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45:37

 当布朗到医院就诊时,细菌已侵入血液并扩散到他全身,发展成为坏死性筋膜炎——一种“噬肉性”疾病,确诊患者的死亡率高达73%。
  
  这种病的起因很简单,只是被纸割伤或丘疹即可引发感染。细菌通过伤口进入人体,沿着皮下筋膜(肌肉和脂肪之间的隔层)扩散。
  
  布朗很快出现了败血症和多个器官衰竭的症状,不得不注射镇静剂,在气管上插管,戴上呼吸机。
  
  在见到布朗的家人之前,威廉姆斯曾以为他们不了解患者的临床状况。“我想让他们明白,布朗的情况还是可以救治的,有修复术、康复中心,即便在截肢之后也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46:05

  威廉姆斯在一间会议室与布朗的家人见面。布朗的父亲约翰将近70岁,面容粗糙,却很健壮,一看就是历经数十年努力工作才能维持收支平衡的工薪族。他一直坚持说,布朗宁愿死也不会愿意截肢——一旦截肢,体力劳动者将毫无用处。
  
  威廉姆斯说:“我跟他们说,通常这种情况下,不会移除生命维持设备。如果患者年纪不大,就要尽一切可能挽救他,除非已经确定没有希望。”
  
  但病人家属一直摇头表示不赞同。“这是一个工薪家庭,只能维持基本生计。我猜他们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他们都是很好的人,但是,必须用简单词语向他们解释。”威廉姆斯说,“我告诉他们,布朗目前的一切不良状况都可以好转,因为早期迹象表明他正在恢复。”
  
  但是家属似乎不为所动,坚持认为:布朗没有四肢还能做什么?他的未来会怎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46:31

“他们很平静,但非常固执。”威廉姆斯说,他仍旧很难相信家属想让布朗离去。布朗的家人既不生气,也没有太多情绪。他们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是停掉呼吸机,并且确信这也是布朗自己的想法。他们相信,布朗宁愿死也不愿带着残疾活着。
  
  有时候,家属会告诉威廉姆斯:他不是上帝,不能决定谁能活多久。威廉姆斯笑了,捋着花白的胡子:“我告诉他们,上帝的欲望清晰明了。每时每刻我们都在通过呼吸机、静脉注射、起搏器与上帝抗争。上帝想把你们至爱的人拉入天堂,而我却拼命把他留在人间,这种拔河比赛我经历过很多次。”
  
  会面之后,威廉姆斯知道自己需要其他人的观点来拖延时间,他决定找医学生命伦理委员会商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46:47

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研究生物医学中的道德问题。医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越发有能力干预人的生老病死,这将引起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后果。一方面,人们能更有效地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另一方面,在各国的医疗和研究工作中,违反生命伦理的事件总是存在,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挑战。
  
  20世纪70年代,纽约第一个伦理委员会成立时,普拉格还是一位胸腔内科医生,由于与重症监护室的病人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他开始思索医生们治疗绝症患者究竟是在延长他们的生命,还是在延长其死亡过程。
  
  威廉姆斯把布朗的案例扔给了普拉格。普拉格认为,治疗丧失意识的患者时,尽管通常的做法是遵循家属意见,但他觉得,听任布朗死去是不妥的。只要布朗的大脑没有严重受损,他就可以活下来。“他(布朗)绝对想不到会有这么一天。我不清楚他的亲属怎么如此确定他的意愿。”普拉格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47:09

 正如威廉姆斯期望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拖延,布朗的病情开始好转。由于药物发挥作用,他的白细胞数逐渐增加,而后趋于正常。毒素含量开始下降,肾功能得到改善。尽管骨科医生仍建议将布朗的四肢都截掉,但即使这样,他应该还能活三四十年,放弃治疗实在让人惋惜。
  
  经过数日讨论后,布朗的家属还是坚持撤掉布朗的生命维持仪器,他们担心延迟太久的话,布朗将带着残疾度过余生。
  
  医院终于撤走了布朗的生命维持设备,所有的蜂鸣警报器、呼吸机和闪烁的显示器均已停用。床边的空间全部留给家属,以便家属在布朗可能留在这个世界的最后时刻里陪伴左右。
  
  医生关掉了呼吸机,拔出了插在气管中的管子。但奇迹发生了,布朗并没有呼吸困难,他开始自主呼吸,平静而自如地呼吸。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47:25

  15天后,布朗开始恢复知觉。他的妹妹试图和他说话,并告诉他医生建议对他的手和腿进行截肢。
  
  令她吃惊的是,布朗的第一句话就是:“只要能活着,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一个月后,布朗做了四肢截肢手术,然后出了院。
  
  几周后,在医院的候诊室内,布朗坐在轮椅上,阅读放在轮椅折叠桌上的杂志。在等待转移到康复中心期间,他的残肢均被包扎起来。威廉姆斯主动和他打招呼,布朗伸出残肢同他握手,但并不清楚威廉姆斯是谁。当威廉姆斯向布朗解释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之后,布朗尽管对截肢感到相当沮丧,但表示他很高兴自己还活着。
  
  “许多人都避讳谈及残疾问题。当真正面临这种境遇时,更多人还是想活下来。他们可能会说,我或许有残疾,但我热爱生活。”普拉格说道。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47:44

微笑的彼得时间:2014-07-25 作者:未详 点击:70次   法兰克福书展原来只是德语系出版界的一个活动,二战之后,因缘际会,发展成最具国际性的书展。虽然有些英语系国家也设立了自己的书展企图取而代之,但都没有成功。今天的法兰克福书展,被称为“书展中的书展”,不论哪一国出版人,每年总要朝圣一次,躬逢其盛。
  
  参加这个书展固然有所收获,但不免也有些挫折感。去过的人都知道:即使日本这样的出版大国,在法兰克福书展中,仍然处于边缘地带,更何况我们。
  
  我去法兰克福,情绪就经常起起落落,直到有一年,遇见一位彼得先生。
  
  那年,我在第四馆里被“轰炸”得相当疲惫(这个馆以英美出版公司为主),于是在一个下午,去了地理位置不算很中心的第五馆(全部是德语系),纯粹是毫无目的地闲逛。
  
  避开庞然巨物般的贝塔斯曼出版集团,钻到三楼——那里都是一个个单一展位的小出版社。
  
  在拥挤的人群里,我眼睛的余光被一道闪光所吸引。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48:07

  那是一面镜子嵌在一本精装书的封面上。书里收集了许多作曲家、画家、建筑师、诗人的肖像,以及他们作品的草稿。
  
  虽然我不懂德文,但是一下子就被整本书的设计理念、生动的内容、精彩的摄影,以及无懈可击的印制所震撼。当然,画龙点睛的,还是那面镜子。所有阅读这本书的人,也同时在这本书里留下了自己的影像。
  
  摊位上只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摊位的上方则挂着一棵白菜。我问他挂棵白菜干吗。他笑笑:“科尔啊!”(德语里,白菜和德国前总理科尔的名字同音)他叫彼得,住在奥地利边境的一个小镇上。整个出版社就他一个人,从编辑到设计再到成书,都是他独自完成的。那么精致的印制,是在当地小镇上一家小工厂里做出来的。主要的发行,都是他自己骑着单车送去书店的。忙的时候他多送两家,不忙的时候,就在店里跟人多聊几句。赚的钱还够,因此他就只挑他最喜欢的书来做,一年出十来本。
  
  在那个强调跨国出版集团的合纵连横、强调畅销几百万册作家的书展舞台上,看着他,我突然想到一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
  
  我问他,在大型出版集团无孔不入的侵袭下,会不会感到压力很大。
  
  彼得淡淡地笑笑:“不会,他们做不出我的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48:31

  有时候,第一是要站到聚光灯下去抢的。第一的成果,是要公告天下的。但更多时候,第一是不需要比较的,孤独的,不为人知的。往往这个时候,我们更要珍惜,更要相信自己,更要淡淡地微笑。
  
  后来,每年去法兰克福,我总会设法去见见他,看看他这一年又做了什么,也给他看一两本自己觉得还拿得出手的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09:48:45

天使的百合时间:2014-07-25 作者:未详 点击:65次   那天,我们的游览队伍从巴格达出发向南行进。就在我们横渡河流的时候,涌出了一群在英国领事馆工作的英国人,他们纷纷在我们身后奋力招手,而且还齐声高喊:“在‘天使的百合’停下!愿你们能在‘天使的百合’停下!”这一貌似为我们送别的举动,却让我们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我们从未听说过这个寓言故事,只好求助于老向导,问他到底是什么意思。老向导说:“等晚上到达营地之后,我会告诉你们的。”
  
  傍晚时分,吃过简单的晚餐以后,我们在那条古老的河畔燃起篝火,所有人都围坐下来。我们的老向导,也是曾经的族长,就像是众盼声中款款出场的主角,兴趣盎然地开始给我们讲述这个寓言故事。他面色有些凝重,神情显得很特别,似乎他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意义非凡。
页: 2048 2049 2050 2051 2052 2053 2054 2055 2056 2057 [2058] 2059 2060 2061 2062 2063 2064 2065 2066 2067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