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dongzi

【平台活动】人,有了书籍的陪伴----写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

发表于 2020-3-30 09:27:05 | 查看全部
曾经喜欢读书,所以我进步,我精彩。如今读书很少,所以,觉得困难,人生自然暗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30 09:29:54 | 查看全部
纸质书的书香是直接的,香气扑鼻
电子书的书香是间接的,暗香幽生
无论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是有书香的,都是沁人肺腑的。
让我们一起喜欢阅读吧
最后做到悦读
最终做到精致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2:40:57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21:44:03 | 查看全部
书香氤氲

黎明

        我十五六岁时喜欢上了读课外书,书籍的主要来源是借,那时,书和粮食一样短缺,乡村更是难寻。好不容易找到一本书,痴痴地读一遍,如果喜欢,想占为己有的心都有。几年以后,做工之余积习难改,这时手里有点钱了就买,是时,恰逢思想解放之风吹来,各类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觅书读书窘迫的日子总算结束。

        那时买书,很少挑剔盘算,有用或没用、书价多少,一个月的工资提前用完,余下的时光怎么过,是很少考虑的,一进书店,买的欲望就异常强烈。后来,有了书贩书摊,上书店之外,又添了逛书摊,其实也不是为搜罗奇书禁书而来,贪图价格便宜之外,也是一种小情趣的享受。自从有了网上书店,书讯及时发布,图书更加齐全,买书方便,还能打折享受购书优惠。这时,买书纯粹是一种商品交易,冷冰冰得全没有进书店逛书摊时书香萦绕人情暖暖的氛围感觉。

        在人的兴趣爱好中,读书具有排他性,一旦喜欢上了,是不容易找到替代物的。我曾尝试着过当个兴趣广泛的人,比如集邮、收藏钱币,开始确实上心,读专业书,四处打探搜集,亲朋好友间淘换,可是时间一长,面对一张张四边锯齿的邮票和一枚枚康熙通宝袁大头之类,只觉冷冰冰得没了温度,既耽误时间,又体会不到个中滋味,最后,卖的卖,送人的送人,毫不怜惜。而对书籍,不要说卖或送人,别人借阅我都不情愿。忙碌时,没时间读,拿一本翻几页摩挲一下也是一种小小的满足享受,静心阅读更觉时光安好。读过的书,不管喜欢不喜欢,我都找个地方存放,既怕弄脏又怕丢失遗忘。现当代文学大家孙犁嗜书如命,对书珍如拱璧,“文革”中,他不能为文,以整理旧书残卷消磨时日,在《书衣文录》中他颇为自信地写道“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温公惜书,不过如此。”先生爱书惜书令人钦佩,我学到的仅是九牛一毛。

        有一天,心血来潮,想整理清点一下存书,于是翻箱倒柜里外折腾,将压箱底的书都翻了出来,集中到一个房间,弄得家里像个书肆。从青年时就梦想有一间存书读书的房子,不想,人到中年还走在奋斗的路上。

        有那么多专家学者、文化名人、成功人士,出生在书香门第,家有丰厚藏书,有的不是书香世家,父母也是个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家有几套藏书。环境的熏陶,长辈的教育引导,使他们从童年始就养成了读书习惯,很早就通晓中外,这在他们的自传里或文章中常常津津乐道,引以为豪,我很羡慕,自愧弗如。

        上初中那会儿,我们家住在一个公社驻地,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子,一条土街上有供销社的几间商店,供应着十里八村的油盐酱醋锄镰锨镢毛巾布料等简单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还有一个新华书店,三间平房,几个书架,书不多,一个营业员。我第一次买书就在这里,有《把一切献给党》《高玉宝》《万山红遍》,三卷本的《艳阳天》等,后来还买过鲁迅的书,是1972年前后出版的单行本,我现在还保存着一本。那个年代书少,乡村中更少,幸运的是,我一个同学家有些残缺不全的书。他父亲是个中医,曾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很有学问。这也成为他的一条罪状——历史不清,属于地富反坏右分子中的一员。我从他家里借过不少书,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本草纲目》《芥子园画谱》等等,看到什么就借什么,像画谱中医一类的书,不一定看懂,到手后也就是翻翻,但莫名奇妙的会有一种欲望得到满足的感觉。

        刚参加工作时,我带了二十几本书住进单位的集体宿舍,十几平方米三张床,一个废铁架子上放一张木板当桌子,中间留一条走道,没有多余的空间。我把书装在一个木箱里放在床下,看不完的书藏在被褥里,以防工友们顺手牵羊,闹个下落不明。我还担心同屋的老师傅,他抽自卷的老旱烟,烟纸是他到处讨要的废纸,如果他犯了烟瘾,一时找不到纸,万一从我书上撕一张凑合也不是不可能,因为他曾很明白地告诉我,读这些书是梁山上的军师吴用(无用)。我结婚时,经过领导研究决定,分配给我一间十五平方米的房子,一个写字台,一个书架,一个衣橱,一张床,锅碗瓢盆洗漱用具等便将我的家塞满充实起来。当时存书不是太多,一个书架放了大半,余下的分散在床头写字台木箱里。有一年夏天一场暴雨落下,我住的房子地势低洼,唯一的排水道堵塞,雨水灌进房子,床下半箱书泡了汤,我连气带悔多日。

        我的存书从无到有,由少变多,由单一到丰富,每本书都有我生活的印记,一本书有一本书的经历和自己的故事。有的是我阔绰时所买,有的是我寒碜时所购,有的来自北京上海,有的出自偏远小店;有的书当年供不应求费一番周折才到手,今天却备受冷落,有的当年无人问津,今日却咸鱼翻身成为畅销书。书的命运如人生一般起起伏伏,但无不是一个时代和人生旅程最好的见证和记录。

        季羡林先生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喜欢藏书和读书的国家。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离不开一代一代读书藏书人的传承,他们由此还留下数不清的“佳话”“掌故”“趣闻”。我的存书没有藏书意义上的价值,我也从没有想过当藏书家的念头,翻过一两本版本学的书兴趣不大,至今也分不清宋版元版明版书到底如何,初版与再版、第一版与第二版的关系,或者哪种版本值得收藏,哪种版本没有收藏价值。也许经历过少书缺书的年代,才对书倍感珍惜,但现实的原因,我存书纯粹是为了读书方便和享受与书为伴带来的静谧悠然时光,在这时光里,书如人的朋友,彼此不分出身没有贵贱,你敞开胸怀,书会坦诚相见,你珍惜爱护,书会伴随你一生。

        我前后搬过四次家,居住面积不断增加。现在的家,有客厅、卧室、厨房、阳台、洗漱间,过日子的器具各就各位,都有一席之地,但我的书却没有自己单独的空间,纵是高贵,也只能屈尊散落在房间各处,有一间书房的奢望是遥遥无期。然而,这种随处可见,信手拈来的读书方式也自有它的好处,但像某知名教授在厕所里也放几本,以备蹲马桶时读几页,我却学不来。

       去过很多朋友的家里,清贫和富有一目了然。倘若在谁家见到书,我会生出耐心和人家山南海北谈个没完。在柴米油盐的真实生活里,有书香氤氲,家才温馨安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3-31 03:07:11 | 查看全部
上初中的时候,与好多同学一样——听课就打瞌睡;与好多同学不一样——人家上课偷偷看漫画津津有味,我偷偷看《三国》精神抖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21:48:11 | 查看全部
贾平凹:好读书

       好读书就得受穷。心用在书上,便不投机将广东的服装贩到本市来赚个大价,也不取巧在市东买下肉鸡针注了盐水卖到市西;车架后不会带单位几根铁条几块木板回来做做沙发,饭盒里也不捎工地上的水泥来家修个浴池。钱就是那几张没奖金的工资,还得抠着买涨了价的新书,那就只好穿不悦人目的衣衫,吸让别人发呛的劣烟,吃大路菜,骑没铃的车。但小屋里有四架五架书,色彩之斑斓远胜过所有电器,读书读得了一点新知,几日不吃肉满口中仍有余香。手上何必戴那么重的金银,金银是矿,手铐 也是矿嘛!老婆的脸上何必让涂那么厚的脂粉,狐狸正是太惜它的皮毛, 世间才有了打猎的职业!都说当今贼多,贼却不偷书,贼便是好贼。他若要来,钥匙在门框上放着,要喝水喝水,要看书看书,抽屉的作家证中是夹有两张国库券。但贼不拿,说不定能送一条字条:“你比还穷?!”300年后这字条还真成了高价文物。其实,说穷也不是穷到要饭,出门还是要带10元钱的,大丈夫嘛,视钱如粪土,它就只能装在鞋壳里头。
  好读书就别当官。心谋着书,上厕所都尿不净,裤裆老是湿的,哪里还有时间串上级领导的家去联络感情?也没有钱,拿什么去走通关关卡卡? 即使当官,有没有整日开会的坐功?签发的文件上能像在新书上写读后感一样随便?或许知道在顶头上司面前要如谦谦后生,但懒散惯了,能在拜会时屁股只搭个沙发沿儿?也懂得猪没架子都不长,却怎么戏耍成性突 然就严肃了脸面?谁个要整,要防谁整,能做到喜怒不露于色?何事得方,何事得圆,能控制感情用事?读书人不反对官,但读书人当不了好官,让猫拉车,车就会拉到床下。那么,住楼就住顶层吧,居高却能望远,看戏就坐后排吧,坐后排看不清戏却看得清看戏的人。不要指望有人来送东西,也不烦有人寻麻烦,出门没人见面笑,也免了有朝一日墙倒众人推。
  好读书必然没个好身体。一是没钱买蜂王浆,用脑过度头发稀落,吃 咸菜牙齿好肠胃虚寒;二是没权住大房间,和孩子争一张书桌,心绪浮躁 易患肝炎;三是没时间,白日上班,晚上熬夜,免不了神经衰弱。但读书人上厕所时间长,那不是干肠,是在蹲坑读书;读书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咕 囔,也不是脾性好,是读书入了迷两耳如塞。吃饭读书,筷子常会把烟灰缸的烟头送到口里,但不易得脚气病,因为读书时最习惯抠脚丫子。可怜都是蜘蛛般的体形,都是金鱼似的肿眼,没个倾国倾城貌,只有多愁多病 身。读书人的病有治其病的药,药不在《本草》而直接是书,一是得本性酷好之书,二是得急需之书,三是得未见之书。但这药医生常不用,有了病就让住院,住院也好,总算有了囫囵时间读书了。所以,约伙打架,不必寻读书人,那鸡爪似的手没四两力;要欺负也不必对读书人,老虎吃鸡 不是山中王。读书人性缓,要急急不了他,心又大,要气气不着,要让读书人死,其实很简单,给他些樟脑丸,因为他们是书虫。
  说了许多好读书的坏处,当然坏处还多,譬如好读书不是好丈夫,好 读书没有好人缘,好读书性情古怪。但是,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 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说到这儿,有人在骂:瞧,这就是读书人的酸劲了,为什么不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呢?真是阿Q精神喽!这骂得好,能骂出个阿Q,来,便证明你在读书了,不读书怎么会知道鲁迅先生曾写过个阿Q呢?!因此还是好读书者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 21:53:13 | 查看全部
张玉梅:趣谈读书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这是清代著名学者张潮的名句。短短几句话,道出因年龄不同产生的对待读书的态度和收获,实为精辟。
        是的,小朋友天性好动,顽劣成趣,不谙世事却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他们的读书观仅仅限于老师的敦促、家长的监督、自己的好奇,俨然没有什么目标。整个读书过程惊险刺激,不乏创意。不几日再看那本完好的书籍已经是面目全非,仅存的几页里面也是布满了动物图案,怪兽面具,花草虫鱼,各种新奇古怪的东西充斥其中。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吃书。张潮先生谓之隙中窥月实在是举圣贤之心加以善解之意褒扬了这类小鬼,生动俏皮地刻画出来一群游戏人生的少年形象。
        再看中年朋友的读书,如我一般。茶余饭后,工作闲暇,拿一本喜欢读的书,也许是诗歌散文、中外名著,也许是各类传记、鬼怪神魅,不求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唯有怡然自得,取自己所需之书阅读并沉浸其中不得自拔。那份庭中望月的情愫悄悄迸发出来的是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震颤。追求的可以是小桥流水的婉约抒怀,也可以是大江东去的豪迈奔放,自由驰骋的精神追忆的是过往的童真童趣,展望的是未来那份成熟稳重。黄金年龄定有美丽的东西发生和存在。一些不朽的伟大正是印证了这些成功的标志。
        在我的影像中,这时出现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他微闭着双眼,面露温馨,周围是琴棋书画、各类书籍善本精品古玩。这逍遥如仙的境界,有陶渊明的惬意,有郑板桥的潇洒,有齐白石的精神,甚至有伐薪烧炭南山中的坦然。他们对世事浮尘洞察的如秋毫样了然于胸。坟上一炷香,袅袅烟雾中读一两本书,算是消遣,在他们看来,也许是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吧,对中年他们有嘱托和告诫,对少年有期望和关爱。张潮先生谓之台上玩月,则把这个阶段的老人写的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简直就是一幅生动的天籁之作。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年纪层次也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所谓诗书词话开卷有益,但愿我们都把读书当做一种乐趣和追求,相信,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养成这个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17:20:02 | 查看全部
欢迎各位老师多多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17:23:38 | 查看全部
书籍是文明的使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18:49:3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