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23:34
没有人相信他,或者说,没有人相信只打了两个赛季高中联赛的韦德。只有德保罗大学、伊利诺伊州大学以及马奎特大学3所大学给韦德发来邀请函。韦德说:“我当时有些失落,原本我以为会有很多学校给我机会,比如北卡罗莱纳大学(乔丹的母校),但他们都没有搭理我。”
汤姆·克林是马奎特大学教练,在看到韦德父亲寄过来的录像带后,决定亲眼来看看这个孩子。克林不虚此行,他说:“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一个篮球天才,他的血液中都流淌着篮球。德文·韦德就像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他能掀翻面前的任何对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23:47
2000年,韦德进入马奎特大学,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通过成功的路没那么简单,韦德刚进入马奎特大学,挨了当头一棒。
按照美国大学篮球联盟的规定,倘若球员学习成绩不过关,不能参加篮球比赛。高中时期的韦德一心扑在篮球场,成绩不堪入目。他在大学的第一年,不能代表马奎特打球,为了能尽早回到球场,韦德特地请了家教为他辅导,用了一个赛季,他的作文才算过关,有了参赛的资格。
一年的沉寂,让韦德学到了很多,他说:“我开始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我不仅要好好打球,还要好好读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23:57
2002年韦德大二,他又回到令他牵肠挂肚的篮球场,他说:“只有在失去之后,你才能明白它对你到底有多重要。”憋了一年的韦德犹如猛虎下山,赛季场均拿到17。8分,是球队的得分王;场均抢断2。47次,马奎特大学队所在分区排名第一。在他的率领下,马奎特大学队创造9年来最佳战绩,27胜6负。
韦德的爆发让全美为之震撼,速度惊人而且突破犀利,这为他换来了“闪电侠”的绰号,克林说:“我在德文·韦德的身上,看到了迈克尔·乔丹的影子。”
2003年3月,已经读大三的韦德,将马奎特大学带进美国大学篮球联赛的淘汰赛。在最关键的一场比赛中,韦德看起来有些不同寻常,赛前训练时,他的眼睛总是盯着看台——数天前,乔琳达假释出狱,她告诉韦德她会来看这场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24:12
在这之前,乔琳达只看过一场韦德高中时期的比赛,而这一战,既与马奎特大学队的荣誉有关,也与韦德的NBA选秀前景有关,他希望妈妈能在他身边。
乔琳达与儿子一样紧张,她甚至不敢去球馆,她说:“如果有记者来挖内幕怎么办?我会不会毁掉德文的未来?”特拉吉尔劝说妈妈:“德文只想看到你。”怀着忐忑的心情,乔琳达来到球馆,在她的身边,是老韦德、特拉吉尔,是所有爱韦德的人。
韦德砍下26分、10个篮板,马奎特赢得了一场关键比赛,而这也是韦德第一次在所有家人的注视下打球。“那种感觉难以言表,我想,我或许找到了人生的价值。”韦德说。他回到更衣室,乔琳达已经在门口等着他了,他们拥抱,然后,他们都哭了。
韦德拉着妈妈的手,来到记者面前,他说出了一切,没有做任何隐瞒,压根儿没有考虑这是否会影响他的未来。
他又一次拥抱乔琳达,他告诉所有人:“这是我妈妈,我爱她。”
德文·韦德DwyaneWade
生日:1982年1月17日
出生地:芝加哥
身高:1。93米
体重:100公斤
位置:前锋
绰号:闪电侠
球衣号码:3
大学:马奎特
NBA选秀:2003年首轮第5位(迈阿密热火)
NBA球队:迈阿密热火
荣誉:2006年总决赛MVP,10次入选全明星,2010年全明星赛MVP,2009年、2010年入选NBA第一阵容,2008~2009赛季得分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26:10
高手们时间:2014-08-09 作者:未详 点击:127次 我问过许多实习生,有时间能不能帮我做做校对工作?回答几乎无一例外:这活儿太没技术含量了,想学点更实用的招数,比如选题策划、采访技巧,以及编辑秘诀等等。
这多少让我有些失望,我看过他们编出来的同期稿,勉强能达到文通字顺的标准,可是一涉及到专有名词,往往错得离谱——我很奇怪,为什么就没人去翻翻工具书,哪怕百度一下也成啊,这不都是校对的基本功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26:23
我想起了我师父,他就是一位校对高手,人送外号“天下第一校”。在遇到他之前,我根本不信校对还能校出花来,前人说得好: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能把错误几率降低零点零几个百分点,已经是阿弥陀佛了,要想完全不出错,怎么可能呢?后来,我才领略到他的“恐怖”之处:我的每一封邮件,他几乎都能找出错误来,要么是错别字,要么是分段不够准确,或者标点符号使用不到位。平心而论,我不是个粗心大意的人,可要想不被他抓住小辫子,太难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两百字的稿子,两百字,计入标点的话,在Word文档中也就五行而已,可他逼着我修改了不下十遍,从标题到标点,足足磨了四五个小时。
有人看不下去了,劝他:“不就一篇稿子嘛,犯得着这么较真吗?”
他倒是想得通:“不这么磨,怎么提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26:35
我差点崩溃。接着,师父又给我下了一个任务:不管写什么稿子,都在两百字内解决。
那段时间,两百字成了我写作的核心标准。一条评论稿,从引用相关报道,阐述基本事实,直至展开讨论,再加上个人意见,要想“随心所欲不逾矩”,还真不是个轻松活儿。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把能想到的招都使上了,就差没用文言文写作,我的邮箱里留下了一堆以“两百字”为题头的稿件,不消说,很多都是被打回来修改的。慢慢地,我才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这样的约束,能让人在短时间内养成精准使用文字的习惯,回复到写作的“本来面目”。
师父只是我见过的众多爱较真的人之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26:46
我曾经接过一个棘手的活儿,去采访一位“不太好伺候”的着名教授。
有关这位教授的传言很多,先期接触过他的同事告诉我,这位教授有“三不为”:一不参加集体活动,二不接受媒体采访,三不兼行政职务。他甚至连照相都没时间,他们学校网站上的“学人介绍”一栏,挂的还是他十年前工作证上的照片。
好在有热心的师长帮忙,我和教授联系上了,他没有传说中那样难以亲近,只是提了一个要求:“你采访我可以,不要问那些小儿科的问题,你能不能先读一读我的书?这样交流起来更顺畅一点。”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他研究的领域正是我比较关注的,他的着作我也曾拜读过一些,这不算很为难。可第二天教授将书单发来之后,我还是吓了一跳:这是开给他门下研究生的书目啊!截稿日期一天天临近,我只能抛开手头的工作,窝在图书馆一本一本啃下去,读书之余,还顺手做了些札记,算是意外收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26:58
结束了这段苦读之后,我把拟出的问题和札记一起发给了教授。教授很快作了答复:所提问题太过宽泛,不易作答,还请再考虑考虑。我做的札记中有一处引文出错,他也做了订正,并特意指出,札记有些模棱两可之处,说明我还没有读懂,应该参看某些着作,接下来,又是一列书单。
我又回到了图书馆,就像卡夫卡《城堡》中的主人公那样,原来的目的已经不重要,我只是想弄明白,要完成这次采访,到底还要经过哪些煎熬。
让我完全没想到的是,最后的采访过程波澜不惊,问题大致还是那些问题,教授很认真地作了答复。我纳闷了:其实您完全可以在一开始就接受采访,为什么要让我绕上这么大一个圈子?教授笑了笑:“你如果没有读我的书,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就完全不一样了,又怎么可能和我平等交流呢?”这一瞬间,我几乎有种错位的感觉,好像教授是记者,我才是他精心培养的采访对象。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6 11:27:12
每逢遭遇困难,我总会回忆一下这些“恐怖”的经历,借此给自己打气。我尊重这些爱较真的人,他们看似偏执,其实只是在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一条再平凡不过的准则: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