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7-28 15:55:55

一位在纽约任教的老师决定告诉她的学生,他们是如何重要,来表达对他们的赞许。***

    她决定采用一种作法,也就是将学生逐一叫到讲台上,然后告诉大家,这位同学对整个班级和对她的重要性,再给每人一条蓝色缎带,上面以金色的字写着:“我是重要的。”

    之后,那位老师想做一个班上的研究计划,来看看这样的行动对一个社区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她给每个学生三个缎带别针,教他们出去给别人相同的感谢仪式,然后观察所产生的结果,一个星期后回到班级报告。

    班上一个男孩子到邻近的公司,去找一位年轻的主管,因他曾经指导他完成生活规划。

    那个男孩子将一条蓝色缎带别在他的衬衫上,并且再多给了二个别针,接着解释:“我们正在做一项研究,我们必需出去把蓝色缎带送给感谢尊敬的人,再绐他们多余的别针,让他们也能向别人进行相同的感谢仪式。下次请告诉我,这么做产生的结果。”

    过了几天,这位年轻主管去看他的老板。从某一角度而,他的老板是个易怒、不易相处的人,但极富才华。他向老板表示十分仰慕他的创作天分,老板听了十分惊讶。

    这个年轻主管接着要求他接受蓝色缎带,并允许他帮他别上。一脸吃惊的老板爽快地答应了。

    那年轻人将缎带别在老板外套、心脏正上方的位置,并将所剩的别针送给他,然后问他:“您是否能帮我个忙?把这缎带也送给您所感谢的人。这是一个男孩子送我的。他正在进行一项研究。我们想让这个感谢的仪式延续下去,看看对大家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那天晚上,那位老板回到家中,坐在14岁儿子的身旁,告诉他:“今天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在办公室的时候,有一个年轻的同事告诉我,他十分仰慕我的创造天分,还送我一条蓝色缎带。想想看,他认为我的创造天分如此值得尊敬,甚至将印有‘我很重要’地缎带别在我的夹克上,还多送我一个别针,让我能送给自己感谢尊敬的人,当我今晚开车回家,就开始思索要把别针送给谁呢?我想到了你,你就是我要感谢的人。这些日子以来,我回到家里并没有花许多精力来照顾你、陪你,我真是感到惭愧。有时我会因你的学习成绩不够好,房间太过脏乱而对你大吼大叫。但今晚,我只想坐在这儿,让你知道你对我有多重要,除了你妈妈之外,你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好孩子,我爱你。”

    他的孩子听了十分惊讶,他开始呜口因啜泣,最后哭得无法自制,身体一直颤抖。他看着父亲,泪流满面地说:“爸,我原本计划明天要自杀,我以为你根本不爱我,现在我想那已经没有必要了。”

    敬别人的人,同样会受到别人的尊敬。正像站在镜子前面一样,你怒他也怒,你笑他也笑。你尊敬别人,别人也会尊敬你,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如果你不尊敬别人,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你,正所谓以牙还牙,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那些最受人尊敬的人也就是最尊敬别人的人。当然也就是最美的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7-28 15:56:14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两组完全相同的人像,一组人像下写上“凶恶”、“残暴”、“阴险”、“狠毒”等消极的词语,另一组的下面则写上“正直”、“勇敢”、“坚强”、“无私”等积极的词语。然后请两组测试者分别对两组人像作职业估计。结果前一组人像的职业估计大多是“罪犯”、“歹徒”等,后一组的职业估计则多是军人、警察等。

    因此,我们用“语”,用“图像”在我们的心上写什么,我们就将得到什么。暗示不可抗拒,就因为它“暗”,潜移默化。

    人们的意识,会产生一种“心理导向效应”,即人们!心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接受外界暗示,通过语、形象的传播媒介树立形象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7-28 15:56:36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位老和尚的,他早已离开尘世,然而在他生活过的这座小城里,人们至今还经常谈论着他的故事。***

    他的故事节很简单,就是扫地,一天到晚扫地,扫地,再扫地。

    天蒙蒙亮的时候,他就开始在那里扫地了。从寺内扫到寺外,扫到大街上,扫出城门,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也许几十里以外。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小城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年轻人的父亲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这个老和尚是很老很老的了,老得慈眉善目,像一尊罗汉。他好像老到一定的程度就稳定下来,不再生变化了。像是一株古老的松柏,不见它再抽枝条,却也不再见它衰老。

    没有人知道这位老和尚已经活过多少岁月,但是小城的人却记得他离开尘世的日期,是这位老和尚预先告知他的弟子的。到了这一天,他果然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小城的俗众也为他的修成正果诵经念佛,香烟缭绕着万户千家。

    又过了若干年,才有人现了那位老和尚确切的生辰年月。此人是这小城的一位长者,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他闲步郊外,走过一座小桥,见桥石上镌着字,字迹大部磨损,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传文说,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他享年一百三十又七岁,自从盘古开天地,得享此高寿者未知有几,小城人于是称其为佛祖临世。你能认为是荒诞的吗?

    据说军阀孙传芳部队有一位将军在这小城扎营时,忽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将军于是丢下他的兵丁,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偈,偈道: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

    世上无处不净地。

    不知道那位将军以后怎样了,这偈,至今却还留在这小城人的心里。

    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快把你的心地打扫干净,等待一种新的境界来临。这是一个人能否超脱的标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7-28 15:56:57

杨格博士是一位诗人。***有一天,他和几位贵妇人乘坐游艇,泛舟泰晤士河上。他吹着长笛,尽量逗那些贵妇快活。这时,游艇后不太远的地方,有只被军官们占用的船。诗人看到那只官船向游艇靠近时,就不吹长笛了。于是军官中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要把长笛收进口袋里不吹了。

    “我把长笛放进口袋里,正如我把它从口袋里拿出来同样的理由——都是为了使自己高兴。”博士回答说。

    那位军官怒气冲冲地威胁说,要是他不立刻把他的长笛再掏出来吹,那就不客气了,要把他扔进河里。博士怕吓着那些贵妇人,便尽可能地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地拿出他那长笛来。只要对方的船还在河上,他就一个劲儿直吹。

    傍晚时分了,他看到那个曾经对他如此粗暴无礼的军官,独自一个正在伦敦附近一个偏僻的地方走着,便朝那军官走去,冷冰冰地说:

    “今天,我是为了使我的同伴,和你的同伴避免引起烦恼,才服从你那傲慢的命令的,现在为了使你真正相信,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会像一个披着军服的人那样有勇气。明天一早,就在此地,希望你能来,我们就干一场吧,但是不要有别人在场。干仗只在我们之间进行。”

    博士还进一步决定,他们之间的分歧,只能靠手中剑来解决。那个军官完全同意了这些条件。第二天早晨,这两个决斗者在约好的时间里,在指定的地方碰面了。军官正准备走向准备决斗的位置上。就在那个时候,诗人举枪瞄准了他。

    “干什么!”军官说,“你想暗杀我吗?”

    “不是的!”博士说,“不过,你得在这儿跳一分钟的舞。否则,你就会是一个死人了。”

    接着是一场小小的争执,诗人似乎是如此暴怒,如此坚决,军官只好屈服了。

    当他跳完舞的时候,杨格说:

    “昨天,你违反我的意愿,逼着我吹长笛;今天,我违反你的意愿,强迫你跳舞。现在,我们两人的事儿都以游乐的方式了结了。”

    尊严需要自己来维护,也只能由自己来维护。有些人总是想让别人给自己点头哈腰,认为这就是尊严,实际上这都是假象。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7-28 15:57:58

有一个人搬进新房子,一直因为自己的书房太小而苦恼不已,后来他想出一个方法,就是在书房四周镶镜子。

    初开始的时候,果然觉得书房大了不少,过了一段时间,书房又一天天地小起来。他每天在书房里苦思冥想,事实上书房的空间并没有增加也未减少,为什么从前感觉小,装镜子感觉大,现在又感觉小了呢?

    这种对书房奇特的感受,竟使他无法安心工作,加上每一转身就见镜中的自己,日久月深,使他转身都感到困难了,到最后视进书房为畏途。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有智慧的禅师,请禅师去看他的书房,禅师看了后说:你的书房四周都是镜子,每天只看到自己,没有看到别的事物,感觉当然小了。你抬头看看世界,少顾盼自己,书房一定会大起来,你何不把镜子里的水银拿掉呢?

    那人听了若有所悟,把书房临街的两边打掉,装了两扇落地窗,书房果然整个开阔起来,他每天都站在落地窗前,看外面的景象与人流,到后来他把落地窗前的观赏当做书房里惟一的乐趣,竟无法安心坐在书桌前沉思和读书了。他又重新陷入苦恼,最后还是去找禅师。

    他说:“师父,您叫我开了窗,书房是大了,但是我现在每天都坐在窗前,不能安心工作了,到底怎么办?”

    禅师说:“你何不给心里装上水银呢?”

    他茫然地看着禅师。

    禅师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面对外面用窗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面对自我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

    他又说:“那,我应该怎样办呢?”

    禅师笑一笑,站起来把窗关上,说:“有了窗,可以开,也可以关;有了镜子,可以照,也可以不照。”

    一个人面对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7-28 16:00:01

富兰克林年轻时,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行不可一世,处处咄咄逼人。***造成他这种个性的最大原因,归咎于他的父亲过于纵容了他,从来不对他的这种行为加以训斥。倒是他父亲的一位挚友看不过去,有一天,把他唤到面前,用很温和的语,规劝他一番。这番规劝,竟使富兰克林从此一改往日的行为,踏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那位朋友对他说:“富兰克林,你想想看,你那不肯尊重他人意见,事事都自以为是的行为,结果将使你怎样呢?人家受了你几次这种难堪后,谁也不愿意再听你那一味矜夸骄傲的论了。你的朋友们将一一远避于你,免得受了一肚子冤枉气,这样你从此将不能再从别人那里获得半点学识。何况你现在所知道的事,老实说,还只是有限得很,根本不管用”。

    富兰克林听了这一番话,大受感动,深知自己过去的错误,决意从此痛改前非,处事待人处处改用研究的态度,行也变得谦恭和婉,时时慎防有损别人的尊严。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鄙视、拒绝交往的自负者,一变而成为到处受人欢迎爱戴的成功人物了。他一生的事业也得力于这次的转变。

    做人年少时应要稳重,年老要张狂,老人之所以张狂,因他不服老,有资本,而年少的你现在又有多少资本?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7-28 16:00:16

§§十二、功高不自傲

    美国南北战争时,北军格兰特将军,和南军李将军率部交锋,经过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战后,南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李将军还被送到爱浦麦特城去受审,签订降约。

    格兰特将军立了大功后,是否就骄奢放肆、目中无人起来了呢?没有!他是一个胸襟开阔、头脑清晰的大人物,他绝不会做出这种丧失理智的行为来!

    他很谦恭地说:“李将军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他虽然战败被擒,但态度仍旧镇定异常。像我这种矮个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较起来,真有些相形见绌,他仍是穿着全新的、完整的军服,腰间佩着政府奖赐他的名贵宝剑;而我却只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装,只是衣服上比士兵多了一条代表中将官衔的条纹罢了。”

    唯有对自己的成就生疑问的人,才爱在人家面前吹牛,以掩饰那些令人怀疑的地方。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必自我吹嘘自我炫耀的,因为你的成绩,你的成功,别人会比你看得更清楚,而且会记在心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7-28 16:02:56

在美国,感恩节是个快乐的日子。可在许多年以前,有对年轻的夫妇却在以绝望的心迎接节日的到来。因为他们太穷了。他们的心糟透了,夫妇俩没讲几句话便吵了起来。这家的孩子只能无奈且无助地站在旁边。正在这时,响起了重重的敲门声,男孩前去打开门,看到面前站着的是一个高大的男人。他满脸的笑容,手里提着一个大篮子,里头装满了各式各样过节用的东西。这家人一时都愣住了。

    那人开口说道:“这份东西是你们一位朋友要我送来的,我希望你们知道还是有人在关怀和爱着你们的。”看着这份陌生人送来的礼物,这家人推辞着。可那人把篮子搁在男孩的臂弯里就转身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温暖的话语:“祝感恩节快乐!”

    这件事,改变了这个孩子的心灵。一种感恩之在他的心底油然而生,他暗暗誓:日后也要以同样的方式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到了18岁那年,男孩终于可以勉强养活自己了。他的收入很少,可在这年的感恩节,男孩还是花钱买了不少的食物,假装成一个送货员,把这些食物送给一个很穷的家庭。当他走进那个破落的房子时,前来开门的妇女警惕地盯着他。她独自拉扯着六个孩子,正面临着断炊之苦。他对妇女说:“我是受人之托来送货的,请你收下这些东西吧。”孩子们高兴地欢呼了起来。“你是上帝派来的使者!”那妇女语无伦次地说。男孩忙说:“不,不,是一个朋友托我送的,祝你们快乐!”说完他把一张纸条交给了这位妇女,纸条上是这样写的:“我是你们的一位朋友,愿你一家能过个快乐的节日,也希望你们知道有人在默默地爱着你们。今后如果你们有能力,就请同样把这样的礼物送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这个年轻人怀着一颗美好的心生活、奋斗着,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成为影响了许多美国人心灵的成功学大师,他的名字叫罗宾。我们今天也可以读到不少他那些已译成中文的文章。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的流程中,也多多少少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接受过他人的恩惠,可我们是不是都用心记住了这些,并因此多了一份感恩之呢?感恩之心还是一颗美好的种子,假如我们不光懂得收藏,还懂得适时播种,那么我们就能给他人带来爱和希望,因此挽救了他们,或是改变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样做并不难,只要我们有这份心。你终会现,如果你有一颗感恩之心,生活便会在你的眼里变得越来越美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7-28 16:03:16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文章的最后,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与欣赏对立的是漠视与诋毁。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7-28 16:03:52

1988年1月27日,刘雨田以中国第一个普通公民所能有的资力,历行70天,只身徒步穿过塔克拉玛干,从于阗到达沙雅,从而完成了在最宽幅度线上,穿越被称作“死亡之海”的世界第二大流沙沙漠——这一人类旷古绝今的壮举。***

    20世纪初的一天,瑞典人斯文·赫定开始了令他后来在人类探险史和考古史上彪炳千秋的番茄历程,那是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最初的探寻之一。大半个世纪过去之后,比刘雨田稍晚些,有法国著名作家、探险家雅克·朗兹曼和他的探险队到达塔克拉玛干。80年前后的这两支探险队,在装备、交通工具及人数上都远远优于刘雨田这位仅以工资维持生计尚不能保证的炎黄子孙。从选择路线上看,斯文·赫定和雅克·朗兹曼走的是和田河故道,刘雨田则选择了从于阗到沙雅,这是横穿塔克拉玛干最长的线路,穿过真正的沙漠腹地。雅克·朗兹曼事后曾有一番评论,说像刘雨田那样走,是无法想像的。

    千百年来塔克拉玛干没有一刻宁静,特别是在这沙漠腹地,一场风会使昨日的面貌全部为之改观,找一个固定标志极难。沙丘、沙坎儿、沙谷、沙窝子,地表都是这种软软绵绵、清一色的细沙,一脚下去一个窝儿,每迈一步都很难。刘雨田只身负重140公斤,走一会儿,不得不再往返两次拖东西,人家一个单程,他得走两个半来回。沙地的太阳格外毒,地表温度高达68摄氏度。在后来断水的那些日子,白天无法走,他不得不用大半的时间来躲避太阳的毒焰。找一个红柳包,背阳挖下去,让自己偎在里边。有时红柳包突然塌落下来,人给埋了大半截……

    水已用去了一半,走下去无异于一步步逼近死亡。他已多次面临绝境。可以去死,用他最后的资本——他的躯体,去表明他的意志。依着奇特的个性,他会这样做。但是,身后的一百多万字的日记、几百个照相胶卷怎么办?答应几家出版社陆续要写的长城纪行、丝路纪行和塔克拉玛干纪行就会落空。那些对他寄予厚望、并且始终在关心他的人们将感到遗憾。何况,他们所表现出的这份理解连同刘雨田行为本身也将被另外一部分并非不善良的人们耻笑。相对于死,他对此看得更具一种分量。

    刘雨田放弃行囊,以让自己最大限度地保持体力,那里边有日记本、照相机、胶卷等用具,只留了一壶水。天气仍是持续不断的高温,人的身体仅以水维持平衡,一壶水很快喝完了。他平生第一次接了自己的尿,刚端到嘴边又泼掉。作为一个人,一瞬间他迷惑自己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不觉潸然泪下。很久,他又捡起了那只口杯,接了尿喝下去。以后便尿也没有了,他开始吃胡杨叶,扒开树皮吸吮他所想像的水分,其实仅有点湿气,连树皮底下的苍蝇、蜘蛛和蜥蜴都变成了不可多得的佳肴。

    不久,刘雨田跌入一种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刘雨田艰难地一步一步往前爬。不知是第几天了,突然,嗅到一种湿腥气,没多久眼前就出现了壮观的景象:仿佛是从那片遥远的天空中伸延下来的,克里雅河闪烁着银光,挟着凉气蜿蜒飘来。刘雨田丢开了一切,奔跑着,奔跑着,一下子跌倒了,再也走不动了。

    后来,一个维吾尔牧人现了他。第一次他失败了……

    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仍以失败而告终,可能许多人都会选择放弃。但刘雨田决心向自己挑战,1987年底,他毅然开始了第二次尝试。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然而,刘雨田并没止步。他要继续向自己也是向自然挑战。他用笔勾画着地图,计划着重赴罗布泊,由那儿再向帕米尔高原走,以走完他的丝绸之路全程。

    读了刘雨田的故事,我们怎能不感动?刘雨田就是我们百姓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如果没有不寻常的挑战精神,焉能创造如此奇迹?

    人的能力有大小,有了这种挑战的精神,就具备了走向成功的前提条件。
页: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