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4年11月20日新闻综合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5:58:33 | 查看全部
[align=justify]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甘皙 通讯员 张辉 雷文艺
11月11日,由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承建的邳州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建设工程PPP项目顺利通过当地政府相关单位组成的联合完工验收小组的验收,标志着该工程正式进入运行管理的新阶段。
该工程是邳州市重点民生工程项目,项目采用PPP模式中的BOT模式运作,建设总规模10.8万吨/日,污水管网113.857千米,工程主要由13座镇级技改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8座镇级新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城区新建东湖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城东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组成。截至目前,项目22座污水处理厂均已完成商业试运营,准备投入正式运营。
邳州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建设工程PPP项目的顺利验收,将改善邳州境内4个街道、21个乡镇110多万居民的生活环境,为城镇居民提供安居乐业的小康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5:58:56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赖书闻
饲养900天,养殖周期总花费达6万元以上,这就是海垦草畜集团出品的优质肉牛——海垦和牛。11月18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海南省澄迈县金马大道的海垦幸福牛场,了解与品尝这一高品质和牛的生产和风味。
在海垦幸福牛场内,一头头个头彪悍,体态健硕,油亮光泽的和牛正在牛栏内踱步或者休憩,不时伸出头吃上几口达到出口海外级别的优质干稻草。看着和牛们性格温顺,不少网媒行的代表还试着在和牛们吃草时轻轻地抚摸着和牛,帮着和牛将栏外的草料垄到栏前,方便和牛“用餐”。

“我们海垦幸福牛场的占地面积约158亩,总投资约4350万元,目前共饲养着约1800头和牛,年出栏肉牛头数约600头。”海垦草畜科技公司副总经理王尚告诉记者,“海垦和牛”产品是利用自有纯血黑毛和牛种源经过900天谷饲,产出的牛肉雪花纹理丰富,口感细腻,风味独特。在此后的品尝试吃环节,不少网媒行代表也对“海垦和牛”的美味赞不绝口。

“如今人们的餐桌上愈发重视营养与健康,牛肉也一直是不少国人在肉食中的首选。作为媒体人,我们也希望健康美味的海垦和牛能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希望这一品牌能够进一步地打响知名度,走进更多国人的家中与餐桌前。”大众网广州新闻中心主任张玉升直言。
据了解,近年来海垦草畜集团及其下属肉牛板块公司坚持不断提升牛场机械化、数智化管理水平,引入精准饲喂系统,提高了综合养殖效益。和牛经900天的绿色有机谷饲,在黄金出栏阶段平均可达780kg,牛肉平均达到A4-A5水准,经过排酸和专业无菌分割,可以产出超过40种优质牛肉和10种以上优质副产品。幸福牛场2023年被正式评为海南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024年获得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在海垦集团的领导下,海垦草畜集团未来将紧紧把握海南自贸背景下现代养殖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发挥优质和牛种源、政府投融资平台优势,在澄迈、儋州、白沙等地布局建设智慧繁育场和育肥牛示范场,以及屠宰、加工等配套产业化项目,实现年出栏肉牛2万头,引领海南省优质肉牛产业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打造海垦牛肉知名品牌,成为全国中高端肉品供应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5:59:07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玉波 通讯员 丁志炜 何帅

距离昨晚退勤不到七个小时,一大早,中铁一局新运包头铁路公司内燃机车司机罗盛彬就早早地来到了机车整备场,今天是他与新入职的几名学员约定的“上课时间”,这是罗盛彬“义务课堂”的定期课程安排。

罗盛彬1993年就参加了工作,经历了几代机型的升级更新,积累了丰富的行车经验,业务知识十分扎实,大家亲切地称呼他“老罗”。

老罗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有空时和徒弟们一起唠家常、谈业务。年轻的司机们,从谈论中掌握了行车的经验。年轻的副司机和学员,在谈论中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时间久了,这便成了老罗与大家约定的“义务课堂”。

课堂有时候在学习室、在宿舍,有时候也在生产一线。在学习室,他会系统地讲解内燃机车的构造、柴油机系统、制动系统等专业知识,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实际案例相结合,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易懂。有时候,也在机车上,从设备的原理、故障处置、保养细节,事无巨细地给大家讲清楚。

老罗不仅“言传”,也“身教”,机车设备的日常保养,他十分仔细用心,角角落落都要上油保养,司机室里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但老罗也是出了名的“爱唠叨”。学习司机段正坤深有感触,“和罗师傅一起值乘,他会毫不客气地指出你得不对,哪里需要改正,哪里可以提升,有时候还会批评几句。当时感觉挺憋屈,回过头来才感觉学到了真本事。”

老罗是大家公认的“能工巧匠”。铁路行车专用“信号灯”是每个机车乘务员必备的工具之一,但日常使用难免磕磕碰碰,特别是雨雪天气进行作业时,很容易进水损坏,故障率非常高。罗盛彬通过饮料瓶的标签纸,为大家的手电筒加工“保护套”,不仅严丝合缝,而且耐用性显著提升。

新提职的学习司机姚博刚刚领到自己职业生涯第一盏信号灯,就迫不及待地找到“罗师傅”。看着手中包裹严实美观的“信号灯”,姚博不由自主地想起上学时,老师为自己包书皮的场景。

罗盛彬说,自己已经五十多岁了,距离退休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能把自己三十多年的行车经验传下去,让大家在行车中少出问题、不出问题,让更多优秀的司机成长起来,这是自己的职责,也是使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5:59:25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赵风斌 刘钊
11月17日晚,青海高原湟水河畔寒风瑟瑟,气温降至冰点以下。
“晚上天气冷视线不好,要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好劳保用品,安全细节一定要卡控好。”23时30许,在青藏集团公司西宁电务段平安驿信号工区班前会上,工长陈德金提高嗓门叮嘱作业注意事项。当晚,对兰青铁路大峡至平安驿区间的信号设备进行日常养护,10分钟后,一行10人驱车前往作业区间。

1时整,“天窗”命令下达,职工们迅速背着工具包快步走进网围栏,按照分工有序展开检修,随着他们起身蹲身,一盏盏头灯灯光交织起伏,将阴沉深邃的夜空撕开道道口子。
职工屈峰弓着身,不停地更换小螺丝刀和小扳手,逐一紧固1388G轨道电路接收端箱盒内的接线端子小螺丝。紧固完毕,他往下拨了拨头灯位置,蹲下身,开始逐个检查防雷元件是否完好。
凌晨的湟水河畔,涛声不断、寒风嘶吼。一会儿工夫,职工们的手指就被冻得有些发僵。
“大家抓紧时间,不要忘记填写测试记录。”陈德金通过对讲机大声提醒大家,他的声音很快被呼呼的风声淹没。
2时50分,陈德金填写完最后一张检查表,开始联系室内驻站联络员宋阳进行设备试验。
“所有设备试验良好,监测数据正常。”5分钟后,宋阳大声回复,陈德金组织大家整理好工具材料,有序撤出网围栏,2个小时的“天窗”宣告结束。
“彻底检查一遍,对设备状况就心中有数,一些隐患也能及时发现整治,设备稳定了,心里也就踏实了。”返回工区的路上,陈德金说。
此时,湟水河畔依然寒风呼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5:59:44 | 查看全部
[align=justify]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甘皙 通讯员 边志强
11月12日,由中铁四局三公司承建的朔(州)黄(黄骅港)铁路山西长梁山隧道水质提升工程顺利完工,主要施工内容包括新建水处理车间、水处理设备、煤泥处理设备、配电及控制系统设备等5个单体,设计隧道排水处理装置处理量为300m3/h,处理能力7200立方米/天。本设计采用磁混凝澄清净化工艺(水质、水量调节+磁混凝澄清净化+消毒的处理工艺)。项目投入使用后,将运行数据接入地方生产设施智慧化平台,使处理后的隧道排水达到山西省地方环保政策法规要求的排放标准,达到有效治理山体间溪水污染、恢复溪水流经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6:00:05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庞慧敏 通讯员 冷鹏飞 覃景龙
11月18日9时00分,在湘桂线葡萄站1道,几名身穿黄马甲的钢轨探伤作业人员正用焊缝探伤仪对焊缝进行探伤作业。

“初冬时节早晚气温变化大,我们要对管内所有钢轨焊缝进行周期性探伤检查,防止发生断轨。”晁波波一边调整焊缝探伤仪一边介绍,“焊缝探伤作业是个精细活儿,还得把控节奏,动作太快,探头和钢轨面耦合不到位,探出来的数据就不准确,还可能出现漏检。”
“这是我们的‘一看二照三敲四听’手工检查方法,配合焊缝探伤仪作业,能更好地确保检查无遗漏。”晁波波介绍。一名职工拿着手掌大的反光镜左右调整角度,观察钢轨的下颚、轨底等特殊位置。小巧便携的反光镜是他们的检查“法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6:00:15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静 通讯员 孙怡 朱红洲

为深入实施“幸福之家十个一工程”,进场以来,中铁二局重庆北滨路项目延伸关爱触角,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各种农民工关爱服务活动,致力于建设和谐项目,建设优质工程。

智能动态管理,保障农民工权益。流动性大、进退场频繁是农民工用工的显著特征,为解决好伴随而来的人员信息更迭不及时、工资发放金额不清等问题,该项目将农民工信息录入项目专业化管理系统,确保现场农民工在系统上做到全覆盖,实现优“智”管理。

做好安全教育,守护安全底线。农民工安全管理作为建设首要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对于每一位新入场的农民工,项目部首先会与其签订《安全生产协议》并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同时,树立服务意识,做好暖心服务。项目后勤管理人员积极关注农民工生活问题,营造良好的“家园”生活氛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6:00:33 | 查看全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赵昂
经过前期2000多米盾构掘进的试用,11月18日,我国盾构隧道智能建造V2.0技术体系在中铁隧道局施工的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成功应用。该技术体系的应用,大幅提升工程施工效率和工程建设质量,引领中国盾构隧道进入智能建造新阶段。

崇太长江隧道预制构件管片厂
目前崇太长江隧道全面智能的“领航号”盾构机已经突破2600米掘进任务,正在下穿长江刀鲚种质资源保护区,以“有人值守、无人动手”的安全平稳姿态自主掘进。智能建造贯穿隧道建设全过程,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新的动能,引领隧道智能建造进入新阶段,推动盾构隧道施工智能建造进入V2.0时代。

盾构施工现场航拍

盾构隧道
沪渝蓉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线控制性咽喉工程——崇太长江隧道建成后,将首次实现高铁穿越长江不减速的壮举,结束崇明岛不通高铁的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6:01:03 | 查看全部
[align=justify]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彭冰 柳姗姗 通讯员 金国华
11月13日,在斯里兰卡的璀璨星空下,第49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圆满落幕。经过激烈竞争,国家电投吉电股份四平一热公司“飞翔鸟”QC小组凭借《研制供热主管网数控双排气装置》创新成果,摘得本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金奖”。
四平一热公司是吉林省四平市域内唯一一家热电联产企业。多年来,该公司坚持大力开展QC质量创新活动,鼓励员工结合生产实际创新创效,“飞翔鸟”QC小组就是这样一支诞生于一线的创新团队,组长由中央企业劳动模范、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张玉忠担任。
“我们团队现有成员10名,既有工程师,也有检修工、质量管理专工。大家跨学科合作,整合电气、汽机、锅炉、热工等各领域知识,致力于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质量问题。”张玉忠告诉记者,“飞翔鸟”团队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寻找提升效率和质量的可能,先后完成了《给煤机断煤保护逻辑优化》《适用于多煤种的干式除渣系统解决方案及自动疏通装置研制》等多项创新成果,累计为公司创效1900余万元。
四平一热公司肩负着全市近2000万平方米辖区百姓的集中供暖重任,每当冬季大热网运行后,系统主管网内都会产生大量气体,必须及时排除。由于排气装置随着室外温度的不断降低,排气能力下降,难以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且原有手动排气方式需要运行人员爬上高台操作,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这引起了“飞翔鸟”QC小组的注意。
如果机组出现问题,全市百姓如何温暖过冬?如果工作人员在攀爬走梯、手动排气过程中不慎坠落,怎么办?业余时间,“飞翔鸟”团队现场调研、开会讨论,决心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把这个难题解决掉。
历经无数个不眠之夜,小组成员研究发现,高压加热器利用组合技术可以实现高效换热,并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受此启发,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文献,在防冻技术控制、安全技术等诸多方面广泛借鉴各种先进设备,计划研制一种供热主管网数控双排气装置。
“我们只是想解决掉生产现场的难题,没想到竟通过中国质量协会的层层选拔,受邀参加了2024年ICQCC国际质量交流会,与来自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的1900余支代表队学习交流。”说起这,“飞翔鸟”小组成员霍浩鹏无比自豪。
对于每一名来自一线的小组成员来说,参加国际大赛是机会也是挑战。作为“发布人”,团队成员霍浩鹏、曹若禹反复推敲生僻的专业技术单词,力争做到句句娴熟、精炼易懂、直接明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国际评委用一句“Good job”给予整个课题和发布高度评价。
“能站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工人自己的创新故事,并斩获金奖,这不仅是对我们QC小组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激励。”参加完比赛答辩,团队成员曹若禹心潮激荡。他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吉电股份会涌现更多像飞翔鸟QC小组一样的创新团队,用咱一线工人的智慧,源源不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6:01:16 | 查看全部
通讯员 关立华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徐新星

“明天周一,早餐是地道的襄阳牛肉面,大家记得早点到啊!”11月17日,中国铁工投资旗下中铁市政环境建设有限公司昆明市第十五水质净化厂工程项目部的晚餐时间,职工王爱社热情洋溢地提醒大家。

据悉,该公司在湖北襄阳有着30多年的发展历史,职工队伍中襄阳籍人士占比不小。在他们的带动下,公司许多来自其他省份的职工也爱上了襄阳牛肉面的独特风味。每当出差襄阳,他们总不忘品尝这一家乡美味,并在朋友圈分享这份特殊的乡愁。为了回应职工对家乡美食的热爱,中铁市政公司昆明项目部特意将襄阳牛肉面作为周一早餐,让职工们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近年来,该项目部一直将职工的“饭桌子”视为心头事,不断加强食堂建设,提升伙食水平。如今,食堂采用菜谱制,一周早中晚餐不重样,荤素搭配合理又健康,职工们吃得既暖胃又暖心。 项目部不仅在饭菜品种上花样翻新,时令节日时,饺子、汤圆、粽子、月饼等传统特色美食也会“闪亮登场”,让职工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此外,推出了“点餐制”和“提案式”服务,让职工可以与食堂师傅共同商量制订菜谱,川菜、徽菜、湘菜等各地美食纷纷亮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