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11:58:22
高更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主意已定……我想抛弃一切别人视为荣誉的东西,煞后自由地画画……我最终将在没有金钱和烦恼的情况下自由地去爱、去唱、去死。”这是好多人的梦想,可只有高更做到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11:58:36
重逢时间:2014-08-04 作者:未详 点击:196次 事业失败之后才发现除了开车之外,自己好像连说得出口的专长都没有,所以最后他选择开计程车。
只是没有想到台北竟然这么小,计程车在市区里跑还是容易碰到以前商场上的客户或对手。熟人不收费,自己倒贴时间和油钱这不算什么……最怕遇到的是以前的对手,车资两百三给你三百块,奉送一句:不必找啦,留着用!外加一个奇怪的眼神和笑容,那种窝囊感够你低荡个一整天!
所以后来他专跑机场,说比较不会遇到类似难堪的状况,而且也不用整天在市区没目的地逛,让自己老觉得像一个已经被这个战场淘汰的残兵败将,或者像中年游民一般地无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11:58:48
不过,他也承认跑机场的另一个奢望是如果前妻带着孩子们偷偷回国的话,说不定还有机会睹上他们和孩子们见上一面。“离婚后就没见过……我都只能凭空想象他们现在的模样。”
孩子和前妻一直没碰上,没想到先碰到的反而是昔日的爱人。
他说那天车子才靠近,他就认出她来了。“曾经那么熟悉的脸孔和身体……而且除了发形,十几二十年她好像一点也没变。”
上车后,她只说了一个医院的名字和“麻烦你”之后就沉默地看着窗外,反而是他自己一直担心会不会因为车子里的名牌而被她认出来;不过,她似乎没留意,视线从窗外的风景收回来之后便拿出电话打。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11:59:01
第一通电话听得出她是打回澳洲雪梨的家,听得出先生出差去英国,她轮流跟两个孩子说话,要一个男孩不要为了打球而找借口不去上中文课,也要一个女孩钢琴要好好练,不然表演的时候会出糗,然后说见到外婆之后会替他们跟她说爱她等等,最后才听出是她母亲生病了,因为她说:“我还没到医院,不过妈妈相信外婆一定会很平安。”
他还记得她母亲的样子和声音,以及她做的一手好菜,更记得两人分手后的某一天,她到公司来,哽咽地问他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我女儿呢?”那种颤抖的语气和哀怨的眼神。
打完家里的电话,接着打的是她公司,利落的英文、明确的指令加上自然流露对同事的关心一如以往。
他们大学时候就是班对,毕业之后他去当兵,而她在外商公司做事。退伍后,她把一些客户拉过来,两个人合伙做,三年后,两人公司变成二十几个人,而他却莫明其妙和一个客户的女儿上了床。“说莫明其妙其实是借口。”他说:“到现在也没什么好不承认的……一来是新的身体总比熟悉的刺激,还有……这个客户公司的规模是我的几百倍,那时不是流行一句话:娶对一个老婆可以省掉几十年的奋斗?”
最后车子经过敦化南路,经过昔日公司的办公室,两旁的台湾栾树正逢花季,灿烂的秋阳下一片亮眼的金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11:59:11
后座当年的爱人正跟之前公司的某个同事话家常,说台北说澳洲说孩子说女人到了一个年龄阶段的感受,然后说停留的时间以及相约见面吃饭,说:“让我看看你们现在都变成什么模样。”
车子最后停在医院门口,他说他还在躲避,也在犹豫要不要跟她收费或者为她打个折,没想到后头的女人忽然出声,笑笑地用极其平静的语气跟他说:“……我都已经告诉你所有近况、告诉你现在的心情、告诉你对一些人的思念……什么都告诉你了,而你……连一声简单的问候都不肯跟我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11:59:26
陈立夫:天涯涕泪一身遥时间:2014-08-04 作者:未详 点击:97次 陈立夫(1900—2001),名祖燕,号立夫。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坛,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
陈立夫本来可以成为采矿工程师或学者,但陈家与蒋介石的特别关系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11:59:40
1917年,陈立夫在上海以第5名的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学工矿,毕业后又赴美留学。1925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采矿学硕士学位。就在陈立夫准备接受中兴煤矿公司的聘请任采矿工程师时,大哥陈果夫转来了蒋介石的两份电报,蒋介石希望他能到广州协助自己。陈立夫的志向本不在政治,但因哥哥的劝说以及与蒋介石的叔辈关系,还是去了广州。陈立夫从此踏入政坛。
陈立夫知道蒋介石的暴躁脾气,常见蒋介石骂人。所以在接任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机要秘书职务前,他就对蒋说:“我没有别的要求,就是不能骂我……校长如果对我发大脾气,第二天我便辞职不干。”在他为蒋介石服务的25年里,蒋介石果然没有骂过他。
蒋介石一诺千金,令人称奇。不过在抗战期间,蒋介石斥责过陈立夫一次。1942年,陈立夫自行组建工矿银行,并自任董事长。对此,蒋介石大为震怒,斥责陈立夫说:“以一教育长而与士商经办银行,风纪何在?”即使面对胡适这样的大学者,蒋介石到台湾后,表面上对胡适彬彬有礼,礼遇有加,但在日记中也常责骂。一句“风纪何在”,对陈立夫的斥责算得上礼貌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11:59:51
主持教育
抗战爆发不久,陈立夫就被任命为教育部部长,算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他任部长后的首要工作,便是主持大学内迁,迁得最远的便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初迁长沙,合设长沙临时大学;再迁昆明,改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大师云集,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此外,大学全国统一招生制度、训育制度、贷金制度、全国各级教育和师范教育培训制度等,也都是他在任教育部部长时创立的。
陈立夫晚年在《成败之鉴》里,花了大量篇幅回忆他出任教育部部长时所做的工作,颇感自豪。他这样评价自己的功过:
我献身党国数十年,于党政工作,多所参与,成败得失,有待公评,唯有战时这一段教育行政工作,虽然未必能达到理想,总算对于国家竭尽绵薄。我总觉得百年树人的教育文化工作,乃是最有意义、积极的工作,而教育文化事业的兴办,乃是最有收获的“长途”的投资。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战时为贫困学生创设的“贷金制度”。考虑到后方的年轻人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很多学生无力继续学业,陈立夫开创了由国家发放小额贷款帮助青年学生完成学业的制度,——共惠及12万多人,像杨振宁、李政道都是靠“贷金”完成学业的。陈立夫后来到美国开会遇到一位大陆学者,对方还充满感激地告诉他,他当年就是靠着这笔“贷金”完成了学业。
由于陈立夫的影响力,1947年5月26日,陈立夫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12:00:01
离台赴美
1949年10月,失去江山的蒋介石决定重整国民党,这也只是表面的理由,事实上就是要整肃CC派(中央俱乐部),以陈果夫和陈立夫为首的CC派,是当时国民党党内的最大派系。
为削弱陈氏兄弟与陈诚的权力对比力量,1950年8月3日,蒋介石下令陈立夫24小时之内离开台湾。这一天,是国民党改造会议的前一天,也是陈立夫一生中最难堪的日子。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派人送来了5万美金,说是资助给他的路费。
陈立夫以参加世界道德重整会议的名义,被迫带着一家老小远离台湾,当时年仅8岁的幺儿陈泽宠,还记得当年仓促得无法跟同学说再见的情形:“我那个时候还在念小学,很快就要出国,好像只有一两天的时间,反正告诉我要出国就出国了,没有什么时间道再见。”
临行前,为了顾及各方面影响,陈立夫还是专程去向蒋介石辞行。蒋介石正好外出,宋美龄在家。宋美龄知道陈立夫要走了,做出依依惜别的样子,送他一本《圣经》,关切地说:“你在政治上负过这么大的责任,现在一下子冷落下来,会感到很难适应。这里有一本《圣经》,你带到美国去念吧,你会在心灵上得到慰藉。”听了这一番话,陈立夫心中很不是滋味,指着墙上挂着的蒋介石的照片,不无埋怨地说:“夫人,那活着的上帝都不信任我,我还能指望得到耶稣的信任吗?”宋美龄一时无语,颇感尴尬。
1950年8月4日,陈立夫偕夫人孙禄卿及子女,由台北启程。这天早晨,到机场送行的有300多人,大多为陈立夫的门生故旧,即CC派中人。送行的人群壮观又热闹,而陈立夫心中百感交集,突然想起杜甫的两句诗:“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12:00:15
美国养鸡
离开台湾之后,陈立夫先到瑞士,稍做停留之后迁往美国,定居在新泽西州湖林城外的来克坞镇。
靠银行贷款和朋友资助,陈立夫办了一个小型养鸡场。养鸡场从老板到伙计只有陈立夫和夫人孙禄卿两人,最兴盛的时候,他们曾养了6500多只鸡。陈立夫的儿女后来问他:“你为什么要养鸡?这又不是你的专业。”他幽默地说:“鸡不会像人那么复杂,鸡比人听话,鸡比人好管。”
陈泽宠回忆,他们那时候的生活非常规律,天亮即起,晚上很早就休息。工作都有一定流程,除了喂饲料,孵小鸡、捡蛋、大小分类、洗蛋、称蛋,包装和运送外,还得请专家打防疫针。养鸡的生活虽然清苦,一家人却也其乐融融。陈立夫出力最多,100磅的饲料,他一弯腰就能扛起来,每天重复很多次这样的动作,久而久之,反而把腰痛的毛病治好了。有时他会邀请客人到养鸡场里参观或跟他—起去捡鸡蛋,但那些客人一到鸡舍就被满地的鸡屎熏得受不了。陈立夫能坦然放弃官宦身份,过这种俭朴的生活,可见陈立夫达观的心态。
那时候很多人去看陈立夫,包括宋子文,育人看到陈立夫打着领带在鸡场工作的照片,怀疑他井鸡只是作秀。李敖后来问陈泽宠:“陈先生,我冒昧地问一句,你父亲打领带养鸡是不是在作秀?”陈泽宠说:“你太不了解我父亲了。他非常重视中国传统礼仪,他觉得见客人不穿正装很不礼貌,所以平时他都会打上领带,再系上围裙,如果有客人来,他赶紧摘掉围裙,.不然还要进屋去换衣服。在他的想法里,衣服不见得要华丽,但一定要整洁。”
好景不长,随着横贯美国东西的高速公路通车,西部地区大量的廉价鸡蛋源源而来,蛋价暴跌,直接威胁到了陈家养鸡场的生存。更不幸的是,1964年10月,陈家养鸡场附近的森林失火,养鸡场被烧了个一干二净。此时,陈的长子陈泽安、次子陈泽宁均已获博士学位,在美国找到了工作,老三泽蓉和老四泽宠半工半读念大学,亦不需家里负担。陈立夫还可从长子、次子处得到一些接济。
养鸡场被焚后,蒋介石表示关心,他让蒋经国给陈立大写信,希望陈立夫回台湾工作,开出“驻联合国代表”“驻日本大使”“考试院院长”等职位,让他选择。但陈立夫不为所动,不愿在困境中接受“施舍”。
养鸡场被烧后,陈立夫并不气馁,把目光投向养鸡业的“下游产业”鸡蛋加工上面。陈立夫家中有一个做皮蛋的秘方,陈立夫按秘方做出的皮蛋不仅好吃,而且好看,美国的华侨称之为“陈立夫皮蛋”。中秋节到来之时,颇有商业头脑的陈立夫将两万个鸭蛋制成皮蛋供应市场,着实赚了—大笔钱。随后,他又扩大业务,做湖州粽子、年糕、咸鸭蛋等。曾经有人去陈家拜访,只见陈立大和夫人正在包粽子,把手搞得很粗糙,活脱脱一对乡下夫妇的模样。此时,他已经完全洗尽了过去CC派领袖的政治铅华。陈夫人原是美专艺术系毕业生,间或也画两张国画卖钱以贴补家用。
陈家的这段经历,被很多人评价为“陈立夫在美国很潦倒”。但这只是外人的看法,他们自己过得坦坦荡荡。陈立夫退守有据,有操守,有作为,可谓看破政治,深得人生大智慧,获得精神的圆满和自足。他能成为百岁寿星,笑傲政坛与红尘,绝非偶然。
那时的陈立夫,就像耕读的陶渊明.他白天养鸡,晚上读书。陈立夫将儒学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全部重新解读,编着成《四书道贯》,钱穆认为有学术价值,为之作序出版,竟然成为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