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47:04
清淡小菜
时间:2015-02-15 作者:未详 点击:104次
还是幼童的时候,他吃惯了母亲的一手清淡小菜。每每到了晚饭时候,坐在餐桌前;就有工笔花鸟一般的三菜一汤:玫瑰红腊肉点缀碧绿生青豆苗、水嫩欲滴莴苣配春竹笋的一抹浅白、翠色葱花散落在橘白、相间河是仁之上,还有水墨一般浓浓淡淡晕开的紫菜汤。
那个时候,自然是以母亲的菜式为最好,爽口、无油、少有人间烟火的味道。他依稀记得母亲也是如此的工笔画一般的美人,在厨房里做菜总不许别人进去插手,唯一可见的是窗户上粘着的白纸后面浅浅映出一个侧影的脸,轻轻有些唏嘘。所以到八九岁,在他看来做菜还是十分宁静细密的家事,直至有天父亲带他去了另一个女人家吃饭,他才惊觉,锅碗瓢盆放在一起竟然会那么大声,牛肉羊鸡肉鲑鱼积成一堆会这么腥气,父亲和女人不时眉来眼去,相互递筷子勺子,夹杂着咚咚锵锵激烈的剁肉声,做菜原来可以成为多么热闹的一个景象,这都让他大开眼界。
事到如今,那女人的影子已经模糊了,但却还记得那天的饭桌:红酒汁牛排刀叉一下去便从紫酱色肉体中翻滚出蜿蜒的血水,青咖喱羊肉金绿色糊状液体浇在雪白泰国米饭上,芫荽胡椒椰浆柠檬草的刺鼻香味也顺势铺天盖地纠缠到一起,亮橘色熏蛙鱼匍匐在紫苏叶上,只待黑色橄榄和透明洋葱来将其揽入怀中,而一锅子白色浓稠潜伏着银灰色蘑菇和粉嫩鸡肉的奶油鸡蓉蘑菇汤更是让他对自己没见过什么世面的舌头感到无地自容。记忆中的那些食物还都分别用金黄天蓝的奇形怪状盆碗装载,摆满桌子的一瞬间,他竟然觉得这不是选餐时间而是玩乐时间,每一道莱都如同激动人心的大型游乐器械一般,让人有想要尖叫的快感。
盛宴的最后,是名叫提拉米苏的小小乳酪蛋糕,且被刻意做成令人更加愉悦的草莓口味。当他止不住扑进洋溢著咖啡和酒精味道的粉红色世界中时,父亲只问他一句话:“阿姨做的饭好吃还是妈妈做的好吃?”他怔住了,没想到这种事情也能比较。但是对小孩子来说,新鲜的东西具有打败一切的优势,他看似漫不经心地给了父亲一个期许的答案。可后面的每口提拉米苏,他的确都在想心事。那蛋糕吃到接近底部,有很多没有耐心打碎的乳酪颗粒便浮了出来。他专心致志地咬着那些小、乳酪渣子,忽然就想起来,母亲在家里拆蟹粉的时候,会用极细的一根银针把蟹脚罩的最微型的肉也挑出来,要把深青色的蟹壳琢磨到透,琢磨到空才算完,然后用这些蟹粉去做他最爱吃的扬州蟹粉狮子头,自然也是精心地剁肉,她的力气很小,但她做的狮子头里没有任何一块肉粒是需要咬开才能下肚的。
如果母亲也会做这一道点心,她自然是不会让他吃到那些小渣子的,但母亲是不做任何西菜的。而父亲沉迷了一段牛排以后,仍然画家来吃母亲的三莱一汤。他猜想父亲并不是因为念着这清淡小菜的好才回来的,只是因为买一处米做不了两处饭而已。但他也看不到母亲的改变,饭桌上依然是一个抱怨油料太少,一个坚决不做西菜。只有作为小孩子的他,总结出一个类似名人名言的句子:生活的苍白其实始自饭桌的苍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47:37
挡不住的优格魅力
时间:2015-02-15 作者:未详 点击:139次
说实在的,吃起来酸酸的优格,并非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食物。不过拜近几年健康意识抬头,以及商家将优格包装出百变风貌,从低脂到绿茶、从果粒到冰沙、从AB菌到晶球,让台湾人也渐渐接受这种舶来食品,去年国内的鲜乳市场只成长1%,而优酪乳却大幅成长50%以上,市场规模约25亿元。
其实优格在世界上早已是热门健康食品。目前全世界超过30%人口,经常性的食用优格制品,估计每人每年平均摄取2升的优格。
先知的饮料
从古代文献得知,优格的历史至少有4千年。据说居住于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人,将羊奶注入瓦罐中自然发酵成酸乳,是世人公认的优格发源地。现今所称的“优格”(Yogurt),字源为土耳其语jugurt(酸奶酪)而来。
基督教、回教和佛教等世界三大宗教的经文都有优格的纪录,可见优格的历史长远,且被视为神圣的饮品。《旧约圣经》记载,犹太人祖先亚伯拉罕曾以优酪乳和新鲜牛奶,款待上帝所派的3位天使,亚伯拉罕本人也常食优格而长寿。《旧约圣经》还写道,优格是唯一真神耶和华赐给民众的食物,耶稣基督也曾饮用优格。
回教始祖穆罕默德在传教时,不但食用优格,且告诉生病信徒:“这是神赐的灵药,可疗愈疾病。”至今回教国家人民称优格为“先知的饮料”。佛教《涅盘经》记载,从牛挤出乳,由乳制成酪,再以酪熟成酥,最后把酥萃成醍醐。醍醐即是乳糜,也就是优格。传说释迦牟尼在修道苦行时体力衰竭倒卧印度恒河边,被牧羊女救起,每天供养乳糜而挽回一命,日后悟道成佛。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君王弗朗西斯一世在位时,遍寻长生不老药而不可得。尔后打听到君士坦丁堡有种增进活力且延年益寿的秘方,于是命人将这秘方带进宫廷。其实这秘方就是优格菌种,这也是优格传入法国的缘起。至今,法国人仍称优格为“长寿牛乳”。
优格与人类的渊源虽已数千年,但真正为人熟知且大力提倡,始于20世纪初。
1908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苏俄动物学家梅特尼卡夫(Metchnikoff)至保加利亚旅游,发现当地有许多百岁人瑞,于是他着手研究保加利亚居民生活习性,得知居民常喝大量优格,因此认为优格里的乳酸菌能在肠道中生存且大量繁殖,并能抑制肠内腐败菌的增殖与毒素,防止动脉硬化和延缓老化。这发现让梅特尼卡夫大为兴奋,身体力行并推荐亲友吃优格,然而在1920年却发现,他所声称的“长生不老灵药”所含的保加利亚菌,会在消化道中被歼灭,所以怀疑优格可以长寿的可能性。
幸而近20年不断地研究和临床实验,终于平反乳酸菌冤屈。微生物学家证实乳酸菌分类中的A菌(嗜酸乳杆菌Lacobacillusacidophilus)、B菌(双叉乳杆菌L.bifidus)和C菌(干酸乳杆菌L.casei)等活菌可以存活或吸附在肠道中,增强世人对乳酸菌效用的信心,即使是死菌也具有和纤维一样的功能,可以净化肠道。
由于优格是以牛乳为原料,因此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维生素A、B1、B2、B12,以及钙、磷、钾、镁等矿物质,优格通通都有,而且因乳酸菌的作用,会产生更多的B族维生素。
台大畜产系暨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林庆文在其著作《奇妙的优酪乳》一书提及,优格因为伴有乳酸发酵,牛奶里的酪蛋白被分解成比较小的胺基酸,所以比牛奶容易吸收。此外,优格所形成的脂肪粒子比牛奶更细,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因此脂肪代谢比牛奶更容易,加上优格的脂肪酸受乳酸菌分解,形成更小分子的脂肪,而挥发出吸引人的香味。优格里的乳酸可与钙充分结合成乳酸钙,酪蛋白(牛乳蛋白质)则可变成磷A,让钙呈现容易被吸收状态,也促使肠道有效吸收。尤其优格还能将肠道里的双叉乳杆菌转成B族维生素,一举两得,林庆文教授解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47:53
冰海中最后一条义犬
时间:2015-02-15 作者:未详 点击:193次
葛林费尔和他的4条大狗一起掉进了深海,4条狗拼死把主人救上了浮冰……为了活命,葛林费尔不得屠狗取暖。他拿出锋利的手术刀,一口气连杀3条狗,当他把利刃刺向第4条狗时……
飞鸽传信飞驰救病人
加拿大北海岸是一片冰雪世界。这一天,当地名医葛林费尔忽然发现信鸽雷西飞回来了,他从雷西脚上解下一封信,那是一个危重病人的家属写来的。病人住在60多公里之外。他拿起医药箱,奔出屋子。屋外的4条大狗一见到主人,马上摇头摆尾地围上来。“贝克、汉丝、拉脱、夏里,都跟我来!”他驾上雪橇,朝冰原驶去。
雪橇在冰原上飞驰。忽然,四处传来了冰层的断裂声。他大声吆喝着,希望能赶在浮冰完全断裂前冲上对岸。4条狗也似乎察觉到危险,就在此时,雪橇“轰隆”一声,连人带狗一齐掉进冰冷的海水里。他拔刀割断皮带,免得雪橇把他和狗拉入海底。
4条狗和他一起游向就近一块有两张乒乓球桌大小的浮冰。但是,浮冰边缘很滑,冻僵的手使不上劲,一次次努力都失败了。他的另一只手还紧紧抓住医疗箱的皮带。4条狗像商量好似的,一齐游到他周围,咬住他的外衣,将他往浮冰上顶。他趁身子被抬高的一刹那,用力一撑,胳膊肘支上了浮冰,一眨眼,他的整个身子都翻上了浮冰。
为保性命杀狗取暖
葛林费尔马上把4条狗都拉了上来。
葛林费尔全身湿透,他意识到如果不能将衣服迅速烘干,他将被活活冻死。他想到了杀狗。但是,这4条狗救了他的命,他怎么下得了手呢?寒冷最终还是使他下了决心。他拿出锋利的手术刀,首先将夏里抓住,刀子往下一插,刀尖直中夏里的心脏。趁那3条狗还没及时作出反应,他又抓住拉脱的脖子,手起刀落,把它杀死了。贝克和汉丝惊恐地瞪圆双眼,死死盯住主人。光是两条大狗的脂肪已足够点起一堆火来,但是他知道,他的杀戮行为将会引起剩下的两条狗的戒备和反抗,如果不将它们杀掉,说不定突然之间,自己的喉咙就会被狗牙咬穿。
他看了一眼汉丝。这是一只母狗,它和贝克是最要好的,对。它此时也感到了他眼里的杀意,马上龇牙咧嘴低声地咆哮着。他把刀藏在身后,一步一步地走向汉丝。他知道,贝克跟随自己的时间最长,感情最深,可能一时不会攻击他,但汉丝这条母狗的自卫意识是很强的。果然,没等他走近,汉丝已经朝他扑了过来。他向旁边一闪,左手夹住狗头,右手对准狗的心脏部位捅了一刀。
蹲着的贝克猛地跳了起来,但它并没有扑向葛林费尔,只是不停地跳跃,在躲避他,喉咙里还发出既悲哀又愤慨的呜咽声。他的眼泪流了下来。他知道贝克在这种境地下还是不会做出叛逆的举动。但夏里和拉脱是它的亲兄弟,而汉丝是它最心爱的母狗,它亲眼目睹了这些它最亲近的同类被杀死,很难保证它永远不生二心。他握着刀,又慢慢朝贝克走去。贝克是4条狗中最强壮的一只,如果它反抗起来、再多几个人也对付不了它。但是,贝克只是摇摇头,然后纵身跳下冰冷的海水,向另一块浮冰游去。它不愿就此被杀死,但还是不肯反抗主人,所以它惟一的选择只有逃跑。
以德报怨奋勇救主
瞧着贝克在不断试着爬向20米开外的那块浮冰,葛林费尔的眼泪接连不断地流了下来。贝克终于爬上了浮冰。它抖掉身上的海水,站在那儿遥望着自己的主人。葛林费尔用刀把3张狗皮剥了下来,脱下湿淋淋的衣服,将还有点温热的狗皮裹在身上。接着他又打开了药箱,拿出酒精浇在由3条狗的脂肪组成的火堆上,然后用火石点着。
一个特殊的火堆熊熊燃起。他就着火烤了几块狗肉,半生不熟地吃了下去,又割了几块生狗肉扔到贝克那边。贝克只看了看,便掉过头闪开了。这时一阵大风吹来,他所在的这块浮冰向海外漂动的;速度加快了。浮冰如果离冰原太远,不是慢慢融化,就是被汹涌的海浪打碎,他也会掉进冰冷的海水里冻死,他心里暗暗着急,这时,只见贝克从对面的浮冰上纵身跳入海里,游到浮冰边。贝克一边用头顶着浮冰,一边四腿在水中猛蹬。向外海漂移的浮冰竟然停住了,然后又向冰原漂回。他此时真是感动得无以复加,同时还生出了深深的愧疚。
过了一会儿,他看见贝克的动作渐渐变缓,鼻子、嘴巴发青,知道它被冻得快不行了,赶紧伸手想把它拉上来。但它一摆脑袋,躲过了他的手。他又伸过手去,它又躲开了。他知道狗的脾气,只好暂且由它,只是加快了划水的动作,希望尽快划到冰原,好让贝克早点上来。
在人和狗的共同努力下,浮冰终于靠上了冰原。
葛林费尔赶紧将贝克捞了上来,又抓起了药箱,纵身跳上了冰原。他想把狗抱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它,但被它挣脱了。
几乎冻僵的狗稍一喘息,马上又艰难地站了起来,歪歪扭扭地向远处走去,然后站稳下来,远远地望着他。他又难过又愧疚,他知道贝克此刻仍对他心怀戒备,生怕他也把它杀了取暖。
约过了半个小时,一架沿海岸线巡逻的警用直升机发现了余烟缭绕的火堆,火堆旁还有一个人。葛林费尔一见到向他走近的警察,第一句话就是:“快!快送我去救病人!”由于抢救及时,病人终于脱离了危险。
晚上,刚回到家的葛林费尔正疲惫不堪地坐下来歇息,便听到大门口有响动。他疑惑地站起来,打开门一看,原来是贝克,它正半立着用前爪挠着门!
他一把紧紧地将贝克搂住,心里同时骂着自己:真是该死!当时只顾着救病人,怎么就没想到贝克也在冰原上!还好,幸亏贝克、身强体壮,没被冻死,而且它最终还是原谅了自己,又回到他身边了!
他心里一阵欣喜,又一阵惭愧,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贝克一过边有气无力地摇动尾巴,一边伸出舌头来,舔着主人脸上的泪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48:11
“现代毕昇”的方正人生
时间:2015-02-15 作者:未详 点击:141次
未能参加校庆聚会
“58届的第一代计算机系学生本想今年校庆时搞一次聚会,王老已经答应了。”北京大学电子学系教授金东瀚说,前天,他和妻子还在说这件事,却没想到这位老朋友走得这么早。
20世纪60年代初金东瀚即与王选相识,爱人朴女士又是王选的学生,与王选的妻子关系很好,两家人维持了多年交往。
1937年,王选生于上海,其家庭可谓满门才俊。他的曾祖父是同治进士,现在北京国子监石碑上还刻有他的名字,外祖父是中国第一代留学日本的学生,王选的父亲王守其毕业于南洋大学。
熟知其人者介绍,王选小时候数理化成绩并不好,父亲就对他的学习抓得很紧。
金东瀚第一次见王选是在校园里,“人很干净,皮肤白,但是看着身体比较虚弱”。当时,王选已经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1959年起任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
金东瀚回忆,王选当时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代计算机的研发队伍中的一员,1958年毕业后,这位年轻人狂热地投入计算机的设计、调试工作,常常夜宿实验室。
之后,一场大病袭击王选,低烧不退,胸闷憋气,呼吸困难,转院多次未曾好转,王选回上海养病,一去三年。
“那时侯的王选身体虽然不好,外表看起来也很平和,但是做起项目来非常用心,而且有种志在必得的霸气。”金东瀚回忆,他1971年到北大无线电系当老师,无线电系流传着一句话“机系的骨干是无线电系的人”,最主要的就是指王选。
1974年,王选与金东瀚分别申请北京市的科研项目,金东瀚申请到的是关于地震方面的课题,而王选则申请的是汉字排版方面的课题,“当时称为汉字字符的创建工作。”1978年至1995年,王选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文革”开始之后,被迫参加体力劳动的王选再次病倒,“心情坏到极点”,曾“一度产生轻生念头”。
就是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文革”结束后,他又经历了18年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研究,从没休过节假日。
金东瀚说,王选和妻子最常用的运动方式就是在校园里散步,坚持了几十年。他基本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夫妻两人在未名湖畔散步,“我们当时戏称是两个病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48:23
“改变—个时代”
上世纪80年代,王选发明编码汉字输入。金东瀚有一次带着外国朋友去王选那里参观,当时看到打字员一分钟打出200字,“外国的朋友都非常惊讶”。王选则一直微笑。
1954年,就读北京大学二年级的王选面临着分专业,数学、力学、计算数学,很多学生选择数学不愿和计算机打交道,而当年周恩来总理在十二年科学规划里讲到几个重点发展领域,其中包括计算机技术,这让时年17岁的王选投入到计算机硬件研究中。
1975年,仅是北京大学一名普通助教的王选,提出攻研汉字精密照排,而当时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版系统,美国流行第三代照版系统,王选的这一想法让很多人吃惊,见诸媒体的一则消息写到当年有人对王选开玩笑说“你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当时,王选已重病十年,靠拿劳保度日,每月40来元,关于生活拮据的一个例证是,坐公交车到情报所就少坐一站,为了省五分钱;资料复印不好报销,他就自己抄。
面前的困难是,激光扫描精度很高,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点阵,大的要由九百万个点组成,中文需要上千亿字节的存储量,对26个英文字母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对两万汉字是非常突出的问题。
王选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对这种关键性的、特别费时间的操作设计一个硬件,使之提高一百倍以上的速度,对于非关键性的操作用廉价的软件来实现。这种被王选用数学描述的解决方案,甚至被批判为“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
1979年输出报版样张,标志硬件系统成功1980年第一本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排出的样书《伍毫之剑》诞生,“北大方正”诞生。
之后,由王选引领中文报业和印刷业技术革命的创新之举,使《人民日报》通过卫星向全国22个城市传送版面,平均两分钟就能传完一版,这一发明,使中国新闻出版业彻底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
1992年,王选和他的团队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占领了国内99%和国外80%的中文电子排版系统市场。
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他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被称为“现代毕昇”。
计算机世界总裁刘九如告诉记者,“王老师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技术,改变了科技的进程,甚至改变了一个时代。”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48:38
两度提议科研体改
事实上,王选不仅全力投入科研项目,还重视对科研体制的改革。
2005年八九月间,王选以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的身份向全国政协提了两份提案,其中一个是《提高与科技相关的执法水平》,他提出希望打击软件盗版和对伪造国家科技奖证书打假。
而在此之前的6月14日,王选致函《科学时报》“打假”,引起学界轰动。
另一份提案题自为《国家科研经费应重点投向充满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
他在这份提案中指出,我国科研的投入产出比不能令人满意,真正对国民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往往是少数科研团队,他们的人数在众多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中大概只占百分之几,甚至更小的比例。
“一些单位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弄钱,因为评业绩时获得的经费数目也是一项指标,而且科研经费还可以个人提成。不少单位从未有过可应用的成果,但可以凭关系不断获得经费,公关能力往往比科研攻关能力更重要。”这位政协副主席直指科研的不良风气,认为对于真正能出大成果的团队是很不公平的。
王选建议,当前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公平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努力实现更好的投入产出比。在他看来,高技术和新产品是核心,诺贝尔奖甚至只是个副产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48:47
淡泊名利
北京大学东门对面,方正大厦巍然而立,这里也是方正集团的总部。
“这是王选一手带大的‘孩子’”一名方正集团的高层人士说。
2003年,王选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办公室并未搬出方正集团,助手也未换。
在这座大厦的一楼展厅,一直挂着一幅王选和江泽民握手的照片,还有其本人一幅肖像。而在方正集团内部,能明显感觉到王选身后留下的恢弘事业和集团上下对他的敬重。
“他很谦虚,在同学同事面前都没有架子。”金东瀚说,王选很少用汽车,甚至在方正集团给他配备了汽车后,他也不在家门口坐车,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到方正。
2004年5月,中央电视台专访王选的记者获知,江泽民还在电子工业部时就对激光照排特别关注,2002年,王选从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98年,《北京晚报》记者曾询问王选:“如果您有机会成为百万富翁,您会接受这笔在知识分子看来乃是天文数字的巨款吗?”王选听了一笑,给记者讲了一个孔子弟子周游列国花重金赎回很多人却坚决不要赏金遭孔子批评的故事之后说,“你问的巨款,如果是我的劳动所得,我会欣然接受,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就在这一年,王选将多年来获得的30万元奖金捐献给北大数学学院,设立了“周培源数学奖学金”,奖学金的名称没有叫“王选”,如同当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没有用“王选”命名一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48:57
“凡人”王选
金东瀚印象中的王选,最爱穿的就是白衬衫和卡其布的裤子,膝盖那里经常磨得发白。“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他穿西服都有些不习惯。”他说,王选去参加外面的活动,总是随身带着西服,到方正集团里面把西服穿上,活动完了,再脱下来,换上平日装束。
王选的助手丛中笑在其所著的传记《王选的世界》回忆,1985年王选家中还只有一台9英时的黑白电视机,当时他工资很低,没有奖金,却已多次去香港和国外。有一次在香港的商场看见一些人在买高档首饰,他忽发奇想:“将来历史会证明,这些买高档物品的人对人类的贡献可能都不如我王选。”“他很欣赏北大学生的一种说法:“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科学时报》记者任黎明就曾目睹王选的朴素。2005年1O月,任黎明在方正大厦采访王选,王选就穿着一双布鞋。
京剧是这位老人的爱好,他是一名京剧票友,直到生病前,空余时间还喜欢哼几句京戏。
暮年之后,王选甚至总结出了科技创新和京剧的相通之处,他说:“京剧讲‘一招鲜’,名演员在保留剧目中都有一些绝招,所以久演不衰,科研也要有自己的特色,也要有‘一招鲜’甚至‘几招鲜’,这就是创新精神。京剧界讲一台戏就是‘一棵菜’,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一起托戏,搞科研项目,也需要这种团队精神。”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49:09
找回北京的年味儿
时间:2015-02-15 作者:未详 点击:118次
人长大了,总是喜欢提起小时候的事情,不是故意矫情,只是因为失去的、一去不复返的东西总让人觉得珍贵,又总想翻出来与别人共享,进而的目的是得到一些共鸣。就像这北京过年的味道,因为越来越不如从前浓了,所以才会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提起来,至少可以缅怀一下。不过,幸好,这年味儿是可以被找回来的,幸好,它不会一去不复返。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如今却没有圣诞节、情人节,甚至万圣节、感恩节等洋节来得热闹,要不是因为有国家规定的公众假期,真怕有一天我们会忙得连春节都忘了过。其实,老北京的春节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讲究自然也不少。
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
首先,全家都要换上新装一起祭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食必要丰富,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这顿被称为“年夜饭”的吃食可是贺岁中的重头戏,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
除夕当晚的“守岁”是一定要的,其间的娱乐可以佐以鲜果、糖果、干果杂拌儿、温朴、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尽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过后,就到了“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了。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则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压岁钱”。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一年诸事顺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9 09:49:22
相依一起坐看夕阳
时间:2015-02-15 作者:未详 点击:222次
女的害羞地轻声说:“阿四,有人要给你拍像了。”男的笑道:“阿芝,我明白。”
听着对白,也许你眼前自然浮现出如电影镜头中的青年男女耳鬓厮磨的场面。不过,你或许没想到,对白中的“阿四”是位98岁高龄的老爷子,“阿芝”也已经是53岁的阿姨了。
就是这对恩爱夫妻,当年在双方子女的一片反对声中,经人介绍,认识了仅仅一个星期,就登记结婚,如今相依相伴已整整12个春秋了。
拿出放在箱底12年的结婚证,阿四与阿芝为他们的婚姻感到幸福。
相识七天结连理
98岁的老人名叫高四,53岁的阿芝姓林。2月14日中午,笔者来到了这对老人的家。他们的家住在二楼,进入家门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有点古色古香的纯朴,里面随便摆着几件看上去已经年代相当久远的棕色木质家具,但擦得很干净,摆放得很整齐。
阿四老爷子正坐在一张简陋但很精致的小木桌上吃饭,身上围着一条蓝色的大围裙,样子很好笑,看起来像个顽皮的大孩子。老爷子脸色红润,脸上皱纹并不多,如果不说,看起来还真不像是98岁高龄的人。穿着朴素的林姨听明笔者的来意,竟有些害羞地笑了,轻声对老爷子说:“阿四,有人要给你拍像了。”林姨边说边红着脸帮老爷子摘掉围裙,她说这样子会把老爷子拍得更漂亮些。老爷子笑着说:“阿芝,我明白。”当问及他们为什么这样称呼对方,林姨说,12年来,他们一直这样亲热地称呼对方,已经习惯了,没有什么不好意思。
林姨给我们泡了一杯浓浓的香茶,然后端个小椅子坐下来轻声细语谈起了他们的婚恋故事。
和阿四结婚前,她也有过一场幸福的婚姻,并且生有儿女,但不幸的是,她的前夫身体状况不好,患有活动型心脏病,经常不定时地发作。家庭的贫穷,使得丈夫不得不出去劳作,因为农活的辛苦,林姨的前夫终因心脏病复发于1990年离开了人世,留下林姨和年龄尚小的一儿一女。那年,林姨才36岁,正值女人的大好年华啊!
丈夫走后,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林姨的身上,林姨咬紧牙坚持着,但在农村根本赚不到什么多余的钱,可孩子渐渐大了,吃穿要钱,读书更要钱。无奈之时,林姨想到了出去打工。1992年7月,抱着打工赚钱的初衷,她毅然只身从家乡广西来到广东西樵打工。出来后,她才知道外面的钱也不好挣,更何况她已经是快40岁的人了,很多工作都做不了,并且她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她不会说粤语,遇到过很多尴尬的事情。
或许是命中该有这么一份缘分。1992年底,林姨在给一家人家做家政工的时候,别人问起她的家事,非常同情她。后经人简单的牵线介绍,林姨认识了同在一个社区当时已有86岁的高四。高四的妻子也因病早已离世,而子女们都大了,都在各自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很少回家看望他,阿四的晚年生活就显得颇为孤单寂寞,他就一直想找一个老伴,一起共享晚年。
或许是相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