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10:49:48
2012年,天涯社区有一条关于“80后春节回家要带多少钱才够”的帖子,点击率超过了三十万次。楼主列出了自己春节的账单,并称“没有万元难过节”,引来了众多网友的跟帖。在近两千条的回复中,许多年轻人纷纷晒出了自己的春节账单,吐槽“过不起年”。与此同时,还有的网站发起了春节开销的网上调查,让网民在网上晒晒过年的开销以及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成的网民开销超过了五千元,两成的网民感到没有幸福感,近半的网民认为压力来源于开销过大。
通常大家说的“通胀”实质上是指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价格的上涨实质上是结构性上涨。我们能看到现在的价格上涨是两头的价格上涨,一头是上游的资源类价格上涨,比如说煤炭、石油等,一头是下游的终端商品价格上涨,特别是一些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10:50:01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价格上涨是一种必然。目前的物价上涨是资源涨价拉动的通胀,与工资上涨拉动的通胀,完全不同。只要资源稀缺,那么通胀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资源稀缺,资源的价格就要上涨,上游成本上升,随之传递到中游,然后再到下游,最后导致了终端消费品的价格上升。
当然,物价的上涨也有一个临界点。如果涨价的幅度超过了这个临界点,一般的消费品可能就会变成奢侈品。比如现在猪肉的价格还是大家可承受的,大家天天都可以吃肉,如果猪肉涨价幅度超过了一定量,大家吃不起肉了,天天吃肉变成只能一个星期吃一次,最后变成一个月吃一次,那个时候恐怕就会出现大问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10:50:11
经济学的旁听生时间:2014-07-25 作者:未详 点击:79次 “什么是经济学呢?”他站在讲台上,戴眼镜,穿灰西装,声音平静,典型的中年学者。台下坐的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而我,是置身在这二百人大教室里偷偷旁听的一个。
从一开学我就兴奋起来,因为在课表上看见要开一门社会科学概论的课程,邀请四位教授开设政治、法律、经济、人类学四个讲座。想到可以重新做学生,去听一门门对我而言崭新的课程,那份喜悦真是掩不住、藏不严,一个人坐在研究室里都忍不住要轻轻地笑起来。
“经济学就是把有限资源做最适当的安排,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台下的学生沙沙地抄着笔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10:50:21
“经济学为什么产生呢?因为资源稀少,不单物质稀少,时间也稀少——稀少又是为什么?因为,相对于欲望,一切就显得稀少了……”
原来是想在四门课里跳过经济学不听的,因为觉得讨论物质的东西大概无甚可观,没想到一走进教室来竟听到这一番解释。“你以为什么是经济学呢?一个学生要考试,时间不够了,书该怎么念,这就叫经济学啊!”
我愣在那里反复想着他那句“为什么有经济学——因为稀少——为什么稀少——因为欲望”。原来整个生命也可用经济学来看,生命也是如此“短小稀少”啊!而人的不幸却源于那颗永远渴切不止地索求、跃动,永不知足的心,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呢?我痴坐着,任泪下如雨不敢去动它,不敢让身旁年轻的助教看到,不敢让大一的孩子看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10:50:32
奇怪,为什么他们都不流泪呢?只因为年轻吗?因年轻就看不出生命如果像戏,也只能像一场短短的独幕剧吗?“朝如青丝暮成雪”,乍起乍落的一朝一暮间又何尝真有少年与壮年之分?“急把盏,夜阑灯灭”,匆匆如赴一场喧哗夜宴的人生,又岂有早到晚到、早走晚走的分别?然而他们不悲伤,他们在低头记笔记。听经济学听到哭起来,这话如果是别人讲给我听,我大概会大笑,笑人家的滥情,可是……“所以,”经济学教授又说话了,“有位文学家卡莱尔这样形容:经济学是门‘忧郁的科学’……”
我疑惑起来,这教授到底是因有心而前来说法的长者,还是以无心来度脱的异人?
至于满堂的学生正襟危坐是因岁月尚早,早如揭衣初涉水的浅溪,所以才凝然无动吗?
为什么五月山栀子的香馥里,独独旁听经济学的我为这被一语道破的短促且多欲的一生而又惊又痛、泪如雨下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10:50:47
教育者何以走出教育的焦虑时间:2014-07-25 作者:未详 点击:65次 【编者按】方柏林,笔名南桥,是课程设计师,也是一位父亲,被称为“美国教育的卧底”。因其美国基础教育里的家长和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教职工的双重身份,而有了看教育的第三种视角。
环境重要,教育者的心态同样重要
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与胡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中国33%的千万富豪拥有海外资产,投资海外主要有两个目的:子女教育和移民。而移民的目的,很多也是为子女的教育。这场孟母三迁的大戏中,通常为人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家长自己也是子女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倘若家长自己的教育理念落后,即便用钱铺路,移民到了国外,也依然无法给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10:50:59
两年前,在上海2666图书馆,我出席了一场关于拙著《知识不是力量》的座谈会。有读者问:“国内的基础教育是不少家长的心病。很多家长考虑移民国外,你怎么看?”当时我回答:“环境固然重要,但家长的心态也很重要。”
在美国,也有很多华人家长相互攀比,导致孩子的学习负担并不比国内轻。我有一位朋友,在马里兰州。那里竞争激烈,不亚于中国。有一次他去治疗脊椎,医生说有很多小病人的父母来自中国等亚洲国家。这说明,如果家长不能有效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喜好、特长和精力,盲目跟风,即使换个环境,最终也只是把中国的日子搬到美国来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10:51:12
时隔两年,我最近有机会再次回到国内,与一群家长座谈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我事先准备的话题是“要不要教育移民”,结果,在与观众互动的环节中,不少来自中国一流商学院的家长根本没有问到我“要不要教育移民”的话题,而是“什么时候移民”的话题。
很多家长在做不同的努力,试图在现有体制下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他们的焦虑,如一位家长所言,是怕“打不过大环境”。我的担忧则是,大环境的改变,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人生?
诚然,国内的教育注重选拔,这让一些家长深感绝望。即便在一群家庭条件很好的家长中间,我也能看到,对子女教育的焦虑浓得几乎化不开。有一位家长告诉我,如果到了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孩子还没有拔尖,那他就没有希望了。这种追求拔尖的淘汰式教育确实是大有问题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10:51:30
我们上学一路过关斩将,哪怕一起达标,还要设法分个三六九等,以便淘汰的游戏继续进行。听一位访问学者说过,附近学校一个孩子考了一百分,结果排名还是第三十名,原来大家都考了一百,但这个孩子第三十个交卷。形成这种怪现状,教育机构难辞其咎,因为它们在这种游戏的玩法上推波助澜,使得家长疲于应付,找不到教育的重点。我的孩子在美国接受教育,虽然美国学校也问题重重,但我印象颇为深刻的一点是,学校试图发现、利用每个孩子独特的长处,设法激发他们内心的动力。孩子的学校曾让学生模仿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画作,小孩面对大师的作品,各有领悟,结果画出来,什么模样的蒙娜丽莎都有,老师一一给贴在墙上展示,展示每一个小孩内心的世界和他们稚嫩的创作,成就千面蒙娜丽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3 10:51:46
“教育移民”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走出教育的焦虑,教育界应该拓展关于教育终极目的的思考。基础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发现拔尖人才、末位淘汰,而应设法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禀赋,并试图使家长、学校、社区各方合作,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健康、有成就的人,而不仅仅试图让所有的鸭子、兔子、老鹰都能不分差别地去拿游泳、奔跑和飞翔的冠军。记得漫画《呆伯特》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曾经表达过一个比较极端的观点:教育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那些考试得B的人身上,因为他们未来才是大众的主流。
走出教育的焦虑,还应该改变对教育过程和方法的认知。出于对应试教育的反拨,很多家长走到了教育的另外一个极端,认为把孩子的琴棋书画等特长都培养好,就是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质。其实,个人素质远远不止这些。美国有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叫4H,代表大脑(Head)、心灵(Heart)、双手(Hand)以及这些方面发展而得到的健康(Health)。不要说关系到心灵的品格培养,即便我们平时强调的关系到大脑的智商发展概念,外延也很广。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在校学习的时间,学习如何学习,如今,非正式渠道的学习和终身学习,已经不再是一种概念和口号,而是生存的现实,毕竟如今的知识更新换代太快了。假如我们的正规教育,不能馈赠给学生非正规环境下学习的能力,那么这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