我也记住了。”赵闯回忆童年的时候很是开心。
《十万个为什么》让赵闯知道,原来恐龙是真实存在的大型动物,他开始翻阅各种与恐龙有关的图书。这个较真儿的小男孩把看到的恐龙图和文字介绍一一对照。有一次,他看到两幅图片中霸王龙的脚趾数目不同,就特地去查文字资料,之后拿铅笔修改。
为了把恐龙画得真实,赵闯特地办了一张沈阳图书馆的借书卡,一有课余时间,他就去图书馆看关于恐龙的书,一边看一边做笔记。他当时就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写一本关于中国恐龙的书。他说:“我还记得当时看到一本关于恐龙的科普书,那上面说中国恐龙有36种,现在我知道书上说的其实是36属(属比种范围要大),但当时我还没有种、属的概念,就认为我应该画36张恐龙图。”
那段时间,赵闯下课后就去查资料,只要看到一只自己没见过的产自中国的恐龙,就把产地、特征、年代等信息记下来。最后赵闯共画了36幅恐龙图,用纸板精装,还把文字部分留出来,让班里写字好的同学帮忙抄上去。赵闯将这本自制的图册起名为《中国的恐龙》,到现在还保留在家中。他说:“虽然现在看来拼凑得很乱,也没有种、属分类,但是当时特别自豪。如果书里面没有复原图,我就凭自己的印象画,比如只要书里提到它是素食类,后背上有凸起,我就觉得可能是剑龙的样子。”就这样,赵闯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恐龙作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20:51
绘画是一种语言
2004年,赵闯面临高考,但直到考前半年,他才知道原来大学还有美术专业。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的他,没有经过考前突击,仅仅跟着一位开画馆的师傅学了一个月后,就开始匆匆参加全国各地院校的考试。
幸运的是,赵闯由于从小练习画画,有良好的绘画功底,他报考的东北大学、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的考试成绩都很不错。这时赵闯犯了难,绘画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是东北大学是知名985高校,犹豫之后,赵闯选择到东北大学学习平面设计专业。
他认为,绘画的确需要学习一些技法,但是主要在于自己的练习,就像武术、乐器一样需要基本功。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知识的吸收是最重要的。”赵闯说,“我觉得在美术学院我的思维会受限制,事实证明我是正确的,在东北大学我涉猎了很多方面的知识,思维开阔了很多。”
大学期间,赵闯修过心理学、生命进化学、物理学。在之后的绘画中,他轻而易举地将理论物理学、高等数学中的一些简单理论应用在美术题材中。他说:“绘画对我来说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表达形式,我想说的最重要,我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物理和心理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