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31:04
出狱后,张立祥真的继续做着生意,而且越做越顺利,越做规模越大,直到成立自己的公司,开拓出广受赞誉的“西部商业群”。事业成功后,他想到了自己的过去和曾经遭受的坎坷磨难,以及社会上一部分人对释放人员的歧视和排斥,有很多释放人员都是“三无人员”(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如果社会不给他们阳光和做好人的机会,那么他们只能再回到黑夜和监狱里去。张立祥太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渴望了,他不仅仅是在将心比心,而且还要努力为他们创造出一个敢担当、负责任、让人放心和安心的“家”,当然这个“家”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家”,是决心当好人的所有人的“家”,在他心目中,那些释放人员并不是危险的人,而仅仅是需要“回家”的兄弟姐妹。
于是张立祥开始兑现承诺,安置他的“兄弟姐妹”们,一个“回归人员安置基地”的牌子也被政府部门挂到了他位于沈阳塔湾的公司门口。截至目前,这个基地已经安置了300多名刑满释放人员,而且没有一人重新犯罪,该基地被辽宁省司法厅授予“安置帮教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31:37
从风风雨雨中迈步走来的张立祥动情地说:“救更多的人,是我人生的追求。”而他的“兄弟”们则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在这个大家庭里,只有永远当好人,做好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害自己的好人张大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32:31
华罗庚的文凭证书时间:2014-07-26 作者:未详 点击:204次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大师,他的《堆垒素数论》直到今天,仍然是世界数学王国里的一部无人能超越的经典之作。此外,华罗庚还主持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发明的统筹法和优选法(简称双选法)更是向无数中国人普及了数学知识,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他还慧眼识珠,一手扶持和培养起了中国的另一位数学大师陈景润。华罗庚在国际上同样声名显赫,备受景仰,他是美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外籍院士,并三次受邀到国际数学大会上作报告。
然而,这样一位成就卓越的数学大师,却只有初中学历,华罗庚一生中唯一的一张文凭就是他的母校——江苏金坛中学颁发给他的初中毕业证书。华罗庚一生都信奉和坚持“不为文凭而读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32:42
初中毕业后的华罗庚本来是要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继续求学的,但是由于家境贫寒,不久后便退学了。此后3年,华罗庚一直辍学在家,帮助父亲打理街上的一个小棉花店,但即便再忙再累,华罗庚也从未放弃学习,每天凌晨4点,华罗庚便坐在店里微弱的灯光下开始读书了,此时,对面的豆腐铺才刚刚开始磨豆腐。
19岁,华罗庚不幸得了伤寒,在床上躺了大半年,在此期间,他依旧顽强地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一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21岁时,华罗庚因为发表了一篇质疑大学数学教授苏家驹的论文,引起了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系主任熊庆来的欣赏,邀请他到清华大学图书馆里当助理。在清华图书馆的5年时间里,华罗庚如饥似渴地学习,把图书馆里的所有跟数学有关的书籍几乎读了个遍,以至于随便询问他哪本书在什么位置,他都能准确地指出。即便夜晚熄灯了,他也要找个有亮光的地方再看一会书,然后躺在床上,摸黑去推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32:52
1936年,26岁的华罗庚被清华大学推荐公费派往剑桥留学,在英国的两年里,他攻克了许多数学难题,他的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更是为他在世界数学领域里赢得了巨大声誉。
此时,他的导师希望他趁机攻读剑桥数学博士,导师无比肯定地说,别人获得剑桥数学博士至少要4年时间,但是只要你愿意,最多只需要2年。但华罗庚却是这样回答的:“我来这里,不是为了获得学历和文凭!”
之后不久,华罗庚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剑桥,回到了正处于战火灾难中的祖国。
抗争胜利后,华罗庚受邀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被聘为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的教务主任同样希望华罗庚能够申请他们学校的博士学位,这样便能永久地留在普林斯顿,而且能够获得的报酬会很高,但是华罗庚再次婉言拒绝了,他说:“我不能为申请学位而等待,耽误宝贵的时间,文凭和学位又能算什么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33:01
1950年,华罗庚偷偷离开了普林斯顿,回到了中国,继续为新中国的数学事业而夜以继日地工作着。虽然,此后他有多次提高学历和文凭的绝佳、便捷机会,但是华罗庚从不热衷,他说:“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就让我好好为百万人的数学做点实事吧!”此后几十年里,华罗庚走遍全国26个省,积极推广其“双选法”,完全将其学历和文凭抛至脑后。
华罗庚有句名言:“我有一笔账,天下人都不会算。”不追求文凭和学历或许也是他这笔外人不会算的账中的一部分吧,原来,孜孜不倦地在数学王国里取得的巨大成就便是他最好的学历和文凭证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40:37
人的一生时间:2014-07-25 作者:未详 点击:102次 我从虚无中出生,同时世界从虚无中显现。
我分分秒秒地长大,世界分分秒秒地拓展。
是我成长着的感觉和理性镶嵌进了扩展着的世界之中,还是扩展着的世界搅拌在我成长着的感觉和理性之中?
反正都一样,相依为命。
我的全世界从一间屋子扩展到一个院子,再从一个院子扩展到一条小街、一座城市、一个国度、一颗星球,直到一种无从反驳又无从想象的无限。
简单说,那就是一个人的一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40:56
不公正时间:2014-07-25 作者:未详 点击:121次 每当我们目睹不公正的现象却不采取行动时,我们的人格就会在不公正的现象面前变得消极,失去保护自我、保护亲友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不可能永远与不公正现象隔离。
当我老了以后,我可能会在实验室里混混日子,在仲夏夜与学生们轻声交谈,对世上的不公正现象毫不在乎。
但现在不可以。
年轻气盛的男人,如果拥有信念,就必须为之采取行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41:16
永不重现的相遇时间:2014-07-25 作者:未详 点击:168次 旅游的时候,往往有一种像日本茶道里说的“一生一会”的镜头,让人唏嘘、感慨、喟叹。
人对常见的事物会产生倦怠和麻木,所以才有这样的故事:一个有权有地位的重要人物的佣人疑惑地问:“你们为什么怕他、敬他?他每天吃饭、喝茶、睡觉,就像我们一样呀!”
是的,他也只是一个人罢了!但佣人看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他,我们看见的是他在台上、电视上或者报章上的形象,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个人。
旅游中遇到的未知、陌生、不熟稔的人与事充满诱惑,再加上旅途中无所事事的自己肆无忌惮的联想和曼妙的幻想,更加深了浪漫的情调和美感。
旅途中的相遇,永远连着分别,这是一份惆怅,更惆怅的是,旅游时遇到的人、看到的事、见到的物,永远不会再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41:34
牵挂时间:2014-07-25 作者:未详 点击:241次 有时候,是你牵挂别人。一个才气纵横的人中风昏迷,经月不醒。你梦见他,梦见他突然醒来,就在那病房的床榻上,披衣坐起,侃侃而谈,字字风趣:用中文谈两岸的未来,用英语聊莎士比亚的诗。醒来,方知是梦,怅然不已。
或者是一个十年不逢的老友,久不联系,但是你记得她在小院里种的花香,记得她念诗时哽咽的声音,记得她在深夜的越洋电话里谈美、谈文章、谈人生时的种种温情。你常常想到她,虽然连她的电话号码都记不全了。或者是一个常常有讯息的人,你在报纸上读到他的消息,在电视上看见他的谈话,为每一个赞美他的报道高兴。但是你隐隐地担心,担心他过度操劳,担心他不知节制,担心他有一天被自己的热情和理想压垮。
有时候,是别人牵挂你。他,有时是她,时不时来一个电话,电话讲完了,你轻轻放下听筒,才觉得,这其实是个“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电话——什么事都没有,只不过想确认一下你还好,但连这,也不说。
昨晚就有一个约会,时间未到,我干脆到外面去等,感觉一下秋夜的凉风。在暗夜中,我靠着大石柱坐在地上。他出现时,看见我一个人坐在秋夜的地上。
有光的时候,他迟疑地说:“我觉得你——憔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