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dongzi

【平台活动】人,有了书籍的陪伴----写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

发表于 2020-4-13 14:15:14 | 查看全部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3 14:15:31 | 查看全部
希望每个人都爱上读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5 17:53:48 | 查看全部
读书心得
文/段庆红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从中得知了读书的重要性。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才刚刚十六岁的习近平就背着一箱子书在陕北梁家河村当知青,闲暇之余捧着砖头厚的书在煤油灯下阅读,可见他对书本以及对知识的求知欲是多么的强烈。

我呢,从小也喜欢阅读。我生于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可以用物质匮乏、一贫如洗来形容。课外读物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是无。那个时候没有幼儿园,托儿所这样的机构,一律八岁上学,一律从零开始。就连自己的名字也是在八岁上学后才一笔一划写起的。七扭八歪的像被风吹倒一般。不过到了二年级时候,突然有一天老师走进教室说,谁订杂志可以报名,在几样杂志中,我选了《萌芽》。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萌芽走进了我的世界。

每天晚上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就在煤油灯下读萌芽,感觉瞬间有了一种课本之外的东西,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着你向前,再也不是那么的单一的去读语文书了,刚开始是挑着篇幅读,有选择性的去读,夏天可以多读一些,冬天因为冷,每晚只读一篇,这样一本书下来读了很长时间。萌芽订了一年后,放弃了。没有任何理由,只是觉得应该把这一年中到手的萌芽重新巩固一下了。要不出钱订的书就这样敷衍了事,不值得。于是就开始了温故知新。
慢慢长大后接触到了《读者》,从那一刻起,我也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读者,一个名副其实的读者,这样的话,既可以促使自己更多的去阅读,也把手里的读者当成了宝贝。
读者里面有一些哲理性的东西,一些需要用智慧和头脑去理解的东西。比如:二元一斤苹果和十元五斤苹果,在十元五斤苹果的摊位前居然会有那么多人,这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确常见。或许是人们只看重了那个几斤,而忽略了前面的金额,五斤当然大于一斤,但你别忘了前面可是十元和二元的差别噢!
当读书成为习惯,这个习惯也就习惯了。慢慢的接触到了小说名著。慢慢的读起了厚书,里面的故事情节、作家细微的描写、以及真情实感,会让你不愿合上书本,只想一口气读完。《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一部值得去多读多理解的一本名著。书本同样在陕西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展开,对孙少安孙少平一家细微的描写以及在那个情景之下劳动人民的挫折,爱情,痛苦,追求和日常生活的曲曲折折。路遥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早晨从中午开始》里面就很好的诠释了他创作的历程。的确,写好一本书并不是那么的轻而易举,那需要生活的积累,需要用心去投入,用几年的心血去完成。
所以在读作家们的书时,还是需要逐字逐句的去细细品味,不然对不住作家们的付出。
我生为农村人,在自己的家乡长到二十岁,对家乡那片热土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那么在淘书时也是专注于这些平凡的质朴的感人至深的文字来读。尤其对农村对生活在过去那个岁月的人有一种敬畏之情。当我看到《绿化树》这本书时,同样有读到平凡的世界第一自然段的那种情怀,迫不及待的读了下去。发现其实在过去艰苦的岁月里,谁也不好过,或者说是都是挨饿受冻,绿化树的主人公在盘煤炉火和糊窗户时剩下一些稗子面浆糊,于是就在铁锹上摊成了饼吃了,那一次吃了个饱。
读书可以让你更多的了解过去的生活,与作者一同走进书里,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当一页一页读下,你会发现你已经走不出来了,完全沉浸在了书里,亦或是陕北,陕西,天南海北。或者更远的古代。

最近在读《绿山墙的安妮》,小安妮是个孤儿,后送到孤儿院,后来被马修马瑞达领养。从此安妮开始了她的人生,从此翻开新的篇章,安妮天生活泼好动,天真聪明,是个开朗豁达的女孩,她非常善良,她积极向上,她有梦想有追求,她热爱生活,当她没有新衣服穿时,她就会幻想自己已经拥有,并表现出开心的样子。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作品,读外国名著,也仿佛去了加拿大一趟,去了绿山墙一趟,仿佛看到了小安妮,她正面带微笑迎接,她又活泼起来,她笑的那样爽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5 17:54:59 | 查看全部
《穆斯林的葬礼》


随感




《穆斯林的葬礼》拿到手后,说实话有一种沉重感在,尤其‘葬礼’二字,让我有一种想看又不敢看的心情,想看是因为这是一部具有生命力的矛盾文学奖的经典作品,也是经人推荐的一本必读书本。不敢看是不敢涉入人生中的那种撕心裂肺、那种就像《梅花三弄》歌词里所写的断人肠。我抚摸着硬硬的米黄色的书皮端详,上面一座清真寺,一弯明月,一个穿着一袭长裙的女子,以及黑色字体——穆斯林的葬礼,霍达著。翻到目录部分,冰心说这是一本奇书。从序曲到尾声,统统以“月和玉”开头并且每一个章节都是以两个字命名。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好像是同时写了两个故事,不偏不向的轮流着笔。序曲【月梦】开头——清晨,她走来了。她是谁,她要去哪里,霍达运用倒叙让人有了一种想读下去的欲望。她就是梁冰玉,她回来了,是的,多年之后她回来了,她回来看她的女儿韩新月,她并不知道韩新月已经离开人世,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复发而导致病重。韩新月从一出生就意味着终将受其磨难,梁冰玉与韩子奇的爱情注定不会永远,毕竟韩子奇的妻子是梁君璧,也就是梁冰玉的姐姐,并且韩子奇和梁君璧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叫韩天星。所以当韩子奇和梁冰玉带着韩新月从英国回到阔别已久的家里时,梁冰玉选择了离开,丢下了韩新月。从此韩新月像没娘的孩子寄人篱下,姑妈倒是善解人意,姑妈也是刚刚经历了家破人亡,夫离子散。所以姑妈对韩新月格外的照顾。韩新月也感觉到了一种不是亲妈的感觉,但是每每看到桌子上的一张母女照,母亲那么慈祥就又打消了这个念头。韩新月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燕京大学英语系,爱慕班主任楚雁潮。在一次排练话剧《哈姆雷特》时,因父亲韩子奇住院而放弃了排练。


梁亦清是个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人,不求荣华富贵,但求细水长流。梁亦清是梁君璧和梁冰玉的父亲,他在在接下蒲绶昌的《郑和航海图》之后,半晌没有说话,他深知这其中的分量,也知道这活儿的费工费时,少说也得三年时间,三年做这么一件活儿,一家老小吃什么,不过最后还是答应了要完成郑和航海图,于是梁亦清和徒弟韩子奇在水凳前一坐就是三年,这三年投入到了专心致志的创作中,只为完成一件郑和航海图。在穆斯林传男不传女,所以梁亦清把琢玉技术传给了韩子奇。三年,璧儿玉儿长大了,就在一家人准备迎接八月十五之时,就在小枣儿红了石榴熟了,指甲草茉莉花开成一片时,噩耗传来,梁亦清倒在了水凳前,再也没有起来。当我读到为迎接八月十五月儿圆这样的字眼时,其实是有一种预感的,因为满则溢,当一个人即将或已经画上圆满的句号时,其实也是走向下坡的开始。


梁亦清走了,顶梁柱走了,天塌地陷,谁也没有预料到,可人生就是这样,生命如此脆弱,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纵然有一万个不接受,你也得接受。从此徒弟(其实也算作是儿子)韩子奇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后来与梁君璧结婚,依然以做玉来维持生活。


在韩新月重病住院其间,她的老师楚雁潮经常的去医院看她,并和大夫说好为了让韩新月快点好起来,隐瞒了病情,但在一次疏忽中,韩新月又知道了自己身体的严重性,但为了不让父亲韩子奇难过,韩新月并没有表露出来。梁君璧一心想着为儿子韩天星说媳妇,心里全是韩天星,完全不顾韩新月的死活,毕竟不是亲生的。梁君璧看上了韩新月的同学陈淑彦,一心想把陈淑彦和韩天星促成一对儿,就在韩子奇为女儿韩新月选择英语系和韩新月住院治疗其间,梁君璧的心依然只顾想着韩天星的婚事,韩天星不爱说话,回到家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但也是有心人,在韩新月生日那天,把一个玉佩送给了妹妹韩新月,韩新月感动不已。


最终,韩新月还是走了,永远的离开了。


“楚老师,鲁迅为什么要写《起死》”,楚雁潮说,也许是要唤醒沉睡的人生。


“那庄子为什么要给五百年前的骷髅‘起死’”,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


这些话永远的在楚雁潮耳边响起,楚雁潮的小提琴声响起,如泣如诉……


梁冰玉在琴声中久久伫立……


陈淑彦生下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女孩像极了韩新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5 19:57:34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6 10:37:58 | 查看全部
读书是好是坏呢?相信许多人看到这个问题,会迅速反应,傻啊你,肯定好了。诚然,读书是好事,增长知识,博学多才,一朝高中,前程似锦。需要警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12:21:27 | 查看全部
感恩立斌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6 14:57:17 | 查看全部
心安处便是归途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张素菊
        人生在世,因何忙碌,又因何烦恼,这似乎是困扰人们思维、扰乱人们心境的一个莫名其妙的因素。这些年来,微信甚兴,有关“人生哲理”的话题在朋友圈总是频频入眼。诸如“活在当下”、“学会忘记”等等,凡此种种,数不胜数。心想,既然饱经沧桑、深谙世事的人们总结归纳了如此之多的超凡警句,为什么难以脱俗的凡夫俗子们还会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呢?
        向往幸福的人们似乎总是在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渴望着各种各样的美好:永不叛逆的感情,只如初见的惊艳,永远年轻的容颜……。在实现梦想的路途上,渴望圆满、实现梦想的人们又自然而然的幻化出各种各样的期待:期待事业成功,期待明天更好……。于是,在不断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未来的不确定性又为我们带来了冥冥的不安全感!焦虑、担心、恐惧成为影响人们心情、制约人们心境的头号杀手。
        我,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同样在各种追逐、攀比的无奈中曾经丢失了无数的幸福感。但是,最近,经朋友推荐的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却忽然扭转了自己的思维。这本书由张德芬所著,是一本都市身心灵修行课。书中寓意于故事的哲理,对于成天奔波在“家人团聚、朋友应酬、各种会议、繁忙工作”等各种各样的忙碌、追求之中的人们,句句触动着灵魂,净化着心灵。原先一直无法释怀的东西忽然之间烟消云散般从脑子里全部移除。
      人内心深处的真我本应该是爱、喜悦、和平,但是,这个“真我”,经过身体、情绪、角色扮演、虚荣的小我意识等外在因素的层层包裹,离自己越来越远。烦躁不安的心,再加上燥动不安、拥挤不堪的生活环境,让人的身心始终处于一种负面状态,无法与自己真实的生命联结,达到身心灵的共一。
        曾记一句禅语:心佛则佛,心魔则魔。世事本无所谓对错,是是非非完全取决于自己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与态度。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旅行,期间所经历的一切只是我们今生要完成的功课而已。正如《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是在历练我们的人格,丰富我们的人生。
         近期,一位朋友在微信中所言: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有哪里?我还在寻觅归途。其实,对于生命、对于归途,我们每个人都时时刻刻在迷茫、徘徊之间进行着艰难的决择。我不仅想到了书中所言:天底下只有三种事,你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过去的事、现在的事、未来的事。当下我们应该做的:老天的事不去管;他人的事不去强行控制;自己的事一定做好。未来的事不去担忧,该来则来,担心无用;过去的事学会臣服,否则,徒增烦恼却于事无补;现在的事要把握好。仔细品味这所谓的“三种事”,似乎不无道理,人生也好像简单、透明了许多。活在当下、学会忘记等等人生哲理又一次被诠释得如此透彻。其实,大千世界,碌碌人生,只要时刻固守一颗简单透明的心,联结真我,顺势而安,品味当下,那么,心安处便是归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6 15:16:06 | 查看全部
人到底该不该有信仰呢?个人觉得是应该的,读书是一种爱好,究其根源,也是对知识的信仰。
信仰说来虚无,因为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表达不清很朦胧的东西。但读书可以将信仰变为真实。把不懂的,学会;把学到的,用到。就如从厨艺书中,学会做菜端到桌子上,那就是现实生活。
什么事都可以成为信仰,但切忌把信仰变成虚无或空谈,那就把读书学习的本意背驰千里,讲大了误国忧民,小了是夸夸其谈终是百事无成。切合本人实际,优选优读优学,这才是读书的正确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6 15:16:14 | 查看全部
人到底该不该有信仰呢?个人觉得是应该的,读书是一种爱好,究其根源,也是对知识的信仰。
信仰说来虚无,因为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表达不清很朦胧的东西。但读书可以将信仰变为真实。把不懂的,学会;把学到的,用到。就如从厨艺书中,学会做菜端到桌子上,那就是现实生活。
什么事都可以成为信仰,但切忌把信仰变成虚无或空谈,那就把读书学习的本意背驰千里,讲大了误国忧民,小了是夸夸其谈终是百事无成。切合本人实际,优选优读优学,这才是读书的正确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