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4年11月20日新闻综合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5:14:00 | 查看全部
原标题:“痛经假”不应成“纸上谈兵”

11月1日起,《云南省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正式执行,明确患有重度痛经的女职工,经医疗或者妇幼保健机构确诊后,经期给予1天至2天的休假。全国约20个省市在地方性规定中明确了女性劳动者的这一权益。(11月18日《工人日报》)

痛经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对于深受其苦的女性而言,却是每月一次的“难关”。医学上将疼痛分为12级,最轻微的疼痛是蚊虫叮咬,也就是1级,最痛的是母亲分娩,高达12级,被棍棒暴揍的疼痛为7级,而痛经还在此之上,为8级。此次,云南以规定形式推出“痛经假”,体现了对女性职工生理健康的重视,也是对女性权益的切实保障。

不过,政策的善意能否转化为女性的实际福祉,还要看其能否顺利落地。事实上,早在1993年印发的《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中,就已有对女职工月经期保健的相关规定。但在现实中,敢休痛经假的女性仍在少数。这背后,既有女性自身的顾虑,也有职场环境的压力。一则,一直以来,痛经都被认为是一个较为私密的话题,一些女性员工在请假时会觉得尴尬、有心理压力。二则职场竞争激烈,很多人并非不想请假,而是不敢轻易请假,生怕因此被贴上“不敬业”“矫情”的标签,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企业方面,由于担心增加用人成本和管理难度,往往会要求请痛经假的员工提供烦琐的医院证明,这也让不少女性望而却步。

好政策还需好落实。关注痛点,让其真正落地,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虽然这项规定并不强制企业执行,但政府可以进一步细化执行标准,让企业有章可循。如此一来,相信更多有社会责任和人性关怀的企业会主动将“痛经假”落地落实。全社会也应消除偏见和误解,正视女性痛经。只有让女性员工放下顾虑、敢于休假,“痛经假”才能真正成为女性员工的“暖心假”。(皇甫思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5:14:11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城市有温度 生活更幸福

近日,一则北京某餐馆给快递员留包间的新闻引发不少关注。据报道,无论中午客流多火爆,这两个包间都雷打不动地为快递员保留,而且荤素搭配的25元自助餐,快递员花12元就能敞开吃。

两个小小的包间,温暖了许多快递员,也感动了众多网友。按照商业逻辑,这顿爱心午餐属于“赔本买卖”,但背后的善意传递异常可贵。此前,看到快递员无偿帮助居民,该餐馆经营者深受触动,随即萌生了做爱心餐的想法,和街道沟通后,暖心驿站就此开张。3年多来,驿站服务近9万人次,惠及街道辖区骑手160余人。不少企业听闻此事,也纷纷伸出援手,相关街道总工会、商会也为餐厅提供补助。

近年来,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日益壮大,他们四处奔波、流动性强,常年在户外劳动。为改善其工作条件,相关部门、街道等协调建设了不少暖心驿站,吃饭能享受折扣、夏日能纳凉、寒冬能取暖,为户外劳动者撑起一个个“不打烊的家”。在昌平区天通苑北街道,骑手驿站有序分布,休憩解乏、吃饭喝水、充电娱乐等需求均可在此一站式解决;在东城区崇文门外街道,商场外廊设有骑手友好移动餐车,让户外劳动者可以经济实惠地解决吃饭难题。除了基础服务,一些街道还根据新就业群体的需求,整合沿线便利店、理发店等资源,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暖心驿站,见证爱心流动,也彰显城市温度。关注不同群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为其提供暖心关怀,是城市治理题中应有之义。

从更大视野来看,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也能更好激发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潜力。就拿北京来说,这些年,精细化治理不断升级,吸引更多力量加入其中。而调动更多人共建美好家园,离不开发自内心的归属感。就像一名快递员所说,“踏踏实实吃顿饭,真的是有了家的感觉”。事实证明,在基层治理中注入人文关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城市里的一家家暖心驿站温暖了户外劳动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行动起来回馈社区,主动参与看望老人、交通引导、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活动。在爱心的“双向奔赴”中,城市将越来越和谐宜居,受益的将会是每一个人。(范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5:14:21 | 查看全部
原标题:正视洗车行业用水乱象

央视《财经调查》记者在各地走访调查后发现,许多共享洗车场没有配备应有的循环水设备,反而将一次性洗车废水直接排入地下管网。更有甚者,为了获取廉价水源动起了歪脑筋,比如私自开凿水井,用地下水供应洗车场。

看了文题,或许有些人会说笔者小题大做,洗一次车用那么一点水,何来大问题?个人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因为每辆车每个月顶多洗1到2次,每次也就用10到20升水而已,没啥大不了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当车辆基数扩大到数亿,将会怎样?据统计,2023年全国汽车保有量为3.36亿辆,假如按照上面所提的洗车频次及用水量,全国每年洗车用水将超过1亿立方米,将近7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

而这,只是洗车场的水问题之一,除了来路,还有去处——当洗车用水从高压水枪中喷出、车身上流下,完成洗涤之后,就变成了含有油污、洗涤剂、泥沙、尘土等成分的污水,污水处理又是一笔大账。综上所述,洗车场的水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关键还在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仍未获得足够重视,许多地区的洗车行业仍处于高能耗的状态,用水乱、排污更乱。在各方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今天,洗车场的水问题务必被正视。

解决洗车场的水问题,既要开源更要节流。开源,着眼于挖潜。比如,拓宽用于洗车的水资源,降低对城市自来水的依赖度。随着城市污水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产生了大量的再生水,这种水完全可用于洗车,一些城市已开始试点。当然,再生水利用涉及城市管网改造,比较麻烦,可以且行且试。节流,着眼于节水。比如,通过技术创新、流程再造改变传统洗车方式,从而减少用水量。如今市面上有一些新方法,如雾化洗车、干洗等,为节约用水提供了思路。此外,在环保技术与经济成本许可的情形下,在洗车场内部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亦不失为节流的好方法。

汽车保有量“水涨”,汽车服务行业“船高”。大水漫灌式粗放经营不合时宜,洗车行业务必走上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练洪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5:14:35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主题)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系列网评①(副题)

开展“厉行节俭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分享生活中珍惜粮食、绿色环保的小窍门;举行“‘节’尽所能”的国旗下思政课,围绕水电金属等资源提升节约意识;推出“家庭教育云课堂”直播课,家校合作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近,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践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助力节约型社会建设。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至今仍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坚决清理整顿“舌尖上的浪费”“酒桌上的应酬”等不正之风到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吃尽盘中餐的“光盘行动”;从推出《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到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反食品浪费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在党内得到郑重弘扬,而且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树立起新时代的新风尚。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奢靡浪费问题有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须时时提防、事事注意。“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同志的至理名言,至今仍被广为传颂。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才能把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

从“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古训,到“兴家犹如针挑土 败家好似浪淘沙”的民谚,勤俭节约向来被认为是修身养德的行为规范。古往今来无数案例表明,骄奢行为不加管控便会催生更多不良习气,浪费问题不加约束便会滋长奢靡腐化之风,浇风易渐、淳化难归的危害不能小觑。对个体、家庭、企业而言,勤俭节约的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持之以恒涵养崇清尚俭、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将不断提升全社会精神文明水位。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精神文明追求,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支撑。比如粮食浪费问题,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任何时候都需要从生产端重视粮食稳产增收、从消费端绷紧节约这根弦,确保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人走向现代化生活,必须走资源节约、能源低耗之路,必须推动各层面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让节约资源理念深入人心。

抚今追昔,我们在物质极不发达的时期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赢取胜利、成就伟业,如今我们依然需要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中汲取精神力量。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使之付诸实践、见于行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必将获得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保障。(岳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5:14:46 | 查看全部
原标题:正视“山寨”食品的隐性风险

提到“山寨”食品,部分小超市里还流传着“奥利给”“康帅傅”们的“传说”;如今,“1元小饮料”又携手“国潮外卖袋”登场,成为网友吐槽的食品安全重灾区;更有不少高仿货甚至三无产品悄悄混进了网红零食店的货架,表面便宜却暗藏玄机。

“山寨”食品外观与正品类似,价格却便宜很多,有的虽然是合规厂家生产,但有侵权嫌疑;有的没有生产资质,缺乏食品安全保障。过去,“山寨”食品常见于农村市场和交通不发达、信息不通畅的地区,主要卖给缺乏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的消费者。随着网购、外卖以及许多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山寨”食品蔓延至线上平台,商家通过搭售、混售、低价加购等方式持续侵害消费者权益。

由于“山寨”食品往往比正规品牌价格更低,部分贪小便宜的消费者极易上当,也滋生出“一分价钱一分货,自己买的吃闷亏”想法,更有部分商家甚至是顾客为其“打掩护”,声称“娃很爱喝,也没听说出过事”。然而,衡量“山寨”食品的危害绝不能局限于五角一元的得失,而是要将消费者花费的时间成本,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以及不正当竞争带来的损失综合起来考虑。

以消费者最关心的食品添加剂问题为例,据报道,多款“山寨”饮料存在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超量添加甜味剂在口味上或许能吸引人,长期食用却会影响身体健康。许多消费者有读配料表的习惯,但部分中老年人并不了解其中的门道。退一步讲,若是“每次购物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会磨去许多人的消费意愿,部分电商和外卖平台看似增加了销量,实则损失了口碑。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许多从名字到包装都在“蹭名牌”的食品,每每都能逃脱监管,或是在被罚后重操旧业,矛盾点就在于不同地区对“山寨”食品是否构成侵权的界定不同,对单一产品的维权或是监管甚至是高成本低收益。部分知名大品牌需要走“山寨”的路,让“山寨”无路可走,自己注册几百个类似的商标防范侵权,这背后存在隐性成本,保护品牌、激励创新需要进一步落实。

打击“山寨”食品,不只是对一款产品、一家“小作坊”的抽查摸排,而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的治理责任。电商平台、外卖平台应严格准入,动态清理,并完善相关售后和处罚措施;市场监管部门也应重点关注部分量贩商业模式,并建立高效的“举报—响应”机制,避免“山寨”食品混入其中。总之,正视“山寨”食品存在的隐性风险,将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工作落实落细,方能提升消费质量,提振消费信心。(默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5:14:58 | 查看全部
原标题:粗制滥造的微短剧该离场了

短短几年,看微短剧的人比点外卖的还多,微短剧2024年市场规模有望首次超过内地电影票房,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提到,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微短剧行业用户规模、市场规模、从业机构数量、内容供给量均创下新高,正式迈入2.0时代。

也是最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说他也看霸道总裁类微短剧,发现“剧情是高度重复的,刷一次之后,类似的剧情全来了,故事都差不多”,于是“强忍着想看的欲望”,一方面让人惊呼连莫言都会对微短剧“上头”,另一方面再次引发人们对微短剧质量不佳的批评,甚至有人称其为“精神鸦片”“慢性毒药”。

无论是微短剧一边被吐槽又土又尬,一边稳步增长,引人疑惑“到底是谁在看土味微短剧啊”,还是莫言被视为“嘴替”,说出了用户面对微短剧的复杂心态,都呈现出一个问题:当下微短剧的发展与公众期待之间,还有一定距离。也可以说,好看的数据和公众糟糕的观感之间,出现了矛盾。

矛盾的根源在于,“微时代”下,用户对微短剧是有期待的,比如在高强度的工作间隙获得简单直接、能够快速吸收的娱乐。与长视频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相比,或许这种娱乐方式浅显且没有什么余味,但人的需求本来就有多种层次,长视频、短视频、微短剧等可以用来满足不同需求。就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关负责人所说,形式本身并不决定文化价值的高低,微短剧完全可以做到“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利用自身独特优势聚焦社会议题,探求核心价值,以小切口呈现宏大的时代主题。

不争气的是,自2020年微短剧元年以来,微短剧“野蛮生长”过程中暴露出内容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有的为了获得短期经济效益,设下自动扣费等陷阱,有的以低俗、擦边内容为卖点吸引眼球,有的刻意制造矛盾、挑动对立来打造所谓的爆款,不仅侵犯了用户权益,也影响了行业口碑。

当下,以精品内容挽回口碑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从供给端看,微短剧的巨大热度吸引“玩家”不断入局,我国现存相关企业已达8.33万家,广电媒体、老牌影视机构、明星工作室纷纷加入,微短剧供给量或创新高,一些劣质内容再难吃到入场早的红利。从需求端看,用户对霸总、复仇等套路已经产生审美疲劳,对微短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粗制滥造内容将逐渐失去市场空间。从更大视角看,网络电影、网剧、短视频……都是从最开始生产主体多、成本低的丛林时期,逐步走向精品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微短剧也不例外。

许多业内人士已经看到,内容是内容产品的核心,微短剧仅靠投流就能实现暴利的阶段已经过去。《逃出大英博物馆》等精品内容走红,也证明了微短剧除了“爽”,还有诸多可能性。(维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5:15:09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在“走近”群众中“走进”群众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根基,是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党员干部要“走近”群众,既要走近群众身边,更要走进群众心里,既要迈开步、俯下身,也要敢担当、善作为,更要会干事、干成事,以真心换真情、用实干纾民困、创实绩赢民心。

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在迈开步、俯下身中收集民情民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待你就有多亲。党员干部要身入基层,更要“心至”基层,坚持问需于民,认真仔细地倾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打开群众的“话匣子”,从而了解群众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期盼。注重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从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着手,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与群众谈。要俯下身子听取民声、了解民意,迈开步子找准路子、用对法子,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多到群众身边坐一坐、聊一聊,多到群众家里看一看、走一走。

把“真抓实干”作为“第一要务”,在敢担当、善作为中解民忧纾民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要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善作善成,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党员干部要走到群众身边去,用心用情用力履好职、服好务,拿出“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铆足“敢闯敢试”的工作劲头、力行“有效有力”的举措。要有“想干事”的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使命镌刻在心,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第一职责、第一目标。还要有“敢干事”的魄力,以“迎上去”的作风应对新挑战新任务,勇于攻坚克难,敢于破浪前行。更要有“能干事”的过硬本领,坚持学中干、干中学,以书本为师,以人民为师,以榜样为师,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工作方法,拿出实干的姿态、为民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在干事中见状态、见担当、见成效。

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会干事、干成事中增进民生福祉。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百姓的口碑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群众的满意是检验好干部的“试金石”。党员干部要善看群众“脸色”,多听群众“呼声”,从群众的“异见”中寻方向,多做让群众开嘴笑的好事,多干让群众拍手叫好的实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提高为民质量、彰显为民温度,切实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干事、勤勤恳恳为民,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始终以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使各项工作符合群众的意愿、得到群众的认可。(陈青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5:15:21 | 查看全部
原标题:中巴合作 大有可为

今年是中国与巴西建交50周年。50年来,中巴关系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树立了两个发展中大国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的典范。

中巴经济高度互补,农业、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绿色发展、科技创新、金融等领域互利合作成果丰硕,有力促进了各自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连续15年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1815亿美元,同比增长6.1%。

巴西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拉美国家。巴西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也是少数几个对中国有贸易顺差的国家之一。

元首外交是双方互利合作富有成效的关键因素。2003年至2010年,卢拉在首任总统期间四次访华,加强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联系,双边贸易和投资蓬勃发展。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一直保持至今。2023年4月,卢拉在第三次当选巴西总统后不久即率团访华。此后,两国领导人就开创新时代中巴关系新局面、推动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达成广泛共识。

在中巴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领导人应邀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凸显了对扩大中巴合作的高度重视。此访将进一步增进两国战略互信,深化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引领中巴关系开启下一个“黄金50年”。

中国和巴西同为发展中大国和重要新兴市场国家,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携手前行的好伙伴。双方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理解和支持各自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当前,两国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力前行,都在努力加快经济发展,中巴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作为东西半球两大发展中国家,中巴全面战略合作被誉为“全球南方”国家团结合作、携手发展的典范。中巴在国际舞台上携手合作、共同发声,必将进一步壮大“全球南方”力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和共同发展作出中巴贡献。

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巴共同深化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为特征的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必将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5:15:33 | 查看全部
【职教刍议】

原标题:突出公益普惠 让孩子们都能“上好园”

新闻:近日,我国出台首部《学前教育法》,并将从明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学前教育法》详细规定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在安全管理、收费管理、经费预算、督导问责、质量评估、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监管责任,为解决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点评:《学前教育法》的出台,实现了学前教育法律从“0”到“1”的突破,为办好学前教育提供了法治保障。

健全收费管理制度,加大政府对幼儿园收费的监管力度,这是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性的内在要求。学前教育法围绕收费标准和收费监管两方面对各级政府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公办园收费过低、普惠性民办园收费不规范的局面。此外,对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政府要“引导合理收费,遏制过高收费”。这有助于解决不规范收费乱象,防止出现过度逐利行为。

这些规定为破解制约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瓶颈问题、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法治解决之道,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沙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5:15:44 | 查看全部
【职教刍议】

原标题:强化职教特征 护航中职生升学路

新闻: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十届亚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会年会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升学率超过60%,高职学校的学生专升本接近20%,可见职业院校学生的升学需求大。

点评:如今,中职已不再是教育的终点,而变成职业教育的起点。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护航中职生走好升学之路,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上升通道,备受社会关注。

相比普通教育,中职生升学面临更多挑战。如不少人跳出职业教育体系就读普通高校,生源从职业教育体系外流;选择升学之路的学生就读期间很难提起学习技能的积极性等。要想突破这些困境,畅通中职学生成长通道,实践中需要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进一步完善现代职教体系,扩大优质中职与高职学校贯通培养规模,尽快让“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在各地落地开花,引导中职生实现有职业目标的升学,在职教体系内走好升学之路,从而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上升通道。(沙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