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09:42:38
最后一幕戏开演了,雷恩饰演的贵族独自一人坐在一间昏暗的囚室里。这时,饰演国王信使的莱特上场,手里拿着那封意义重大的信。莱特走进囚室,将信交给雷恩。雷恩激动地接过了信,当他打开信纸后却愣住了。信纸上没有像以往一样写着信的内容,而是一张白纸。雷恩忍住心中的恼怒,假装向莱特道谢,同时也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了他。莱特却似笑非笑地看着他。雷恩马上明白了:莱特在考验他。他既着急又生气,因为他的确记不全信的内容,但在舞台上又不能发作。雷恩盯了信纸几秒钟后,眼珠一转,对莱特说:“光线太暗,我眼睛又不好使,麻烦您帮我读读陛下给我的特赦信。”说完,他把信递给了莱特。莱特一个字也记不得,只好说:“大人,这儿的光线的确太暗了,我得去把眼镜拿来。您稍等片刻,我的眼镜就放在外面的马车上。”话还没说完,他就匆匆跑向后台。
一会儿,莱特重新登台,戴着一副眼镜,手里拿着往常使用的那封信。他走到雷恩面前,大声地念丁起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09:42:54
幸福在哪里时间:2014-08-04 作者:未详 点击:176次 一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09:43:05
二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您信佛吗?”我问。
“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
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
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09:43:46
三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挑战?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09:44:02
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闹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不顾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财富有一天就不算数了;穷人也不安,自己与孩子的境遇会改变吗?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近幸福的举动。不过,就在为此而努力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都信人民币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09:44:13
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像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
而我们除了幸福似乎什么都有,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09:44:24
四
有人说,十三亿中国人当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了。也就是说,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但中国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于是,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一切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我们也终于成了一群再没有信仰的孩子。这个时候,改革拉开了大幕,欲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没有信仰的心灵空地放肆地奔腾。
于是,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怪异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每一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种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09:44:34
五
古人聪明,把很多的提醒早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简单地把提醒放在汉字本身,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对此,一位老人说得好: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09:45:18
“爱尔兰船长”的遗言时间:2014-08-04 作者:未详 点击:166次 19世纪中期,因粮食歉收,爱尔兰闹起了饥荒,5年内有100万人被活活饿死。为了寻条活路,许多饥肠辘辘的穷人主动找到基尔拉什船长,表示希望船长收容自己做奴隶,唯一的条件便是恳求他把自己运到美洲,在那边寻口饭吃。
把每个奴隶卖到美洲能赚100爱尔兰镑,而一条船足足可以运载500人,来回一趟至少赚得5万爱尔兰镑,精明的基尔拉什船长觉得这生意值得做,于是张贴出布告公开征集愿意屈身为奴的穷人。
短短一周,有5万名穷人报了名。在丰厚利润的驱动下,基尔拉什船长不分昼夜地驾船在大西洋上劈波斩浪,将一批又一批的穷人运送到美国波士顿,赚取了不计其数的钞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9 09:45:52
当时驾船横跨大西洋十分艰辛,且风险相当大,可是基尔拉什船长乘人之危的做法,还是受到了一批有识之士的批判。当地极负名望的乔治教士更是难抑心中的愤怒,执笔写下一封长达68页的控诉信,向当地警察局痛诉了基尔拉什贩卖奴隶牟取暴利的可耻行为,要求严惩他。警察局被乔治教士的仁义之词深深感动,同时也对基尔拉什的罪恶行径恨之入骨,于是连夜将他羁押归案,打入了大牢。
哪料次日,数百名忍饥挨饿的穷人聚集在码头等待去美国,可一上午过去,也没见着基尔拉什船长的影子,这才知道是乔治教士的一封长信将他送进了监狱。于是大伙气急败坏地找到乔治,训斥他多管闲事,断了他们的活路。乔治望着愤怒的穷人,疑惑地问:“船长是要把你们运到美国当奴隶挣黑心钱,我阻止他难道错了么?”众人责骂道:“没有船长,我们就没了生路,你罪大恶极!难道你这个愚蠢的家伙能供我们吃饭吗?”
乔治这才意识到,虽然基尔拉什所做的事并不仁义,但毕竟是给生无所盼的穷人带来了希望,而自己将船长送进了监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灭绝了他们求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