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32:53

与你一起慢慢变老
时间:2015-02-17 作者:未详 点击:139次

  推开上海“洁而精”川菜馆的门,我毫不费力就找到了传说中的这对老人——丈夫李九皋,90岁;妻子陈素任,95岁。
  
  有一搭没一搭,他们跟我叙起陈年旧事。有几次,同一件事,两个人的说法却不尽相同。68年,毕竟是一段太漫长的岁月啊!“记不清楚喽……”陈素任笑眯眯地说。他们一直在笑,这笑里天真的成分明显多于沧桑。
  
  英文主持与四小姐谈恋爱
  
  1930年代,李九皋刚刚从英国人办的华童公学毕业。华童公学九年制,毕业生的程度相当于香港大学二年级。20出头的李九皋,英文念得特别好。他得知加拿大人开的华侨广播电台在招英文广播员,就去应聘。当时一共有12个人参加考试,4天后,他接到电台来信,被录取了。“就录取了我一个人!”即使已经过了70年,李老先生说起来还是蛮得意的。
  
  李主持上岗了。每天的工作从中午开始,除了播出10分钟的《大美晚报》新闻外,就是广告和点歌。他经常在节目里放自己觉得好听的英文歌,也放听众点播的英文歌。久而久之,就拥有了自己的fans。其中的一些女孩子,更是对他心生爱慕,写信、打电话与他沟通,甚至自己做了小礼物跑到电台送给他。然而缘分未到吧,年轻的广播员心无旁骛。
  
  陈素任呢,在家排行老四的这位“四小姐”当时正是华侨电台的忠实听众,李九皋主持的节目她是每天必听的,午餐时还经常打电话去点美国电影插曲。有一天,她在华安理发馆做头发,和经理闲聊,提起自己喜欢的节目,“不晓得这播音先生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没想经理接口:“他是我同学啊!你想见见吗?”
  
  那是1936年的某一天。陈四小姐跟着朋友走进电台,看望熟悉而又陌生的“播音先生”。而播音先生,立刻被她的绰约风姿深深吸引。两个人,可谓一见倾心,很快开始了约会。
  
  还记得她最爱点的歌吗?李老先生笑答:“RoseMary。”
  
  浪漫与分别
  
  陈素任天性活泼,特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她会骑自行车、开汽车乃至开飞机。两人约会的地点之一,便是龙华飞机场。她报名参加了上海中国飞行社的学习,他陪她去训练。经过4个月的学习,她从飞行社毕业了。
  
  她本来打算赴美国波音航空学院深造的,就因为“碰着这个冤家,不去了。”当她的同学们应征加入中国空军的时候,她选择了嫁给她的播音先生。1937年1月,《婚礼进行曲》在国际礼拜堂奏响。
  
  婚后不久,加拿大电台撤出上海,李九皋不得不改行,做起了进出口贸易。即便如此,夫妻俩一有时间还是会相约去舞厅跳舞。
  
  1952年,40出头的夫妇俩开始经常去附近的洁而精川菜馆吃晚饭。那时候,“洁而精”还是一家四川人开的家庭饭店,在兴安路上,做道地的川菜。
  
  如果说跳舞、吃饭是当时典型的中产生活方式,那么写信就远不如想象的那么浪漫了。因为新的变故,降临了这个小家庭——李九皋的外贸公司,在公私合营中没有了。他被分配到北京外贸学院当英语教师。这就意味着,一家人从此将分居两地。
  
  这一分居,竟长达20年之久!这期间,他一拿到工资就往邮局跑,把大部分的钱都寄回家,自己只留一点点生活费。她在家里,伴着婆婆,拉扯着两个儿子长大。其间,他们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从宽敞的“花园别墅”被迫搬到仅7平方米的小亭子间;被抄家4次,结婚照都给毁了;连收音机都买不起的他,一度被以“思想自由,偷听敌台”的罪名,关押在北京看守所;老母和毕业于二医大、在瑞金医院当内科医生的大儿子相继过世。每周一封、不间断地写了20年的家书,写的都是这些。只有寒暑假,他才能回到上海,享受短暂的天伦之乐。后来,小儿子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济南工作,她一个人守着个家,偶尔带着大孙女上北京团聚……
  
  “文革”终于结束了,他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学校挽留他,可他倦了,“谢谢你们。我要回去了。”
  
  晚年退而不休
  
  退休回家,李九皋又被上海外贸学院聘去发挥余热。从1979年到1988年,9年间,他培养了3500余名学生。依然得意啊,“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批外贸人才,全是我的学生仔!现在也有人退休了。”
  
  岁月恢复了往昔的静好。这对骨子里脱不了优雅情调的人,不约而同地念起了已经搬到雁荡路上的那家老餐馆。于是,每当黄昏,他们又手牵着手,走出“上海别墅”的家,走进斜对面的“洁而精”,笃笃定定品起历久弥纯的爱情滋味。1998年12月23日那天,他俩忽然心血来潮,开始保留每天的点餐账单。这事传到档案馆,便有工作人员来向他们借了账单去展出,那1000张账单如今成了档案馆的藏品。
  
  我见到他俩的时候,老先生递过的名片,已是一家台资贸易公司的,原来老先生以八旬高龄再度出山,任高级顾问,又干了9年了。每周一、三、五早上,公司派车来接他上班,中午再送他回家。家里配备了传真机,时有英文文件口兹口兹地吐出,请他过目定夺。不上班的那些上午,他还骑自行车去城隍庙吃早茶哩!
  
  老太太早些年也没闲着,那么大年纪了又出惊人之举:加盟卢湾区门球寿星队!五六十名高龄队员,轮流上阵比赛,还征战南北。令她比较伤感的是,很多老邻居都因为动迁陆续搬走了,附近公园里几乎看不到认识的人了。
  
  遗体捐献
  
  去年年初,媒体开始报道这对老人的爱情晚餐。从此,他们的饭桌就失去了安宁。往往,吃着吃着,就有陌生人上前致意,请求跟他们合影。当他们的故事通过电视传播后,有一天,老先生骑车路遇红灯,停在旁边的一位骑车人兴奋地冲他大叫“洁而精,洁而精”。不断有记者找去,采访过他们的德国记者还建议他们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甚至,全家四代同堂聚在“洁而精”为她过生日那天,她平时爱点的红枣莲心被顾客点得脱销了。而她几乎天天点的茄汁鱼片,也受到追捧。饭店的厨师、经理都换好几任了,她还在吃茄汁鱼片,老先生开玩笑:“吃到现在2000趟,三只鱼塘里的鱼都要吃光了。”
  
  但无论如何,老两口还是沉浸在自己的日子里,心态极好。李九皋很自豪地说,他俩早在1980年代就办妥了遗体捐献手续。老太太把自豪佩在胸前——一枚红色徽章,是捐遗体的标志,上面有一个十字,还有“神爱世人”四字。他俩靠老先生的工薪生活,平时一向节俭,在饭店吃也只是各点一个菜。服务员稀罕老太太的漂亮戒指,却被告知是“几角钱买来的”。她说:“虽然我没有多少钱,但是我对捐款还是很热心的。所以,街道、社区一有捐款,他们就都会来找我。”
  
  我在餐厅门口替他们拍照,然后看着这对老人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夜幕之中。
  
  有一首老歌在我的心里回荡:“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33:09

47年时光:演绎一段人间真情
时间:2015-02-17 作者:未详 点击:138次

  家住山东青岛市北区铁山路47岁的黄蓉不但事业有成,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儿子正在读大学。黄蓉的母亲2002年病逝,家中还有一位89岁的老父亲。母亲去世后,为了便于照料父亲的日常起居,黄蓉就在自家楼上买了一套房,接父亲过来同住。
  
  埋藏了47年的秘密
  
  父母不是生身父母
  
  2004年10月16日晚上,正当黄蓉给临睡前的老父亲洗脚时,父亲黄文溪忽然情绪激动,流着泪说出了一个埋藏在他心底47年的秘密:黄文溪夫妇并不是黄蓉的亲生父母!
  
  47年的父母,为何突然成了养父养母了呢?时光要倒流到1957年。时年42岁的黄文溪是个船员,38岁的妻子在刺绣厂工作,两人每月的工资加起来在150元左右,这在当时算是很高的收入,但夫妇俩唯一的缺憾是一直没有孩子。
  
  1957年4月9日,在山大医院(现在的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产房里,诞生了一对双胞胎姐妹。但不知什么原因,生下这对孩子的父母亲却无故离开了。
  
  20多天后,当黄文溪夫妇闻讯赶到医院时,身体比较强壮的双胞胎姐姐已经被人抱走。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黄文溪夫妇领养了当时只有2公斤重的黄蓉。由于黄蓉是早产婴儿,黄文溪夫妇在她身上倾注了更多的心血。
  
  黄蓉是个懂事孝顺的女儿,长大成人后,黄蓉的孝顺是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黄文溪嘴里不说,但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到底要不要把黄蓉的身世告诉她?黄文溪经过了长期的思想斗争。2004年下半年,年近九旬的黄文溪感觉身体大不如前,他下定决心把真实情况告诉黄蓉。
  
  其实从小到大一直把黄文溪夫妇当作亲生父母的黄蓉,早在上小学时就对自己的身世有所耳闻。但她从来没在黄文溪夫妇面前提过自己的身世,害怕会伤了老人的心。而且黄蓉坚信父母之所以不说一定有他们的理由。但令黄蓉没有想到的是,47年后父亲会主动提出让她去找自己的孪生姐姐。
  
  寻找孪生姐姐无果
  
  竟然找到亲生母亲
  
  从第二天开始,黄蓉就踏上了找孪生姐姐的寻亲之旅。她首先来到青岛市公安局,通过“人口查询系统”进行网上排查,可是没有任何收获。经过十几天的排查寻访,黄蓉的孪生姐姐还是杳无音信。
  
  根据养父提供的线索,黄蓉又来到她的出生地——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查寻孪生姐姐的下落。但医院工作人员告诉她,有一年青岛发大水,存放档案的地下室被大水冲淹,1957年前后的档案一律没有了。
  
  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此中断。但黄蓉没有放弃,几天后她再次走进医院的病案室。按照医院登记簿上的记载,1957年4月9日,只有一个叫孙芳兰的孕妇产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婴。只想找到孪生姐姐的黄蓉,本没想要找生身父母,对生身父母,她心里有一丝怨恨、一些不平。但她也不想放弃这条唯一的寻亲线索。按照登记簿上记录的孙芳兰家庭住址,黄蓉决定去见见孙芳兰。
  
  87岁的孙芳兰在青岛市芝罘路6号住了几十年,每到冬季,她就搬到青岛浮山后的二女儿家去住。原来的两套老房子里住的是她的三儿子和四儿子。黄蓉前来寻亲这天,只有老人的三儿媳和四儿媳在家。
  
  虽说没见到孙芳兰,但在黄蓉的心里却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她在孙芳兰儿女们的陪同下,来到浮山后见到了孙芳兰。但二人见面后的情形,却是令所有人始料不及的。
  
  孙芳兰抱着前来寻亲的黄蓉不肯撒手,流着泪说起了陈年往事:1957年4月9日,在青岛山大医院的产房里,当年40岁的孙芳兰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婴。
  
  在此之前,孙芳兰夫妇已经有了3儿3女,加上孩子们的爷爷,全家9口人每月仅靠孩子父亲3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计,生活十分困难。1957年4月11日,双胞胎姐妹出生后的第三天,父亲含着泪来到妻子床前。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孩子就是娘的心头肉啊!自从47年前的骨肉分离,孙芳兰从此落下了一块心病。
  
  孙芳兰讲完后,黄蓉流着泪在心里默认了这位母亲,但她还是不敢相信,20多天就找到了自己阔别近半个世纪的亲人。为了确定对方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人,去年11月8日,黄蓉约上孙芳兰一起来到青岛市公安局,抽取了血样做DNA检测。次日一大早,黄蓉在丈夫和儿子的陪同下,赶到青岛市公安局拿到了检测结果。结果显示孙芳兰就是黄蓉的亲生母亲。
  
  此时此刻,黄蓉想到的是把这一喜讯尽快告诉还在家中等待结果的老母亲,她买了一束康乃馨,和丈夫、儿子一同赶往浮山后。
  
  真情连起两个家庭
  
  孪生姐姐你在哪里
  
  40多年来,孙芳兰夫妇始终没把双胞胎姐妹的事情告诉其他子女。
  
  分别了47年、经过了25天执著寻访,黄蓉奇迹般地找到了自己的生身母亲和3个哥哥、3个姐姐和一个弟弟。激动兴奋之余,黄蓉心想:养父能接受这一现实吗?毕竟当初他只是让黄蓉去找她的孪生姐姐。
  
  第二天,黄蓉和丈夫、儿子一起来到黄文溪的身边。没想到养父欣然接受了这一现实。黄蓉想尽快把这一天大的喜讯告诉抚养自己40多年的养母,于是他们一家三口来到海边祭奠养母。
  
  几天后,为了答谢黄文溪夫妇对黄蓉47年的养育之恩,行动已有些不便的孙芳兰,领着自己的儿女们来到黄文溪家中登门道谢。
  
  为了庆祝离散了47年的骨肉团聚,这个30多口人的大家庭来到青岛一家叫“全梦圆”的酒家吃了一顿“团圆饭”。
  
  现在的黄蓉比以前可充实多了,下了班照料好养父之后,她就会约上自己的兄弟姐妹见见面,或者到二姐家陪老母亲聊聊天。
  
  如今,黄蓉带着全家人的嘱托,还在继续寻找她的孪生姐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36:55

把生命举过头顶
时间:2015-02-17 作者:未详 点击:248次

  初识19床
  
  4年前,21岁的陈岚从护校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工作没多久,陈岚接受了一个特殊任务:为19床一位怀孕8个月的艾滋妈妈做特护。
  
  刚从护校毕业到医院工作不久的陈岚,接到这个任务心里十分不悦:一个生活不检点的艾滋病患者,却要我来冒险做特护,倒霉!她当时对这个艾滋妈妈极有偏见。虽然她知道与这个艾滋妈妈的正常接触,一般来说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但自己是护士,万一给她输液或抽血时,自己的皮肤正好破损与她接触了,是有很大感染机率的,陈岚心里有较强的畏惧感:我这么年轻,为什么要去做这么危险的事?
  
  见19床病人前,陈岚就在心里给这个艾滋病人画了个相:瘦瘦的身体蜡黄的脸,可能是个吸毒的,而且性生活混乱。可当这个艾滋病患者出现在陈岚眼前时,与陈岚心中的画像完全对不上号:这是个非常普通的孕妇。她头发短短的,脸上有些斑,人胖胖的,挺着大肚子。平和的眼睛里荡漾着即将做妈妈的幸福之光。陈岚不禁感到奇怪。
  
  尽管奇怪,陈岚还是很清醒:她身上的血液里,有一种人类目前无法对付的可怕病毒,自己若不慎被感染,就有可能不治身亡。
  
  在陈岚看来,特护意味着需要与19床有更多的接触,稍不留神,一些常规的抽血打针,都可能使她感染上艾滋病。这使得本来就是新手的陈岚更加紧张,第一天上岗就出了差错。
  
  出于戒备,陈岚第一天是戴着手套去给这个19床孕妇打针的。她知道这不符合规范,但没人说她,连护士长也没说她什么。陈岚已想好了,谁要说她,她就让谁自己去。她本是新手程序不熟练,打针时动作笨拙,把对方的血管刺破了,流了好多血,针还没扎进去。陈岚却毫无反应地观察着对方的脸色,看她怎么办?若对方发作,她就狠狠地回敬几句。但她心里还是觉得过意不去:毕竟是自己把人家血管扎破了。
  
  对方一点反应都没有,还自己擦着血,笑眯眯地对陈岚说:别急,小心点,慢慢来,我有艾滋病,你知道的。听对方这么一说,陈岚心里掀起一阵小小的波澜,朦胧中,对19床产生了一点好感和好奇。
  
  有一天,陈岚听同事说:19床是因为输血感染上艾滋病的。说她很可怜,本来人生事业家庭都很顺,不料出差遇到车祸,更不幸的是在抢救输血时感染了艾滋病。当时不知道,怀孕后去做检查时才发现。她现在是处于几重不幸的交织中。陈岚想:若是自己处在19床此时状态,还不一定会怎么样呢?肯定会觉得生活对自己太不公平。绝不会像她这样还保持着如此平和的心态,对家人和周围的一切人,还能这么笑容满面,任何时候都呈现出一种平静、从容的神态。陈岚当时非常佩服19床的自我修养和自制力,她对19床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37:09

心中有个疑惑
  
  从此后,陈岚开始有意识地关注19床。在她看来,19床是个幸福的女人。那份被爱人呵护的满足,连陈岚都能感受到,她为19床叹息:命运为什么如此不公,让她染上了艾滋病。
  
  从第一次开始看到19床和她丈夫在一起时,陈岚就被感动了,随之生出一种羡慕。19床常对丈夫说:我这病肯定是不行了,而且30多岁生孩子风险很大,没准儿我这次进来就出不去了,你赶紧趁年轻还有人要,找个对你和孩子好的人,这样一家人还是很幸福。她丈夫也接着她的话柄开着玩笑:我要是再找,得找个比你漂亮的。陈岚觉得,两人能如此开玩笑,说明他们夫妻之间非常信任、相爱。
  
  产妇要保持一定的运动量。19床的丈夫常扶她出去散步。只要一下班,他就来了。19床住的病房里有电视,丈夫就把家里的VCD影碟机搬来,每天带新碟片来放。她看着片子,丈夫给她慢慢按摩,揉着脚心脚背,一直揉到小腿。那种温柔体贴劲儿,从骨子里透出一种深情和关心。陈岚心中感慨:虽然19床患了绝症,但老天爷挺厚待她,不是每个女人都能遇到这么好的男人。我要是能找到这么一个会体贴人的丈夫,那真是一辈子的幸福。
  
  21岁的陈岚对爱充满向往,后来她常与19床聊天,19床也在关注着她。有时,陈岚下班换了衣服,对19床说:我要出去玩了。19床问她:你去哪儿玩?陈岚说和朋友去什么什么地方玩。她说:你穿这身衣服不合适。即给陈岚提建议,包括说陈岚上班穿的衣服也不合适:就算你刚进医院,但已是个职业人员,不是学生,穿得这么个性化,会给同事留下不好的印象,教陈岚一些适应社会的行为规范。陈岚周围很少有人会这样做的,这说明19床是个对生活非常细致、非常认真而且颇有灵性的人。
  
  陈岚从小生长在一个军人家庭。记忆中,她从没有得到过像19床给予她的那种关爱。对她来说,19床就像一个知心大姐,一个温和的师长。随着不断的交流,陈岚习惯将自己的心事向19床倾诉,甚至把对自己有好感的男孩也说与19床听。19床也对陈岚在恋爱方面予以有关指导,告诉陈岚:恋爱是有技巧的,有时要自己想办法制造机会,使你和他两人单独相处。两人在一起相处多了,你就能基本了解他的一些内心思想和对你的看法。而不是老是对他的为人一无所知。她还教陈岚:在两人关系未明确的情况下,你越是太在乎、太紧张他,他越会对你不在乎,你在他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就越会下降。这是两性之间的一种本能,你一定要把握这一点。
  
  就这样,陈岚与19床成了好朋友。但她心里始终埋藏着一个疑惑:因为医生曾说过:如果19床不要孩子可以多活几年甚至十几年;若要孩子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为什么19床执拗地要生下这个孩子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37:21

 谁救我我就恨谁
  
  有一天,陈岚终于忍不住向她询问。19床思忖了一下说:任何事情的意义,都不会超出一个生命从母亲的身上诞生,只有一个即将做母亲的人,才能意识到这种了不起的创造和自身奉献的重要。作为一个女人,来到人世上一辈子,如果没有创造出一个生命,我觉得这是个非常遗憾的事。也许生孩子我会牺牲生命,但孩子获得了生命;也许我会安全地活下来,那还可以照顾、养育孩子一段时间。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也是最值得尊重的。为了一个生命的诞生,为了体会创造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其他的都可以退而求其次。陈岚想:她有没有想过,将来这个孩子没了妈妈;或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失去了妈妈,将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痛苦。但她还是为19床关于舍身创造生命、尽到母亲义务的想法而感动和钦佩。
  
  那段时间,陈岚看到19床经常写信,全是写给未来的孩子的。这个尚未出生的孩子,是这个感染了艾滋病的19床孕妇生命最后的希望。她与丈夫聊天时,说着未来的事情。说万一她这次生孩真的“走了”,孩子从小没母亲真的很可怜,她建议丈夫一定要再找一个能喜欢她孩子的好人,说母爱可以弥补的,这世界上很多人生下来都没有母亲,但后来一样很幸福,一样能享受到生命的欢乐。她嘱咐丈夫:若生孩子时出问题了,你一定要帮我把住一件事:就是要保孩子不要管我。我这条命已是不行了,就是保下来,也是没几天可活了。可孩子保下来就是一辈子的事,就是一个崭新、美好的生命。即使我不在了,你看到孩子就像看到我,就会想起我。你一定要帮我完成这个心愿,把孩子留下来。
  
  光与丈夫说了还不算,19床还给医生嘱咐:万一生孩子时,我家里人到时说要保大人,你们医生一定不能听他们的,不要管我,一定要把孩子保下来。不然,谁救我,我就恨谁。我现在什么都没了,唯一的梦想和全部的希望、全部的未来,都在我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身上。说着,她脸上洋溢着一种幸福的神情,眼睛里闪烁着憧憬的光芒。
  
  这是多么动情的语言、多么感人的行为啊!陈岚真希望把为19床说这番话的那一刻记录下来。这是一个人在最特殊的时候,所能迸发出来的全部爱心和情感!虽然陈岚听到19床在做这种庄严允诺时的神态和语气,与生活中所发生这样的类似对话,觉得更富戏剧对白。她在嘱咐了医生之后,又拉家常似的跟陈岚说这件事:你们一定得要我孩子,那是我生命的另一部分,有生命力的一部分。当时陈岚听了觉得非常难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37:32

西边日落东边日起
  
  距19床的预产期还有一周。这天,正在值班的陈岚突然看到,19床的紧急灯亮了。原来19床孕妇的羊水已破,还伴有出血,这意味着胎儿很可能通过血液被感染上了艾滋病毒。
  
  19床一个劲儿地喊:医生,医生,你们快点快点,我要动手术,快点!我现在就要动手术!急切之情溢于言表。陈岚从没见过一个病人这么催医生,即去扶她上担架,想赶紧把她送到产房去。她说:不用不用,我走过去,我知道产房在哪儿,我能走过去。她就挺着个即将临产的大肚子,下床穿着孕妇裙蹬蹬地往产房那边奔。陈岚跟在后边要扶她,她走得比陈岚还快,带血的羊水顺着她的腿流了下来。她越走越快,陈岚拉都拉不住:慢点慢点,运动快了对孩子不利。她这才放慢了脚步。
  
  手术室迅速做好剖腹产准备。谁知19床对麻醉不敏感,而此时孩子的胎心音已听不到了。时间越拖孩子的危险就越大,火烧眉毛了,却不能开始手术:医生总不能在产妇还有痛感的时候,就在她肚子上划拉一刀。她却迫不及待地在接生台上喊:没关系,已经不疼了,已经不疼了,快做手术吧!负责手术的医生权衡考虑了一下:疼痛一点总比发生生命危险要好,于是把她的手脚捆绑固定起来,即开刀剖腹。
  
  剖腹手术在进行中。一旁的陈岚看到她肯定是疼得不行了,眼睛瞪得老大,额上的汗不停地往外涌。手术完后把固定手脚的带子解开,带子捆绑处因疼痛挣扎已被勒出深深的紫痕。
  
  孩子终于健康地来到人世,但19床却因产后大出血被送进了重症病房。在刚生下的孩子哭喊时,她已昏睡过去。生产的当晚,她没看到自己新生的婴儿。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和努力生出自己的孩子,但却没有来得及看到他,也不知她是否听到了孩子的哭声?陈岚想:也许,她在睡梦里听到了自己孩子的哭声,感受到了一个做母亲的幸福。
  
  几天后,尽管医院做出了最大努力,19床还是由于伤口感染并发败血症,不治身亡。
  
  在收拾19床衣物时,陈岚发现床下压着厚厚的一打信,都是封着的,陈岚不便看。但最上面是一张折起来的白纸,她打开看了。上面是一幅画,写着:给我未来的孩子: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句话。手捧着这位没来得及看到自己的孩子,却给孩子留下了最后一幅画和最后一句话的母亲的纸条,陈岚的泪水潸然而下。这是陈岚一生中遇到的一个母亲所能做出的最后而又最感人的一件事。此时的陈岚,多么希望这位艾滋妈妈还活着,和她孩子一起,在阳光白云下的花丛中,绽开欢乐幸福的笑靥……
  
  19床生命的太阳落下了,但她期盼的孩子降生了,是个男孩。小名叫小胖(化名)。当时人们都担心孩子是否健康,4年后的今天证实了小胖一切都很正常。他的家人对他的成长环境只有一个要求:别把他妈妈的病与死带到他的生活圈子里来。不要让人们另眼看待他。因此,我们对他的报道只能停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祝福小胖健康成长的同时,更要祝福19床的在天之灵舒展而安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37:45

露营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时间:2015-02-16 作者:未详 点击:159次

  露营欧美人的生活方式
  
  露营对欧美人来说,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就可以去,不需费思量,从小就习惯的。欧美人露营大多以家庭为单位,是每个家庭必有的休假生活之一。每年夏天,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整个欧洲的高速公路上,乡间的小路上,随时都可以看到去露营的车。全欧洲有近五万个露营地,一到露营的旺季,每个露营场都是额满。
  
  在我们的概念里,露营是与荒野郊外、高山、海滨紧密相连的,其实在欧洲一些大都市,如巴黎、罗马、布鲁塞尔、马德里、里斯本等城市里就有好几个营地,以便提供外地来此旅游的露营人口住宿。
  
  露营的快乐只有露营才能制造
  
  无论家里有多少面积的豪宅,时不常到外面住住小帐篷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随着工业社会的发达,人们的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导致工作单调,而都市集中化又致使生活空间狭小又嘈杂。同时,个人收入增加了,汽车的普及增加了行动与承载量的方便,使得户外活动成为举手之劳,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了。在各种条件都成熟的情况下,都市里的人们向着自然环境出发了,跑去野地了,搭起帐篷了——这就是露营。露营的乐趣来自逃脱繁华与自然接触:在漆黑一片的野外,抬头看看星星,听着溪水声,点起篝火,唱首老歌,说些老话,真的能暂时忘了平时的烦恼。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37:57

昔日的露营以苦作乐
  
  昔日的露营器材比较原始和简陋,营帐笨重,内部空间也比较狭小且防雨性能差,在防外物侵入方面,狗熊是进不来,蛇来串门就很常见了。在炊事方面,炉灶简陋,餐桌更是因陋就简,食物以果腹和不饿为需求,压缩饼干是必备的。照明方面,有手电筒就可以啦,煤油灯用起来也不错。总的来说,昔日的露营训练重于以苦作乐。
  
  所有这些都是现在的露营者崇拜但难以忍受的。
  
  今日露营很“腐败”
  
  今日的露营讲究的是两个字:腐败!首先,露营是一种度假的形态,可能是特定活动的附属品,比如潜水、钓鱼、泛舟、穿越,或者就是简单的交友。科技的发展使露营器材越来越人性化舒适化,营帐宽敞、防雨、防虫,就差有套间了。炊食方面,瓦斯、汽化炉具的普及使得野外大餐成为可能,曾见有人带着辣椒在露营地里做虎皮尖椒。
  
  未来露营的5大趋势
  
  露营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件比较前卫时髦的尝试。据介绍,近两年来参加俱乐部露营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呈5倍到10倍数量增长。据分析,未来露营的趋势将有以下几种:
  
  1。家庭式的露营生活
  
  家庭形式的露营可培养全家融洽的气氛,以最低的消费,达到最妙的享受。
  
  2。重视休闲的露营生活
  
  离开都市就是为了找一块清静的场所,邀约朋友共同进餐或聊天,露营地是最好的社交场所。
  
  3。走向有规划有经营管理的营地
  
  过去认为露营只要到有山、有水的空旷地方去扎个营就好了,这种观念将渐渐被否定。尤其近年来环保意识抬头,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品质要求提高,以及对于自身安全及生活享受的重视,自然就会去寻找合理的营地,因为营地可以提供安全的场所,预防人为侵害、自然界的意外事件,营地还可以提供卫浴和照明等服务。
  
  4。汽车式的露营
  
  随着经济的成长,个人所得的增加,每个家庭拥有汽车是必然的趋势。有了汽车可以利用其装载能力,将露营的必须用品,如营帐、睡袋、折合桌椅、瓦斯炉灶用具、床铺、粮食……很轻松地从家里搬到营地。
  
  5。露营车式的露营
  
  开着自己的露营车或者露营拖车,钻到一个树林里,在车上的厨房里做炸酱面——有8个菜码的,吃饱了在车上的床上看电视,困了就听着林子里的鸟叫睡一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38:09

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时间:2015-02-16 作者:未详 点击:140次

  “方便”不方便
  
  “和平号”空间站的宇航员这样描述自己使用的卫生间:“小便并不是特别困难,当需要时,宇航员仅需抓住收集尿的胶皮管,在管子的自由的一端挂着一个漏斗,为了产生抽吸的效果而打开风扇,旋开阀门,接着开始即可。尿液被收在一个废箱子里,但是在太空排大便却是一个非常吃力并且耗时的过程。并不是所有的宇航员都能够一次成功的。事实上,由于相当奇特的环境,而且也许由于在无重力的环境里宇航员体内的肠子漂浮着,内脏并不能正常工作,许多人从中间舱的厕所出来时喃喃而语:‘又失败了’。”
  
  在早期的航天生活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用胶布把“便袋”粘在宇航员的臀部,显然这个办法不太“安全”。后来,“天空实验室”、“和平号”、航天飞机等航天器上都有了专门的太空厕所。男厕所和女厕所分别有不同的小便收集器,大便则是通过马桶的气流抽入一个袋中进行处理。
  
  “神舟”五号舱内的马桶是特制的,要形成人造重力。冲马桶的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就完全不同,不能用水冲,它是靠风机来抽吸,先把其中的水分、臭气抽掉,再把干的部分自动用塑料袋密封起来。小便也是这样,有专用的小便收集器,防止小便在舱内飞溅,以免引起舱内污染和电线短路。
  
  需要注意的是,太空中放屁也得小心,因为其反作用力可能会把人推走,而且还会污染航天器座舱中的环境。屁中的氢和甲烷等成分还是可燃气体,严重时可引起爆炸,因此必要的时候最好到厕所里解决,看来在太空里只好“忍气吞声”地过日子了。
  
  温柔的沐浴
  
  美国宇航员杰瑞重回地球的第一个淋浴使他觉得“轰轰烈烈”,他说:“龙头里喷出的水珠好像子弹一样打在我的身上,我感觉自己几乎要跌倒了。好一会儿,我强打精神,努力承受淋浴水流的力量。最后,我认输了。”
  
  来看看“神舟”号飞船,航天员的活动空间不到6立方米,其中就包括了洗澡的地方。飞船内有一个单独的用来洗澡的袋子,还可以淋浴。在空间站淋浴时,淋浴者先跨进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圆环中,然后拉起圆环,连着圆环的折叠布筒像手风琴的风箱一样伸开,把圆环固定在天花板上,人就完全被罩在里面了。
  
  打开水龙头之前,宇航员还必须把双脚固定好,否则漂浮着的身体被水一冲就会翻筋斗,还要戴好呼吸罩和护目器,因为在失重的状态下,水会呛伤人,甚至把人溺死。这些准备工作完毕后,就可以打开喷头了。水珠会流在布筒上和身上,然后四处飘飞,由于水是定量供给的,宇航员擦身时必须关上喷头,擦好后再用剩下的水冲洗。
  
  洗过澡的污水不会自动往下流,需要开动水泵把水连同空气一起抽走,附在布筒上的水球要用吸尘器一点一点地吸走。淋浴的时间只有15分钟,可是事先的准备工作和淋浴结束后清理污水的时间大约要花掉两三个小时。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38:20

 黑白的梦
  
  宇航员在太空睡觉时,双手要放进睡袋里或者固定住。因为在失重的环境里,睡眠中的人会有四肢脱离躯干的感觉。一位苏联的宇航员就曾经自己“吓唬”过自己,他刚从睡梦中醒来,突然一双手臂飘向他面前,他顿时大吃一惊!虚惊过后才发现,原来那是他自己的手臂。其实,太空中的睡姿可以随心所欲,因为这里没有“躺着”的概念,但是为了获得安全感,一般情况下,宇航员还是乖乖地钻进固定的睡袋里好,以免突然醒来发现自己悬空漂浮,而产生如临深渊的恐惧感。
  
  在太空睡觉会做梦吗?许多航天员确实有过做太空梦的经历呢。曾经乘坐“哥伦比亚”号上太空的华裔宇航员焦立中说:“有时候我会梦见在太空中工作,有时候梦见自己回到了地球,在地球上做事情,所以跟地球上做梦一样。”苏联宇航员克利穆克在太空还梦见了他与妻子儿子在林间采蘑菇,还有的宇航员梦见自己的家乡、亲人和朋友。更有意思的是,曾经两次飞行于太空的宇航员列昂诺夫,他没有做过一次彩色的梦,而全都是黑白的。
  
  煮熟的鸭子会飞
  
  杨利伟升入太空后,自称食欲不错,航天食品的味道也蛮好的。“飞船入轨后大约1小时37分,我吃了在太空中的第一餐。此后间隔七八小时,我又吃了两餐,主要是小月饼、鱼肉丸子等,品种很多。”杨利伟说。
  
  早期的太空食品确实有点儿乏味,今非昔比,国际空间站上的食物可以保证6天之内不重样,自己喜欢的调味品也可以选择,比如芥末、蛋黄酱、番茄酱、液态的胡椒和盐。中国的宇航员照样能享受家乡菜,八宝饭、宫保鸡丁、陈皮牛肉等等,不怕不全就怕胃不够。航天飞行会导致航天员骨钙丢失,肌肉萎缩,红细胞的数量减少等,所以航天食品要针对他们的生理改变指数对膳食的营养素做出适当的调整。例如,肌肉萎缩就要求食品必须提供充足的优质蛋白质,骨质的丢失则要求食品必须提供相应的钙,以及适宜的钙磷比例和维生素D。
  
  经过不断改进,欧美的宇航员已经可以用普通的匙子和叉子进餐,餐具被固定在桌面上,食物依靠自身的表面张力和黏性,不会从盘子里飞走。接下来航天员要自行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别让到嘴的午餐从眼皮底下飞走!
  
页: 2871 2872 2873 2874 2875 2876 2877 2878 2879 2880 [2881] 2882 2883 2884 2885 2886 2887 2888 2889 2890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