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17:07

 一次朱德熙从昆明出差回来,带回一大块昆明的宣威火腿。本来朱德熙准备晚上请汪曾祺过来吃饭的,没想到,汪曾祺中午就来了。一进门就说:“德熙呀,老远我就闻到了你屋子里火腿和美酒的香味呢,所以不请自来了!”朱德熙找出大半瓶洋酒和大半瓶茅台酒,切了一块火腿,请汪曾祺下酒。汪曾祺也不客气,三两下就将美酒佳肴全装进了自己的肚子。
  
  新中国成立后,汪曾祺与朱德熙交往更加密切,蹭酒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一天,犯了酒瘾的汪曾祺去朱德熙家找酒喝。主人不在,只有朱德熙的儿子在捣鼓无线电。汪曾祺见客厅的酒柜里有瓶好酒,便叫朱德熙的儿子上街买两串铁麻雀,他自己打开酒瓶,边喝边等。酒喝了半瓶,也不见朱德熙回来,汪曾祺丢下半瓶酒和一串铁麻雀,对专心捣鼓无线电的朱德熙的儿子说:“这半瓶酒留着我下次来再喝——我走了啊!”
  
  1992年7月19日,朱德熙在美国病逝。汪曾祺闻讯非常伤心。一天晚上,他在书房作画,忽然放声痛哭,家人赶紧过去劝,老头满脸是泪:“我这辈子就这一个朋友啊!”桌上是一幅他刚画好的画,被眼泪打湿,右上角题了4个字:“遥寄德熙。”想起那些蹭酒的往事,汪曾祺怎能不伤心落泪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17:19

勇气与德性时间:2014-07-24 作者:未详 点击:143次   海明威和福克纳交恶的线索简单明了。他们虽处同一年代却没有什么来往,正式通信也只有一次。两人一直相互揶揄,而且海明威一直是显得轻松自信的一方。一直到1947年福克纳被要求评价最重要的美国作家,提到海明威时,他竟说“他缺少勇气”,海明威听后大发雷霆。海明威让他的一位将军朋友出面为他的勇气作证,这位将军写了三页纸的长信来证明海明威当战地记者时是多么英勇无畏。
  
  海明威的反应显然文不对题,他知道福克纳说的是他的文学创作天地狭窄,却没勇气去摆脱。随后福克纳给海明威写的短信里,虽有“道歉”二字,却并没有收回这个评价的意思。倒是在给将军的回信里再次重申了一下,他说:“我认为我们都失败了(就我们谁也没有达到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萨克雷等人的高度而言)。沃尔夫失败得最光荣,因为他具有最大的勇气:敢于冒犯低劣趣味、笨拙、乏味、沉闷等错误的危险……而海明威没有那样的勇气。”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17:29

  福克纳一直保留着这个评价。1952年《老人与海》出版,福克纳对这部作品大加称赞的同时还附加着类似的议论:“迄今为止,他笔下的男男女女都是自己塑造的,是用自己的泥土自我塑造成的;他们的胜利与失败也都掌握在每一个对手的手里,仅仅为了向自己、向对手证明他们能做到何等的坚强。可是这一回,他写到了怜悯,写到了存在于某处的某种力量。”重要的不是这个没有发表的短评,而是福克纳写给《纽约时报》的信转到了海明威手里:“海明威说过作家应该抱成团,就像医生、律师和狼一样。我觉得在这句话里,机智、幽默的成分多于真理的成分,至少对海明威来说是如此,因为需要勉强抱团否则就会消灭的那种作家,就像待在狼群里才能是狼,单独活动时便仅仅是一条狗。”
  
  海明威以硬汉形象立于文坛,“缺少勇气”可能是他最不能接受的评价,但他对福克纳的每一次反讥基本上都是气话,这一次还是气话:“只要我活着一天,福克纳就得喝了酒才能为得到诺贝尔奖而高兴。”
  
  但一直到海明威自杀,福克纳还是坚持着这个评价,在他得到消息后对朋友说:“海明威抗议得太多,他所显示的无畏与男子汉气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伪装。”接着又说,“我不喜欢一个走捷径回家的人。”
  
  以“文人相轻”这种诛心之论来评价他们未免太过庸俗,可能也有失偏颇。如果我们参照他们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们对“勇气”的定义是不同的,《老人与海》和《熊》这两部寓言式的小说,或许能够当作他们争执的注脚。一个老人,一个孩子,需要应付的都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事情,但如何应对,却显示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参照系和不同的生活世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17:42

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时间:2014-07-24 作者:未详 点击:67次   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你。这都很正常。而且,无论你有多好,也无论对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因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
  
  刻意去讨人喜欢,折损的,只能是自我的尊严。不要用无数次的折腰,去换得一个漠然的低眉。纡尊降贵换来的,只会是对方愈发地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没有平视,就永无对等。
  
  也不要在喜欢和不喜欢上,分出好人和坏人来。带着情绪倾向的眼光,难免会陷入褊狭。咬人的,你不能说它是坏狗。狗总是要咬人的,这是狗的天性。也就是说,在盯着别人的同时,还要看到自我的缺陷和不足。
  
  当然了,极致的喜欢,更像是一个自己与另一个自己在光阴里的隔世重逢。愿为对方毫无道理地盛开,会为对方无可救药地投入,这都是极致的喜欢。这时候,若只说是脾气、情趣和品性相投或相通,那不过是浅喜;最深的喜欢,就是爱,就是生命内里的黏附和吸引,就是灵魂深处的执着相守与深情对望。
  
  这是一场诡秘而又盛大的私人化进程。私人化的意思就是,即使无比错误,也无限正确。有时候,你的无数个回眸,未必能看到一个擦肩而过;有时候,你拿出天使的心,并不一定换来天使的礼遇。如果对方不喜欢你,都懒得为你装一次天使。谁也不需要逢场作戏。尽管,一时的虚情假意,也能抚慰人陶醉人,但终会留下搪塞的痛,敷衍的伤。
  
  所以,这个世界最冒傻气的事,就是跑到不喜欢你的人那里去,问为什么。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了,没有为什么。就像一阵风刮过,你要做的是,拍拍身上的灰尘,一转身沉静走开。然后,把这个不喜欢自己的人忘掉。
  
  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活着,这才是最好的态度。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掉了快乐,然后又在喜欢自己的人这里忘记了快乐。
  
  勉强不来的事情,不去追逐。你为此而累的时候,或许对方也很累。你停下来了,你放下了,终会发现,天不会塌,世界始终为所有人祥云缭绕。
  
  谁都在世俗的泥淖里扑腾着。有的人天生是来爱你的,有的人是注定给你上课的。你苦心经营的,是对方不以为意的;你刻骨憎恨的,却是对方习以为常的。喜欢与不喜欢之间,不是死磕,便是死拧。然而,这就是生活,有贴心的温暖,也有刺骨的寒冷,不过是想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完整。
  
  在辽阔的生命里,总会有一朵或几朵祥云为你缭绕。与其在你不喜欢或不喜欢你的人那里苦苦挣扎,不如在这几朵祥云下面快乐散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18:02

柏拉图主义者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时间:2014-07-24 作者:未详 点击:94次   诗人柯勒律治曾经说:“一个人要么是柏拉图主义者,要么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赫尔曼完全赞同这种说法:“忘掉左脑和右脑之分、来自土星还是火星、上帝基因还是自私的基因吧,历史上最大的差别是像亚里士多德一样看世界的人和那些更喜欢柏拉图的道路的人的差别。”
  
  赫尔曼设置了10道题,帮助人们测试自己是柏拉图主义者还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首先,你养猫还是养狗?如果你养的是狗,作为亚里士多德主义者,你就得了1分。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狗也是。狗最符合真正的朋友的标准。如果你养的是猫,作为柏拉图主义者,你就得了1分。猫和它们的主人之间的关系是精神的、凭直觉的。猫主人都知道,埃及人5000年前就崇拜猫,因为猫骄傲的个性体现了神的神秘,而这是令每一位柏拉图主义者着迷的东西。
  
  你习惯于在线支付还是用支票乃至当面支付?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安于享受新技术,总是想办法把他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习惯于在线支付的人应该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而柏拉图主义者往往对变化持怀疑态度,尤其是怀疑新技术。一般来说,柏拉图主义者认为老办法是最好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认为在线支付节省时间、方便,柏拉图主义者则担心会泄露个人隐私。
  
  你每天会制定一个待办事项的清单,还是更喜欢见机行事?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喜欢按部就班,认为日常活动清单能显示事情的轻重缓急。柏拉图主义者则倾向于认为,只要他们一直关注大方向,细节会自行到位,他们还认为意外、自发的活动跟按部就班一样有价值。
  
  你最喜欢什么球类比赛,棒球、篮球还是足球?篮球和足球比赛都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的,棒球不是这样。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计算运动和变化的主要指标,因此,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往往很关注时间。柏拉图主义者则认为变化是腐败、衰退的过程,在生命中重要的是永恒,时间对于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增添不了什么。因此柏拉图主义者不关心棒球比赛要进行多久,他们也不会感到时间的压力。所以喜欢篮球和足球的有可能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喜欢棒球、网球或高尔夫球的人更有可能是柏拉图主义者。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18:20

  你小时候想当摇滚明星还是电影明星?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是很视觉化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的开头写道:“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他在《诗学》中解释了戏剧的重要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有伟大的艺术都是幻象。柏拉图则认为音乐最重要,它表达了生命永恒的旋律。他在《理想国》中给不同的阶级安排了不同种类的音乐。所以,如果你想成为摇滚明星,你可能是柏拉图主义者。你想成为电影明星,你可能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当拿到一个新的电子产品时,你是先读说明书,还是试着自己弄明白如何使用?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喜欢整齐的逻辑过程,先读说明书的有可能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认为别人的说明、指导没有必要甚至会限制你的探索,那你有可能是柏拉图主义者。
  
  如果你的汽车是混合动力或者纯电动车,你就是柏拉图主义者,环境保护是现在的柏拉图主义者的主流追求。如果你的车是一辆SUV或皮卡,这说明,跟环境相比,你更关心自己和家人的需求,你对他人而非地球这样的抽象概念负有义务——这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的道德观。如果你有不止一辆汽车,你更有可能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如果你根本没有车,你更有可能是柏拉图主义者。
  
  如果你是基督徒,你有可能是柏拉图主义者。如果你相信进化论,你应该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你经常参加投票,还是认为投票是浪费时间?对亚里士多德主义者的政治和自我管制观念来说,投票很关键,其背后的原则是“轮流统治和被统治”。柏拉图则对民主政治持怀疑态度。如果你认为现有的政党都大同小异,参与投票改变不了制度,你就是一个现代柏拉图主义者。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18:29

  吃比萨的时候,你是先吃边上的面皮还是先吃上面的配料?如果先吃面皮,你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因为你知道要延迟获得满足,知道欣赏过程。如果你先吃配料,你就是柏拉图主义者。柏拉图主义者认为重要的是自发性,尽可能地享受生活中简单的快乐,因为谁也不知未来会怎样。柏拉图不是享乐主义者,但他是唯一把哲学讨论设定在酒桌边的思想家。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19:15

流着眼泪吃着肉时间:2014-07-24 作者:未详 点击:163次   7月中旬大学毕业后,我来到望京工作,单位离家不算远,坐一个小时的地铁,但下了地铁到单位还有将近5公里的距离。好在望京这一片有非常发达的“三蹦子”市场,北京俗称“蹦子”,就是那种烧油的三轮车,经常在路上和汽车飙车,毫不示弱,速度快时一蹦一蹦的,坐在里面总有种随时要翻车的刺激感。从地铁口到公司要价10块钱,价钱合理,又能享受到飞一般的感觉,所以,坐三蹦子成了我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乐事。
  
  由于三蹦子车身不稳,油门难以控制,又没有减震系统,所以翻车的几率较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城管每周都会来一次“大扫荡”,连车带人一块儿押走,再加上高额罚款。望京这一带干三蹦子生意的基本上都是外地来京的底层打工人员,没钱、没文化、没人脉、没技能,但凡有一点路子的都不会干这门差事——白天在地铁口趴活儿,一边拉客一边调动全身感官提防城管,晚上住在400元一个月的地下室里。他们和三蹦子一样,每天拼尽全力不停地飞奔,但随时要做好翻车倒地的准备。这些都是一个优秀的三蹦子驾驶员讲给我的。他叫小六,来北京打工第3年,今年22岁,和我一样大,但坚持叫我大哥。我们的相识缘自我常坐他的三蹦子,后来慢慢熟悉,从老顾客成了“蹦友”。每天清晨,我走出地铁的时候,他都会在路边叼根“红梅”等着我,这个时间点如果出现别的顾客他都会道歉谢绝,死心塌地地等我。小六是我体验过的最优秀的三蹦子驾驶员,他常用的招牌驾驶姿势是跷着二郎腿,这样炫酷的姿势却能把车骑得极稳,他实在很有天赋。不过他有一点不太好,总喜欢在路上和我聊天,我倒不是担心他会因此分心,而是他总喜欢回过头来和我聊天,后脑勺朝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19:31

  小六每天都会给我讲点生活趣事,昨天哪个竞争对手翻车了,也不称称自己几斤几两,以为三蹦子是谁都能开的吗!前天哪个哥们儿一不留神撞到了城管,当场就理直气壮地抄起备好的钳子卸下了一个轱辘,死活咬定这不是三个轮的。还有他千里之外的家事:他家三代单传,去年媳妇给他生了个儿子,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只是造化弄人,小儿子半年前得了怪病,呼吸常出现困难,方圆百里看了一遍,还是没治好。“不过不要紧,山里的孩子都命硬,我再攒个半年钱就把儿子带到北京的大医院来,在首都还能治不好?”讲这些时,小六依然乐呵着。
  
  我喜欢小六,因为他总是两眼眯成一条线,乐呵呵的。每天早上看到他,我都觉得阳光明媚得可以驱散北京的雾霾。
  
  9月中旬的一个早晨,我继续坐着小六的三蹦子藐视所有我们一路超过的汽车。那天小六没要我钱,他说他要回趟老家,估计月末才能回来,这段时间送不了我了,给我推荐了两个同行好哥们儿,叫我以后坐他们的车。
  
  一个星期后,小六提前回来了,在地铁门口看到他时,我蹦蹦跳跳地过去上了他的车。他依然眼睛眯成一条细线,乐呵呵的,只是眼角的皱纹比走那天深了一些。小六的技术丝毫没有退步,驾起车来更加迅猛,像一头压抑许久的野兽,朝这个世界怒吼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1:19:44

 那天到公司的时间较以往早了几分钟,下车时,我想起还一直没问他之前突然回老家的原因,于是就问他:“六子,那会儿怎么突然说走就走了,家里没出啥事吧?”“没事儿,大哥,儿子病情严重了,媳妇和我娘着急,让我回去看看。”
  
  “那现在好些了吧,看你没到月末就回来了。”
  
  “死了,喘不上气,眼看着死的,小脸都憋紫了。”
  
  我一时怔住,嗓子里像卡进了玻璃碎片,再说不出任何话语,连唾液都忘了该如何吞咽。
  
  “死就死了吧,这娃命苦,生下来就受这活罪,我没出息,实在没法治好他,早点投胎去个好人家,千万别再给我当儿子。”
  
  没有悲愤,没有凄凉,甚至连情绪的变化都没有,小六就这样平静地讲述着一个好像与他毫无关系的孩童的死去。
  
  可他眼角下那好像在一周里被锥子凿刻出的皱纹,没能藏住他内心的悲痛。
  
  人的心脏,永远在变大,心里装的回忆和故事不断丰盈,心房的厚度永远在增加,心窝里那个曾经最脆弱、恨不得一针致命的地方,其实也会越来越坚硬。
  
  明明懂得很多大道理,可当自己深陷其中时,又迷茫脆弱得像个孩童。生活就是如此,当悲剧发生在别人身上时,你总会感到太过残酷和无情。可当它落到你头上时,无论如何,你也会走下去。
  
  生活啊,不过如此,流着眼泪也要吃下肉。
页: 2065 2066 2067 2068 2069 2070 2071 2072 2073 2074 [2075] 2076 2077 2078 2079 2080 2081 2082 2083 2084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