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03:15

 100年前,正值微生物学发展的萌芽之际,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城市开始积极致力于将淡水供给与污水排放分离,但是进度却缓慢得惊人;二是,供水部门发现基本的砂滤器和氯化处理能净化水,还能消毒,但仍然不能确保水质安全。
  
  1905年—1915年的10年间,随着全美几十个供水公司配置了过滤器和氯化设备,美国经历了一次一劳永逸的深入改善人类生活的用水革命。1900年—1940年,全美的人口死亡率下降了40%。
  
  20世纪,随着大多数美国人用水的日益方便,洁净的城市供水系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鼓励了“自来水管”的扩张。
  
  然而,数据让人触目惊心。1955年,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公布的用水调查报告显示,家里没有自来水的美国农民家庭人均日用水量为10加仑。今天,美国家庭人均日用水量为100加仑。我们对水不加珍惜和重视,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03:26

 水太寻常了,我们不把水当回事,所以才不珍惜水。
  
  家用10加仑自来水平均才收3美分,这个水量相当于74瓶半升装的瓶装水总量。我们乐意去便利店花3000倍的大价钱买瓶装水,可是,当每月的水费从30美元涨到34美元时,用户们的反应却很强烈,似乎他们迫不得已要在药费和水费之间抉择。是啊,我们甘愿掏冤枉钱去买加工过的自来水,仅仅为了喝瓶装水所烘托出的氛围,却丝毫不对将水运到家中花费的气力而心存感激。
  
  我们对水如何进入日常生活的生产过程,以及制造它们所需的用水量视而不见。
  
  我们对拥有水和掌控水同样无动于衷,比如,在一些地方,人们无法利用落在屋檐上或流到院子里的雨水。
  
  目前,水的难题大多依然不为人所关注。每天,我们用完水后,就不会想到它,因此我们对水的未来也视而不见。
  
  甚至,人对于水的感情已然被湮没、掩盖,因为水轻而易举地出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根本不知道每天浪费的水量,因此,也完全不在乎日常用水习惯对供水产生的影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03:43

 
  然而,水的黄金时代很快就接近尾声了。过去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水原本就富足、安全且廉价,而且应该如此,还会长期如此。我们现在不免会感到震惊。
  
  在全美乃至整个世界,我们已经身陷用水危机。虽然专家们已意识到(天气频道专设了用来报道干旱的鲜亮的橙色标识),但是即使在有严重用水问题的地区,大多数人似乎仍没回过神来。
  
  我们即将踏入用水短缺的新时代。不仅在诸如美国西南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那些历来干旱或缺水的地方,而且在我们认为水资源富足的亚特兰大和墨尔本也是如此。而我们误以为水应该具备的三个特点——充裕、廉价、安全——将在今后几十年里有所缺失。也许,我们所用的水会充裕、廉价,可它是“循环用水”,只可以用于浇灌草坪或洗车,不适于饮用;我们当然能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而且水量很充足,但它绝不廉价。
  
  新一轮的水荒将再次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还会重塑我们对水的认识。我们可能会直接从水的黄金时代落入水的复仇深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04:00

  水,被掩盖的经济价值
  
  节约用水的意义重大,商业觉醒的重要性大于用水政策,也大于公众的节水意识。
  
  澳大利亚清洗肮脏羊毛的米歇尔公司、拉斯韦加斯的米高梅度假集团、在爱尔兰和以色列制造芯片的IBM公司,还有向全球销售饮料的可口可乐公司——当这四家产品各异、性质完全不同、地理位置迥异、从事不同行业的公司达成共识时,人与水的关系应该做出根本性的改变。他们不仅意见一致,也改变了用水方式,这种转变发人深省。
  
  水既平常得令人轻视,又能够大有作为,本身就是商机。
  
  没有人比沃伦·巴菲特更能审时度势,他意识到,水的前景在发生巨变。
  
  2009年,股神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成为纳尔科公司最大的股东。纳尔科是负责供水和处理污水,并生产供水设备的公司,目前拥有1。2万名员工,收益达40亿美元,但并没有多大知名度。
  
  游轮简直是令人心驰神往的用水实验室,因为它漂浮在一望无垠的海上,供水务必要充足。每冲一次马桶,每喝一杯咖啡,每洗一次澡,甚至连冻一块冰所用的水都得订购、报账。没有什么能比船上令人垂涎欲滴的自助餐更吸引人,每天供应时长达14个小时。可是,谁会了解,游轮上的自助餐,实际天天需要用数吨冰块保鲜。为造冰块,游轮上必须生产水或载着水,制冰员还得不停制冰,而融化的冰水必须排入游轮的污水处理系统,水经处理净化后最终引回大海。
  
  2008年,皇家加勒比游轮公司下属的精致游轮公司餐饮部副总裁雅克·范·施塔登向公司建议,用冰凉的河石代替为自助餐保鲜的冰块。除了省水,河石更美观。这个创意的确很前卫,很有品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04:29

  精致游轮餐饮部主管斯科特·斯滕罗德说:“当雅克和我商量时,我们就知道这会节约许多能源。我们当即在一艘游轮上试行,而且顿时发现,河石的保鲜能力不比冰块逊色,还更受欢迎,因为看着很养眼。”
  
  现在,精致游轮公司旗下的9艘巨型游轮上的自助餐台上,河石已取代了冰块。
  
  每艘游轮上备有两套重达1500磅的河石,一套用标准的洗碗机洗净后接受冷处理,而另一套摆在自助餐台上供食物保鲜。
  
  与水相比,石头更易于净化。
  
  以前,精致公司的每艘游轮每天要制造7500磅重的冰块方够维持一个自助餐台。所以,9艘游轮,每艘每年可以节约270万磅的冰,而制这些冰要耗用33万加仑水。
  
  这一灵感,既降低了成本,同时又保护了环境,还提升了公司全力打造的乘船体验。
  
  “我们能够在每艘游轮上,完全关掉一台制冰机。”斯滕罗德激动地说。这不仅节约了燃料,也减少了重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看看,细节真不可小觑。
  
  以石代冰的创意还准确地定位了全新的用水文化所要求的理念。它不仅包括我们应如何节约用水,还包括应将水用在何处。
  
  位于美国佛蒙特州伯灵顿市的IBM公司的芯片厂,需要超纯水才能生产出半导体,所以,员工对用水情况了如指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04:40

  超纯水不适合饮用,需要在芯片厂内再设独立水厂,才能生产这种纯度很高的水。而负责净化水的员工,必须一直实时测量水的80个指标。
  
  除了超纯水系统,伯灵顿水厂也研发了一种监测并收集有关水的数据的系统,与人的神经系统类似。该厂的水泵、水槽和水管都用线连接着5000个电子传感器,每个传感器每秒会收集一个数据点。伯灵顿水厂每一个监测水的员工,每天要收集关于本厂用水情况的4亿个数据点。
  
  伯灵顿水厂仅一天就需320万加仑水,每月光水费就得交10万美元。这还不算大开支。水厂的工人还要把普通的城市用水处理为各种产品——该厂生产9种专用水。
  
  水至为重要,虽然它似乎和工厂生产的最终产品——电脑芯片——毫不相干,可它确实具备竞争实力。正是想尽办法,考虑了昂贵的水的成本,才使得IBM在商战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这正是IBM伯灵顿水厂给我们上的第一课。水厂从收集的关于水的数十亿零碎数据中,区分水的流动方式,细查别人无法利用的废弃能源。
  
  简而言之,IBM希望开创美其名曰的“智能水”时代。它已用5000个传感器和4亿个数据点创造了奇迹:智能水。这不仅使节约用水的理念得到广泛推广,还让人了解水固有的诸多性质,并充分利用各种性质。
  
  2009年3月,IBM正式宣布成立水资源与环境部门,还列出许多试点客户和项目,包括监测爱尔兰戈尔韦湾和纽约哈德逊河的传感器系统,还签署了一项为马耳他建造“对接”智能水设备的合同。公司宣称,智能水的市场开发,每年要花费150亿至200亿美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05:07

体面地老去时间:2014-07-24 作者:未详 点击:159次   在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他们可以爬着摘棉花、冒雨收麦子,为什么当孩子有出息了,他们却不能安然地度过自己的后半生?
  
  习惯
  
  吃完晚饭,邹林至沿着社区大院快走了4圈。这是4个孩子对她提出的要求,高血脂要通过锻炼和饮食调节,“吃药输液只是治标不治本,你再不听就只能瘫痪了!”走出医院大门时,小女儿曾这样狠狠地叮嘱过她。
  
  回到家已经8点了,邹林至打开电视,看看墙上的钟表,开始揣测,4个孩子此时在干什么呢?大妮又在唠叨孩子吧;小妮要么在跳减肥操,要么在做面膜;大儿是在批改作业还是辅导儿子学习。小儿或许还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吧。这样想着,邹林至握着电话的手又放下了。
  
  邹林至踉踉跄跄地打了水,刷了假牙,洗了脚,看着电视画面不停变换。看看挂钟,近10点了,他们都该忙完了吧。她拿起电话打给大妮:“闺女,干吗呢?”大妮那边窸窸窣窣的一阵杂音:“妈,你有事吗?我正忙着给孩子洗羽绒服,没事我先挂了,回头打给你。”邹林至愣了愣,自己先挂了电话。
  
  把床头柜里的一堆药拿出来,她忽然忘了奥美拉唑一次吃几片,便打电话给大儿子,大儿子说:“妈,您又哪里不舒服了?不是刚体检过吗?除了高血脂,其他各项指标都正常。”邹林至嗫嚅地说:“胃有点不舒服……”“妈,是你太敏感了,成天瞎想这儿有病,那儿有病,没病都被你想出病来了,实在难受就吃药吧,一次一片。”还没等邹林至回应,电话里已是一长串的忙音。
  
  邹林至放下电话,把老伴的照片从饭桌上拿到床头柜上,幽幽地说了句:“你怎么就走在了我前头呢。”随后,她把电视音量开大一格,缩在床上准备睡觉。1。5米宽的床,近70岁的她躺上去,小小的一堆,像一个荒芜的小土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05:25

 
  每天早晨把老伴的照片从床头柜拿到客厅餐桌,晚上再从餐桌拿到床头柜,不看电视,但每晚都要开到凌晨,这是邹林至自老伴走后延续至今的习惯。闷了,就跟老伴说说话,就像当年一样,埋怨、指责他两句。当时买电视时,小女儿问她:“又不看电视,买电视干吗?”她说:“这样屋子里有声音啊,就像有人跟我说话一样。”小女儿扭过头去,没有说话。
  
  虽然养育了4个孩子,到头来连个陪自己说话的人都没有。半夜醒来,邹林至睡不着,就抱着老伴的照片自言自语。有时候她看着邻居家儿孙满堂热热闹闹的景象,也会很自私地想:“当初为啥拼了命也要送娃上学呢?如果他们没读大学,说不定还能有一个留在身边。”
  
  没有爱好、没有朋友、长年的埋头劳作,已大大消减了邹林至的语言功能,消磨掉了她的好奇心。自从老伴去世后,身体一向硬朗的她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眼睛干涩、睁不开,胃疼,头晕,高血脂等等。大儿子带着她去省城医院查了个遍,检查结果显示,除了血脂高,其他各项指标都正常。“为什么她感觉这么糟糕呢?”大儿子问医生。医生说:“人老了,身体各个器官开始衰竭,这是事实,但你妈之所以感觉自己有病,是心理出了问题,平时要多陪陪她。”
  
  大儿子把母亲带回自己家。由于住房紧张,邹林至和9岁的孙子住一屋。可住了两夜,孙子就不干了,吵着说:“奶奶半夜老说话,很吓人。”大儿子问母亲晚上跟谁说话呢,邹林至说:“跟孙子啊,我睡不着,就想跟他说说话。”
  
  邹林至只能在客厅睡沙发。每天早早做好早饭,打发儿子儿媳孙子走掉,她一个人围着客厅转,等他们下班。吃完晚饭,儿子辅导孩子写作业,儿媳对着电脑看电影。她坐在沙发上,跑这个屋问喝水吗,跑那个屋问要不要吃水果。没人抬头看她一眼,她局促地坐在沙发上,胸闷脑涨。
  
  不到10天,邹林至就要走,小儿子把她接到上海。小儿媳妇是南方人,吃不惯她做的饭,一副厌恶的表情。还没到一周,夫妻俩就开始当着她的面吵架。邹林至对小儿子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我要回去陪你爸。”
  
  一个包袱,几件旧衣裳,邹林至又回到了空荡荡的家。
  
  这个家空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05:41

 
  邹林至和老伴张志全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山东农村,两人都是文盲,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发誓要把孩子送出农门。相继生下4个孩子后,生活更加困苦。农忙时,两人拼命干农活,争取有个好收成,填饱全家的肚皮;农闲时,张志全到建筑工地做瓦工。即便如此,粮食也不够吃,邹林至夫妇吃玉米面,4个孩子吃白馒头。
  
  孩子们都很争气,学习成绩都很好,这让邹林至夫妇看到了希望。农忙季节无论多忙,他们都不让孩子们插手。“你们的任务就是学习,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报答。”这是邹林至经常挂在嘴边教导孩子的话。
  
  此后,4个孩子牢牢记住了自己的任务:学习。即使天雷滚滚,外面晾着被子,他们也没有去收拾的心思了。大女儿心思缜密,有一次写日记,写到父亲如何辛苦养家,“炙热的太阳下,看着父亲背上晒出来的密密麻麻的血泡,我心里满是内疚。小宇去做家教了,两个小时可以挣30元钱,我也很想去,多少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日记被小女儿读给邹林至听。邹林至简直气疯了:“家里缺她吃还是缺她喝了,我们家缺那30元钱吗?如果考不上大学,她一辈子别认我这个妈。”当晚,邹林至把大女儿训哭了,让女儿写下保证书:“绝不出去做家教等兼职,一心一意读书。”
  
  那几年,大儿子读了高中,大女儿和小儿子读了初中,小女儿也上学了,家里花销陡增。为了供孩子读书,张志全到山西煤矿打零工,跟着在上海种植葡萄的表弟走街串巷地卖葡萄。邹林至一个人在家做农活,十几亩的棉花,一茬接着一茬地开,白花花的一大片,怕被人偷,邹林至不分昼夜地摘棉花,腰疼得受不了,就在棉花地里爬着前行。三个大点的孩子强烈要求帮妈妈一把,邹林至一一把孩子训斥回去:“我受再大的累都是为了让你们不再受这样的罪,你们把书读好了,我受苦受累都值得。”
  
  也是在那一年秋收结束,因紧绷的身体和神经突然放松,邹林至大病了一场,查不出具体病因,两条腿肿得像木桶,晚上睡觉,床尾要放条高板凳把双腿垫高。4个孩子吓坏了,哭成一片,央求她去大医院检查。邹林至也害怕,也很想抱着孩子们大哭一场,也想释放压抑的感情,但是她挨个抹去孩子的眼泪,对他们说:“都去写作业!”孩子们不敢哭了,看着妈妈拖着两条病腿去做饭,传来饭香,心里才踏实下来。
  
  在别人家孩子都像大人一样替家人分忧时,邹林至家的4个孩子就像少爷和公主——他们皮肤白嫩,永远都抱着书本啃,早早戴起了眼镜。在村里人看来,“如果他家四个孩子再没出息,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孩子们都很争气,各类奖状、证书挂满了灰扑扑的墙,这让邹林至夫妇很欣慰。
  
  后来大女儿考上了中专,做了老师;大儿子、小儿子、小女儿都考上了大学,各自定居在北京、上海、济南。孩子一个个离家、成家,连过春节人都凑不齐了。辛苦了大半辈子的邹林至夫妇长舒一口气的同时,也猛然发现:这个家空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05:56

  最大的心愿
  
  孩子们都各忙各的,电话由最初的一周一次,渐渐变为两周一次,甚至不再主动给他们打电话。两个老人撑不住了,挨个打过去,大女儿永远都在做家务,大儿子永远都在辅导孩子做作业,小儿子永远都在回家的地铁上,小女儿忙着约会、美容、健身、谈恋爱。2009年,张志全66岁了,按照当地的风俗,应该在正月初六宴请亲朋,大办一场。4个孩子提前半年就在电话里商量,如何给父亲办一个风风光光的生日宴会。邹林至夫妇提前两个月备肉、杀鸡、准备各种年货,整个院子里挂满了风干的肉和鱼。他们给孙子孙女买了新衣服、准备了红包,买好了新的床单被罩。随着春节一天天临近,两人越发开心。
  
  腊月二十八晚上,大儿子打来电话,说孩子发烧了,不能回来;电话刚挂,小儿子的电话打进来,支支吾吾半天,大致意思是媳妇要准备在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没时间回来。张志全放下电话,把电话线拔下来,扔出老远,蒙头睡了。
  
  老人憧憬中的儿孙满堂的团圆饭,只剩下大女儿一家和小女儿。张志全喝了好多酒,喝醉后蒙着被子呜呜地哭。这个默不作声、劳累、好强了一辈子的男人,连一句埋怨的话也说不出来。
  
页: 2062 2063 2064 2065 2066 2067 2068 2069 2070 2071 [2072] 2073 2074 2075 2076 2077 2078 2079 2080 2081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