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5|回复: 95

2025年5月27日企业热点新闻

发表于 前天 14:2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轨道上的劳模思政课”很接地气

“一个人再聪明,也比不过真正地热爱这份职业,热爱会让你更加专注和投入,享受其中。”近日,浙江凯大律师事务所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金泽在浙江省金华市总工会、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与劳模同行 与匠心同轨”主题宣讲活动上深情宣讲。(5月20日《浙江工人日报》)

据报道,该活动在金华轨道交通八一南街站启动,32名全国、省市级劳模代表在金义东开往东阳木雕城的列车上,一路前行一路宣讲。精彩的宣讲得到现场乘客以及轨道交通青年职工的好评,大家纷纷表示,能有机会与劳模工匠代表面对面交流,现场聆听他们的感人事迹,深受鼓舞和激励。

轨道交通车作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天承载着大量的乘客,将劳模宣讲活动搬到列车上,跳出报告会原有会场形式、走进烟火气,主动融入城市交通脉搏,以一种开放式宣讲的方式,让更多市民在通勤或出行时面对面感受劳模精神,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很接地气。

笔者以为,“轨道上的劳模思政课”之所以很接地气,除了宣讲形式很有吸引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宣讲内容贴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很有感染力。劳模用质朴的语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诠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能够更好地传递社会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更多的人以劳模为榜样,努力工作,从而达到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效果。(周家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29 | 查看全部
原标题:杜绝“面子工程”,需警钟常敲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其中,在总体要求部分明确提出,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何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它指的是一些领导干部为了所谓的“面子”“形象”,标新立异,好大喜功,花费甚至浪费大量公共资金在一些非必要非急需的项目上。“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背后往往隐藏着作风不实、责任缺失、腐败滋生等问题。就城市更新行动来说,政策指向是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限的资金当聚焦民生急需领域,如果用来“造景”“作秀”,那就显然违背了政策精神,也辜负了群众期待。

着重强调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绝不是无的放矢。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罔顾本地发展实际,盲目追求“短平快”。从修建一些大而无当的“地标建筑”,到费尽心机打造所谓“调研专线”,再到武断专横地强令“统一招牌”……这些屡屡被中央通报查处的典型案例,无不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的畸形政绩观。

“面子工程”危害不容小觑。最直接的影响,是会造成公共资金的浪费。西南一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年财政收入不足10个亿,但时任县委书记好大喜功,盲目举债2亿元建楼,最终陷入停摆,“面子工程”沦为“烂尾工程”。相关责任人虽受到纪法惩处,但这些项目留下的巨额债务,成为了地方发展的沉重负担。

“面子工程”是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之一,而形式主义是作风顽疾。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指出“要实事求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一定不要有标新立异、好大喜功、‘放卫星’、作秀出彩的思想”“坚持打基础利长远,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这是对广大领导干部的殷殷嘱托和谆谆告诫。

杜绝“面子工程”,需警钟常敲。前不久,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通报了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在政务服务中大搞“面子工程”,背离实际需求,搭车建设数字液晶屏、全彩屏等,片面追求软硬件设施高端大气,铺张浪费,华而不实。查处和通报这些案例,就是一种鲜明的警示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埋头苦干、不务虚功。

查纠“面子工程”的警钟常敲,如同一剂清醒剂和预防针。那些在群众眼皮底下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人,看似给自己脸上贴金,实则在群众心里招骂。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想显绩,不想潜绩,只考虑一己私利,不顾及公共利益,这种急功近利、作风漂浮的领导干部,最终只会让自己彻底丢了面子。

常言道:“刷金的菩萨不禁擦”“吹饱的气球怕针扎”。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我们加强作风建设、查纠“面子工程”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从思想深处摒弃“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光明网评论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30 | 查看全部
原标题:车门把手要美观,更要安全实用

近来乘坐网约车时发现,不少汽车的车门把手设计得很隐蔽,按压式、触摸式、感应式等花样繁多。然而,隐藏式车门把手美观的背后,却暗藏一些问题,如操作不熟练易被夹手、极端低温时无法打开等,令人苦恼、担忧。

车门把手虽小,却关乎上下车的便捷体验,更与汽车安全息息相关,绝不能徒有其表、华而不实。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其中包含安装要求、标志要求、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等内容。这有利于补齐对隐藏式车门把手规范不足的短板,引导产品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车企在追求差异化卖点时,需清醒认识到,安全实用不是兼顾项,而是必须坚守的底线。细分领域的创新要留足安全冗余、保障使用方便,在“看得见的细节”处打磨好“看不见的责任”。比如,有的汽车兼容触控、电容和机械拉手3种开启方式,无论按下按钮、内侧感应,还是拉门把手,都可以打开车门。类似的探索不妨多一些。

创新的温度在于对用户需求的体察关切,而非对复杂形式的一味追求。找准美观与安全实用之间的平衡点,才能让每一辆汽车既有“里子”,也有“面子”。(陈梓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30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强化涉企收费制度性约束

来自近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信息,今年3月份以来,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乱收费、乱罚款是聚焦纠治的一个突出问题。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

企业活则市场活,加强涉企收费监管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对稳定社会预期、提振信心也具有重要意义。社会预期对于宏观经济系统有着深远影响,价格总水平的形成以及消费和投资、创业和就业等经济行为的走向上,均能看到社会预期的影子。在完善涉企收费政策时,提前关注相关政策对社会预期的影响,甚至将引导社会预期作为政策制定的重点考虑因素之一,是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思路。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涉企收费领域的改革,长期坚持不懈开展整顿和治理,涉企收费秩序明显好转,收费项目逐渐明确,收费行为更加规范,推进涉企收费改革已经成为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不过,涉企收费问题涉及的主体多、环节多、项目杂,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部分领域、部分地区违规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涉企收费的名目繁多、种类五花八门,各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特点及区域的差别,在涉企收费项目上存在明显差异,导致隐性收费、重复收费和变相涨价等问题持续存在。有些部门甚至利用自身强势地位和信息优势,将本应由本部门承担的成本转嫁给企业,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降费政策的效果。

整治后反弹是又一个难题。有的地区、行业对已经取消的收费项目巧换名目后继续收取。个别地区和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以罚代管现象,甚至处罚程序、标准等并不完善。

此外,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涉企收费的名目和种类是动态调整的。在调整和新增收费项目时,衡量新增项目收费标准的合理性也是一个难点。如何在降低企业负担和保证地方财政、行业协会等正常运行之间寻求平衡,如何更好地平衡成本与收益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

面对当前形势,需要具备长远视野,系统推进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建设,坚决整治各类违规收费行为,科学构建覆盖全面、动态调整的监测评估体系,从根源上解决涉企收费问题,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在建立目录清单时,需关注目录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完善性。综合考虑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和动态调整目录清单,及时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并制定有效措施防止反弹。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收费水平,实现每个部门涉企收费一张目录清单全覆盖。在事中管理方面,应对收费问题实施长期跟踪,发现违规现象及时加大曝光力度和处罚力度,切实做到将工作细节放到大众面前,接受社会监督,形成真正的闭环管理,避免隐性收费和“钻空子”行为。

倡导运用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手段,常态化、精准化宣传政策是涉企收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响应,运用大数据手段,结合实际业务,常态化更新发布本领域涉企收费政策,结合企业办理中介服务等事项,向企业精准推送收费目录指引以及有关解读说明材料,及时解疑释惑。

对于大众关注的新增业务收费问题,要按照规定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等工作,加强对新出台涉企收费政策合法性、公平性以及社会预期影响等方面的评估审核。加强事前评估可以有效避免各类政策之间的合成谬误,涉企收费政策与财政、金融、贸易、就业等政策协同配合,可以有效放大现有政策工具的实际影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善的涉企收费制度是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重要举措,标志着优化营商环境从“减负治标”向“制度治本”转变。接下来,要推动涉企收费长效机制落地落实,为提振市场信心、改善预期注入“强心剂”。(王振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36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强化涉企收费制度性约束

来自近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信息,今年3月份以来,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乱收费、乱罚款是聚焦纠治的一个突出问题。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

企业活则市场活,加强涉企收费监管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对稳定社会预期、提振信心也具有重要意义。社会预期对于宏观经济系统有着深远影响,价格总水平的形成以及消费和投资、创业和就业等经济行为的走向上,均能看到社会预期的影子。在完善涉企收费政策时,提前关注相关政策对社会预期的影响,甚至将引导社会预期作为政策制定的重点考虑因素之一,是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思路。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涉企收费领域的改革,长期坚持不懈开展整顿和治理,涉企收费秩序明显好转,收费项目逐渐明确,收费行为更加规范,推进涉企收费改革已经成为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不过,涉企收费问题涉及的主体多、环节多、项目杂,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部分领域、部分地区违规收费现象屡禁不止。

涉企收费的名目繁多、种类五花八门,各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特点及区域的差别,在涉企收费项目上存在明显差异,导致隐性收费、重复收费和变相涨价等问题持续存在。有些部门甚至利用自身强势地位和信息优势,将本应由本部门承担的成本转嫁给企业,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降费政策的效果。

整治后反弹是又一个难题。有的地区、行业对已经取消的收费项目巧换名目后继续收取。个别地区和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以罚代管现象,甚至处罚程序、标准等并不完善。

此外,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涉企收费的名目和种类是动态调整的。在调整和新增收费项目时,衡量新增项目收费标准的合理性也是一个难点。如何在降低企业负担和保证地方财政、行业协会等正常运行之间寻求平衡,如何更好地平衡成本与收益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

面对当前形势,需要具备长远视野,系统推进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建设,坚决整治各类违规收费行为,科学构建覆盖全面、动态调整的监测评估体系,从根源上解决涉企收费问题,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在建立目录清单时,需关注目录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完善性。综合考虑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和动态调整目录清单,及时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并制定有效措施防止反弹。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收费水平,实现每个部门涉企收费一张目录清单全覆盖。在事中管理方面,应对收费问题实施长期跟踪,发现违规现象及时加大曝光力度和处罚力度,切实做到将工作细节放到大众面前,接受社会监督,形成真正的闭环管理,避免隐性收费和“钻空子”行为。

倡导运用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手段,常态化、精准化宣传政策是涉企收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响应,运用大数据手段,结合实际业务,常态化更新发布本领域涉企收费政策,结合企业办理中介服务等事项,向企业精准推送收费目录指引以及有关解读说明材料,及时解疑释惑。

对于大众关注的新增业务收费问题,要按照规定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等工作,加强对新出台涉企收费政策合法性、公平性以及社会预期影响等方面的评估审核。加强事前评估可以有效避免各类政策之间的合成谬误,涉企收费政策与财政、金融、贸易、就业等政策协同配合,可以有效放大现有政策工具的实际影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善的涉企收费制度是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重要举措,标志着优化营商环境从“减负治标”向“制度治本”转变。接下来,要推动涉企收费长效机制落地落实,为提振市场信心、改善预期注入“强心剂”。(王振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36 | 查看全部
原标题:信任和宽容也是文化传承的本真

据报道,近日,一名五年级小学生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看展时,对戏曲介绍区一处说明牌上的文字提出疑问,认为“武旦风摆柳,窑旦手又腰”中的“又”字应是“叉”字。查证后,他将这“一字之辨”写信寄给相关主管领导。不料,数日后他收到了领导的回信,领导不仅在信中向他致谢,还承诺及时纠错,并热情邀请他重游观展。

恰逢国际博物馆日的时间节点,这则暖心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小学生博学且“较真”,政府部门和机构谦逊且坦诚,可以说,这次真诚而平等的互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每一个声音都被听见,每一份期待都被重视。这不仅是一次文字正误的细节探讨,更是“人人都是文化守护者”理念的具象化。

我们乐见此事的满屏点赞,但也不宜因此而过度聚焦甚至否定此次展览。可想而知,一场能吸引小学生的非遗展示,应该是有创新的,也是精彩的。因为一个错字否定一次展览,显然是公共关注焦点的偏移。

文物展陈作为文物与公众“见面”的关键一步,策展工作必须严谨。但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长链条的协作与多环节的把关,偶发的疏漏不能否定全盘。这并非对谁的开脱之辞,只是意在指出,文化传播的复杂性需要我们正视,所有的努力都应该被肯定。

我们要有“锱铢必较”的专业坚守,但关注点不应偏移。就好比我们平时说话,总是会不自觉留有一些“气口”,对于文物展陈甚至更宽泛意义上的文化活动来说,留有这样的“气口”同样必要。这些“气口”,是适度的容错空间、开放的修正机制,也是创新试验的土壤以及温暖包容的社会氛围。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我们才能轻装上阵、推陈出新,百姓也才有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身处事件中心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本身,从建设伊始,就被赋予充分的包容与信任,没有标准模板可参考,反而能够催生出不少鲜活的创意。如文博工作者把精致的传统戏台搭在馆内,把非遗传承人视作“家”的工作坊安在这里,“大手笔”地把馆内超过四成的空间留给展陈和教育……

在社交媒体上,该馆因精彩的展陈、浓厚的烟火气和“放松”的独特气质,成为人们公认的“遛娃圣地”。开馆第一年,该馆接待观众就达90余万人次。也许正是有了这些铺垫和努力,才让开头新闻中的小学生“一字之辨”有了发生的场景与可能。

如此看来,信任和宽容,或许正是文化传承的本真。(王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36 | 查看全部
原标题:低空经济振翅时,安全之翼需固牢

近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强调,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将严厉打击“黑飞”行为,促进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放眼当下,低空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跃”千行百业。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低空+文旅”“低空+物流”“低空+农业”等丰富场景,催生出直升机旅游观光、低空灯光秀、无人机播种施肥、低空勘察地质灾害、无人机城市巡检、空中出租车等新业态。据中国民航局预测,今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

然而,在这片万亿级新蓝海上,安全问题却如暗礁般浮现:云南大理,游客无人机违规穿越千年古塔时“炸机”失控;江苏苏州,某景区直升机坠落造成伤亡;福建泉州,千余架无人机在烟花表演中坠落……一些地方出现的意外事故,不免引发人们对低空飞行安全的担忧。

曾有声音认为,对于低空经济这样的新生事物,不妨让其“先火起来再说”。显然,这种观点忽视了安全对于飞行活动的特殊重要性。1908年,当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腾空短短数年后,空难便夺走了第一位乘客的生命。1937年,“兴登堡”号飞艇自燃的熊熊火光,迫使航空业重新审视氢气动力的安全性。历史经验告诫我们,人类征服天空的历程始终与风险相伴,即便是低空飞行活动,也同样涉及空中及地面人员的生命安全,不容一丝侥幸。

与百年前不同,如今的低空事故往往有着更复杂的成因。既有极端大风、雷电等环境因素,也有操作失误、安全意识淡薄等人为因素;既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抗干扰能力差等技术问题,也有安全标准和相关规范不够完善、飞手培训和资质认证体系较为缺乏的管理问题等。

因此,固牢低空经济“安全之翼”,需举多方之力。在技术层面,企业和科研院所需加强飞行器自主避障、抗通信干扰、高精度导航等技术的攻关,加快电子围栏、人工智能动态监测等技术在反控反制设备中的应用;在管理层面,需加强对无人机飞手的技术培训及准入资格认证,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提升低空空域的数字化调度与安全协同管理水平;在制度层面,有关部门需细化低空飞行标准、事故责任认定等规则,完善低空安全监管责任体系,为治理无证操作等违规“黑飞”行为奠定制度基础。

低空经济振翅腾飞,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我们期待,低空经济能够固牢“安全之翼”,稳稳飞向更加广阔的蓝天。(刘若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36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的启示

最近,在南京101厂、第二机床厂等老企业,曾经机器轰鸣的车间变成潮流艺术街区,生锈的齿轮成了网红打卡点,就连斑驳的砖墙都被画上潮流涂鸦。曾经的“工业锈带”变为年轻人爱逛的“生活秀带”,实现从“生锈”到“生趣”的华丽蝶变。

老厂房承载着城市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业记忆与城市文脉,每一座老厂房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是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虽然机器不再运转,但那些斑驳的墙壁、高耸的烟囱、生锈的设备,依然诉说着过去的辉煌。许多老厂房位于城市中心或黄金地段,如果长期闲置或低效利用,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还影响城市整体风貌,对这些老厂房进行重塑,很有必要。

每个城市的老厂房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与建筑特色,对这些老厂房进行改造应因地制宜,充分激活城市空间的多元价值。南京第二机床厂在改造过程中,将旧机器的齿轮、零件清洗干净,喷上颜色做成装饰,旁边还挂着小牌子介绍它们的“前世今生”,这些元素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符号,让人们能够触摸到城市的历史脉络,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老厂房在改造过程中,引入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南京101厂在保留红砖外墙和厂房结构的同时,将老厂房改造成潮流艺术街区,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改造后的老厂房,不仅改善城市的环境品质,还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元素,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老厂房由“生锈”到“生趣”的华丽转身,不仅是对工业遗产的创造性保护,更彰显城市发展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的智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相较于拆除重建,对老厂房进行改造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符合绿色发展理念。而且,这种改造方式避免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困境,保留城市的独特风貌与个性,让城市既有“颜值”又有“气质”。还有的老厂房改造后,成为集工作、生活、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提升了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不过,在推动老厂房“生锈”变“生趣”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平衡与协调。要在保护历史文化价值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避免过度商业化对老厂房原有风貌和文化内涵造成破坏;同时,在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需求与利益,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实现老厂房改造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和谐共生。

老厂房从“生锈”到“生趣”的转变,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抹亮色。它让我们看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见证了城市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的步伐。我们应当充分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在城市更新中,让更多的老厂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更具内涵。(孟亚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36 | 查看全部
原标题:城市发展要多些“留白”意识

近日,人民网以“寸土寸金为何主动‘留白’”为题报道了南京市玄武区的招商引资策略:在土地稀缺、寸土寸金的主城区,一栋5层小楼空置了4年,为的就是给重大项目“留白”。去年,玄武区没有挂牌一块土地;今年,当地共安排111个区级重大项目,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在百家汇创新社区里,麦当劳中国科研总部等三大项目一字排开,成为社区“门面担当”,当地招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3个重量级项目均为近两年引进,区里把发展载体“捏手里”等到现在,也算守得云开见月明。

“守得云开见月明”不失为一种“留白”的智慧。如果说艺术作品“留白”可以营造想象空间、协调画面,那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留白”,则给子孙后代留下挥洒聪明才智的发展空间。

对一些大城市来说尤其如此。老城区寸土寸金,产业载体捉襟见肘,越是如此,就越需要适当“留白”,通过“等待”来吸引优质项目,以此重构产业空间。相反,如果舍不得闲置、“守不得云开”,来者不拒,为眼前利益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吃干榨净”,往往容易造成产业良莠不齐、用地杂乱无序。相比资本、劳动力,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和较高的再配置成本,其资源错配带来的效率损失不容低估,必须更加审慎,避免因短期决策失误导致长期发展受限。

“留白”的智慧,绝不仅限于产业引进,还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苏州古城的粉墙黛瓦在“五一”假期吸引无数游客,这得益于当地较早制定的建筑限高规划——用“留白”守护了千年文脉。试想,如果苏州、扬州古城盲目追求高楼林立,城市天际线和古城历史风貌就可能被破坏殆尽;如果盐城不对湿地生态“留白”,“东方湿地之都”的生态名片也将黯然无光。

前段时间,杭州“麦田CBD”火了,这道绝美的风景给不少人留下如梦似幻的想象空间。不少城市已开始规划“战略留白”用地,为城市未来长远发展预留弹性空间。这正是“宁可留白、不留败笔”理念的实践——“留白”或许不能惊艳一时,但却能为城市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城市发展是一场接力赛。多些“留白”意识,意味着要统筹发展,保持城市管理者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在开发与保护间寻找平衡;意味着要善于拉长区域开发周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为城市谋长远。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今天的建设成为明天的遗憾”,真正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这既是一种发展境界,也是一种担当作为。(韩宗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37 | 查看全部
原标题:非遗手作何以成为解压新宠

24日适逢周末,位于天津和平区的一家手作集合店内,“90后”田静手持金丝镊将铜丝掐成海棠花纹,这是掐丝珐琅工艺的关键步骤。田静是一名律师,这是她首次体验掐丝珐琅技艺,“感觉平日处理案件积攒的压力,随着金丝在线条间游走的节奏被一点点熨平了。”当前,与非遗相关的手作日益受到大众欢迎,既催生出一些新业态、新职业,又成为许多年轻人获取情绪价值、消解压力的“良方”。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是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近些年来,我国各地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少非遗传承人通过开设线下体验店,让更多人接触、了解、参与、学习非遗技艺。以天津为例,在网上输入“手工体验”关键词,搜索出涵盖非遗手作项目的线下体验店就有50多家,店中设有以传统技艺为主题的两至三小时课程。

这类课程不仅让非遗项目发扬光大,而且参与非遗手作也让年轻人受益匪浅。近些年来,社会节奏快、工作负荷重,让不少年轻人处于紧绷状态。像上述新闻中的田静,平日处理案件积攒下不少压力,而通过体验非遗手作,随着金丝在线条间游走,压力就会逐渐消散。由此可见,体验非遗对于精神压力具有治愈之效。所以,非遗正让年轻人越来越“上头”现象,越来越多出现在生活中。

除了在非遗手作店参与体验外,年轻人还通过观看非遗直播了解非遗项目,或者购买非遗商品。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更值得关注的是,非遗手作成为“解压新宠”,因为非遗有了更多实质功能,不仅能给年轻人带来各种物质功能,而且还能带来精神功能——排解压力、缓解紧张。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非遗手作能解压,而喜欢上非遗项目、非遗技艺,这恰恰是非遗传承良机。

年轻人通过体验非遗手作缓解精神压力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非遗“传承人”。尽管这种传承没有经过正式拜师收徒程序或仪式,但当年轻人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在非遗手作上,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非遗传承人,至于非遗技艺如何则取决于非遗传承人怎么教,以及年轻人怎么学。能肯定的是,年轻人在参与非遗手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学到了部分非遗技艺,或多或少受到了非遗熏陶。

这对非遗传承人和有关方面是一种启示:要想让非遗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就得不断丰富非遗的功能和价值。有人已经发现参与非遗体验可以带来情绪价值,还有不少人发现体验非遗手作有解压价值,这些新价值都有助于吸引年轻人与非遗传承同频共振,实现多赢。作为非遗传承人,应该不断挖掘非遗的更多价值,不断创新传承方式;作为有关方面,也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非遗传承工作走近年轻人。

坦率说,想办法让年轻人参与非遗体验,并从中获得情绪、解压等价值,是最好的一种传承方式。如果结合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举行体验活动,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比如天津某艺术中心主理人说,“大家热情特别高,端午期间我们将再举办一次点翠技艺的体验活动,目前已有40人参与报名。”当非遗传承遇到年轻人热情高涨,没有理由不实现多赢——只有多赢,非遗才能更好传承。(海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