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dongzi

【平台活动】人,有了书籍的陪伴----写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

发表于 2020-4-16 15:17:31 | 查看全部
读书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6 22:03:14 | 查看全部
读书也是一种信仰

        人到底该不该有信仰呢?个人觉得是应该的,读书是一种爱好,究其根源,也是对知识的信仰。

        信仰说来虚无,因为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表达不清很朦胧的东西。但读书可以将信仰变为真实。把不懂的,学会;把学到的,用到。就如从厨艺书中,学会做菜端到桌子上,那就是现实生活。
什么事都可以成为信仰,但切忌把信仰变成虚无或空谈,那就把读书

        学习的本意背驰千里,讲大了误国忧民,小了是夸夸其谈终是百事无成。切合本人实际,优选优读优学,这才是读书的正确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8 09:47:45 | 查看全部
当我们谈论读书


光明日报    宫 立2020-04-17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梁实秋)。“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读书“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俞平伯)。
        “书是有生命的东西,有脉搏有知觉的朋友”(叶公超),我们可以摆脱各种现实条件的束缚,在书林里自由漫步,“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谁也不会嗔怪”(杨绛)。读书,会让我们有发现的愉悦,“书林是一个最可逛,最应该逛的地方,景色无边,奇妙无穷。不问年轻年老的,不问是不是一个专家,只要他(或她)走进了这一座景色迷人的书林里去,只要他在那里漫步一会儿,准保他会不断地到那儿去的,而每一次的漫步也准保会或多或少地有收获的”(郑振铎)。
        要读的书很多,但人的精力有限,“一个人从具有阅读能力开始,即便天天读书,读到老死了,怕也难把那些已写出的书读完”(莫言)。选书很重要,老舍却是个逍遥派,“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印象甚佳’便是好书……‘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激不尽”。
        读者和书也是讲究缘分的,林语堂幽默风趣地把寻找气质相近的阅读对象,比作寻找情人,找到文学上的情人,他“自会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乐自为所吸,甚至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亦渐与相似”。孙犁在给铁凝的信中也强调书与人气质相投的重要性,“所谓读进去,读不进去,是要看你对那个作家有无兴趣,与你的气质是否相投。多大的作家,也不能说都能投合每个人的口味。例如莫泊桑、屠格涅夫,我知道他们的短篇小说好,特别是莫泊桑,他的短篇小说,那真是最规格的。但是,我明知道好,也读了一些,但不如像读普希金、高尔基的短篇,那样合乎自己的气质。我不知道你们那里有什么书,只是举例说明之。今天想到的就是这些。你读着脾气相投的,无妨就多读他一些,无论是长篇或短篇。屠格涅夫的短篇,我不太喜欢,可是,我就爱读他的长篇。他那几部长篇,我劝你一定逐一读过,一定会使你入迷的。”
        一册你搜寻了好久的好书,一部你闻名已久的名著,一部你从不曾想到世间会有这样一部书存在的僻书”(叶灵凤),哪怕生活拮据我们也会想方设法得到它。朱自清回忆,大学毕业那年,他“到琉璃厂华洋书庄去,看见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才十四元。可是十四元并不容易找。想来想去,只好硬了心肠将结婚时候父亲给做的一件紫毛(猫皮)水獭领大氅亲手拿着,走到后门一家当铺里去,说当十四元钱。柜上人似乎没有什么留难就答应了。这件大氅是布面子,土式样,领子小而毛杂—原是用了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的。父亲给做这件衣服,可很费了点张罗。拿去当的时候,也踌躇了下,却终于舍不得那本字典。想着将来准赎出来就是了。想不到竟不能赎出来,这是直到现在翻那本字典时常引为遗憾的”。
        读书是要讲究方法的,在朱光潜看来,“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览,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书不光要读,有的书还要熟读,读书要“声入心通”,“阅览分精读、略读,吟诵分朗诵、吟哦。目治与耳治,不可偏废,泛览即目治,深入宜兼口耳,所谓‘声入心通也’”(俞平伯)。
        读书需要一种心境。拿到自己心仪的书,我们往往会迫不及待地打开来读,而施蛰存却提醒我们要慢慢读,“一个善于欣赏书籍的读者,当他得到一本值得欣赏的书之后,他不仅是热心地读它,而且还得玩弄,或说摩挲它。借来就看,看过就还,对于一本好书,这是最煞风景的待遇。多数书呆子,像我一样,喜欢把心爱的书放在常常看得见的一个书架上。新买来的书,不一定就看,让它在书架上搁几天,然后,在一个兴致最好的时候,翻开来看了”。
        最幸福的读书状态,也许是“有很多空闲时间,面前放一堆初选出来的书,随意地、从容地一本挑着读。一杯清茶或咖啡,读一会儿发一会呆,沉思或遐想”(张抗抗),也许是“在阳光明媚的下午,躺在乳白色的皮沙发上读书;能在读到绝妙的句子时,一蹦而起,在橡木地板上踱步”,“太好的文章如同太好的餐食,是难以消化的,所以得回味、反刍,才能汲取它的营养”(严歌苓)。
        总有一本书,会让我们记忆犹新。茅盾对《西游记》情有独钟,“小时看的第一部‘闲书’也就是《西游记》,现在我要是手头别无他书而只有一部《西游记》时,看上了还是放不落手的。神怪小说中国本来很多,但《西游记》之优长,我以为尚不在它的想象的瑰奇(当然这是其他神怪小说之不可及处),而在它所写的神仙精怪都是那么富于人情味,而又特多诙谐。是幻想,然而托根于现实”。
        人生亦是一部大书。诗人高法莱说,“一个人好像一本书,人诞生,即为书的封面;其洗礼即为题赠;其啼哭即为序言;其童年即为卷首之论见;其生活即为内容;其罪恶即为印误;其忏悔即为书背之勘误表;有大本的书,有小册的书,有用牛皮纸印的,有用薄纸的,其内容有值得一读的,有不值卒读者。可是最后的一页上,总有一个‘全书完’的字样”,“恕我续上一个‘貂尾’,就是在人的诞生之前的受精成孕,就是书版付印前之文人绞汁的草稿了”(郁达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8 16:42:53 | 查看全部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9 11:37:50 | 查看全部
读书的故事,使我深受感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9 21:01:18 | 查看全部
非常好的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20 19:09:1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1 15:01:02 | 查看全部
尼采说:“不可用窃贼的眼光来读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2 15:47:35 | 查看全部
提起读书,网络时代的到来,让阅读好像缺少了它的仪式感,尤其是青年人捧书而思的场景似乎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反而是短视频或自媒体的内容占据了他们的生活,碎片化的阅读营养不均衡,反而造成认识世界和看待世界的思维及态度往往受控于社会流行的影响,流行的东西不能说不好,但是要想判断事情的优劣好坏,要用时间来证明,所以感受经典文化的传承,摄取知识的力量,聆听思想的声音,释放生活的焦躁,让心灵放个假,就要阅读,就要坚持阅读,就要手捧书卷所思所悟所感的去读、去享受、去汲取经典里的营养,让生活充满阳光,让自己看待世界更为客观和理性。读书养心、明理、增智,大家一起来阅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2 16:49:32 | 查看全部
书渴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内蒙古敖汉旗一个偏僻小山村度过的,那是一个饥肠辘辘的年代。
       有一天大清早,我和爸爸去敖汉赶集,时近中午,爸爸购完物。我的肚子已饿得咕咕直叫,便央求爸爸到河东小吃部买几根油条吃,可话刚说出口,便改变了主意,因为有四个鲜红的大字映入眼帘:“新华书店”。我忽然想起全村的小伙伴围坐在亮亮家的炕头上,争着看《西游记》《格林童话》时的情景……
    于是,我拽着大字不识几个的爸爸向书店走去。在我的苦苦哀求下,爸爸犹豫了一会儿,决定奢侈一次,把准备给我买油条的五毛钱为我买了两本小人书。
      尽管这天我和爸爸一起啃着随身携带的玉米饼,可心里却十分香甜,因为从那天起,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
         然而生活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我十五岁那年,母亲因病猝然离去,紧接着父亲也卧病在床,我被迫中途辍学,开始了艰难的流浪打工生活,贫穷孤寂、奔波劳累,读书几乎成了一种奢望……
      二十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风水沟煤矿当了一名矿工。从此步入了全新的生活。
      此后,每月拿到工钱后,我都去小书亭转上一圈,廉价买些过期的《读者》《青年文摘》等,偶尔还买上几本盗版书,来满足我的书渴。
我把书籍当成我的信仰,我的救生圈。
      但因囊中羞涩,我对书市上那昂贵的书刊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于是,我遵循着袁枚老前辈的训诫:“书非借不能读也”。开始拜访附近的文人墨客,先后得到过不少好心人的热情援助。他们为我提供了大量书刊。
     我偶尔也学一回孔乙己老先生“读书人的事,窃书不能算偷”。把单位里过时的报刊顺手拿回家,看得是津津有味。
      几经磨难,书籍又成了我的人生伴侣,也成了我的感情寄托。一部好书在手,犹如倾听一曲动人的乐章,抚平了一切失落与无奈,忘却了烦恼和忧愁.我从字里行间感悟到生命的神圣与尊严,一种无以言说的幸福涌上心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